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韧性城市研究的特征与趋势-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文献计量分析论文

国外韧性城市研究的特征与趋势
——基于CiteSpace 和VOSviewer 的文献计量分析

孟海星 MENG Haixing 沈清基 SHEN Qingji 慈 海 CI Hai

【摘 要】 韧性是城市能够存在且持续维持的关键性能之一,国际学界近年对韧性城市相关研究实践十分重视。文章对1975 年以来Web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收录的4 598 篇“韧性城市”研究相关文献,使用CiteSpace 和VOSviewer 两种文献计量软件绘制国外韧性城市研究知识图谱并展开分析。研究发现:近10 年来,国外韧性城市研究快速发展,研究主题、视角和方法更加多元,多学科交叉特征明显,并呈现出4 个主要研究聚类;国外韧性城市研究呈现4 个研究阶段,各阶段在文献及学科分布、研究热点和重点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特征。相关研究结论可加深对国外韧性城市研究特征及演进轨迹的认知,可对我国的韧性城市理论研究与规划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韧性城市;研究热点;研究阶段;文献计量;知识图谱

0 引言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韧性”概念被引入城市领域[1]。“韧性城市”作为一种应对城市危机和不确定性风险的新理念与城市类型,持续受到来自学界、政界和企业界的共同关注[2]。韧性概念进入城市这一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后,研究内容不断深入,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显著增长,因此,在现阶段有必要对其总体的研究特征和趋势进行梳理和综述。

国内已有研究多侧重于韧性城市某个方面,如概念与理论演变[3、4]、空间韧性[5]、韧性评估[6]等,而基于文献计量呈现韧性城市整体知识架构及动态趋势的研究尚未见到(以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计)。近年来,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不断应用于不同学科领域,以揭示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脉络和演进规律[7],但在已有研究中,也反映出使用单一文献计量软件存在功能缺陷、分析结果缺乏验证等问题[8]。基于此,本文运用CiteSpace 和VOSviewer两种文献计量软件,从多元、分时、动态的视角出发,对从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检索到的4 598 篇文章进行可视化分析,辨析国外韧性城市研究的热点主题和演化路径,探寻韧性城市研究的特征及未来的研究趋势,希冀为中国韧性城市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参考与经验借鉴。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根 据Citespace 和VOSviewer对数据的要求,本研究数据来源于WOS 核心合集数据库。采用“主题”+“文献类型”的基本检索模式,主题词为“韧性城市”(Resilient City)或者“城市韧性”(Urban Resilience),文献类型为“文章”;检索时间区段为所有年份(默认1975~2019),检索时间为2019年5 月20 日,共计获得4 598 条题录。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与可视化的分析方法,首先利用WOS 数据库自带数据分析功能,对检索结果进行发文量变化、学科分布等总体情况分析;其次,借助CiteSpace 与VOSviewer两种文献计量软件对数据进行关键词共现与聚类、文献共被引与时间分区等技术处理,绘制多元、分时、动态的韧性城市研究知识图谱;最后,结合高频关键词矩阵、高被引文献等数据资料,探讨韧性城市研究的热点分布,对研究阶段进行划分和内容综述,梳理和归纳国外韧性城市研究的特点和演进趋势。

动物保健联盟公布的报告显示,澳大利亚人对自己宠物的信任程度甚至远高于对朋友的。大概正因如此,澳大利亚人很舍得为爱宠花钱,致力于让自己的小伙伴享受优越的服务。

2 国外韧性城市研究文献分布特征

2.1 年度发文量变化

研究文献的数量变化可以反映该领域知识量的变化情况和总体趋势[9]。分析图1 可知:2003 年之前,年度发文量均较小且有波动,表明韧性城市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未受到重视;之后,发文量呈持续稳步增长趋势,表明韧性城市研究逐步受到重视,尤其是2015 年以来,年度发文量快速增长,关注度骤增;2018 年,发文量达到最大峰值,发文1 076 篇,代表韧性城市研究已形成规模,进入深化阶段。

