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克良[1]2004年在《清前期盛京八旗王公贵族研究》文中认为在清代历史上,活跃着八旗王公贵族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为清朝的创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入关以后在清朝的“陪都”盛京地区,仍然存在着为数较多的八旗王公贵族。他们在 200 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有过强盛,也有过衰微,然而总的发展趋势是社会地位的逐步削弱。本文首先概括了八旗王公贵族的形成过程及其在清朝创建过程中的作用,并分析了入关后盛京地区八旗王公贵族存在的原因及过程。然后分政治、经济和文化叁个方面来论述其社会地位的变化趋势。政治方面通过他们的管理机构、爵位、俸禄与奖惩制度,分析其政治特权和地位的变化趋势及清朝政府对其统治政策的特点。经济上主要论述盛京王公贵族土地占有与经营方式的变化过程。清朝中叶以后出现旗地向民地转化的趋势,经营方式则由传统的农奴制向租佃制转变。盛京八旗王公贵族也出现了贫富分化,一些成为商业贵族地主等新兴势力,而一些下层贵族则被迫典卖旗地,走向衰落。文化上表现为:八旗王公贵族最初在文化上占主导地位,科举考试中有众多的八旗子弟榜上有名,为盛京地区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后来八旗子弟逐渐废弃了传统的满族文化,而以学习汉族文化为荣,“国语骑射”逐渐荒废。满族由传统的渔猎经济过渡到农耕经济,作为与其经济基础相对应的上层建筑,向汉族先进文化方向发展,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应给予充分的肯定。本文最后通过八旗王公贵族社会地位变化的规律分析清代满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融合。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本民族经济生活的反映。清入关后,满族语言、文字逐渐消失及一些生活习俗的改变,并不能简单地看成是满族文化的衰落,而是满族获得另一种使其更好地生存发展、更能表达其思想的先进工具和生活方式,这是满族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吴玉清, 王绪芬[2]2002年在《八旗制度研究论着索引》文中提出八旗制度研究着作索引清代八旗王公贵族兴衰史.杨学琛、周远廉着.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年清代的旗地.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华书局,1989年11月清代八旗子弟.滕绍箴着.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年12月八旗子弟.龚泽华着.海燕出版社,1991年7月
王茂生[3]2010年在《清代沈阳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沈阳地处辽东半岛北端,东北大平原的南部,位于辽东与辽西、辽东半岛与东北大平原的连接点上,自古以来四通八达,战略位置重要,又是多种文化交汇之地。地质上沈阳地区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南部,东北部的辉山属于长白山余脉的丘陵地带,西南部属于辽河、浑河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在古代,沈阳地区以鱼猎、农业经济为主,直到清末民初工商业得以较大发展。沈阳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是东北地区建城最早的城市之一,但由于地近边塞,长期以来城市功能以军事防卫为主。直到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才使它向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综合性中心城市转变。所以说清代对于沈阳的城市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时期。本文以城市史学及城市形态学为主要视角和方法,对这一时期城市的发展以及空间形态的转变进行个案研究,并对其空间特征进行概括和总结。努尔哈赤起兵后,为统一女真各部和与明朝抗衡,获得有利的战略位置,曾五迁其都,六次建城,逐步实现了从山区向平原的过渡。最早构筑的是费阿拉城,后人称其为努尔哈赤崛起的肇兴之地。之后迁往祖居之地赫图阿拉城,在这里正式建立了后金政权。十几年后建造界凡城、萨尔浒城,不久又迁都辽阳城,并在辽阳城东建东京城。东京城使用不足叁年,努尔哈赤便决定迁都沈阳,从此沈阳城开始了较大的转变。后来人们将赫图阿拉、辽阳东京城、沈阳城一并称为“关外叁京”。努尔哈赤进入沈阳后,着手对城市进行建设,但未改变原中卫城的城市形态和十字形街道格局,只是在原城市空间体系中,确定了宫殿的位置,并把各贝勒、王府、衙署、兵营等进行了安置。期间完成了大政殿与十王亭建筑群的建设,在北门内建设了汗宫。努尔哈赤的继承人皇太极则对城市进行了较大的改建,使沈阳城制、规模、景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将城门由四座改为八座,街道系统由十字形转向井字形,皇太极将自己的皇宫放在井字形中间,使其与城市中轴线相吻合。将皇宫后的四平街辟为商业街,并在两侧交叉路口建钟楼和鼓楼。在宫前设置六部和两院,城外修建天坛、地坛、堂子、太庙、社稷坛等礼制建筑,使城市布局十分接近“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典型格局。此外,在城外东西南北各建喇嘛塔与寺庙,取护国祈福之意。城内庙宇、民宅及道路、排水系统等均有所考虑,都城形制基本完成。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后,沈阳成为清朝陪都,政治地位有所下降,清廷又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沈阳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朝廷并未停止对沈阳城市的关注,历代皇帝在回沈阳祭祖的过程中,对城市建设都有所作为,其中较大规模的是康熙年间修筑了沈阳的外城,又称郭城或边城。郭城形状近似圆形,与原旧的方城同心,由此形成内方外圆的城市格局,与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的理念相符合。沈阳城经清朝建都,后为陪都的发展过程,与中国传统都城发展过程一样,是缓慢而稳定的过程,体现了皇权致上的规划思想。直到清朝末年,外国势力的侵入,彻底打破了这种稳定的发展倾向,城市形态在这个阶段发生了断裂与突变。首先是日本取代俄国在盛京城西部建立满铁附属地,并进行大规模建设。继而自开商埠用地在旧城与满铁附属地之间开辟,本土势力不甘示弱,在城东、城北建立新的工业区,于是城市沿东西方向取得较大发展,而北部则形成许多独立的新区。截止清末、民国时期,盛京古城传统的单一中心城市迅速演变成多中心城市,城市形态呈现多版块拼贴与独立版块共存的局面。本文并不满足于史学范畴的宏观描述,而进一步以城市形态学方法观察分析城市的演变过程。论文后半部分就城市的规划思想、城市的交通形态、城市的居住形态、城市绿化与环境、城市文化形态等多角度对城市进行解读,试图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有更全面的认识,进而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研究过程中,除现场考察与拍照外,引用了大量的老照片与图画,力求对历史场景有真实性的描述。同时将个体城市的发展放在整个中华传统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中去,更有利于观察一个城市的变化规律与特点。而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通过对历史某一个阶段的分析研究,取得清醒的认识,也有利于对城市下一阶段的发展有正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清前期盛京八旗王公贵族研究[D]. 戴克良. 东北师范大学. 2004
[2]. 八旗制度研究论着索引[C]. 吴玉清, 王绪芬. 第叁届国际满学研讨会论文集. 2002
[3]. 清代沈阳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研究[D]. 王茂生. 华南理工大学. 2010
标签:中国古代史论文; 八旗论文; 沈阳经济论文; 清朝论文; 中国古代史论文; 努尔哈赤论文; 八旗子弟论文; 满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