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自由观的三维结构_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与自由观的三维结构_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与自由观的三维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论文,结构论文,自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认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个人对美的向往便直接体现为自觉维护和建构一个和谐的、有秩序的、富有生命力的社会及其制度,并按美的规律塑造自己的心灵与规定个体的行为,使人与自然、与社会在有机统一中和谐自由地发展。

自由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的具体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类一种崭新的实践,它无疑具有人类自由的深刻意蕴,市场经济的自主性特征要求发挥一切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也促进着普遍的独立个人的生成,推动着个人走上独立、自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道路。然而,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时期,却需要有正确的观念作为行动的指导。因此,建立在人的本质基点上的,以实践性、社会性、历史性为主要特征的自由之真,以及由此决定的自由之善和自由之美的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三维结构规定着我们,在独立的个人的自由曙光显露时,绝不能陷入一种仅有想象、意愿和主观热情的自由观。现实呼唤着深层理论思考。

人的确证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建立在对人的本质的深刻理解基础上的。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a]正是基于对人的本质的这一理解,马克思确定了人的本质即自由的观点。“人是类的存在物……人把自己本身当作现有的、活生生的类来对待,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②a]正因为人能意识到自己是“类”,具有其类本质,人才区别于动物(动物在其现实性上只不过证明它是它自己),人才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才成其为人。所以,现实的存在与本质即个体与整体的统一,既成为人的本质特征,又构成“类”的人的自由本质的确证。在这里,人的确证是自由确证的前提和基础。

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即人与“人的世界”的关系。人的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和产物。它是一个现实的世界,是在人与对象世界即主体与客体以实践和认识为中介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它并不是异于人的历史客体运转的结果。人在对对象世界的改造中,不仅创造了现实的自我和新的自我,更创造了一个作为他创造目的的与他自身相适应的世界。因而,这一世界是人的普遍性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或物化,是人的对象性现实。“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①b]这样,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对于人已不再是不可驾驭的必然性,它本身就是“人的世界”而非它物。而人自身又是和这个世界同时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因而人与“人的世界”不只是表现一种纯粹冲突、对立的关系,就其基础和条件来说,是一种交相依存、和谐发展的关系。而对于个体,只有与这代表人的普遍性的对象现实即整体保持一致或统一,只有把个人完全融进“人的世界”的统一活动中去,也就是使个体占有类的本质,人们才能获得独立的能力,成为自主性的个人,个人才会有自由。正如马克思所说:“正是通过对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②b]作为有意义的个体是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他只有生活在其类本质力量的对象世界中才感到自由。同时,和谐地生活在其类本质力量的对象世界中这本身就自由。

现实的人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他不仅要把自身作为客体来加以塑造,而且其自身常常是被决定的。历史上前人对象性活动的结果——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社会制度等客体形态,对于他都是外在世界。在这一前人世界面前他处于被支配、被创造的地位。也正是历史对人的这一创造在动态的社会历史的进程中确证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为相对于他先在的世界正是前人的社会关系总和和客体化,是人的物化,是客观的展开的文化心理结构。每一代人的主体性生成都是在前人文明成果的刺激下在短时间内再现历史所有人走过的路程,并在对现存的自然、社会的改造中获得主体性上升和扩展。主体的被创造,不仅不是对人的自由的否定,恰恰是人不断地在与社会和谐的演进中,人的本质力量增强、主体性上升的证明,也是人的自由度上升的证明。这一动态社会历史表明,个体与整体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统一,这既是人不断走向全面发展的确证,也是人的自由存在与发展的保证。自由也因而具有社会历史性。

值得指出的是,在阶级社会里,人的社会性、整体性也自然表现其阶级性。只有注重这一现实,我们才能真正领悟人的本质即个体与整体、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人的存在即自由、人的走向即自由、人的本质即自由也只有在这一现实中才有其现实意义。正是在这一基点上,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真、善、美三维结构才有其坚实的客观基础。也正是在这一基点上,市场经济在中国的运作才能符合人类的经济理性。联系到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泛滥,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对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盲目崇拜、照抄照搬、一概肯定的现象,在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全面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无疑具有现实的警觉效应。