2.2 文献学科分布与来源

在文献计量软件的使用中,VOSviewer 有助于在文献数据量较大的情况下呈现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8],而以CiteSpace 实现的关键词共现和文献共被引的时间分区图谱则有助于分析研究热点的演化路径,其中对关键词和文献的中心性和突现性的检测有助于发现研究的转折时间节点和相应时期的重要文献,以识别研究前沿[9]。本文使用CiteSpace,分别以关键词和文献作为节点,每2年为1 个时间片段,绘制国外韧性城市研究关键词共现的时间分区图(图6)和文献共被引的时间分区图(图7),并对不同时期的高频关键词及其中心性和突现性进行整理(表 1)。综合关键词和文献的时间分区情况和年度发文量变化,本文将国外韧性城市研究划分为萌芽、起步、快速发展和反思与继续发展4 个阶段,同时结合文献计量识别的重要文献,分阶段综述主要研究进展和研究特征。由于文献数据量较大,以CiteSpace 实现的文献共被引图谱因重叠性较高而呈现的重要文献数量有限,故同时使用VOSviewer 绘制文献共被引图谱(图8)。

调查选取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沧浪亭、怡园、艺圃、狮子林、耦园、虎丘等9个古典园林,其中留园、网师园、艺圃、耦园住宅与花园保留较完整;拙政园、怡园规模一大一小,花园部分较完整;沧浪亭、狮子林兼具宗庙特点;虎丘属于自然风景式园林。依据2014年5月~2016年12月统计数据,进一步选取古典园林厅堂摆花常设位置样本共82处,其中,拙政园10处、留园9处、网师园10处、沧浪亭7处、艺圃10处、耦园7处、狮子林10处、怡园6处、虎丘13处。

从来源出版物来看,共有2 364种。其中,发文最多的期刊为《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占比3.4%;其他出版物占比相差不大(图2),前20 位出版物主要以防灾减灾、城市规划与城市研究、环境科学与社会管理等为主题。这反映了韧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的紧密联系,并具有明显的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特征。

2.3 国别分布

图1 国外韧性城市研究文献年度发文量变化(1995~2018 年)

图2 国外韧性城市研究文献来源出版物(前20 位)发文量占比

图3 国外韧性城市研究国家时间分区图谱

在Citespace中,将节点设置为“国家”,通过时序排列功能绘制韧性城市研究的国家及地区时间分区图谱(图3)。从发文时间(节点圆心对应下方时间轴,表示该节点首次出现的年份)看,美国是最早研究韧性城市的国家,其次是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等;从发文量看(圆圈颜色对应图谱上方时间轴,颜色从蓝色到红色代表年份的由远及近),美国发文量最多,其次是英国、澳大利亚、中国等;中心性(测度节点在网络重要性的指标,以紫色圈标注)较大的节点为瑞士、英国等,表明发表的论文有较高引用率,可能是重要的知识基础文献;使用突现性(表明测度节点在短期内有显著增多或减少,以红色标注)检测功能显示突变节点为美国,1993 年之后来源地为美国的论文明显增多,这与学界一般认为的韧性概念在20 世纪90 年代进入城市领域并引起城市韧性研究的热潮相吻合。综上可见,西方发达国家处于韧性城市研究的引领地位,中国近年来也成为韧性城市研究的重要角色,但相对缺乏有高影响力的成果。

3 国外韧性城市研究热点分析

文献关键词是作者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精炼和归纳,关键词的词频分析常用于文献计量以揭示研究热点的分布[9]。在文献数据量较大的情况下,使用VOSviewer 绘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具有标签重叠性较小、聚类清晰、可读性较好等优势[8],故本文采用VOSviewer 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以呈现国外韧性城市研究热点的分布特征。

