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江油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四川 江油 621700)
【摘要】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拟诊急性脑血管病患者65例,均使用GE128层Lightspeed VCT进行神经系统扫描,检查时先行头颅普通CT平扫,所有进行头颅CT血管造影检查,诊断超早期与早期急性脑血管疾病。结果:本组65例患者中实施CT血管造影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者60例(92.3%),实施普通CT检查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者42例(64.6%)。结论:CT血管造影在临床诊断价值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尤其对于超早期脑血管病变者。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急性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瘤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2-0110-02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CT、MRI等应用于神经系统检查价值已经被临床认可[1],对常规检查,尤其是常规CT扫描对超早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均有待提高,尤其对于血管病变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价值十分有效,为更好的提高CT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本研究主要探讨CT血管造影的应用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拟诊急性脑血管病患者65例,所有入组者均符合2010年中华医学会关于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其发病至接受诊断时间均在24小时以内,其中:男39例,女26例,年龄55~75岁,平均(63.3±2.5)岁,拟定诊断为大脑中动脉病变者3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30例。
1.2 仪器与检查方法
所有入组者均使用GE128层Lightspeed VCT进行神经系统扫描,同时使用VOXEL-Q工作站,所用软件版本为V3.3.3.2版本进行图像分析,实施造影时,所用加压注射器为MEDRAD前置加压注射器。检查时先行头颅普通CT平扫,所有进行头颅CT血管造影检查。检查时从由枕骨大孔开始逐层扫描至颅顶,幅宽设置为2mm、层距设置为1mm,Pitch设定为1,实施CT重建时入组图像至少为50幅轴位原始图。造影剂以3ml/s速度由肘静脉加压注射给予,其中造影剂使用安基格钠芬100ml,延时设定为13~18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获得图像后将原始轴位图像输入相应软件处理工作站,通过最大密度投影法对血管进行重建,并行三维与四维成像,对于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则再次行二维图像成像,并测定可疑动脉瘤瘤体大小,并针对靶血管实施不同视角检测,且同时对兴趣血管进行摄片处理。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进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65例患者中实施CT血管造影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者60例(92.3%),其中在6小时内诊断者17例(26.2%),6~12小时内诊断者20例(30.8%),12~24小时内诊断者23(38.3%),其中阳性者主要影像学改变为,供血区中血管网密度显著减少,血管突然变细甚至血流中断,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者,检出动脉瘤者28例(93.3%),可见多发性动脉瘤9例,颈内动脉动脉瘤者5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者4例,大脑前动脉动脉瘤者5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者4例,基底动脉动脉瘤者3例。;本组65例患者中实施普通CT检查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者42例(64.6%),其中在6小时内诊断者15例(35.7%),6~12小时内诊断者13例(31.0%),12~24小时内诊断者14(33.3%),其中阳性者主要影像学表现为脑实质轻度低密度改变,且低密度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明显。
3.讨论
近年因影像诊断学技术的发展,以及CT血管造影技术的成熟,人们对急性脑血管病超早期诊断有了新的选择[2]。CT血管造影技术主要通过多层面三维甚至四维重建,从而清晰的显示颅内血管走形,并为急性脑血管病变早期诊断甚至超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病史对治疗后血管再通及患者预后均可提供一定参考意见[3]。以往针对颅内血管造影多通过动脉注射造影剂以显示脑血管病变。但通过动脉注射造影剂方法其创伤较大,且具有发生严重并发症可能,其操作难度大,耗时长尤其对于危重患者实际应用价值欠佳[4]。
本研究入组65例患者中,通过CT血管造影诊断者60例,在6小时内诊断者17例(26.2%),6~12小时内诊断者20例(30.8%),其针对超早期脑血管病变诊断效率超过50%,可能与本组实施的最大密度投影法行不同角度与不同层面实施旋转,同时通过窗宽、窗位以调整对靶血管位置、大小与形态的观察,了解病变血管与周围组织之间的相关性。故临床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实施CT血管造影时建议尽量避开血管痉挛期以及可能的瘤体血栓形成期,且一般建议在发病后72小时内检测确诊。
CT血管造影在临床应用时间相对较短,且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等比较,其临床诊断价值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尤其对于超早期脑血管病变者。
【参考文献】
[1]郑恩烨,都继成.3D-CTA在诊断脑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31):92-95.
[2]吴正用,黄崇权.3D螺旋CT血管造影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4,21(3):47-49.
[3]王亮.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研究.中国民康医学,2013,25(22):120-121.
[4]赵敏,罗成宏,苏斌儒.CTA、TCD与DSA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检查的对比分析.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3,27(8):560-576.
论文作者:刘春岭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6
标签:造影论文; 血管论文; 动脉瘤论文; 脑血管论文; 缺血性论文; 动脉论文; 蛛网膜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0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