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退后”,凸显学生论文_周斐凤

教师“退后”,凸显学生论文_周斐凤

 周斐凤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实验小学庆同校区 311800

缘起:一次循环日记的尴尬。

事情得从一次循环日记开始说起,日记的题目是《我喜欢的一堂课》,57个同学,只有6个同学喜欢的是语文课,其余50多个同学,语文都没有成为他们喜欢的“菜”。

无语的尴尬之后,总觉得该做点什么。于是,第二次循环日记,就从孩子自己的感受出发——为什么不喜欢语文课?

“一篇课文,我已经懂了,可是老师还是在那里讲讲讲,太烦了!”

“语文课,就像嚼口香糖,越嚼越没味。”

原因,似乎在情理之中。

爱讲,是老师的通病,这个内容需要讲,那个内容必须讲,哪怕一个细微的标点也得讲上一讲。这样的课堂,孩子怎会喜欢呢?而不可否认的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方式的课堂几乎是当下课堂的常态,语文如此,数学英语又何尝不是这样?

改变,似乎是唯一的出路。

思考:“学生中心”课堂的改变。

能不能有这样的课堂——35分钟时间,教师讲授不超过20分钟,剩下的时间都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思考?教师讲授时间的减少,并不是说教学的容量可以减少,而是指老师思考在35分钟的时间内怎样把学生给调动起来,通过学生自学、互学、共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渐爱上学习、学会学习。我们把这样的课堂美其名曰“学生中心”课堂。

综上所述,学生中心课堂的转变,其实就是从“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向“有学生的课堂”的转变,从教师讲授的课堂向学生自我充分学习的课堂的转变。

总而言之一句话: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

尝试:“学生中心”课堂的构建。

一、理念先行:从梳理和反思开始

2014年开始,利用“非常关注”等网络平台,我们开始在老师心中传播“学生中心”课堂的理念:教师退后,课堂凸显学生。

第一期“非常关注”网络论坛:假如你能让学生忘记“吵”,算你厉害——第一次提出一堂好课的标准不是“看老师”,而是“看学生”。

第二期,以“提问”、“作业”为关键词的“学生中心”课堂小妙招分享。这项活动分为三大步——征集动员会、经验分享会、经验认领会,把来自于老师的好经验作为践行“学生中心课堂”的落脚点。

第三期,“我看我的课堂”沙龙,以教研组为单位,通过课堂观察,反思自己的课堂。

就这样,通过开设论坛、沙龙、观点报告等形式,引领老师们渐渐清晰:教师退后,以学生为中心,“有学生”的课堂才是好课堂!关注学生长远发展的课堂才是好课堂!

二、干部先行:让课堂的实效说话

理念的渗透,为课堂的改变创设了良好的氛围,但理念怎么转变成行动,促使课堂发生变化?这就需要用实实在在的课堂效果来让老师们看到改变的功效,让改变自觉发生。因此,“学生中心课堂”的改革首先从一群人——中层干部们的探索开始,以“青年干部读书会”为基地,教学处主任、教科处主任首先开课,中层先行,逐步提升,带动整个团队理念更新、管理创新、专业提升、自我静修。

1.一份看不懂的教案带来的改变:从学生的起点出发改进课堂

翻开卞主任的备课本,我们看到了一份摸不着头脑的教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字词:咀嚼(35)(除5、8、13、31、8号外),毡(14)(21、6、1、9……)疑问:课文内容(3、7)写作方法(1)着重解决(12)……一串串数字,有的代表的是一个个学号,意味着这些学号的孩子还不会,有的代表的是数字,表示有这些数量的孩子会了或是还不会。卞主任告诉我们:自从“二分之一”课堂实施以来,受到教师课堂讲授时间的限制,他就开始思考如何根据学生的起点来进行教学。凡是大部分孩子已经会了的,在课堂上就少讲或者不讲;大部分孩子有障碍的,那就重点讲。教师主动地从学生学习情况出发,于学生错误处纠正,于学生薄弱中引导,讲得少了,讲得精了,留给学生的时间就多了。卞主任的这一备课方式,开始在校内推广。

“学生中心”课堂的改变就从备课方式的改变开始!通过预学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根据学情设计教学流程——“以学定教”;根据课堂生成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关照,体验到自己学习的快乐——“因学而教”!

2.一堂出乎意料的语文课的启示: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思考课堂

有老师质疑执教中层:为什么会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因为仔细研究了57个孩子的预习单,发现在‘提出你不懂的问题’这一题的回答上,孩子们的完成情况不好,大部分孩子都不知道该怎么提出问题,于是才有了这样的设计。”

再看对上课学生的访谈——今天这节课,你喜欢吗?被访谈的6个孩子异口同声地说:“喜欢!”孩子们认为,摒弃了他们多读几遍就能明白的课文分析,关注了他们不会提问题的需要,能够从中学到他们不明白的东西,有利于促进他们多思考,同时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胆量。这样的课堂,他们当然喜欢。

这样的实例告诉老师, “学生中心” 课堂改革的目的并不是让我们的课堂有颠覆性的变化,而是大家能首先意识到课堂是属于孩子的。只有把孩子的所思所获放在教学思考的首位,我们的课堂才会更贴近孩子、更受孩子的喜爱!

三、阵地推进:让改变慢慢发生

1.阵地推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学校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同伴学习”为主题,注重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互相合作能力等能力的提升,以“习题的分层设计”为主题,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某位青年教师执教《鸡兔同笼》,通过课前预习单,了解已经有哪些学生会了。在课堂上,他改变座位的排列,让已经会了的学生坐在还不会的学生的一侧,接着请不会的孩子向一侧会了的孩子请教,在同伴的帮助下,学会解答。已经会了的孩子扮演了老师的角色,体验了学习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学习的自信也大大提升;还不会的孩子接受了来自同伴的帮助,他就会意识到,当我不会的时候,同伴是最好的学习伙伴!不同层次的孩子在课堂上有不同的学习任务,从而得到了不一样的发展!

2.转变评价,改变教师教学行为

随着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反馈形式的变化,我们的课堂评价也在发生变化。以前评的是“这个老师是怎么教的”,关注的评价主体是老师,评价重点是教学设计和教学调控是否出彩。而我们的语、数评课表是简单的三栏:学什么?怎么学?学会了吗?为什么没学会?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评价的关注点是学生“怎么学”——学习方式是什么?参与方式是怎样的?学生兴趣度观察、学生有效度观察,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观察来评价教师的教,以此来倒逼教师的课堂必须凸显学生;同时评课的过程也是上课教师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过程,这就使得评课的方式也渐渐从他评向自评转变。

实践证明,“学生中心”课堂在自下而上、循序渐进的推进过程中,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我们的孩子学得更有趣、更有味,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我们的老师教学更轻松,更有效。这样“教师退后”、“凸显学生”的课堂关注着孩子能力的提高,关注着孩子的长远发展,必将为孩子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定的基础!

论文作者:周斐凤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9月总第21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6

标签:;  ;  ;  ;  ;  ;  ;  ;  

教师“退后”,凸显学生论文_周斐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