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规律,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规律论文,学校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学校体育面临重大改革及改革中的重重困难。而改革的根本之路在于按学校体育基本规律办事;学校体育的基本规律是人体(学生的体质)——锻炼(运动)——人体(增强了的人体),这与其它以人体为中介的规律(如运动竞技规律等)有本质的区别。循着这一规律从学校体育系统内部的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入手,做好与运动竞技、卫生以及文化百科知识的协作互补,必定能最有效地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学校体育也毫不例外地在寻找自身的发展道路。十多年里,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加强了对体育工作的领导,体育师资队伍得到了加强,场地设施有了一定的改善,体育教育改革取得了新的成果,学校体育科研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是已有的成绩与现实的需要、与“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仍相距甚远,我国学校体育仍在“升学率”与“金牌”的夹缝中发展。学校体育到底如何走?我们认为就是要真实地按学校体育规律办事。
一、把握学校体育基本规律
认识并把握规律是按规律办事的前提条件。由于规律是事物在矛盾运动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育的本质是增强体质,而学校体育是由人体与体育手段二个基本要素构成,学校体育的基本规律就必须从人体(体质)与体育手段的矛盾运动中去探索与把握。我们分析认为,学校体育的基本规律就是以人体为主体,依据主体的需要选择和运用体育手段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从规律发展一个周期上看即是:人体(学生)——锻炼(运动)——人体(增强了的人体),体现了人体主宰运动的特征。
基于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学校体育在为促进学生体质全面发展的同时,还与其它社会关系发生广泛的联系,由此产生了自身与外部其它事物的矛盾运动,形成外在规律。这一规律通过人体为中介实现自身发展,其过程可概括为:(事物的)预期目标——人体(中介及手段)——终结目标。体现了以外在事物目标为中心的特征。
纵观近一个世纪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历史源流,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学校体育一直是在同时对两种规律不同程度把握中前进的。由于外在规律的外显性及外在目标的功利性,或者由于人为有意无意地忽视、偏离、甚至抛弃内在规律,使得外在目标成为了学校体育首当追求、难舍难分的对象,而真实的主体则成为了附属乃至牺牲品,其结果就表现在现实中学生德智体于“体”一方严重失落,学校体育的远近效益都无法实现或提高。其中与体育发展矛盾最深的要算我国体育学术界论战最多,最长久,而现实中常常掩映在“体育”旗帜下的竞技运动。这些年来论体育改革,常常还是大多冠以体育之名讲运动竞技改革之实,体育成了运动竞技的假托和陪衬,带有极大的虚无性。因而,按学校体育规律办事,还必须区分运动竞技规律。
二、区分运动竞技规律
竞技是指技术的竞争与较量,这种现象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用之于人体运动技术、技能的竞争与较量,就成为运动竞技。运动竞技的规律就是:运动技术——人体(技术的依托)——运动技术(提高了运动技术)。由于运动竞技与体育有共同的要素:“人体”和“运动”,它们必然具有广泛的联系,因而产生矛盾运动也就不可避免了。但我们决不可抹杀他们的本质区别。前面说到体育的内在规律性体现在以人体主宰运动(包括运动技术),有助于人体身心发展是选择运动的标准与尺度,而外在规律体现在以物为中心目标。具体谈到运动竞技即是以运动技术水平为核心,最普适的标准与尺度就是“金牌”、名次与成绩,人体是运动技术的依托物,必须依据运动技术的需要来选择和运用人体,无益于提高运动技术(成绩)的人体是不需要的。这种技术对人体的选择性在能够保证预期目标最大限度地实现之时,却极大地扩张了它对人体选择的制约性。表面上,运动竞技是面向全体人群的,但实际运作中必然要以最大的淘汰方式进行,因而将它运用到实现体育目标的学校活动中还必须附上限制条件。不考虑和附加必要的制限条件、不依照体育本质规律选择运动竞技,排斥大部分本应享受体育权利的人士正是我国学校体育最大缺陷和难以适应发展需要的根本症结。
当前,在体育与运动竞技间的模糊表现就是千篇一律的“竞赛”。因为运动竞技与竞赛密不可分,而体育也常常假借竞赛开展活动。但体育中的竞赛是以实现促进人体身心健康发展并最大限度地吸引和扩大群体这一目标的重要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而运动竞技中为了取得优异成绩(技术水平)除了系统的训练外唯一依赖的就是竞赛。前一者正如孔子所言“有教无类”,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普遍的适应性,而后者贵在先天条件和后天训练。对两种竞赛的区分与把握有助于区分两种不同规律,为贯彻按学校体育客观规律办事打下基础。
三、按学校体育规律办事
规律的背后是矛盾的运动,而矛盾是有主次之分,必须首先把握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学校体育中就是要以学生体质发展为中心,遵循学校体育基本规律,为全面实现学校体育目标而改革。
(一)注重内部潜力的挖掘
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中心的学校体育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手段四种要素,内部潜力挖掘就是在这几方面的深入与发展。
1.提高教师质量
我国体育教师队伍的现状,概括地讲就是“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队伍不稳。”①尤以提高质量为迫切。由于体育教师也是从学校中培养出来的,提高质量首先必须抓好师资策源地建设,彻底纠正重技术技能、轻文化知识的办学倾向,保证师资培养首先走上按体育规律办事的道路。诚然,他们的办学方向受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的制约,根本解决问题是一件国策大事,需要一个过程,但等待决不是好办法。
对教师个体而言提高质量关键在于自身。我们常言“师范”即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无有坚定的事业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则谈不上以“育人”为己任。热爱祖国、艰苦创业、乐于奉献这些精神和品质应当是每一位教师首当倡扬的。至于体育教师要有本专业全面而精深的知识以及相关专业广博的知识就更不用说了。无知则不足以为用,自己都是半桶子水,欲“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怎么可能呢?