例如:在我担任少数民族地区老师的第二年,我就曾经遇到过这么一个女生,她性格十分的内向,并且非常的体弱多病,又受到传统的思想影响,认为学好专业技能才是第一位的,毕业后靠着学习的技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改变命运。因此她时常不去上体育课,将体育课的时间都用来从事专业的学习。有一次,她累倒了,我去看望她,和她讲了一些体育锻炼的好处,告诉这名女生没有好的体魄,就更加无法有强大的精神去实现梦想的道理,打开了这位少数民族女生的心扉。后来,这名女生每节课都来上体育课,并且主动的参与体育活动,课后积极的锻炼身体,生病的次数越来越少,令我十分的欣慰。

(1)从文献共被引情况来看,在灾害和风险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传统“安全防御”式的应对策略已难以奏效,而以“安全无忧”为特点的韧性城市理念正进一步为学界认同和关注,并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协同过程[23~25]。尤其是这一时期发布的《2014 全球城市化展望》(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2014)和《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Sendai Framework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呈现了较高的突现性,两份文件强调了构建城市韧性的重要性,代表了国际政治层面对韧性城市研究的重视。

3.猪。表现严重的消化不良(呕吐、腹泻),体重降低,心肌衰弱,呼吸困难,黏膜发绀。步态不稳或跛行,间或出现阵性痉挛发作,可突然死亡。

3.1 基于聚类的研究热点分布

(9)On Wednesday,in the meeting with Powell,Russian President Vladimir Putin emphasized:“We have talked and discussed a lot about Iraq but we have been able to preserve the basis of our friendship with the United States.”(China Daily May17-18,2003)

图4 国外韧性城市研究关键词共现标签视图

图5 国外韧性城市研究关键词共现年度重叠视图

(1)绿色聚类高频词有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脆弱性(vulnerability)、适应(adaptation)和框架(framework)等,显示了在防灾视角下的城市气候韧性相关研究。从词频看,研究较多的灾害(hazards)种类涉及洪水(flood)、高温(temperature)等,研究方法则涉及指标(indicator)体系、案例经验(lesson)借鉴等。

(2)进入21 世纪后,韧性概念开始以隐喻的形式借用于城市研究,城市系统的韧性特征开始得到重视,萌发了针对城市不同功能维度的韧性研究,具体体现在城市适应全球化与经济危机应对、城市排水系统改造、生态环境演变等相关研究中。从文献共被引的情况来看,加拿大生态学家Holling C S 于1973 年发表的文章是韧性城市研究中被引最多的文献(在图8 中的节点最大,代表引用率最高)。在其文章中,韧性概念首次被引入系统生态学研究领域,用以定义生态系统稳定状态的特征[13]。之后,他又对工程韧性和生态韧性的区别进行比较[17](表 2),为后期韧性理论被引入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3)蓝色聚类的高频词有社会生态系统(social-ecological system)、城市韧性(urban resilience)、治理(governance)、政策(policy)、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显示了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设计(design)、建设与管理中城市韧性相关研究,研究涉及韧性概念的演进、城市韧性的政治(politics)、城市的转型(transition)等。

(4)黄色聚类的高频词有风险(risk)、健康(health )、儿童(children)、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等,主要为不同社区(communities)等环境下儿童、青年(youth)等特定群体在暴露(exposure)于风险或压力(stress)等逆境下心理健康或韧性的相关研究,体现了韧性概念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该部分研究内容从狭义上来讲,不属于城市韧性的研究;但从广义上来讲,人类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年来关于社会韧性和社区韧性的研究,认为在逆境下人类个体的领导力、相互间的信任与支持等社会资本是构建城市韧性的重要因素[10~12],因此也应予以重视。