真的启迪

人和“人的世界”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产物。“人的世界”是人将自在世界不断开发、改变、塑造中转换成的自为世界。“人的世界”状况、样式映现着人的普遍性和本质力量发展水平即人的自由程度。因为人总是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以自己的“图式”来理解、描述、规定、创造客体的。“人的世界”的扩展即是人的自由程度的提高。所以马克思说:“人较之动物越万能(自由),人赖以生活的那个无机自然界的范围就越广阔”。[①c]人的产生及人的自由在于人对自在世界的改造过程中认识和驾驭了必然性,是对必然性的超越。自由并不与必然性对立,它是认识和超越了的必然性,因此,自由包含着“不自由”。正如恩格斯所说:“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愈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愈大”。[②c]所以“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意志自由是借助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判断的能力”。[③c]对必然性的这一认识和超越,是人成为人和人的自由的前提,也是衡量人的发展及人的自由程度的尺度。

任何时代的人并不满足已有的“人的世界”——历史的成果,也不满足简单地接受对象世界的必然性而对它俯就。接受必然是为了改造世界,把对象世界占为已有,转换成为人自己的世界,从而扩展“人的世界”。人的自由意志的实现,体现在对客观必然性的不断认识与超越基础上,以实践的方式实现“自由意志与自由活动的统一”。这样,自由既在于摆脱或超越外在障碍的意识又在于克服此障碍的创造性活动,在于认识了必然并利用必然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即“按照物种的尺度进行生产”,“因而被看作自我实现,主体的物化,也就是实在的自由”。[④c]这种意志自由向行动自由的转换,就是人类对于自由意识的超越,是实践手段对自由目的的超越,没有这一超越,人感受不到自由。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以自由为起点又以自由为目标。作为起点与终点的自由从而表现为过程,是过程对目的的超越,人类的历史是这样,现实中的人也是这样。

人类的自由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人的世界”不断扩展的过程。人类自由的实现是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关系的演进。而社会关系是生产力水平经由生产关系中介决定的。马克思正是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把人类的自由设置在社会发展的过去,现在将来这种时间的三段结构上,从而把人在社会历史中的自由状况描述为: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和以“自由个性”为特征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这样一种人类自由历史图景实质上是人不断获得和占有自己“自由自觉”类特征的历史。在第一种社会形态中,人与世界的对象性关系几乎局限在自然界,人与社会则几乎不具对象性关系,个人是不占有自己类本质的。在第二种社会形态中,人类文明进步出现了二律背反。人劳动的成果反成为剥削自己的工具(资本),人所创造的对象即体现人的类本质的“人的世界”反成为一种异已力量,对象化变成了异化,人成了与自己类本质相分裂、相矛盾的存在物,因而处于这个社会中的劳动者是不自由的。所以,在此社会中“个性比较高度的发展,只有以牺牲个人的历史过程为代价”。[⑤c]因而,资产阶级强调的自由不过是片面化的个人自由,是以牺牲大多数人的自由为代价的,并不是人类的真正自由。在无产阶级看来,“自由如果不服从于劳动摆脱资本压迫的利益。那就是骗人的东西”。[⑥c]因此,马克思把前两种社会形态(存在私有制、阶级等)的历史称为“人的史前史”,只有到了第三形态的共产主义社会,才是真正的人的历史的开始。因为此时,人占有了自己的类本质,即“人的本质的自我复归”,实现了存在与本质、个体与整体的统一。

这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必然,任何个人只有参与这一历史过程中去追求和占有自己的类本质才能实现自我、获得自由。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一个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社会,是体现了人的类本质特征的“人的世界”。在这里,个人与社会保持一致,才能实现存在与本质、个体与整体的统一,才有个人自由的实现。显然,全面、准确而深刻地认知“自由”,不把“自由”庸俗地理解为日常表现和经验描述的片面“自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主性特征的充分展示和人的独立、自由而全面发展充分实现的客观依据。

