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510060
摘要:城市交通枢纽片区是城市第一印象的直接对象,是向世界展现城市总体风貌的门户和窗口。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我们从“上半场”的追求效率、追求建设速度,转向“下半场”的追求城市环境、追求精细品质的发展。针对交通枢纽片区品质建设的研究,基于各类城市空间组织梳理,结合区域环境特色,通过精细化品质化设计,为访客打造更加安全、舒适、愉悦的出行体验,构建出更加和谐优美的城市景观风貌。本文以广州南站为例,提出建立共享开放的公共空间,打造尺度宜人的街区和慢行系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集聚优质公共服务及文化设施等品质提升的方向和措施,从根本上打出城市名片,提升城市吸引力。
关键词:交通枢纽、品质建设、门户、景观
一、引言
广州南站是广州市交通网络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南站周边地区是广州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和形成多点支撑、联动发展空间格局的重要功能区。随着高铁网络日益完善,南站地区出行量愈发增长,有必要对南站本体及周边地区的城市品质进行梳理规划与建设研究。同时,南站周边地区作为轨道交通站点重要功能区,需尽快明确发展定位和建设方向,充分挖掘和发挥区域资源的潜力。
二、现状问题
现状南站片区建设品质相对欠缺,主要体现在城市公共空间的精细化、人性化方面无法达到门户形象和民众使用的要求。如区域市政设施老旧,标识系统引导性弱,慢行系统缺失,配套服务不足,交叉路口过街不合理,盲道和无障碍系统不完善,南站本体与公交、的士、长途客运站及私家车的交通接驳复杂等。同时,片区内受轨道、道路及地块施工影响较大,施工围闭设施粗糙简陋,整体景观品质及空间体验不足,对标其他国际化大都市枢纽地区尚有差距。
三、规划原则
以建设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南站片区品质规划建设,构建枢纽型网络城市格局,提升广州城市品质和国际竞争力。品质建设规划原则具体表现为:
1、体现地域特色。通过深入研究南站地区的总体风貌,进一步提炼和发掘本土的景观要素和文化符号,注重岭南水乡肌理、水乡特色和山水景观的保留。对南站地区整体风貌形象进行规划设计,梳理品质化规划要素,对南站枢纽提出使用合理性评估,在标识系统、出入口、道路、建筑风貌、公共空间、慢行系统、基础设施、绿化、水系、城市家具等方面植入展示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与乡土植被。创造结构明晰、功能合理、点线面结合的特色空间。
2、提升品质功能。结合人性化理念营造舒适幸福的活力开放街区,将市政道路变成城市交往空间,构建开放紧凑、有归属感的交往空间体系,打造高层级度、细腻度和品质度的街道空间。通过绿地空间和滨水空间的品质提升,丰富山体公园-滨水公园-街心公园的功能层级。
3、指引品质工艺。以人为核心进行整体环境升级,提升公共空间品质,整体提升南站地区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和文脉延续性。通过对滨水空间、文化乡村、市政道路、慢行系统、建筑风貌、进站广场、桥下空间、建筑风貌等方面提出品质化指引,强化品质化工艺,指导南站地区品质化、精细化建设。
四、总体策略
充分发挥南站片区枢纽门户、新型产业集聚区、宜居新城的主导功能,依托山水田园、岭南水乡本底特色,通过品质规划将南站片区打造成为集合国际品质门户、生态岭南新城、活力开放街区为一体的广州城市形象风貌区。
1、以蓝绿项链织补生态空间,从破碎失衡的生境到生态海绵城
片区生态网络体系依托山水根基,以各大水系为主干、以分散绿地空间为支干,以生态化的街道为毛细,以立体绿化为的生态补充,将自然引入城市的各个角落。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将传统的风险管理转变为分散式的雨水管理模式,强调再生水资源在城市中间的导流、源头净化、储存,缓慢排放至下游,融入城市的环境和生态的修复中。植物景观上摒弃盆景式的简单人工景观,从生态角度和人文角度出发,建设生态野趣的乡土景观,强调物种的多样性与本土植被的比例。以人为本,强调慢行优先,提高慢行舒适度,完善与山水格局契合,以各层次绿道为核心载体,发展与城市功能、轨道与常规公交协同合作的慢行系统,推进绿色出行。