3.2 基于年度重叠的研究热点演变

如图5 所示,不同节点和连线被标注以不同的颜色,颜色从蓝到黄的渐变代表了高频关键词在时间维度上的出现先后。节点颜色越接近蓝色,说明出现越早;越接近黄色,则说明出现越晚,可以呈现不同研究内容在时间维度上的演变特征。其中,出现较早(2000~2005 年期间及之前)的高频词包括:风险、青年、社会支持、健康、指标等,说明相关研究早期主要涉及人类心理韧性研究,而指标体系是常见的研究方法;随着韧性概念在生态学和社会学领域的重新解读[13],韧性、气候变化、脆弱性、管理、框架、城市韧性等词在研究中期(2005~2010 年期间)的出现频率开始增加,说明韧性研究进入城市的防灾领域并在气候变化应对的研究热潮下得以发展,形成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最近10 年来,高频词的数量开始大量增加,说明韧性城市在此期间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气候变化适应、城市化、土地利用、社会治理、农业生产、食品安全、能源安全等多元化的研究内容,呈现出对不同空间尺度、不同功能的城市子系统、不同类型灾害或风险应对的关注等,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特征。

KR-RCA是在上述算法的基础上加入正则化和核化,本文采用E Meyers[18]提出的KR-RCA,核函数采用线性核函数,具体算法本文不再赘述。

4 国外韧性城市研究发展阶段分析

从学科分布来看,基于WOS 的在线分析,国外韧性城市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34.59%)、城市学(15.89%)和工程学(12.42%)等学科领域,亦涉及水资源(9.34%)、地理学(8.93%)、公共管理学(8.69%)、心理学(6.08%)、大气科学(5.36%)、商业经济(4.22%)等领域,表明韧性城市研究的多学科性。

当今的新生代农民工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跟随父母亲来到城市生活,受到周边环境和同龄人的影响,他们已经俨然将自己当作一个完整地城市人生活、学习。因为长期在城市中生活,他们回农村的时间不长,参与农业劳动生产的机会不多,因此,这个群体对农村和农业生产活动都比较陌生,有的甚至与城市同龄人一样完全陌生,对土地以及土地资源完全没有概念,更难以了解和体谅他们的父辈们那种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对土地的重要性更没有深刻的认识,因为回农村少,对农村也没有多少依恋之情。

图6 国外韧性城市研究关键词时间分区图谱

图7 国外韧性城市研究的文献共被引时间分区图谱

表1 国外韧性城市研究高频关键词的中心性与突现性

4.1 萌芽阶段(1993~2002 年):韧性概念开始在城市领域出现

如图6 所示,该阶段有两个研究热点聚类的跳跃:在90 年代集聚出现韧性、脆弱性、社区、风险等高频词;在2002 年前后开始出现城市、视角等高频词(表1)。结合相应时期的高引用文献,分析该阶段的研究内容变化。

(1)在90 年代,尤其以儿童、精神健康等词的突现性较高(表 1),代表了相关研究的突然增加。该时期的高引用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城市不同年龄、族裔的青少年在父母、社区、学习等方面压力下的心理脆弱性和韧性研究,如Spencer M B 等以非裔美国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指出青少年对成长环境不同的韧性应对策略将对其学业成绩和学业自信产生影响,应重视青少年心理韧性的培养[14];Wyman P A 等以儿童为研究对象,指出对未来拥有积极预期被认为是儿童有高心理韧性的标志[15]。尽管这一时期的韧性研究主要体现在心理学领域,但已有学者指出韧性概念的理论架构在人类社会系统的跨学科研究中拥有更为广阔的空间[16]

钢纤维混凝土在水量选择上,通常按照130~180kg/m的用量进行,同时,在水灰比控制上按照0.4至0.55范围取值进行;此外,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想要提高钢纤维混凝土的整体施工质量,可以适当的添加一些外掺剂,外掺剂材料可以选择早强剂、减水剂、添加剂等类型。

(2)红色聚类的高频词有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管理(management)、系统(system)、城市化(urbanization)和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service)、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等,显示了系统视角下生态系统韧性以及基于生态服务提升城市韧性与可持续性的相关研究,研究涉及水(water)、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土地利用(land-Use)、农业(agriculture)、能源(energy)等不同城市功能、组分或过程。