善的求索

人一旦成其为人,就以自己为尺度来进行对象化活动。人自己的尺度即善,表示的是对象对人的合目的性。正如马克思所说,善的需要作为“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善作为价值范转畴,首先表示对象世界(客体)为人(主体)而存在的意义关系。正是如此,人不仅按物的尺度——“本来如此”(to be)即“真”,而且按人的尺度——即“应当如此(ought to be)即“善”的样式来反映对象、创造对象,使对象世界成为“人的世界”。因此,“人的世界”不仅应是体现着真的世界,更应是一个表现着善的世界。人只有把真与善有机地统一于自己的行动中,才能与“人的世界”相统一,才会有着属于“人”的自由。

善在“自由”上有着重要的意义。“真”是自由的基础和前提,“善”则是自由的主宰,在人的自由中处主导地位。首先,自由以真为条件。在善与真的关系中:1,善是求真的目的。人类追求真,追求对对象的认识,是为了按“真”改造对象世界,实现物对人的意义,即达到善。2,善是求真的方向。求真固然是客观性原则,要在“真”的内容中努力摒除主观的成份,但这里的客观性不是自然主义的客观性,不是对对象所有方面直观的、机械的照搬,不是与人的要求、愿望无关的事实,而是沿着人类“善”的要求的方向揭示和暴露事物的客观本质。3,善是真发展的趋向。人们发展“真”,就要求它向实践转化,通过改造对象的行动及成果,显示自己的力量,实现“真”的自身的善。因此,“真”不会停留于“事实”,满足于“是什么”的把握,它要发展就必须朝着更深刻更全面地揭示与人类存在和发展关系最密切的内容,即“善”的方向去发展,直到同一定的实践条件结合,创造巨大的“善”。其次,善是通向自由之路。“人的世界”即自由世界的创造,不仅要合规律性,更要合目的性。要把异于人的“自在世界”转化成“为我的世界”,也就是要改变事物的现成形式,使事物存在形式按人的需要和本性所要求的方向样式转变,即使事物的存在形式发生合“善”的变换。没有善规范事物合乎规律的转换方向和道路,自由世界是不会出现的。再次,善也是自由的行动的前提。自由不能停留于对必然的认识,更重要的在于以“真”为依据实际地支配、改造对象和自己,在行动或创造中才有自由。但人的行动自由,不仅要遵循“外部自然界的规律”,还要遵循“人本身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规律”。[①d]人只有把对两类规律的认识结合起来支配自己的行动时,人才会达到真正的自由。显然,没有“善”的指引,人就没有自由的行动,合规律性的事情如果不合目的性,人们是不会去行动的,只有从“善”的原则出发,才能在“真”所预示的多种可能性实践结果中进行价值选择,决定行为方向和方式,进而进行实际的改造活动。显然,人们是不会为活动而活动的,而是为了自身的目的、愿望即“善”而去积极活动的。正如列宁所说:“目的的活动不是为了自己要把某种现存规定接受到自身中融合这种规定,倒是为了设定自己本身的规定,并通过扬弃外部世界的各个规定来使自己获得具有外部现实性形式的实在性。”[①e]

然而,“善”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绝对的、抽象的、不变的“善”。合理的善或谓善之真,必须符合两项基本要求:一是善自身包含了真,人与对象的价值关系的评判和估价本身就有客观的内容。人为满足自己的目的而确立的蓝图、计划、规范、行为方式等是依据了一定必然性的。二是人对自己实际需要的正确认识。如果人不真正了解自己作为任命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即“类存在物”)的真正需要以及满足需要的恰切途径,就有可能导致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对抗,因而得不到现实的自由。人的需要有个人需要、集体需要和人类需要三种形式,三者根本上一致、统一,才是真正具有客观必然的需要。因此,只有社会或人类的需要,才是确立人实际需要的最高尺度。个人只有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的“善”,才找到了与社会、整体统一的途径,才踏上了实现个人自由之路,才会有真正的行动自由。

值得注意的是,善作为人提出的价值要求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一定的道德。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的利益关系是道德的直接根源。在阶级社会中,经济关系将人分成不同的利益集团,从而造成个人与整体、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利益分裂与对立,因而在那里通行的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道德,是不可能把人导向真正自由的。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实现了个体与整体利益根本上的一致,因此,遵循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是走向与社会、整体统一的途径,是实现个人自由之路。知此,对于深刻把握人类经济理性的内在规定,对于规范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显然是有裨益的。

