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体系的构建路径探讨
●龚恒清
摘 要: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想构建一个能够适应经济发展潮流的宏观金融调控体系,离不开对我国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的不断完善、也离不开对货币政策工具的不断创新。同时,要想在各个货币政策的目标之间进行取舍也变得越来越艰难,而央行要想兼顾数量目标和价格目标的转换,也需要更强的能力;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式和传导机制在这一背景下也变得越发复杂。因此,只有客观地认识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体系所面临的限制和困难,通过有力的货币政策改革,才能够有效地破解当前存在的难题。
关键词: 经济发展 新常态货币政策
引言
从认识新常态到对其不断适应再到逐渐转变为引领的方式,是我国度过经济新常态时期并实现经济内在发展的重要思路。尤其是当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平缓阶段的时候,如何通过有力的货币政策改革,来为经济结构改革创设良好的货币环境,从而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是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体系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一、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体系构建的目标要求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正在实现三大模式和结构的重塑和过渡,其中之一是经济结构的转变,之二是发展动力的改革,之三就是经济增长模式的变化与过渡。与此同时,为了形成一个能够让市场主导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模式,必须不断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体系的三大目标。
在舍弗勒苏州公司二十周年庆之际,也迎来了产线的升级迭代——无级变速链条(CVT)项目正式落成。这是舍弗勒集团在大中华区和亚洲的第一条无线变速器链条生产线。首条无级变速链条产线大大提升舍弗勒苏州公司的业务能力和产能。项目计划分为两期完成,年产量达67.5万条,预计年销售额约3亿元人民币。
(一)如何有效平衡货币体系的最终目标
虽然我国的货币政策拥有法律规定的长期最终目标,那就是以维持币值的稳定为前提,促进经济的增长。然而实际上,为了满足我国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需要,中央银行长期以来都在寻求多个最终目标之间的平衡,这些目标除了稳定我国货币价值,还有促进国内就业水平的增长等多个目标。而这多个目标的并存则会大大增加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组合搭配的难度,也给其在新常态下选择有效的货币调控模式带来了新的难点。
此外,由于我国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影响之下,因此货币政策肩负的任务不仅仅只是维持货币总量的基本稳定,尽量减少货币总量的波动,同时还必须凭借一定的定向调控手段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而金融危机以来,虽然世界各国基本上已经达成将金融长期纳入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体系当中的共识,但是基于这种共识和选择,中央银行将会面临两大困难选择,首先是如何对资产价格泡沫进行识别;其次是在进行识别之后,又在何时对其进行干预。
(二)如何选择和转换货币政策体系的中介目标与操作目标
要想使我国能够在新常态背景下建立起一个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以确保其能够为市场主导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就离不开中央银行在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以及操作目标之间进行合理的取舍和选择。从适应旧常态经济背景的数量型目标转向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的价格型目标,其中包括对社会融资总规模以及我国货币供应量等几个方面的控制。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中央银行要想顺利完成对中介目标与操作目标的兼顾、取舍和平衡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其次,中央银行在把控货币政策调控的力度时,主要取决于其所做的关于经济增长合理区间的判断。而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式近年来正在逐渐实现从原本的“点调控”慢慢转向“合理区间调控”的方式。在这一方式的引领下,中央银行在进行调控力度程度把控时,往往会更关注宏观经济发展的合理空间,但是这一空间又处在不断的动态平衡过程中,因此把控起来也具有相当的难度。
二、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要点
第一,作为在短期内能够有效缓解我国经济挑战的货币政策工具,也许从长期来看,并不一定能够有效地实现我国的长期货币政策目标,因此,这些短期政策目标能否从长期帮助我国促进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变还是一个未知之数。只有深入探索这些短期政策工具存在的期限限制,才能够确保其使用不会影响长期货币政策目标的达成。
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认知活动的效率,而在非智力因素中,情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教学活动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学生与老师之间情感、思想等精神层面双向交流的过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眼神、鼓励性话语和一些教学技巧都能够调动课堂氛围,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教学活动的进行。而微课设计者们在设计微课时,受制于时间限制往往没有情感交互单元,不仅会加重学生的距离感和无助感,也削弱了学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
