20世纪50~80年代的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关系论文,台湾问题论文,年代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围绕台湾问题,中美两国的关系从五六十年代的敌视对抗,走到七八十年代的缓和合作,九十年代再次跌入低谷。台湾问题成了实现祖国统一的最大障碍,也是中美两国关系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之后,仍未实现关系完全正常化的根本症结所在。
一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台湾又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美国为遏制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采取了扶蒋反共政策。1948年底,美国极不情愿地看到了蒋介石在大陆的统治已成强弩之末,国民党溃退台湾已成定局。为了据有台湾,在战略上掣肘新中国,美国政府于1948年末至1949年初开始考虑将台湾与中国大陆分开处理的问题。美国政府为此制订了四套方案:一是设法阻止蒋介石迁台;二是在台湾培植亲美代蒋势力;三是制造“台湾地位未定论”;四是制造“联合国托管”案。但是,这些方案都因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兵压境而落空。中美两国遂形成对立。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使“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落到实处,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一行访问苏联。美国对此极为关注。12月29日,艾奇逊在白宫召开军政首脑会议,专门讨论中苏问题,认为当前最大问题是拉拢中国,以分裂中苏关系。至于台湾问题,由于蒋介石集团已腐败得不可救药,台湾陷落是早晚的事,美国不能因为援台而引起中国人民强烈的反美情绪,引起中国对苏联的进一步靠拢,美国若这样作太不划算了。出于这一想法,1950年1月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如下声明:“美国始终承认中国对台湾行使主权”,“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他领土从无掠夺的野心,现在美国亦无意在台湾获取特别权益或建立军事基地,美国亦不拟使用武装部队干预其现在的局势,美国不拟遵循任何足以把美国卷入中国内争中的途径。同样地美国也不拟对在台湾的中国军队供给军事援助或咨询。”
为了及时揭穿美国以台湾问题为诱饵来分裂中苏关系的阴谋,1月19 日毛泽东以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的名义在莫斯科发表声明:“美国在中国大陆上的赌博已经彻底输光,剩下一个台湾,似乎还想在那里打点什么主意。谢谢上帝,美帝国主义者们在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扫荡之下,除了造作这样的谣言之外,已经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了。所谓中国共产党是苏联的走狗,苏联已经或正在或将要吞并中国这类低能的造谣诬蔑,只能激起中苏两国人民的愤慨,加强中苏两国的友好合作,此外不会有别的结果。”2月14日, 毛泽东与斯大林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从而挫败了美国分裂中苏关系的阴谋。中美两国关系也随之更加恶化。
5月,以亲蒋反共著称的杜勒斯向艾奇逊提交了一份备忘录, 建议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来一项“激动人心”的转变,也就是说,要由原先“不干涉”立场转为所谓“中立化”立场,即“不允许福摩萨(即台湾)被共产党占领,也不允许它被用作对大陆作战的基地。”“中立化”显然是欲帮助国民党政府度过难关。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当天,美国即宣布介入朝鲜内战。27日,杜鲁门发表如下声明:鉴于“共产党部队的占领福摩萨,将直接威胁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及在该地区执行合法与必要职务的美国部队”,“据此,我已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福摩萨的任何攻击。作为这一行动的应有结果,我还要求福摩萨停止对大陆的一切海空行动。第七舰队将监督此事的实行,福摩萨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本的和平解决,或联合国的审议。”
至此,杜勒斯的所谓“中立化”建议得到实施。这就意味着在6月27日以后, 解放台湾就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同美国武装力量之间的较量了,国民党残匪反而退到了背后。所谓中立化,就是说不准人民解放军在台湾海峡活动。在所谓中立化幌子下,美国于7月22日通知台湾, 杜鲁门6月27日声明不适用于金门、马祖等近海岛屿, 一旦人民解放军发动进攻,除台湾和澎湖列岛外,美国不参与保护国民党控制下的其他岛屿的行动。美国此举极为险恶,即必要时可以放弃金门、马祖这两个岛屿,以切断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将台湾分裂出去,制造两个中国。
