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论文,世界观论文,科学发展观论文,集中体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07)01-0018-04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一次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这是正确认识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发挥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指导作用的重要前提。科学发展观站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深刻回答了中国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正确方向,丰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实践观、生产力观和群众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
一、科学发展观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新要求,集中体现在实践主体与客体的协调性与和谐性上
科学发展观,不是一般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而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集中体现,它不仅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而且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解决了发展依靠谁、为了谁和怎样发展的根本问题。
长期以来,在认识和把握人与实践关系上有两个片面性:一是把实践仅仅看作是主体(人)对客体(世界)的改造,忽视了主客观的协调性与和谐性;二是把主体对客体的改造看作是斗争,这种斗争是绝对的,只有斗争才能推动世界的发展,忽视了主客观的连接性和统一性。这种局限性的认识,在客观实践活动中,则表现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分析一切、观察一切、衡量一切、统一一切,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强调“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用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的哲学,来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全面协调的发展、兼顾统筹的发展的思维方式。认为现实的实践不仅是“改造”,还大量表现为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主客观矛盾双方的合作、共处、竞争与发展,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性、优势互补性和双赢性。我们的实践活动实质上是主体和客体间对立统一的矛盾活动过程,而不是单纯的“改造”、“斗争”关系。胡锦涛总书记运用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观,不仅要用“建设自然”手段,而且运用“协调”与“和谐”手段,推动新的实践不断发展。因此,在发展道路上,指明了运用和谐发展建设和谐社会,运用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的正确方向。在发展战略上,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方针。在发展格局上,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四大建设格局。在发展的实质上,提出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推进经济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在创新实践主客体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实践方式。伴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实践方式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从人类社会产生至今,人类实践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大体形成了三种方式:一是以依附性为特征的实践方式(远古社会),二是以经验性为特征的实践方式(古代社会),三是以改造性为特征的实践方式(近代以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实践方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是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实践方式。科学发展观的首要问题就是发展,就是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怎样发展、怎样又快又好的发展?就要靠创新这个强大动力。科学发展观的新实践方式,把人类的实践、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立在创新基础上,是以创新为动力、以协调发展为机制,以最低消耗获得最大效益为手段,以建立和谐社会、和谐自然为目标的新的实践方式。
二、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集中体现在生产力的新内涵与新形态的统一上
生产力是一个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范畴,也是世界观的范畴。《辞海》指出,“生产力亦称社会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传统观点把生产力界定为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这种观点放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的实践中检验,显露出两大缺陷。一是生产力内涵上的缺陷。强化生产力是人们“改造”、“征服”自然的能力的一面,而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谐相处、保护自然和建设自然的一面。二是生产力形态上的缺陷。把生产力局限于单纯的“征服”、“改造”的物质生产力,而忽视了与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力、社会生产力、文化生产力、科技生产力等。
在这种“改造”、“征服”自然思想指导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形成了一种运动。“围湖造田”、“砍树种粮”、“乱砍乱挖”等破坏了资源、污染了环境,使大自然不堪重负,人们无限度地改造征服自然的程度已远远超过自然承载力的60%~80%,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失衡,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悲剧不断出现。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发展过程。马克思说,“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1] (P122)原始社会,创造渔猎文明,人与自然保持了原始的和谐关系,农业社会,创造了黄色文明,人与自然在整体上保持着和谐相处,同时出现了阶段性和区域性不和谐。工业社会,创造了工业文明,亦称黑色文明,人与自然关系发展到紧张状态,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今后,我们正在走向绿色文明,这才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首先冲破了传统生产力观在生产力内涵上的局限性,丰富发展了生产力观的科学内涵。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要加倍爱护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2] 针对传统生产力观单纯强调人们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的弊端,阐明了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人们顺应遵循自然规律与利用和改变自然的能力;二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相处的能力;三是保护自然,发展自然的能力。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这种生产力大大增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可持续农业和环境产业的兴起等等,都是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新生产力观的新内容。
科学发展观在创新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基础上,又扩展了生产力形态。传统生产力观,主张把生产力等同于单纯的物质生产力。这种单纯的物质生产力,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人类也不可能实现自由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生产力观,在生产力形态上必须把精神生产力纳入视野之中,使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相结合,构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生产力观。尽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提到过精神生产力,但并没有深刻论述。长期以来,发展精神生产力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精神生产力在过去并没有形成一种重要的生产力形态。科学发展观突破了原有生产力形态的界限,提出了一系列新生产力形态的思想。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以及知识生产力、社会生产力、政治生产力等等,从而丰富创新了生产力形态。
三、科学发展观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新视野,集中体现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与社会财富的享有者的一致性上