总体而言,该阶段文献发表量较小,学界的关注度仍较低(图1)。韧性研究因研究对象不同主要分布于心理学和生态学领域,开始少量出现在城市子系统风险应对的相关研究中,但尚未明确提出韧性城市的概念,可认为是韧性城市研究的萌芽阶段。

4.2 起 步阶段(2003~2006 年):韧性城市概念的明确提出与内涵探讨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面临的风险不确定性增加。以建设韧性城市来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在该阶段愈发受到学界重视。

在图4 中,每个圆圈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圆圈大小代表词频的高低,圆圈越大,则词频越高,越能代表主要的研究内容;节点间的连线代表相互间的共现关系,据此形成不同的研究聚类,有相同颜色的节点同属一个聚类。总体来看,韧性(resilience)一词节点最大,其词频最高,其次为城市(cities),两者构成韧性城市研究的两个核心概念。围绕这两个核心概念,基于共现关系的其他高频关键词呈现出以下4 个主要研究聚类,可据此分析主要的研究热点内容、视角和方法等。

从文献共被引情况来看,该阶段的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韧性概念进入城市这一社会生态系统之后,对相关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的探讨。Folke C、Walker B H 等人综述了现代韧性理论的发展:韧性思维源于生态学观察,继而产生了工程韧性、生态韧性、演进韧性等模型,促进了人类在生态系统应对环境变化方面韧性管理对策的制定,也为更为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分析提供了新视角[18、19]。Berkes F、Pelling M 等人认为韧性将成为研究社会生态系统动态过程的核心议题,并有助于社会脆弱性和灾害应对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工作的开展[20、21]。当加入了社会维度的考虑之后,植根于生态学研究的现代韧性理论及相关概念内涵又获得新的深化与丰富,如学者对韧性、脆弱性、适应性、转变性等概念在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探讨[22],并在该阶段产生社会韧性、社会生态韧性、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治理等概念和研究方向。

可以看出,该阶段韧性城市研究文献发表量开始稳步增加,学界的关注度不断提升。韧性城市的概念得以明确提出,但相关研究多停留在对韧性城市的概念内涵、机制过程等理论探讨方面,相关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可认为是国外韧性城市研究的起步阶段。

4.3 快速发展阶段(2007~2014年):韧性城市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图8 国外韧性城市研究的文献共被引VOSviewer 标签视图

如表 1 所示,该阶段的高频关键词包括:城市、系统、生态系统服务、灾害等,同时,韧性城市一词的突现性较高(达9.7),表明是当时具有转折性的热点术语。具有标志性的研究是Godschalk David R(2003 年)从城市防灾减灾的视角首次对韧性城市的概念进行了定义,认为韧性城市是一个由物理系统和人类社区组成的可持续网络,具有承受剧烈冲击而不引起混乱或永久性破坏,以及从灾害冲击中恢复的能力,并提出韧性城市建设的一般性原则和路径。

在VOSviewer 中,设置词频统计的最低阈值为20,选择前100 个高频关键词绘制国外韧性城市研究关键词共现的标签视图和年度重叠视图(图4、5)。

(2)韧性理论与城市理论的进一步结合,产生了韧性城市的规划、治理与转型、管理与设计等研究方向;同时,在韧性理论应用于城市不同城市子系统或功能过程研究中,形成了一批与城市韧性相关的“概念群”及其理论框架,如城市气候韧性、区域韧性、社区韧性、防洪韧性等,代表性的理论框架如图 9、10 所示。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背景下,韧性概念在不同学科语境下的阐释进一步融合,如:有研究指出在逆境下人类的个体韧性和集体内的互相信任与支持等心理韧性研究成果成为构建社区或社会韧性的重要参考[10];社会学家应综合考虑生态韧性的概念,将城市和人类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在更大的尺度上探讨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等[26]

