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论建设与创新的一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论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当代文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当代文论要走向进一步建设与创新,我以为需要着重关注和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如何面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文化和文学发展的现实,在对现实情况和问题的深入研究探讨中推进当代文论的创新发展。
从总体上看,当今中国社会的基本现实是全球化与现代化的交织互动:一方面,现代化是我们坚定不移追求的目标,然而由我们的传统与国情所决定,使这一现代化进程呈现极其复杂、极不平衡的状况;另一方面,全球化则又构成当今的背景条件和现实语境,影响制约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方向和进程。二者交织互动所形成的复杂现实状况及其所提出的问题,显然是我们所必须面对和研究解答的。
首先从全球化语境方面来看,随着我国加入WTO,全球化浪潮正全面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其中也包括当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发展。我以为,影响当今文学发展的“全球化”因素主要有三:一是经济全球化因素。它催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进入文学市场,经济因素渗透文学领域,使文学成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由此带来文学体制(生产-流通-消费诸环节)和文学观念的巨大变化,经济思维方式和经济价值观念作为经济全球化时代占支配地位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正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文学观。二是科技全球化因素。尤为突出的是电子信息、网络、数码图像技术等的迅速扩展,快速改变着文学的存在方式,带来文学从语言向图像的转向,由此也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文学活动方式和文学观念。三是文化全球化因素。文化全球化浪潮中虽有多元互动的一面,但主要还是西方文化的全球化扩张,其中尤其是后现代文化扩张呈强劲之势,对我国文化和文学都带来了直接影响,它颠覆消解着传统的文化和文学观念,轰倒了文学的“象牙塔”,消解了“先锋潮”;它与前两个因素一起,使文学“产业化”成为可能,并同时使文学的生产和消费都走向平面化、浅俗化、游戏化。总之,上述因素构成的“全球化语境”正改变着整个文学格局及其文化生态环境,改变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方式和精神需求的内涵,从而影响文学发展。
接下来的问题是,上述全球化语境对当代中国文学究竟形成了怎样的危机和挑战,我们应当如何去应对这种危机和挑战?我认为,首先应当肯定“全球化”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其意义不可低估,这是一个基本前提。即使对于文化和文学而言也是如此,它有助于打破民族文化和文学观念中固有的封闭性和保守性,促使其发生裂变以弃旧图新;当然另一方面也有一个在“全球化语境”中,在西方文化的扩张渗透之下,如何确立中国文学的文化身份、文化立场和文化价值观的问题。因此有必要认真研究在全球化多元互动交流的格局中,如何自觉坚守我们的民族文化立场和中国现代性的文学价值观,抵御西方文化尤其是后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学身份的淹没和对中国文学立场与价值观的消解,从而思考和探讨当今中国文学的变革发展之路。
其次,从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方面来看,与西方社会不同,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整体状况不平衡:不同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差距甚大;社会现实中超富豪型、富豪型、富裕型、小康型、温饱型、贫困型等种种生存境况并存;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中前现代性、现代性、后现代性因素并存;不同生存处境中人们的现实感受、心理期待、所关心的问题,都存在着较大差异,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也具有多层次性,等等。在这种现实条件下,当代文学必然进一步走向分化发展,形成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不同的文学形态,如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新潮流的文学;功利化的、审美化的、游戏化的、以及消费性的文学;网络化的、图像化的、多媒体的、以及传统文字形式的文学,等等,可能都各有其相应的现实需要与生长空间,都会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并存发展。其中诗性的、审美的文学仍然有其存在的理由与生存发展的可能。因为它的特性在于为人们提供艺术想象、诗意的情感寄托以及审美超越的空间,提供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游戏化或欲望化表达的消费文化尽管在当今大有市场,但它不可能满足人们的全部精神需求,也不可能取代诗性文学的功能。因此,只要人类的诗意情感不死,审美的精神追求不止,诗性的文学就必有生存的空间。当然,在全球化语境中,在后现代文化的挤压下,诗性文学的生存显然是严峻的。在当今的文学发展中,提倡坚守诗性文学的立场,凸显和维护文学的人文本位与诗性审美品格,无疑是极为必要的。保持诗性的文学与消费的文学之间应有的“张力”,对于维护整个文学乃至文化格局的整体平衡和健康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因而,面对当今全球化与现代化交织互动发展中的这些现实问题进行研究,是当代文论进一步创新发展所不可回避的课题。