2、以公共空间聚合城市功能,从封闭独立的地块到价值共享单元
营造开放的公共空间,打破各个绿地小而杂、简而泛的设计常规,结合绿地网络,以生活圈的理念来统筹城市公园的设计,形成多个开敞空间,为科研、办公、居住、休闲等组团提供亲近、自然的生态游憩空间和环境品质,促进社区的开放融合。拓展街道服务功能,将公共空间向街道延展,向建设地块延伸,道路空间化作城市公共空间、地块边界化作城市交往场所,形成生态、活力、多元的城市街道网络。布置便捷流动的立体交通,新增二层连廊系统,提供无障碍化的地下空间,营造连续舒适的慢行空间,连接站体区域,形成立体、连贯流畅的出行系统。配套智慧便民设施,通过智能信息系统(GIIS)建立,使南站片区成为一个数字化连接的城市智能系统,交通、市政、能源的联网化管理,与智能手机APP应用联合,使各大功能组团密切相连,线上线下积极互动,更好地聚合城市功能并服务民众。
3、以文化细胞复兴岭南文化,从失落单调的村落到活力文化家园
对于南站片区规划保留的历史村落,结合各村特点,进行差异化活力升级,避免同质化,从整体统筹的角度出发,确保各具特色,打造各自独特的竞争力,形成一村一品牌,一村一文化。相对于传统的祠堂、古巷等保留较为完好的片区,新的民居建筑、道路、景观等需要与历史风貌相协调,形成新旧融合且统一的岭南风貌。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为主,多种力量相互配合”的策略,形成机动灵活的区域调控与协作的管理机制和“分阶段、分主体、相互融合”的职能分工体系,以实现文化家园的可持续发展。
4、以门户空间树立粤港澳形象,从单调粗糙的原始景观走向国际品质门户
提取南站片区的岭南文化、门户符号、山水格局融入城市品质建设,塑造粤港澳大湾区领头羊的城市面貌。同时,片区内所有功能围绕南站旅客和周边居住、工作的人群而服务,通过用地布局形成功能互补,继而提升城市品质。强化慢行优先,提高慢行舒适度,完善与山水格局契合,以各层次绿道为核心载体,与城市功能、轨道与常规公交协同发展的慢行系统,以推进绿色出行。
五、重点空间品质提升
将品质要素落实到不同的城市空间,提升出行功能、展现地域特色、指导精细建设。
1、门户形象
双环两轴,构建十字活力带,打造功能化进站广场。强调南站东西广场景观轴线与功能轴线,根据用地性质策划不同出行活动类型,形成有秩序的空间序列,打造富有门户特色的活动节点。以铺装引导流线,配合标识指引,快速疏散集聚人群在东广场铺装进行波打线设计,增强广场的方向性,避免单调低效。以功能定空间,东西站广场本身以人流集散为主,在主广场填充开放休憩空间,结合绿化进行高品质景观营造。从交通通达性、与周边地块联系性出发,在东西向带状公园内设立连续的二层连廊系统,采用有雨棚的钢结构形式,其产生的桥下空间进行灯光亮化的同时可设置运动、休憩空间。空间景观化处理,东西广场铺装采用具有方向性的铺装形式,加强方向性人流疏导。休憩空间采用树池座椅的形式,配以WIFI信号发射器、公共充电设备、智能标识引导装置和垃圾桶、灯具等基本服务设施。
2、市政道路
南站片区市政道路可分为交通型、生活型、综合型三大类,以道路功能制定提升策略,形成定制化、差异化、特色化道路景观。
交通型道路:以非开放式沿街界面为主,鼓励设置公交专用道,增强道路绿化的搭配。交通型道路主要支撑区域交通联系,以服务南站进出交通和周边地块交通通行、通勤为主。此类道路以交通通行为主要功能,因此着重强化优化交通标识系统保证指引通畅,增设港湾式停车区和公交站保证道路通达性,避免人流堆积对交通造成影响,对道路绿化进行提升,风格简洁大方。
生活型道路:以人为本,鼓励小转弯半径设计,优化人行过街、完善沿街配套设施。生活型道路主要支撑区域地块开发建设,以服务周边商业区、商务区人群集散和日常生活为主。规划从使用的舒适度和便捷度出发,鼓励小转弯半径设计,优化出行细节,保证无障碍设施,满足周边居民和工作人员日常活动方式,提供生活便利性与舒适性。
综合型道路:区域重要轴线,控制沿线建筑风貌、强化骨干树种,注重景观性与交通功能性。综合型道路支撑区域交通的同时,体现城市形象和整体氛围,是整个南站核心区的重要轴线。道路品质建设一方面要优化交通标识,优化路面、路灯等市政设施形象,另一方面对绿化进行定点重点提升,增强道路可识别性,增加视觉焦点。同时,控制沿线建筑风貌,打造连续而协调的城市景观,注重道路景观性与基本交通功能性的协调配合。
