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整体德育新体系_思想品德论文

构建高校整体德育新体系_思想品德论文

整体构建大学德育途径的新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途径论文,体系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0)02—0065—03

大学德育的途径是指教育者对大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以利用和选择的渠道或曰路径,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的组织形式,是做好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由于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客观条件的复杂性,所以,德育的途径和形式就必然具有多样性。在新形势下,由于德育的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今天的德育工作,面临一个飞速发展、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各种信息通过不同媒体迅速传播,各种观念在不同思想影响下很快形成,德育内容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只有从德育任务和学生成才的实际需要出发,选定最佳途径,德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也只有多种途径综合运用,相互促进,才能圆满完成德育任务。按照德育诸途径的功能和特点划分,高等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包括课堂教育、活动教育、党团工作、管理教育、咨询服务、社会实践、环境营造、自我完善等。

(一)课堂教育是学校实施德育内容的基本途径。它包括“两课”教学、专业课渗透和人文选修课等渠道。“两课”是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使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前形势下,邓小平理论应成为该课的中心内容。思想品德课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法治观和道德观,能使他们在政治上、思想上、道德上同步和谐发展。当前形势与政策教育,也是课堂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可以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培养他们关心国家、关心世界的政治责任感,提高对时事政策的分析理解能力。专业课渗透是将道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门专业课程中去,通过各门专业课的教学,有机地贯彻道德教育的内容。它是教育者通过知识的传授,从中挖掘出具有思想性的成份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途径。人文选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人文精神是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基本素质,它是指人的文化底蕴所表现出来的对待生活和人生的社会态度,作为大学所培养的人,必须是文化品位比较高的文化人。从世界角度来看,国际上凡有成就的大学都把人文精神的开发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其重要渠道在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选修课程设置上。因此,人文选修课是提高大学生人生修养和思维能力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

(二)活动教育是指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最广泛、最基本的德育途径。它包括学术科研活动、“三评”教育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等。高等学校科研活动的时间较多,教师便于了解学生的情况,科研内容十分丰富,有许多就是直接的道德教育的生动材料,而且学生往往崇拜擅长科研的教师,对这些教师结合学术、科研活动渗透的道德教育容易接受,这些都是利用科研活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有利条件。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专业思想、治学态度、创造精神、献身精神和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教育,这是其他教育途径无法代替的。因此,大学德育充分利用科研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科研过程中,教师在指导课题、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科研活动中,教师指出研究方向,提出研究课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他们对事业的责任心和对科学的进取心,培养他们坚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在科研活动中,教师以身作则、严谨治学、一丝不苟、实事求是、讲求高效的科技道德和良好品质,无疑在潜移默化地感染和教育学生。大学所开展的思想品德评定、评“三好学生”、评奖学金的“三评”活动,是引进竞争激励机制的重要体现,是不可缺少的大学德育途径。它可在各方面激励学生开展友谊竞赛,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提高学生要求进步的自觉性,营造人人争上游、个个创先进的氛围,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品德评定有利于德育评定制度化、德育标准具体化,从而使学生思想品德有一个衡量的尺度;有利于促进德育工作的深入和发展,从而增强德育的有效性;有利于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从而形成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风气。第二课堂是针对第一课堂而言的,即根据大学生的不同兴趣和个性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既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又可和第一课堂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是道德教育途径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活动教育对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党团工作是加强高校德育工作,进一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德育首位的关键途径。它包括学校各级党校、团校教育、党团建设及活动、党员教育以及学生会工作等。德育本身就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共青团是党的后备军和得力助手,因此,必须加强党团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团组织、学生会等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努力通过党团工作落实德育目标。学校党委除了加强对学生德育工作的领导,把握好德育的方针政策外,还应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党支部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利用培训形式,抓好思想、组织和作风整顿,严格组织生活,组织大学生党员进行党纪、党风、党性教育。党组织应抓紧在学生中的建党工作,在大学生中建立党章学习小组,把要求入党的学生组织起来,采取党员分人负责,长期联系等形式,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他们的培养、教育和考察,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通过他们带动和影响全体同学。共青团是党的助手,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团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习党团基本知识,明确党的性质、任务和组织原则,明确合格团员的标准。同时,还要加强组织建设,进行组织整顿,开展“做一名合格的共青团员”的教育活动,在团支部和团员中,开展“创先进团支部”和“争做优秀团员”的活动。党团工作这一途径除了必须坚持抓好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抓好党团基层组织建设外,还应与学生会的建设结合起来,用党风建设带动校风建设,用先进分子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广大学生共同进步,为在学生中发展党员提供组织保证。

