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静滴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抽取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给予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治疗方式,给予观察组患儿在上述对照组患儿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2.68%,对照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75.61%,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总胆红素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外周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新生儿溶血能够进一步控制病情,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新生儿溶血;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72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1-0051-02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travenous gamma globulin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hemolysis. Methods A total of 82 children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from December 2014 to December 2016. Children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by random number extraction method. The patients were given control group Routine treatment, to give observation group of children in the control group of children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treatmen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gamma globulin treatment, compared the two groups of treatment.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was 92.68%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75.61%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total bilirubi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the peripheral blood red blood cell count , Hemoglobin and hematocri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observation group of children jaundice regression time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Conclusion The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gamma globulin in neonatal hemolysis can further control the condition and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Key words】Gamma globulin; Neonatal hemolysis; Therapeutic effect
新生儿溶血主要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导致母血肿抗体进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对新生儿血液红细胞造成破坏,继而发生溶血性贫血症状,属于严重危害患儿健康的疾病,临床表现为贫血、全身水肿、胸腹腔积液肝脾肿大等[1]。传统对新生儿溶血主要采用光疗、白蛋白、换血等治疗方式,虽然能够控制病情,但效果有限,尤其对于部分病情重和进展快的患儿,必须进行多次换血置换,无法不断溶血[2]。为此,本次研究对静滴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了探讨,并选择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随机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新生儿溶血患儿进行研究分析,共选择82例患儿,表现出黄疸、贫血和溶血症状,并经血清或新生儿静脉血血清免疫学检查证实[3]。通过随机数字抽取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儿共41例,包含男性患儿23例,女性患儿18例,日龄在1d至8d之间,平均日龄为(2.63±0.53)d,出生体重在4.5kg至6.5kg之间,平均体重为(3.22±0.35)kg,平均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值为(303.52±62.38)μmol/L;观察组患儿共41例,包含男性患儿24例,女性患儿17例,日龄在1d至8d之间,平均日龄为(2.72±0.65)d,出生体重在4.5kg至6.5kg之间,平均体重为(3.18±0.42)kg,平均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值为(302.06±62.17)μmol/L。对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比较分析,经过处理后发现两组患儿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出生体重、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值等均无差异显著性(P>0.05),具有较高的对比研究价值。
1.2 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治疗方式,对患儿进行双面蓝光照射治疗,实施间歇照射治疗方式,当患儿皮肤黄染消退后则暂停治疗,若黄染再度上升则继续进行照射治疗,同时记录照射所需总时间。给予患儿人血白蛋白(生产厂家:瑞士杰特贝林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批准文号:S20120070)治疗,每天1次,每次1g/kg,连续治疗3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给予患儿苯巴比妥(生产厂家:张家口云峰制药厂,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3020689)口服治疗,每天2次,每次5mg/kg,连续治疗3天。在此基础上做好对患儿的补液、支持和对症治疗。
1.2.2观察组 给予观察组患儿在上述对照组患儿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丙种球蛋白(生产厂家 :山西康宝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19994004)治疗,每天静脉滴注治疗一次,每次0.5g/kg至1g/kg,连续治疗7d。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的总胆红素、外周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等指标水平,并比较两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临床疗效判断标准:治愈为患儿在经过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为34μmol/L至90μmol/L,血色素为140g/L至150g/L,各指标恢复正常,且没有出现心衰症状和核黄疸;有效为患儿在经过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为100μmol/L至1400μmol/L,血色素为110g/L至130g/L,各指标恢复但未达到正常,且没有出现心衰症状和核黄疸;无效为患儿在经过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为300μmol/L至400μmol/L,血色素为80g/L至100g/L,各指标无明显改善,且出现心衰症状或核黄疸。治疗有效率=(痊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对于本次研究所记录和统计的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和分析,计量资料表示方式为平均数±标准差,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方式为百分数,采用卡方检验,若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
