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伟大旗帜_爱国主义论文

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伟大旗帜_爱国主义论文

高高举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爱国主义论文,伟大旗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社会主义同爱国主义相统一的科学理论。”今天,我们学习邓小平同志著作,就是要高高举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为社会主义在中华民族的振兴中最终胜利而奋斗!

一、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的理论

邓小平同志既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又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从邓小平同志1989年9月4日致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信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他说:“作为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和国家的独立、统一、建设、改革事业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党员和老公民,我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退下来以后,我将继续忠于党和国家的事业。”(《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3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在离开军委领导岗位时的讲话中又说:“我虽然离开了军队,并且退休了,但是我还是关注我们党的事业,关注国家的事业,关注军队的前景。”(第335页)他既是为共产主义事业,也是为国家的事业奋斗几十年;既是“老党员”,又是“老公民”;生命既属于“党”又属于“国家”;退休既后关注“党的事业”,又关注“国家的事业”、“军队的事业”。邓小平同志这些话,闪耀着他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的共产主义情操。

邓小平同志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是从爱国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是集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于一身的伟人。邓小平同志早年怀着爱国的热清和救国的愿望,于1920年远赴法国勤工俭学,为的是到外面的世界去学本领、求真理。经过反对中法当局迫害和反对中法秘密借款的斗争,一方面接受了一点社会主义尤其是共产主义的知识,一方面又受了已觉悟的分子的宣传,打破了“工业救国”的幻想,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就“愿意绝对地接受党的训练,听党的指挥,始终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争斗”。这时,他已建立起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坚定信念,把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统一起来了。正是由于有了这种信念,邓小平同志在以后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三落”,还是“三起”,无论在党的重要岗位上,还是辞职退休以后,他都始终保持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都深深地爱着他的祖国和人民,相信社会主义事业一定会在中国取得成功。

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题。就在这个报告中,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第3页)这就告诉我们,在当代,爱国就是要真诚地爱社会主义,积极地建设社会主义。可以这样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制定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方针和政策,都是为了更好地振兴中华,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还满怀深情说:“对我们的国家要爱,要让我们的国家发达起来。”(第378页)并坚信“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第382页)“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第383)在该篇也是全书的结尾中,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第383)这是一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谆谆嘱托!这是一位“老党员”、“老公民”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的真实写照!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解决当代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主义命运的理论。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深厚而广泛的基础,社会主义则赋予爱国主义以崇高的理想和崭新的时代内容。在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中,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的统一集中表现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在今天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中,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的统一进一步表现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在救中国的问题上,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拯救了灾难深重的中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伟大任务。因此,党的十四大报告称之为:“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革命”。

在发展中国的问题上,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科学地总结过去探索中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和分析国际形势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且认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关键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带领我们党搞清楚了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所以也就解决好了社会主义同爱国主义相结合的问题,也就解决好了中国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

我们简要回顾一下前几年的国际国内风波,就会知道这一点。当曾经在凯歌中行进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80年代末期遭到严重挫折的时候,有人幸灾乐祸,有人惊慌失措,有人悲观失望,似乎20世纪兴起的、显示过辉煌的社会主义制度,将在20世纪内灭亡,似乎资本主义制度可以永葆繁荣了。但是事情的发展偏偏是这样:当许多我社会主义国家红旗落地的时候,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社会主义大旗不仅不落,而且高高飘扬;当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萧条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却以较高的速度向前发展;国内风波后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决定要制裁中国,但不久制裁不攻自破,许多国家首脑为了解决国内经济问题陆续访问了中国。这就使世界范围各种不同立场的人们,都要对中国的社会主义重新进行认识和估量。

我们所以能站得住,能“稳坐钓鱼台”,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则是在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形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迅速的发展,综合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改善。尽管在我们面前还会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的工作也有过而且还会有失误,但是成就和发展是主要的、基本的,是人们普遍地切实地感受到了的。我们靠这个理论解决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中华民族的命运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我们还要靠它来解决今后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

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邓小平的理论体系中是怎样统一的

从根本上说,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维护民族利益,符合人民愿望的,因而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和拥护。