美国如此明目张胆地侵犯中国主权,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6月28日, 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第八次会议上指出:“杜鲁门在今年1月5日还声明说美国不干涉台湾,现在他自己证明了那是假的,并且同时撕毁了美国关于不干涉中国内政的一切国际协议。”同日,周恩来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宣布:“不管美帝国主义采取任何阻挠行动,台湾属于中国的事实永远不能改变。”8月31日, 中国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控诉美国侵略台湾案,在苏联等国的支持下,联合国于9月29日通过决议,同意中国派代表参加该案讨论。11月28日,中国特派代表伍修权在安理会发表长篇演说,驳斥了美国政府所散布的“台湾地位未定”论,是欲把台湾变成美国的‘不沉的航空母舰’”。美国恼羞成怒,12月16日,杜鲁门宣布对中国在美国的公私财产实行冻结并管制,禁止在美国注册的船只开往中国。28日,中国亦针锋相对地宣布,对美国在华的公私财产进行管制,公私存款一律冻结,随后,中国进而收管了美国在华的一切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至此,中美两国关系处于完全对立之中。
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总统, 新一届美国政府对中国继续采取孤立、遏制的政策。在台湾问题上,艾森豪威尔宣布解除其“中立化”,恢复台湾军队对大陆的行动自由,美国完全转向台湾蒋介石一边,台美关系也进入了“蜜月”时期。美国除了给台湾大量的物资和贷款外,还以每年大约1亿美元的速度不断向台湾提供“经援”, 这等于给“垂危病人注射了强心剂”,“把已经患了癌症的国民党政权,从病榻上起死回生”。由此台湾增强了与大陆的抗衡能力,再加上抗美援朝,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重点已由东南转向东北,以及美国第七舰队对台湾海峡进一步封锁等原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的行动推迟了下来。
1954年8、9月份,中国多次郑重声明:“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这时,美台为了“保卫台湾”,双方于12月2 日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该条约规定,美国有在台湾、澎湖及其附近“部署美国陆海空军之权利”,一旦“缔约国之领土受到武装攻击,另一方应采取行动对付共同危险”,该“条约”无限期有效。值得注意的是,条约第六条说:“所有‘领土’等辞就中华民国而言,应指台湾与澎湖;就美国而言,应指西太平洋区域内在其管辖下之各岛屿领土”。应当指出,这是继杜鲁门1950年6月27日声明后, 美国又以“公开条约”的形式强调了其防守区不包括金门与马祖这两个岛屿。这充分说明,美国制造台独或制造两个中国的意图是由来已久并精心策划过的。12月8日, 周恩来严正声明,蒋介石集团没有权利同任何国家签订任何条约,美蒋《共同防御条约》是完全非法的,无效的。为了打击美蒋联盟,1954年9月, 我福建前线炮兵,奉中央军委命令炮击金门,严惩了美蒋军队。1955年1 月,人民解放军又一举攻克浙东沿海江山岛,并迫使国民党军队从大陈岛撤退。从此,中美关系进入了空前尖锐对立时期。
1953年至1954年发生的第一次台海危机结束后,台湾当局在美国政府的输血打气下,不断地向金门、马祖增兵。为了惩罚国民党军骚扰破坏,同时打击美国对台湾的侵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于1958年8月23日开始炮击金门。9月11日,艾森豪威尔强调对中国的“警告”,并先后从美国本土、地中海、日本、冲绳、菲律宾等地向台湾海峡大量增兵,同时派驱逐舰加强对台湾海峡的巡逻。针对美国的行动,中共中央及时采取措施,10月6日, 国防部长彭德怀宣布对金门停止炮击一周,以便让国民党驻岛部队进行补给,但条件是美国军队不为国民党军队护航。10月13日,国防部又宣布停止炮击两周。由于美国仍坚持其顽固立场,继续为国民党军队护航,我军于杜勒斯访台的当天,即10月20日,恢复了对金门的炮击。从10月25日起,我前线部队执行“双日不打金门机场。码头和船只”的命令,只对守岛国民党军的炮兵阵地、观察所、雷达站等目标进行炮击。10月31日,我前线部队又奉命双日不进行炮击,采取半打半停的策略,粉碎了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第二次台海危机告一段落。
60年代初期,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集团又利用“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中苏关系破裂给年轻的共和国带来极其严重困难的时机,在美国支持下疯狂地从海上和空中窜犯大陆,挑起了第三次台海危机。对此,中国政府一方面在外交上正告美国政府:“蒋介石匪帮窜犯大陆的军事冒险,不论时间是早是迟,不论规模是大是小,都要由美国政府负责。”另一方面在军事上坚决还击,击退了蒋军对大陆的窜扰和美国空军对我国的军事入侵,从而彻底地打破了蒋介石反攻大陆的迷梦。第三次台海危机标志着中美关系进入了“最低谷”。
二