(四)管理教育是指学校管理者运用一定的组织纪律和行政措施来约束、规范和协调人们的行为,并通过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以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生活习惯、道德风貌和工作作风的德育途径。它包括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行政管理、学习管理、生活管理以及学生的自我管理等。管理教育是一种寓德育于管理之中的有效途径,是德育工作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对学生的教育活动是一个综合的教育过程,是在各种外在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进行的。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不仅要靠思想教育,还必须辅之以必要的管理教育。只有通过管理教育,才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榜样等外在教育因素内化。此外,当代的大学生多处在青春期,思想尚不成熟,心理发展亦不稳定,自我约束和管理的能力也不强,这些在客观上也要求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的管理。要搞好管理教育,应该做到:首先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教育的规律和德育目标的要求,制定出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要求,使管理走向正规化、科学化、制度化。其次,提高管理者管理教育的自觉性,努力使管理者将管理育人的因素融化于具体的管理工作之中。第三,要使管理教育渗透于管理的各个环节,在每个环节中都要既热情关心,又严格要求,从而引导学生在自觉接受管理教育的同时培养自己优秀的思想品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四,管理教育必须将管理和教育、奖励和惩罚有机结合。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在提高学生自觉性的基础上,注意与建立、完善规章制度相结合,严格奖惩制度,才能达到真正教育学生的目的。

(五)咨询服务是指通过咨询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服务,从而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它是信息时代德育教育的一项有效途径。它包括心理咨询、就业咨询、学习咨询以及婚姻恋爱咨询等。心理咨询是针对咨询对象的失衡心理,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体对咨询对象的心理、行为施加影响,使其认知、情感、态度发生变化,解决其在学习、就业、婚姻恋爱、疾病和康复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在德育过程中,开展咨询服务,并融德育内容于其中,往往会收到德育途径所收不到的特殊效果。由于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电脑互联网的形成,以及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西方文化如潮而至,社会信息急剧膨胀,社会生活节奏迅速加快,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冲突,多重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大学生的心灵承受着超负荷的压力,不可避免地产生心灵深处的震荡,从而在一些青年学生中出现情感的苦闷,伴之而来的是各种心理障碍增多。对此,应重视对青年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改善,适当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缓解心理紧张和矛盾,恢复心理平衡,塑造其健康的内心世界。开展心理咨询,并与心理测试、心理引导、心理教育结合进来,可以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从而为他们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它能够解决受教育者的心理偏差和失衡,促进德育目的的实现。此外,通过心理咨询这一途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容易进行情感沟通、心理协调,使受教育者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从而增强德育的实际效果。

心理咨询工作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已经不再满足于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其工作重点逐步转入对人的心理潜能开发的研究。心理咨询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障碍咨询即治疗模式;另一种是保健咨询即发展模式。换句话说,心理咨询不仅仅是一种治疗过程,更重要的是一种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随着形势的发展,当今高等学校的咨询服务不仅针对心理领域,如理想、人生、人格、社交、友谊、爱情、学习以及某些病症(神经症、焦虑、性角色错乱等),而且扩展到法律知识、工作方法与能力培养等其他一些咨询领域。因此,开展咨询服务工作已成为当代大学德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六)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为社会服务的好形式,是学校联系社会的一条纽带,是引导学生走与人民群众结合、与实践结合的健康成长道路的有效途径。它包括社会调研、社区服务、社会服务、社会生产劳动、勤工俭学、技术服务、智力扶贫、业务实习、科学实验以及军事训练等。社会是纷纭繁杂的,学校只是社会的极小部分,学生迟早要进入社会,大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很多理论知识,总是要接受实践的检验的。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对于培养他们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实践活动是新时期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一种新形式,有利于“五讲四美三热爱”新风尚的发扬。它既服务了群众,又锻炼了自己;既密切了同广大群众的关系,也融洽了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既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道德、献身于社会的精神和共产主义劳动态度,又可以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此外,社会实践活动与智力开发结合起来,还可以增加学生的收入,逐步增强学生的自立感。总之,道德教育培养人们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来支配自己的行为,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道德行为不是从书本上学会的,而是从实际生活中养成的。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理性仅在课堂上是很难充分表现出来的,只有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全面综合评价。社会服务、生产劳动、勤工俭学、军事训练、参观访问等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形成良好道德观念的机会,使学生在表现自身道德面貌的过程中,受到外部的评价,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