此外,提高教师质量还应包括非体育教师的体育素质。学校体育是一巨大的系统工程,是由教师集体把握的,其中某一部分的脱节就是障碍,不认识到这一点也难以提高学校体育效益。
2.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
我们虽不可以说体育意识和能力是完全后天的,但青少年的生活常常决定了他们终生生活的雏形,如果注重从小培养、从学校中培养至少能够使得他们的潜在体育意识和能力得到较早的体现和更高一级水平上的发挥,这就更不用说“为革命而锻炼”、“锻炼身体,保卫祖国”、“锻炼身体,建设祖国”、“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等等这些更高层次的体育意识以及为之而奋斗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了。今天我们在学校中就注重给予每一个学生以未来高度发达的社会对人类健康极高要求的预先刺激,促使学生早日确立长远、稳定、协调的健康目标定向和社会目标定向,将更有助于极大地调动其内在的动力,并最快、最久、最有效地外化行动。这些不仅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作风和习惯,也是社会全民健康风尚形成的起点与标志,忽视这一点就无从谈起提高体育的效益,至少是提高社会效益不全。
3.加强体育教材建设
教材是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由于学校体育不是一门完全独立的学科,而是由诸如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力学、医学、社会学等等学科综合而成的体系,加之学生各个体内在建构的知识体系千差万别,发展的起点和指向各有差异,因此我们体育教学大纲内容只能大体上抓住一个“纲”,至于“目”还得由具体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去补充与订正。由此,我们讲加强体育教材的建设决不只是教材编委们的工作,我们的体育教材也不仅仅就是现成的教科书,而是要让每一个体育教育工作者参与进来,随时随地推出适应于增强学生体质的新内容。
4.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我们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不仅静态的基点和目标指向不同,而且是在绝对变化之中的。不仅是他们的能力与水准有动态的差异,他们接收知识与技术的方式也在时刻发生改变。在当今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日益现代化之际,如果我们不能做到灵活运用、区别对待,从一而终必然减弱学生对新知的刺激感受能力,降低学习效率。在这一领域我们绝对提倡百花齐放,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说就是“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
当然,内部潜力的挖掘还包括人、财、物的高效运用与最佳配置,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重要方面。
(二)加强内外环节的协同
协同理论的互补原理告诉我们,一些成对的相互排斥的事物,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是具有相互补充的特定意义的。如果我们在矛盾或对立的事物中给予一定中介条件(如体育与竞技中),必将促进各方的协同发展。学校体育符合并具备运用这一原理的条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1.学校体育与运动竞技互补
学校体育与运动竞技首先可以在项目上进行沟通。虽然学校体育的手段可以是多种形式,但最普适的还是在生活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运动竞技项目。不过我们是要舍弃过分追求高超完善的运动技术而代之以适于大众化的规则与生动活泼的形式,以人体选择运动技术,确保学校体育的主动性、群众性、教育性和适应性。其次是实现两个领域的普及与提高的沟通。面对我国学校体育薄弱、运动竞技方面已有一定的训练机制的实际情况,张友龙先生认为,首先要切实加强学校体育,认真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按教育规律办体育,按体育规律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提高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文化与运动技术水平。如此大面积的长期耕耘,必然会孕育出良好的运动员苗子和后备力量;同时,设置校外性质的运动训练机构,作为高级运动竞技体系的普及基石,形成网络。学校系统涌现出来的运动员苗子和后备人才,源源不断地输入这个网络,按高级运动竞技的需要培养人才。这样,双方共同发展,相得益彰。
2.体育与卫生互补
维护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也是卫生工作的最高准则。学校体育的发展还必须以卫生为前提条件。特别是学校体育面对的绝大部分是青少年儿童学生,体育卫生的贯彻执行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健康基础,关系到他们今后的生活卫生习惯以及他们走入社会后在身体条件一方面的竞争实力。但是我们通常做到的只是一些准备活动,整理活动,自我保护和监督(还不一定十分科学),离卫生要求甚有差距。如由于经费不足带来的医药卫生器具的低质与残缺,由于体育卫生管理人员的低素质带来的体育卫生教育与服务的低质量、低效益,由于长期落后思想禁锢和落后生活习惯带来的卫生淡膜观念与态度,由于体育场地器材简陋带来的潜在危险等等还大量存在着。因此,学校体育与卫生互补不仅是要扩大经济投入、改善卫生硬环境,而且还要在提高人员素质,变革传统观念和习惯上做大量的工作。
3.知识的内在协同
体育从来就不是单纯操作性的东西,体育也不是现成的教科书中那些知识所完全概括得了的,他融汇在整个大教育之中。因此,针对学校体育中不同对象,根据不同时空条件灵活运用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各门类相关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够使得体育的参与者不仅感受到体育活动(或活动项目等)中的直接兴味,而且能够体味到体育最深层的文化内涵。在知识的运用与发展中逐步形成生活习惯,并由此获得全面发展,不正是我们“全民健身计划”所期望的吗?当然,知识的内在协同(互补)最好是从体育教师做起,由此才有更好地传道、授业的基础。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切实按学校体育规律办事,学校体育的发展,“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是能够快见成效,大见成效的。
标签:竞技体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