1.民族的振兴和发展。在当今中国,爱国不仅要颂扬祖国的历史和秀丽河山,更重要的是要发展自己,提高祖国在当今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坚持社会主义,也不是坚持那种贫穷的社会主义,而是坚持不断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发展成了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统一的最高交汇点。那么我们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呢?邓小平同志规划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这是中华民族摆脱贫困、走向振兴,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真正的雄心壮志”的过程,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由不够格到够格,到真正胜利的过程。邓小平同志在1987年说:“现在虽说我们也正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第225页)“如果我们本世纪内达到了小康水平,那就可以使他们清醒一点;到下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时,就会大进一步地说服他们”,(第204页)“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第225页)这就把国家的发展同社会主义胜利结合起来了。

2.国家的独立。一个民族能否完全独立,是衡量它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首要标志。当代的爱国主义与旧时代爱国主义的一个显著不同,是它不仅继承了抗击外国入侵,维护祖国统一的光荣传统,而且抛弃了过去狭隘的民族主义,也与资产阶级的“本民族至上”的沙文主义有重要区别。它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爱国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也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是把国家主权和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本来是个穷国,为什么有中美苏‘大三角’的说法?就是因为中国是独立自主的国家。为什么说我们是独立自主的?就是因为我们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第311页)在这里,邓小平同志把维护国家独立、保证国家发展同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紧密联系起来,把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完全统一起来。

3.国家的统一。用“一国两制”推进和平统一大业,是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统一的体现。提出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办法来解决香港、台湾问题,是邓小平同志爱国主义精神的鲜明体现。邓小平同志说过:我的最大愿望是活到1997年,因为那时将收回香港,我还想去那里看看。就是坐轮椅也要去,哪怕在香港的土地上站一分钟也好。他要去亲眼看看,亲自去站站那块被英国占领了近百年,由他亲手收回的祖国领土。我们真诚地祝愿他晚年最大的愿望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的第一天就实现。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同样也是邓小平同志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变成现实的一个生动体现。邓小平同志指出,实行“一国两制”,在中国的主体(大陆)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在自己的身边,“在小范围内容许资本主义存在,更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第103页)因为港、澳、台与大陆的和平统一长期悬而未决,“始终顶着,僵持下去,总会爆发冲突,甚至武力冲突”,(第49页)这就会分散和牵制我们的精力,不利于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为香港是我国获得信息、掌握外国科技、取得外汇、引进外资、打入国际市场的一条重要渠道。香港、台湾地区的金融、贸易机构,也可以为我们充分利用,更快地发展社会主义。“一国两制”的祖国和平统一理论,已成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一个很显著的特色。

4.民族的团结。社会主义同爱国主义相统一,还体现在邓小平同志关于争取中华民族的团结的思想中。“人心齐、泰山移”,民族团结、人民团结是民族振兴和我们事业必定胜利的基本保证。邓小平同志说:中国有十一亿人口,分散起来力量小,集合起来力量就大。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动员广大人民团结起来的旗帜。邓小平同志说:“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第358页)同时,他又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决大家的困难”。(第357页)因为民族是要靠信仰来维系的。把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道德传统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实践和理想紧密结合起来,这就是中国发展的伟大精神动力。

5.人民的利益。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还体现在人民的利益上。爱国与爱人民从来是一致的。人民是祖国、民族的主体,是祖国山河的主人,是祖国历史与文明的创造者,祖国建设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利益。邓小平同志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以自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而自豪,中国人民以有他这样的儿子而骄傲!爱人民的思想与社会主义主旨也是完全一致的。邓小平同志说过:“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第110-111页)社会主义制度的选择是以绝大多数人民利益为依据的,改革是要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实践的形成与发展来源于人民的智慧,改革标准的判断来源于人民的满意、拥护、信任。他总是认为:“人民生活确实好起来了,国家兴旺发达起来了,国际信誉高起来了,这是最大的事情。”(第83页)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调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就是因为“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第371页)

现在距21世纪还有5年,新的世纪正大步地向我们走来,她伴随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今天,我们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用它来武装头脑,就是要把自己的命运同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命运结合起来,就是要抓住机遇,增强我们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坚定性和创造性,增强我们治党治国的本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标签:;  ;  ;  ;  ;  ;  ;  ;  

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伟大旗帜_爱国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