(七)环境营造是指通过优化育人环境,特别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面增强德育实效性的一项重要途径。它既包括校内环境也包括校外环境。社会环境对学校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要充分利用和扩大社会环境中积极因素的影响,抵制消极因素的影响,把社会对学校有益的自发影响转化为教育规律支配下的自觉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把学校教育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把优化学校环境同优化社会大环境结合起来。目前,优化学校周边环境是优化校外育人环境至关重要的一环。按系统论观点,环境是系统存在的场所及对它能够产生作用的一切条件。对高校而言,教育环境就是整个育人活动赖以进行的场所和条件,是生活在学校中的每个人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客观现象的总和,是学生所生存的由诸多因素组成的时间和空间结构。它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以及一种集体意识的外化表现——校园文化等等。从人的因素来考虑,教师的引导,同学间的相互关心、热情支持,教学人员的严肃认真、高度负责,学校后勤人员的热心服务等等,都会使学生真实地认识和直接感受这种环境的温暖和感召,很容易使学生适应环境、热爱环境,投入到良好环境的建设中去,在环境中受到教育并进行自我教育。从物的因素来考虑,一所学校优秀的环境,完善的服务设施等,能够使学生心情舒畅,身心愉悦,有利于他们心理的调整、情结的缓解、气质的薰陶、性格的锤炼及文明习惯的养成。反之,不良的环境容易使人心情浮躁、情绪激动、心理失衡,而且不利于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从校园文化方面来考虑,广义地讲,校园文化是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以学校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精神。大学生生活绝大部分时光是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中度过的,大学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育的时间是单一而有限的,而且学生在课堂教育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也必须在课下实践。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健全的个性和才能。另外,通过各种现代化的媒体传播手段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等施加影响和作用也是环境营造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和不断发展的,是德育途径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的重要时代表征。总之,受教育者只有置身于良好的教育环境中,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和身体力行,才能养成教育者所倡导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

(八)自我完善是大学生道德修养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实现过程,是实施德育途径的高级阶段。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实现等。一个人品德高尚除了外部力量外,重要的是要加强自我道德完善。自我完善的实质是两种对立的道德观的斗争,是善与恶、正与邪、是与非等对立道德观念的斗争。这一斗争的双方同在一个人头脑中,并由一个主体来进行。自我完善是认识和实践的高度统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一种高尚的道德,不仅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而且必须付诸于实践。无论是认识还是实践,严格上讲,都是人作为主体针对于客体——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活动。大学生处于心理成熟发展阶段,对于外部给予的经验和认识,总是持怀疑的态度,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了,而是以主体的姿态去参与社会生活,接受社会信息,把自己思想上的种种认识和问题放到实践中去接受社会的检验,进行客观的分析比较,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的主体地位显著增强。这样经过亲身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是学生主动认识的结果,容易为学生所信服。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经受锻炼,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大为提高,他们看到自己的思想品德、知识才干与社会需要之间不相适应时,就能主动地以社会规范为标准,自觉地评价、反省和鞭策自己,克服自身的弱点和不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从而增强自我认识、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在大学生高尚人格塑造过程中,一切外部要求只有通过学生自己最终实现内化——主体的分析判断认可之后才能发挥作用。自我完善特别强调自觉精神,有了自觉精神就能持之以恒,就能产生持久效应。因此,充分调动和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发挥自我完善的巨大潜力,是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可靠途径。

德育途径的选定,必须反映时代的特征,必须符合德育的任务、内容、方针、原则的要求,必须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以上德育途径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如果片面强调某种途径,而否定、取消其他途径,就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会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只有在坚持德育途径整体性的前提下,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有所侧重,才能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积极性,从而有力地提高新形势下大学德育的实效。

标签:;  ;  ;  ;  ;  ;  ;  ;  

构建高校整体德育新体系_思想品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