3、慢行系统
沿水系组织双环慢行系统休闲带,沿主干道路组织四纵三横的慢行网络,构建南站特色立体慢行系统,形成从车站到商场、商务区、文化区、居住社区的若干条快速便捷、活力趣味、生态宜人的绿色走廊。
规划滨水慢行双环系统。外环解决核心区地块人群休闲活动需求,构建环屏山涌、幸福涌的慢行路网,满足自行车和步行需求,宽度4-6米,按照道路全要素对城市慢行系统的要求,完善慢行配套设施,具体包括标识、垃圾桶、坐凳,并每500米形成一个微节点公园;内环解决站体人群快速疏导功能,通过对南站北路、南站南路沿线的站体出入口设置标识指引,增加地面标识,规范自行车停放,亮化夜景慢行照明,快速疏导慢行人群,避免人群堆积和自行车乱停现象。外环以新建为主,内环以现状改造为主。
构建四纵三横慢行网络。连接车站到商场、商务区、文化区、居住社区,形成多条绿色走廊;满足自行车、步行双重需求,按照道路全要素对城市慢行系统的要求,完善慢行配套设施,具体包括标识、垃圾桶、坐凳,形成多条绿色走廊,实现最后一公里。
打造复合型立体慢行交通,地下步行空间优化出行便捷体验,二层慢行连廊增强建筑空间联系。在东西轴线广场下布置地下步行空间,结合商业开发丰富出行及商业活动体验。主要商业建筑之间设立二层连廊系统,与轴线公园相联系,减弱市政道路对空间的分隔。
4、滨水空间
打造环绕南站的蓝绿色功能环,优空间、提可达、完设施,与外围水系无缝衔接。将滨水断头路联系起来,形成连续的滨水游线;强化原有亲水入口,并新增4处不同类型的滨水环入口,增强场地可达性;增加亲水平台,丰富滨水活动。滨水步道增设照明设施,亲水平台边缘增设少量休憩设施。在结合绿化处增加休憩设施及相关配套城市家具。形成连续的滨水活动空间,完善的游憩设施带。从单调的人工河到优美的景观带,驳岸、植物等景观要素多方提升并行。
滨水驳岸及植物景观规划方面,将原人工河垂直驳岸改造为生态驳岸,加强滨水空间的生态性和自然性,应用沉水、浮水、挺水植物营造丰富有层次的滨水景观,并对区域水体起到净化作用。改善现状滨水设施破旧、家具小品杂乱、维护管养不足的情况,对城市家具和公共设施进行统一设计,从细部凸显城市品质,增加现代简洁的公共艺术及小品,传播广州文化,展现门户风貌。
5、桥下空间
变废为宝、融入功能,活化空间,桥下、桥体、桥边一体化设计。设计对象主要分为铁路桥、公路桥和人行桥桥下空间三种类型。
铁路桥桥下空间主要打造铁路桥下生态型停车场,美化桥墩、亮化桥体。考虑到区域交通停车需求大的特点,本次规划结合交通功能对铁路桥下空间进行功能整改,其中北侧停车场由现状铁路桥下空间均改造为广州南站停车场,南侧由现状闲置空间改造为汽车客运站停车场。同时对核心区内其他沿线铁路桥下进行植物梳理,打开视线,通过粉刷和亮化设计美化桥体,实现桥下、桥体、桥边一体化设计,形成铁路沿线桥下风景林带。
公路桥桥下空间以打破空间隔离为主,生态为先、增绿添彩,塑造桥底休闲观光廊道。公路高架桥下空间规划首先打破桥底的空间隔离,以慢行绿道进行桥底空间、桥边空间串联,以生态功能为先,汇集下渗雨水。增绿添彩进行植物美化,其中桥体正投影面积绿化以耐阴喜阴植物为主,桥边绿化以常绿搭配彩色开花植物为主,严格禁止大树底下种小树的情况。
人行桥桥下空间重点将桥上活动功能向桥下空间延伸,桥体上下空间联动,打造立体游憩廊道。解决现状人行桥高度较低光线昏暗的情况,采用泛光照明和涂刷粉饰的形式亮化和美化桥下空间;桥下空间较为宽敞明亮的区域,建议增设上桥路径,增加桥上桥下的空间连通性,同时布置健身器材、乒乓球桌、迷你跑道等运动设施,提高桥底休闲功能和利用率。
市政道路分类示意图 慢行系统结构示意图 滨水空间结构示意图 桥底空间分类示意图
六、结束语
广州南站品质建设是以人为核心的整体环境品质升级,通过城市精细化设计与管理,实现枢纽片区的生态性、城市景观的特色性、空间体验的舒适性、访客出行的便捷性、服务设施和标识指引的系统性等方面的优化提升,整体提高城市建设品质,展现良好的门户形象和城市窗口,并成为其他城市交通枢纽片区品质建设的参考和样板。
论文作者:沈子茜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0
标签:空间论文; 城市论文; 品质论文; 南站论文; 桥下论文; 功能论文; 交通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