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分析治疗及护理对策论文_邓华,段勇

不同时期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分析治疗及护理对策论文_邓华,段勇

邓华 段勇

(四川省中江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四川中江 618100)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时期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分析治疗及护理对策方法。方法 对36例脑卒中后抑郁的病人进行心理分析治疗和护理,并且适当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治疗前后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对比变化。结果 治愈23例(63.89%),好转11例(30.56%),无效2例(5.55%),总有效率94.44%。结论 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病人进行正确的心理分析治疗及护理,并适当抗抑郁药物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 心理分析治疗 护理 抗抑郁治疗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4-0012-01

Psychoanalysis treatment on post-stroke depress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the nursing strategies

Deng Hua Duan Yong (Neurology Department,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Zhongjiang, Sichuan Zhongjiang, Sichuan, 618100)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psychoanalysis treatment on post-stroke depression in different periodsand the nursing strategies. Methods3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depression were treated and nursed with the method of psychoanalysis, and prescribed with appropriate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To compare the changes of pre and post treatment with the scores of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HAMD). Results23 cases were cured (63.89%), 11 cases were getting better (30.56%), and 2 cases were ineffective (5.5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s 94.44%. ConclusionThe method of proper psychoanalysis treatment and nursing, accompanying with appropriate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 can notably relieve the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improve the patients’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Key words】post-stroke depression psychoanalysis analysis and treatment nursing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高致残率、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人类三大死因。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较高,由于诊断标准、评定工具和评定时间不同,文献报道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有一定差异,一般在20%~60%[1]。脑卒中后抑郁可降低康复治疗效果,对躯体残损、认知功能和言语功能有不利影响。为探讨不同时期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治疗及护理对策,我们对我科收治的36例脑卒中后抑郁的病人进行心理分析治疗和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断标诊准[2],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断标诊准,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46~78岁,平均67.9岁,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脑出血8例,脑梗死28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有病例均有神经系统定位症状和体征,神志清楚,查体合作,无失语及智能障碍。住院时间14~30天。

1.2 方法 评定工具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抑郁症状评分,由主治医师以上神经科专业医师逐项评分填写量表,入院时量表评分与出院时作对照,判定治疗效果。20分以上诊断为脑卒中后抑郁,总分小于9分为治愈,比原来评分减少至少5分为好转,与原来评分不变或减少低于5分为无效。

1.3 不同时期的心理分析

1.3.1 急性期 病人突然从一种健康状态转换成患者,失去自我控制,对环境、医院文化陌生,产生无助、为所适从的茫然感觉,加之肢体瘫痪、口角歪斜、言语不清等,医务人员忙于检查治疗表情严肃,家人在旁边落泪,多数患者表现为恐惧、焦虑不安,急切想知道自己的病情,希望得到及时治疗与精心的护理 ,少数患者表现为悲观失望、精神萎靡、暴露出绝望心理。

1.3.2 稳定期 治疗2周左右后病情基本稳定,对康复充满希望和信心,急切盼望疾病能尽快痊愈。但当恢复到一定程度,恢复程度减慢或暂定时,患者会低沉失去信心,又担心病情加重,依靠医护人员及家人全方位的生活护理更安全,不主动做康复运动,失去早期康复时间,表现为抑郁、急躁、自卑、无精打采、甚至拒绝治疗。

1.3.3 康复期 经过急性期和康复期的治疗与康复锻炼,患者感到症状缓解不明显,期望值未达到,开始怀疑治疗护理方案的正确性,态度消极,用行为去抗议,吸引医护人员的注意,产生对抗心理。有些患者由于长时间承受疾病的折磨,性格变得急躁不耐烦,极其渴望医护人员提供安全有效快速的康复计划,每天大量增加功能锻炼时间,不思饮食,不能安心睡眠,不听家人的劝阻,过分要求各种不合理的事情,这样有可能造成患者治疗前功尽弃。

1.4 不同时期的治疗及护理对策

1.4.1 急性期 为患者创造温馨舒适的医疗环境,使患者有家的感觉,精神放松,主动与患者沟通,介绍病区环境及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主管护士,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征求患者的需求,注意恰当的称呼,切忌以床号相称,尽可能满足患者的生理和生活需求。根据医嘱尽快给患者检查与治疗,护士通过良好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患者的感受和认知,稳定患者情绪。医护人员应给患者以信赖和安全感,请恢复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恐惧心理。主管医生和护士用恰当的语言做好疾病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疾病的有关知识,看到治愈的希望,消除患者焦虑、悲观的心理。争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亲情的呵护是心理康复的必要条件,使患者处于最佳心理、生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护理。

1.4.2 稳定期 向患者讲解早期康复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活动量及活动方式,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可行的康复护理计划,协助生活护理,转换角色,循序渐进,进行自主运动,言语不清的患者鼓励用手势和笔进行交流,减少其依赖性。医护人员要充满同情心,鼓励患者说出其感受,听取患者的心声,努力使其改变想法,树立“我能行”的信心,消除抑郁、急躁、自卑等负面情绪,积极接受治疗和护理。

1.4.3 康复期 耐心向患者讲解疾病的转归,需要逐渐恢复,肢体和语言的残疾有可能是不可逆的,但也要明确告诉患者具备的各种有利因素及康复治疗所收到的成效,强调其正性行为,提供客观的医疗知识,明确指出对抗心理的严重后果,鼓励患者参与力所能及的个人照顾、家庭和社会活动,提高生活乐趣,分散不良情绪和注意力,消除影响疾病恢复的不良心理。医护人员帮助患者制定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做到躯体护理与心理护理并重,耐心对患者启发疏导,合理安排,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接受康复师指导,循序渐进,不急不燥地进行康复锻炼,培养对生活的适应能力,面对现实,看到希望,争取达到最佳康复效果。

1.5 药物干预 在作好心理治疗和护理的同时,根据不同患者的症状适当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伴躯体与精神症状表现者,给多虑平50~75㎎/d,分2~3次服用。老年人抑郁患者伴焦虑、惊恐、进食障碍者,可给氟西丁20㎎,一天一次口服,伴有睡眠障碍者应用艾司唑仑1~2㎎,每晚睡前服用。

2 结果

36例病人经针对性心理治疗护理和抗抑郁药物治疗后,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抑郁症状评分结果:治愈23例(63.89%),好转11例(30.56%),无效2例(5.55%),总有效率94.44%。

3 讨论

脑卒中后抑郁比较常见,发生的可能原因是:①脑卒中后内源性抑郁,②患者对脑卒中后所产生的心理反应,③脑卒中后脑损伤的直接作用[3]。发病机理可能是脑内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降低。脑卒中后抑郁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如不及时发现和积极进行有效的临床干预,不仅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而且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应当引起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本组资料研究显示: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病人进行正确的心理分析治疗及护理,并适当配合抗抑郁药物治疗,总有效率94.44%,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方法简单,易于操作,但由于入选病例数量较少,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吕文回,张分明,王济明.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研究.临床荟萃,2003,85(15):858.

[2]中华神经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29(6):379~380.

[3]杨玲玲,左成业.器质性精神病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69~170.

论文作者:邓华,段勇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12月第3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15

标签:;  ;  ;  ;  ;  ;  ;  ;  

不同时期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分析治疗及护理对策论文_邓华,段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