近些年来,中央银行提出了不少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手段,其中主要以中短期定向结构性工具为主,包括了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以及抵押补充贷款等手段在内,以适应新常态经济的潮流和步伐。种类多样的货币政策工具在逐渐应用于国内货币市场之后,一方面确实为提高我国经济增长水平、调整经济结构以及促进国民就业水平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但另一方面,这些工具的长期使用却还面临着几个深层问题的制约。
货币理论领域的“丁伯根法则”告诉我们,只有依靠数量多于政策目标的相应的政策工具,我们才有可能顺利实现多个预期完成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鉴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中央银行往往制定了多个货币政策目标,因此为了能应对挑战,顺利实现和达成这些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结构改革的货币政策目标,就必须以多元化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应对。
作为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的关键核心点,不管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如何选择有效的操作规范、是相机抉择还是利用单一规则的问题一直都备受关注和探讨。但是经过了长期的检验之后,如今我国中央银行在对政策操作规范进行选择的时候,往往是凭借着最终目标的性质来决定的,在目标单一化和目标多元化两种情况下,会分别作出不同的操作规范选择。而就目前经济新常态下,特别是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内,为了能够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与水准,中央银行一般采用包含少部分规则操作在内的相机抉择来作为当前的主要操作规范,并且不断依据经济增速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节。同时,这种操作规范也逐渐显露出两大特点,第一是数量型调控,第二就是被动型调控。
幼儿园阶段,家长和教师对幼儿的学习以培养学习习惯和兴趣为主,没有硬性学业要求和作业。到了小学,家长对成绩的过度重视,同学间的竞争,凡此种种,都让孩子感觉到承受的压力大了。
三、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的难点
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的实行所涉及到的方面较广,其中就包括调控方式的力度选择大小、调控的时机和如何规定相应的操作规范等等问题。以近几年我国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调控的实际情况来看,从前一次性进行大力度改变的总量调控方式已经逐渐转变成了小步调的微调方式,并且多以精准定向的定向和区间调控方式为主。除此之外,我国中央银行如今对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的力度选择和时机把控也越来越严格,同时也越来越提倡“适时适度”的调控原则,如此一来,原先曾经出现过的调控力度不足以及过度调控的问题就得到了根本的解决。
(一)货币政策操作规范的选择
第二,是否能够对短期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合理的组合与搭配,也是一个会影响政策工具有效性的重要问题。不管在任何经济形态下,资本追逐利益的天性和本质都是不会改变的。因此,我国中央银行许多政策工具尽管是以微调和定向为主要的目标,但是其要想做到有力的把控,还必须对市场主体进行有效的引导,做好其预期管理工作。而要顺利做好预期管理,政策透明性的保障必不可少。中央银行要想有力地保障政策的透明性,必须事先了解未来的经济前景,洞察市场主体的预期行为。除此之外,我国中央银行必须增强自身的可信度和独立性,才能更好地实现对市场主体的预期管理。
(二)如何选择调控时机和调控力度
中央银行在何时选择进行货币政策调控,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央银行是否能够及时和有效判别货币政策的时滞。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为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只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同时也让我国的宏观经济更加真实地面临着诸多国际与国内的复杂环境条件限制。市场主体进行行为决策的依据更多地受到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影响,因此一旦国际上其他货币的汇率有所变动,我国的市场都会受到其波动的强烈影响。如此一来,中央银行要及时准确地判别政策的时滞情况就难上加难了。
本文针对绝热加速量热仪在测试样品反应过程中存在热电偶动态特性和炉体加热系统动态响应滞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对其进行动态补偿的方法,通过仿真进行了绝热反应过程中影响因素分析,并利用PSO算法搜索优化出动态补偿器参数,最后,通过标准样品实验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实验补偿效果与仿真结果相吻合,表明对绝热加速量热仪中的热电偶动态特性和炉体加热系统动态响应进行补偿能有效提高绝热性能,减小在动力学参数求取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研究成果对化学反应机理研究和化学品热安全评估具体重要意义。
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挑战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长期以来都主要依赖于银行信贷渠道的传导作用,然而近年来传统的银行信贷渠道受到利率市场化等因素的影响,已经不再具备从前的传导效力了。除此之外,我国中央银行在宏观层面上实施了审慎监管措施之后,国内的各种信贷渠道逐渐呈现出两大效应,一是资本渠道效应,第二就是风险承担的渠道效应。如此一来,传导机制愈发复杂,虽然传导过程依然主要受到银行信贷渠道的影响,但是中央银行对于传导效果的把控却越发困难,传导过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正逐渐增加。
(一)越来越复杂的信贷渠道传导过程
