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山东 青岛 266000
摘 要: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机械基础》课堂的教学效果,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文章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提高 《机械基础》 教学效果
伴随着职业教育的逐渐受重视,职业学校不断发展壮大,作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所教的学生以初中生为主,教学对象的现状促使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保持良好心态。从教几年来有一些感触,现针对《机械基础》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浅谈以下几点:
一、想尽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觉得首先得让学生从心里喜欢学习《机械基础》这样的基础理论课程。我上课时有时候学生会问“老师,学习机械基础有什么用?”是啊,机械基础就是一门最基础、最基本的理论课程,全面综合地介绍了整个机械行业里用到的各种机构和传动。而且各个章节互不联系,各自是一个独立的部分。它不像机械制图,如果前面的投影原理掌握得不好,那么后面的三视图、剖视图、零件图和装配图学习起来肯定很吃力,前后内容之间有递进有关系。应该说机械基础比起机械制图来好学得多。但是对于刚刚完成义务教育的初中毕业生来说,他们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触到机械这一行业,更谈不上了解了。
那么如何提高中专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引入实例。
机械基础内容比较枯燥,讲解时引入实例,特别是学生平时能见到、熟悉的实例,课堂效果会很好。比如讲解凸轮机构的时候,学生对凸轮接触不多,不像齿轮、链传动、传动带那样常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讲课时可以引入修鞋的例子,修鞋用的小机器里面就有一种凸轮的形式,这样一下子就将抽象难理解的凸轮形象化了,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
2.多媒体演示。
讲课时引入多媒体动画演示,可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讲棘轮槽轮机构,它们的工作原理很不好讲,学生也不愿意听,但是播放一段相关动画,工作原理一目了然,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高了,难以理解的内容也豁然开朗了。
3.注重练习,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
做习题是巩固教师所讲内容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学生不做习题,教师就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机械基础》配有习题册,教师应精心筛选习题,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习题作业发布后,学生可以自己从书上找答案,其实学生在翻书找答案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平时要多鼓励学生自己主动翻书,做习题。课堂练习和课外习题都是机械基础课必不可少的环节,是重要的教学手段。
4.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模型,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平时多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相关教学模型,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讲解铰链四杆机构这一部分内容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某一种基本类型的模型,比如曲柄摇杆机构,其实学生制作模型的过程就是一个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当教师拿着学生自己做的模型讲课时,学生自豪感会油然而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赏识教学。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一旦发现立刻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教师怀着不满报怨的心态上课,对待学生,学生很快就能感受到教师不喜欢他们,他们也会用同样的心态来对待教师,对待这门课程。因此平时多鼓励、多表扬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机械基础》,学生肯定会喜欢学习这门课的。
二、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
讲了很多遍《机械基础》后,如果不吸取新的内容,重复讲解以前的知识点,教师自身也会觉得很枯燥,很难再找回刚参加工作时的那份干劲和激情。当然重复讲课确实是轻松了,但是想要从一名熟练教师成长为一名有能力的教师,还需要教师自身的不断努力,技能训练和理论学习都不能松懈。特别是技能训练,作为机械理论课的教师动手操作的机会少,这就要求教师平时有意识地提高这方面的技能。只有教师拥有涓涓细流的长流水,讲课时才能旁征博引,讲解知识点信手拈来,才能在讲台上挥洒自如。
三、教学改革
借助我校创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示范学校的春风,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和开发,编制校本教材,引入项目教学法,决策出适合《机械基础》课程的项目。
四、采用过程化考核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教师根据大纲要求出题进行考试,再根据学生的答卷判分数,这种考核方法学生就会存有侥幸心理。平时不学习,考试的时候抄一抄照样能得高分,对学习好的学生不公平。为了使考核科学化,采用过程化考核会更合理一些,学生整个学期的课堂表现、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全部纳入到考核中来,再加上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这些内容合计起来,算作学生的总成绩,这样学生平时也会非常注重学习。
以上是我这几年《机械基础》课程讲解过程中的一点心得,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们喜欢学习《机械基础》这门课程。
论文作者:韩福森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1月总第1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3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机械论文; 基础论文; 习题论文; 平时论文; 课时论文; 《教育学》2018年1月总第1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