二是在全球化语境中,如何面对各种既有的文学理论资源,在对这些理论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吸纳整合中实现当代文论的超越性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文学理论界的重要成绩之一,是对各种文学理论资源的充分开掘。先是对西方现代文论补课式的译介引进;然后是在西方文学观念的激发之下,对中国古典文论的重新开掘与阐发;此外马克思主义文论(包括西马文论)也在新的语境中不断拓展研究疆域和深化学理内涵;还有当今全球化潮流中最新涌现的各种“新”、“后”理论,也几乎是共时态地在我们的文论界谈论着。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理论家们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场,提出了建构中国当代文论的不同主张;有的主张走西方文论中国化的道路,有的主张走中国古典文论现代转换的道路,有的认为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论现代发展的道路,也有的主张走综合创新的道路,等等。现在看来,在当代文论开拓创新的某个阶段上,根据当时的时代条件和需要,偏重于关注和开掘某个方面的理论资源也许是合乎逻辑的;但从当代文论的系统性创新建构来看,仅仅强调和依托某个方面的理论资源显然是不够的,综合创新也许是更明智的选择,当然其中可能有更需要突出、更占主导性的方面。
我以为在当今时代条件下,面对各种文学理论资源,我们有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研究阐释以求“真”,即首先把某种(乃至某家某派的)理论看作一个事实对象,以科学的和历史主义的态度,将其置于所由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思想理论体系之中,进行深入细致的分辨与阐释,揭示其思想内涵,阐发其理论意义,以获得对它比较客观切实的认识。二是选择开发以求“用”,即在前者基础上,从当代文论创新发展的需要出发,去发现和选择仍具有生命活力的东西,深入其中加以开掘阐发,从而吸纳整合到当代文论创新建构的整体系统中去。这后一个方面在当今也许显得更为重要。
这样当然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即不同的文学理论资源怎样才能在当代创新建构的意义上实现重新整合?或者说应当在什么样的基点上寻求不同理论资源的有机整合?我以为可以确立这样两个根本基点:一是科学性基点,即把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科学来整合建构。如果说既往各种各样、各家各派的理论,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或层面观照、揭示和阐发了关于文学的某些特性规律,各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在当今更为注重科学建构的时代,也许有可能按照科学性的要求,寻求建构文学理论的宏观结构系统,从而使各种文论在这一系统坐标中适当归位,既使它们在各自的特定坐标方位上凸显其意义价值,同时也与其它理论互应互补,在共同的科学性基点上实现文学理论学科的系统整合。二是人文性基点,即当代人学或人性的基点。正如近一时期人们越来越重视和强调的那样,文学理论不但是科学,而且是人学,应当充分重视其人文性的特点。从科学的意义上说,固然需要注重当代文论的学科体系建设与学理建构,所以我们上面强调了科学性的一面。然而在当今科学、技术、物质等等对人的生存形成越来越明显挤压的时代,也许更有必要关心文学对于人的现实超越与审美解放的意义,更有必要重视文学理论的人文品格。因此我以为,面对各种文学理论资源,特别应当强调站在当代人学的基点上,从人的合乎人性地生存与发展的要求出发,去开掘、吸纳和整合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资源,承接传统人文精神的血脉,回应当代人们的人性发展要求,从而推进当代文论的进一步创新发展。
三是如何面对历史,尤其是近百年来的历史,在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与超越中实现当代文论的创新发展。
在文学和文论界,谈到历史与传统,一段时间以来人们似乎更乐于谈中国古代的历史和传统,为其曾比西方发达和辉煌而感到荣耀,而对于近百年来的这一段历史和传统,则不愿或不屑于提及。其原因也许在于,在一些人看来,20世纪的中国有太多的灾难与不幸,发展道路过于曲折和坎坷,文学上没有留下多少经典之作,文学理论则更是与传统断裂,是整体上得了“失语症”,等等。
然而我以为,对于中国20世纪的这一段历史,也许不宜过于消极地看待和估价。首先,上个世纪初的社会变革毕竟使中国社会获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现代转型的历史机遇,由此开始启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其中也包括文化、文学与文论的现代转型发展的进程。并且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毕竟形成了“五四”新文化与新文学的传统,鲁迅的传统,现实主义文学与文论的传统;同时也毕竟有了古代文论现代转化、外国文论(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初步尝试与成果,等等。对于这些历史的积淀,重要的是加以研究和清理,而不是简单地抹杀与否定。其次,即使我们承认这一段历史有过太多的曲折和教训,但历史是不可选择的,也是难以割断的,当代的发展只能在这同一条历史河流中向前推进。倘若把中国文论比喻为一棵不断长大的树,那么这棵树长到20世纪,经历了太多的时代风雨摧折,它扭曲变形长成了一节歪脖子树,这是它的不幸,但同时也是它的成长经历。对于这一段历史,不可能凭我们的好恶完全抹去,而只能是在这样一段历史和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营造更好的环境条件,让新的一节长得更好,除此可能别无选择。
标签:文学论文; 全球化论文; 文学历史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艺术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文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