在经济新常态下,一连串金融体制改革的措施不断出台,其中就包括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汇率自由化步伐的加快等等内容。而这一连串快速改革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金融市场中无数的微观投资者的行为和决策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正以蝴蝶效应的方式波及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
其次,将实践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我国自贸区几乎涉及东南、西南、中部、西北、东北等主要地理区域,各个自贸区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状况、工业结构等各异,这为竞争中立制度的实施提供了多样化的实践环境。自贸区的实践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时,可再细化其推行步骤和程序机制,结合各个行业的特殊性,以市场竞争状况、市场结构、行业经济地位等作为其现实依据,使推行的竞争中立制度更具科学性。
(二)利率和汇率传导作用显著,但难以把控其效果
新常态下,如何在长期内建构起一个有效的价格型规则调控方式,并且以利率的调节作为其主要的内容,始终是我国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调控方面的转型目标。而市场各个主体的行为会在利率调控模式的影响下发生变化,而相应地,利率传导的渠道是否畅通有效,将会比以往起到更大的作用。然而,利率传导途径的效果依然会收到诸多因素的桎梏,中央银行往往很难预测其传导的效果。
五、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正确认识货币政策
完善货币政策体系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虽然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政府有效、准确、客观地理解和定位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职能,并同时认识中央银行在制定政策和推行政策方面的独立性,就能够有效地破除当前的难题与困境。
(一)对我国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职能进行科学的定位
要想对货币政策进行准确的定位,首先,必须认识到货币政策的局限性,考虑到发达国家在经历金融危机之后利用货币政策对国家的经济复苏进行宏观调控带来的后果。其次,鉴于我国当前正处于宏观调控目标的转型时期,如果对宏观调控职能的效果抱着过于乐观的心态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因此,只有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将财政政策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将其和货币政策共同推行,两者相互配合,双管齐下,才能最大程度上将宏观调控的职能有效发挥。
“正常人”十分爱惜自己的羽毛,顾惜自己的尊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他做人的不二信仰。“正常人”对人生的感悟是:生命的本质,是“时光”和“自由”。
(二)提升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
参考发达国家货币政策推行的历史经验,不难发现,只有在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在市场中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的时候,其推行货币政策时才能事半功倍、畅通无阻。而中央银行在市场中的可信度往往来自于政府给予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程度。为了使我国中央银行能够在有效应对经济新常态带来的困难时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职能,不断通过加强预期管理等措施来增强对货币市场的管控能力,我国政府必须给予中央银行更高的独立性,使其在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推行中获得更多的自主性,由此才能使得我国的经济运行在国内外复杂环境的冲击中更加快速平稳、立于不败之地。但同时,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也应当服务于我国经济增长的宏观目标。
六、结束语
经济新常态的到来使得我国的货币政策体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因此,本文就货币政策体系建立、货币政策推行可能遇到的各种来自政策规范、渠道传导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在面临种种问题时,我国货币体系的构建选择及其能够为宏观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的几种可能性。希望借此不断推动我国理论界和实践派对货币体系政策如何适应新常态背景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潘敏.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体系面临的挑战[J].金融研究,2016(2):106-112
[2]查苏倩.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体系面临的挑战[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23):105-106
[3]钱奕.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体系面临的挑战[J].财讯,2017(29)
[4]陈彦宇.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体系面临的问题[J].时代金融,2018(14)
[5]王娟.经济新常态下中国货币政策对金融安全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理论探讨,2017(5):114-118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914(2019)02-114-02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金华市中心支行 浙江 金华 321015)
(责编:若佳)
标签:经济发展论文; 新常态货币政策论文; 中国人民银行金华市中心支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