70年代初,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世界上各种政治势力的急剧分化和重新组合给敌对的中美关系带来了新的变化。1971年3 月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三十一届世兵赛成了中美关系走向缓和的契机。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以其杰出外交家敏锐的眼光捕捉住这一契机,亲手导演了一出“乒乓外交”:邀请美国乒乓球队来华访问。当这一信息传到美国后,美国人立即加入到了“乒乓外交”的合奏中来。1971年3月, 美国取消使用美护照到中国旅行的所有限制。4月,美国乒乓球队应邀访华, 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7月,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秘密访华, 为美总统访华铺路搭桥。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2月28日,在举世瞩目下,中美两国政府领导人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公报说:“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祖国;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两个中国’,‘台湾独立’和鼓吹‘台湾地位未定’的活动。”美国政府也在联合公报上发表了自己的声明,对中国政府的声明表示基本赞同。尼克松访华和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史上,也是台湾问题逐步解决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中美《上海公报》发表后,美国根据其新亚洲政策和中美《上海公报》精神,开始调整对台关系。政治上逐步拉开与台的关系,军事上逐步减少对台军事援助和在台的军事人员及装备。1973年5月3日,尼克松向国会作外交政策报告,他没有在中国一章中谈台湾问题,只在亚洲一章中提到“台湾人民”,而不是“中华民国”。这样,美中关系又靠近了一步。尽管如此,但因受美国内舆论和反华势力的束缚,尼克松始终没有决心接受“一个中国”的原则,台湾问题依然是中美建交的障碍。
1974年尼克松因水门事件下台,继任总统福特在处理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比其前任出现了明显的倒退。11月福特派遣基辛格访华时表示,美国愿按照“日本方式”解决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但要在台湾设“联络处”。不难看出,美方要求在台湾设“联系处”,从本质上说并不是什么“日本方式”,而是“一中一台”方式的变种。这一方案对于一直坚持以美国必须断绝与台湾国民党当局的一切外交关系、美国必须撤走在台湾的全部美军和一切军事设施、美国必须终止美台1954年签署的安全防务条约作为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前提条件的中国政府是无法接受的。因此,中美两国关于正常化的谈判在福特时期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1977年,为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美国内要求同中国建交的高涨呼声,卡特政府采取了在尽可能多的保持美台联系的条件下,接受中国的“断交、废约、撤军”三原则,以尽快同中国建交的方针。1978年12月6日,中美双方在经过多轮双边会谈后, 发表了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和声明。美国声明在1979年元旦结束美台外交关系,按公报规定终止美蒋“共同防御条约”,并在4 个月内从台湾撤出余留美军人员。至此,卡特政府完成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
《中美建交公报》是双方妥协的结果,台湾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全部解决。美国仍然坚持它与台湾的官方关系,并采取措施来保证他们所关心的台湾的“安全”。为了使这种特殊的美台关系符合美国的法律,卡特政府于1974年4月10日批准了《与台湾关系法》。该法案称,鉴于美国已于1979年1月1日结束了与“中华民国”的台湾治理当局的政府关系,国会认为有必要制订本法,以帮助维护西太平洋的和平、安全和稳定,并重申美国的政策是:继续与台湾保持密切的商务、文化关系;限定中国人民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为排除武力,“将通过和平方式”;向台湾继续提供武器装备;除“共同防御条约”外,与台湾的其他一大批“协定”、“条约”继续有效,等等。可以看出,《与台湾关系法》严重违背了《中美建交公报》中的“断交、废约、撤军”三原则,是发展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也是日后中美双方发生冲突与纠纷的主要根源。
1981年里根上台,此届政府在处理台湾问题上的态度是左右摇摆。一方面里根对中国政府表明要继续努力实现同中国的关系正常化,另一方面又宣称要全面执行《与台湾关系法》的条款,包括在政府机关接待台湾在美机构的“官方来访者”和向台湾出售武器。对此,中国政府对美国发出了一连串的批评和警告。迫于中国政府的压力,美国于1982年8月17 日就分步骤直到最后彻底解决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与中国一道发表了一项联合公报,即“8.17公报”。在公报中,美国承诺向台湾出售武器“无论在质量或数量上都不超过建交以来近几年的水平”,并保证“减少向台湾出售武器,最终导致问题的解决”。“8.17公报”消除了因美向台出售武器所具有的爆炸性,中美之间一度终止的战略对话和军事关系也重新得到了恢复。
1984年4月和1986年9月,邓小平两次向里根当局表示,中国人民愿意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解决台湾问题,并希望美国在台湾与中国大陆统一的问题上“有所作为”,但均遭到里根当局的拒绝。这样,中美关系在80年代经过前进、摩擦、危机、僵持后,步入到了9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