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又拓展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问题,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区分的重要标志,是判断真假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正如胡锦涛总书记2003年7月1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是不能实现的,还必须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调动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依靠人民群众的无穷力量和智慧促进和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人民群众是管理国家的主人,人民群众又是享受发展成果的主人。丰富创新了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新视野。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科学发展观阐明了群众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把人的解放和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和根本目标。
第二,科学发展观论述了群众观的本质和核心,这就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其实质是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人民的公仆要有立党为公之心,勤政为民之举,廉洁自律之行,做一个清清白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好官。情为民所系,其实质是党与人民心连心、情连情。人民的公仆,始终想着人民,把党心与民心、党情与民情交融在一起,永葆干群鱼水之情。利为民所谋,其实质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科学发展观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社会财富享有者的一致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核心内容。但在理解这一核心时,往往忽视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拥有者和享用者。科学发展观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时,把人民群众这个历史的“创造者”与“享有者”结合起来,强调两者的一致性,这是对唯物史观的一大贡献。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指出,坚持把群众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想。这些思想展开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光辉思想,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社会财富的享有者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统一起来。
第四,科学发展观坚持了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的一致性。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群众观的应有之义。但是传统观点一方面只把它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忽视了它还是检验一切工作的判断标准;另一方面仅仅看到生产力标准,忽视了人民利益标准。而科学发展观把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紧密结合起来,要求始终坚持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的一致性。它告诉我们,一切工作既要坚持生产力标准,又要坚持人民利益的标准,二者的统一是衡量我们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
四、科学发展观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集中体现在以人为本的发展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上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以人为本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方法论的核心。这一方法论正确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问题,划清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界限。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新认识。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人类社会、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必经的三个阶段,一是对人依赖的发展阶段;二是对物依赖的发展阶段;三是人全面自由的发展阶段。与之相适应,形成了三大理论观点:以神为本、以物为本、以人为本的理论观点。认为人类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才能真正进入以人为本的发展阶段。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不合格”的社会主义国情决定着我们不可能深刻全面实践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因此,在以人为本的发展问题上,出现一些片面性的认识和行为。一是重物质文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和人的道德建设;经济建设是硬任务,文化思想建设是软任务。因此,道德建设弱化,使一些人片面追求功利、实惠和一切向钱看,助长了“作秀工程”、“政绩工程”现象。二是见物不见人,重视经济现代化,忽视人的现代化,重视物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忽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三是重视国家的富强,忽视人民的富裕,强化国强,忽视民富,把二者对立起来。
以人为本的发展是回答“为谁发展”的高度概括,是“万物人为本,万事民为先”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为谁发展的问题,是工人阶级和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问题,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对于一个阶级和一个政党判断其先进和落后的标准,是看它们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程度,是否把人民的利益和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选择了以人为本的发展主旨,要求以人的需要为本、以人文关怀为本、以人的能力为本、以人权的实现为本。在发展中尊重人、依靠人、解放人、塑造人、为了人,逐步实现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平等权、自由权、民主权和财产权;以人为本发展的着力点,是解决民生、保护民权和维护民利。解决民生,就是帮助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不断提高人民的生存水平和生活质量;保护民权,就是保护好、落实好、发展好人民的各项权利;维护民利,就是把人民的切身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从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方式的结合上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新内容。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发展,还体现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
第一,创新了对立统一的发展论。对立统一发展论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在对事物对立统一的认识上,有很大局限性,强调对立和斗争,忽视和谐与统一;把对立与斗争划等号、绝对化。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坚持经济社会统一的发展,坚持矛盾对立双方的统一性、协调发展性,斗争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统一发展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只有坚持统一与和谐,事物才能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又快又好的发展。
第二,体现了多层面、多维度的全面发展论。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论,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多层面、多维度发展的统一,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以全面、系统和均衡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真正做到全面、系统、均衡的发展,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
第三,体现了协调均衡和谐的发展论。科学发展观的协调方法论要求,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兼顾。事物的发展进程是统筹兼顾、协调各方的过程,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把握事物的发展。前进的事物都不是孤立而是普遍联系的,一事物离开他事物的联系,就谈不上存在和发展,要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的规律,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把握事物的变革和发展。只有坚持协调发展论,才能形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和格局,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为事物的协调发展创造丰厚的物质条件。因此,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为内容的战略方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新水平。
第四,体现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论。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三大支柱: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展现出连续性、持久性和再生性的统一,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和谐统一地发展。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把一切妨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思想、体制机制、规定做法冲破。通过科学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