美的向往

马克思说,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懂得按照任何物种尺度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用内在固有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构世界”。[②e]这表明“人的世界”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不仅应是体现真、表现善、同时还应是一个创造美、展示美的世界。

审美活动作为对象化活动,直接表现为个人的现实存在与其类本质、个体与整体的一种沟通关系。审美主体的审美事实的形成就是存在与本质、个体与整体的统一。只有人类的本质力量的实现达到一定水准,人才能以主体的地位静观自然界,形成审美事实。自然界只有成为人与人联系的中介,它才成为审美对象。“活动及其成果的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具有社会的性质: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对人说来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才是属人的现实的生命要素”。[③e]所以自然界作为美的世界是人类本质的对象化世界,是人们在交流沟通中赋予的。自然美具有社会性内容,对于个人只有占有了类本质,自然界才能构成审美对象。总之审美事实的实现,既以个体与整体统一为条件,又以个体与整体统一为结果。

马克思认为“只是由于属人的本质的客观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属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即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简言之,那些能感受人的快乐和确证自己是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或者发展起来,或者产生出来。人的感觉。感觉的人类性——都只是由于相应的对象的存在,由于存在人化的自然,才产生出来,五官感觉的形式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①f]所以,人的审美能力形成,是属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世界即结晶美的规律的客观事物对应地积淀于人的感觉中的结果。人的美感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这个产物又是人按照客观世界的必然性与人自身尺度创造出来的,那么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心理结构,美感中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结晶,凝聚着历史上无数人的生活经验、对真的认识和对善的探索成果,所以美感中包含着知识和经验、理想和信念,包含着真和善(感性中渗入理性)从而具有由个体深层的意识所把握的价值判断、选择和取向。正是历史和社会的这一切理性的东西向个人感性的转化,“感觉通过自己的实践直接变成了理论家”[②f],美感从而不通过显性的思维和理性,而是“以全部感觉把握对象世界”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美”是和真与善统一的。

美感不仅是“以往全部历史的产物”,停留于此,美感成了面向过去的、静止的东西,其实美永远不存在终点。人们对美的永恒向往即是人们不断走向新的体验,亦即感性的不断丰富。因此,美感是面向未来的、运动着的。美感是人自由的最高境界,也是自由的最强动力。作为感性动力是对过去的不断扬弃,它不断摆脱历史沉淀的东西又利用它去探索、开辟未来。所以感性动力是对现实的批判与超越力。这种能力随着历史的进化不断发展丰富。同时,由于美包含真与善,美感动力方向与整体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合乎人类本质的目的性,因而美的动力转化为现实的行动则表现为对现实社会结构、理性法则、文化现象的反思与创造,推动社会历史前进。从而,想象性的自由转化为实际的自由,美的占有成为人对自己本质、社会的实际占有。美的尺度,也是人类自由的尺度,美的向往,即自由的动力。因此,对于现实的个人,只有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保持一致,个体与整体统一,不断地探索和拥有真与善,不断地超越自我,他才能获得美感,才能拥有自身的美(主体状态的外化)。而且个人对美的追求,就是不断地占有自己的类本质,使个体与整体走向统一,获得自由。

社会主义社会映现了人的类本质力量,它是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构”的世界,因而也是美的社会——一个和谐的、有动态发展机制的、利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社会。

惟此,才能真正领悟个人自由实现之道。

惟此,才能切实找到个人自由实现之路。

政治行为如此,

经济运作亦然!

注释:

①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

②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5页。

①b《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7页。

②b《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7页。

①c《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页。

②c《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54页。

③c《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53—154页。

④c《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Ⅱ),第126页。

⑤c《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第126页。

⑥c《列宁选集》第3卷,第832页。

①d《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53页。

①e列宁:《哲学笔记》第230页。

②e《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7页。

③e《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3页。

①f《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6页。

②f《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4页。

标签:;  ;  ;  ;  ;  ;  ;  ;  ;  

市场经济与自由观的三维结构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