2.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比较分析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治疗痊愈例数为30例,有效例数为8例,无效例数为3例,分别占比为73.17%、19.52%、7.32%,治疗有效率为92.68%;对照组患儿治疗痊愈例数为12例,有效例数为19例,无效例数为10例,分别占比为29.27%、46.34%、24.39%,治疗有效率为75.61%,观察组治疗效果更好,χ2=4.48,P<0.05。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分析
治疗前,观察组患儿总胆红素为(322.6±45.2)μmol/L、外周血红细胞计数为(4.6±0.9)×1012/L、血红蛋白为(161.3±20.1)g/L和红细胞压积为(0.45±0.08)%;对照组患儿观察组患儿总胆红素为(318.5±37.5)μmol/L、外周血红细胞计数为(4.7±0.9)×1012/L、血红蛋白为(160.8±21.7)g/L和红细胞压积为(0.46±0.08)%,t=0.45,t=0.50,t=0.11,t=0.57,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总胆红素为(133.5±41.8)μmol/L、外周血红细胞计数为(4.2±0.7)×1012/L、血红蛋白为(146.7±16.4)g/L和红细胞压积为(0.39±0.05)%;对照组患儿观察组患儿总胆红素为(208.2±47.2)μmol/L、外周血红细胞计数为(3.7±0.6)×1012/L、血红蛋白为(138.9±16.7)g/L和红细胞压积为(0.36±0.05)%,t=7.58,t=3.47,t=2.13,t=2.72,P<0.05。
2.3 两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比较分析
观察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为(3.5±1.2)d,对照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为(8.3±1.7)d,t=14.77,P<0.05。
3.讨论
新生儿溶血病主要是指因为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疾病,其中A型、B型和O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比较常见,而其他如Rh血型、MN则比较少见[4]。该病情会导致患儿血循环与胎儿红细胞凝集被破坏,继而出现贫血水肿、肝脾肿大等症状,甚至发生胆红素脑病。目前对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可以采用血常规检验,利用X线检查和超声检查进行辅助检查,主要对患儿重度水肿并发腹水症状有明显的效果。当患儿病情确诊后,需要及时给予患儿有效的治疗,首先需要注重胎儿治疗,即在妊娠早中和末期进行西药综合治疗,以便出现死胎、流产等情况的发生。在临产时,需要做好防范,降低因为患儿红细胞被破坏出现的缺氧危险性。在出生后,需要对患儿进行贫血放置和抗心衰治疗,并在出生后2天至7天重视黄疸防治和胆红素脑病放置,一般采用光疗法。在对患儿进行换血治疗时,应当注意确保新生儿出生时脐血血红蛋白低于120g/L,同时伴随水肿、肝脾肿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症状的患儿、血清胆红素达342μmol/L的患儿,胆红素脑病症状患儿等。在换血前,需要通过照耀静注白蛋白或血浆,以实现换出更多胆红素的目的。在换血后,需要通过光疗进行重点护理,并注重定时监测患儿心跳和呼吸,并定期进行血常规监测,确保患儿处于恢复状态中[5]。光疗和换血治疗主要起到清除已经产生胆红素的作用,虽然一些患儿通过上述光疗和换血治疗能够达到治愈的目的,但对于一些病情比较严重的患儿,尤其是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的患儿,难以阻断溶血。此时通过基于患儿丙种球蛋白治疗,能够封闭胎儿或新生儿的内皮系统巨噬细胞上Fc受体,以实现阻断溶液的目的,且能够明显抑制血清胆红素的升高,促使患儿无需增加换血次数。本次研究对静滴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2.68%,对照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75.61%,P<0.05,表明对患儿实施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利于控制血清总胆红素和血色素等指标水平,避免患儿出现心衰症状和核黄疸;治疗前,观察组患儿总胆红素、外周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总胆红素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外周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对患儿实施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能够有效控制患儿总胆红素、外周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等,是促使患儿尽快康复的有效措施;观察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表明对患儿实施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能够加快症状的消除,缩短黄疸消退时间。此外为了避免新生儿溶血情况的发生,应当加强对疾病的预防,如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对于轻型病例可以进行葡萄糖补充进行处理。
综上所述,传统治疗新生儿溶血疾病主要采用光疗、白蛋白和换血治疗,治疗效果有限,而通过增加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能够进一步控制病情,避免发生心衰和核黄疸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但需要注意对丙种球蛋白使用应提前筛查血液传染病,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何涓.丙种球蛋白的治疗时机对新生儿ABO溶血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16):3300-3301.
[2]吴雅娟,李翠霞,何志萍.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效果及对神经行为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 v.24(11):1216-1217.
[3]彭峰,孙智勇.大剂量一次性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3):481-482.
[4]哈斯塔娜,王红云,安艳斌.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对新生儿溶血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7):254-254.
[5]肖长水.大剂量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对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6):46-48.
论文作者:赵庆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患儿论文; 红细胞论文; 新生儿论文; 球蛋白论文; 黄疸论文; 对照组论文; 胆红素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1月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