表2 工程韧性、生态韧性、演进韧性的概念比较

(3)从研究方法来看,该阶段基于定量分析的实证性研究开始增加,主要为城市韧性评估相关研究,评估内容涉及社区韧性、防洪韧性等。

养殖草鱼、鲢鱼、鳙鱼等,鱼塘水面要改大;养殖罗非鱼、鲤鱼等,鱼塘水深必须提高,池底要有10cm左右的泥沙;养殖小龙虾等品种,以土池为宜,池岸要加宽,同时要加固防逃,在池四周的池壁上要打好穴洞,供其产卵栖息;养殖匙吻鲟等大型鱼类,池塘面积要足够大而深,水质要优良,溶氧要充足。

这一时期发文量较前期呈快速增长(图1),高频关键词数量较前期显著增多(表1),并呈现关键词集聚的现象(图6),表明了研究议题的快速增加;同时,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方向,产生了一批与城市韧性相关的概念群和理论框架,相关的实证研究开始增加,可认为是国外韧性城市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

4.4 反思与继续发展阶段(2015 年以来):韧性城市理论与实践的反思与创新

该阶段发文量继续快速增长,韧性城市研究成果持续增加;同时,开始出现对韧性城市研究与实践进行反思的声音,更加重视提升城市韧性的路径与方案创新。

从关键词来看,政治一词的突现性较高,代表了相关讨论的突然增加。从文献来看,韧性城市建设中涉及不同群体对资源与利益的平等性、公平性问题在政治层面的讨论[27、28],开始受到学界关注。另外,韧性城市理论上还存在概念模糊、评估标准多样,缺乏普适性知识框架等问题,更有学者提出如果“人居三”会议中提到的韧性理念仍以传统方案实施而缺乏创新性方法的话,就难有实际进展[29]。以上问题反映了学界对韧性城市研究与实践的理性反思,也体现了对相关理论与方法创新的呼吁与期盼。该阶段的高突现词绿色基础设施和智慧城市,显示了将基于自然生态系统服务的方案和智慧的技术作为韧性城市建设的路径,正被予以重点研究,也代表了该阶段韧性城市研究的前沿。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文献计量分析主要是基于历史文献之间的引用与互现进行,而最近年份发表文献的互引数据要在未来一段时间才能予以体现,因此,计量分析软件对该阶段近5 年来文献的分析效果已相对下降,在实际研究中,应根据文献内容的阅读评析予以补充。

5 结论与启示

进入21 世纪以来,韧性城市研究文献持续增加,研究成果受到各界关注。本文配合使用WOS 在线分析与Citespace 和VOSviewer 两种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对国外韧性城市研究文献在不同时期、学科和国别情况下的文献分布特征,以及基于关键词共现和文献共被引等呈现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

(1)国外韧性城市研究呈现明显的多学科和跨学科特征,形成了复杂多元又有交叉融合的研究知识体系,并形成了4 个主要的研究聚类,即:城市防灾与气候变化应对相关研究,生态系统韧性及基于生态服务提升城市韧性的相关研究,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中的城市韧性相关研究,以及城市群体心理韧性与社会韧性的相关研究。

(2)根据研究内容的时区演变,国外韧性城市研究可划分为萌芽、起步、快速发展,和反思与继续发展4个研究阶段。从演进趋势来看,随着韧性理论在不同学科间的应用和发展,韧性城市的研究对象不断扩展,从早期针对人类的心理韧性和生态系统韧性研究,演变到针对城市社会生态系统不同组分和过程的多元化研究;研究问题也从最初常见自然灾害与风险应对,转向不断与新兴的城市环境、社会问题及衍生问题的应对;并在此基础上,新涌现了一批城市韧性的“概念群”和理论框架,韧性理论与城市理论得到进一步融合。

图9 韧性城市转型与规划框架

图10 城市气候韧性概念框架的规划应用示意图

(3)近年来,尽管国外韧性城市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然而对高被引文献的分析发现,已有经典研究多采用阐释主义的研究范式,而采用基于数理统计的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研究仍相对较少;并且已有研究在理论方面还存有一些争议,在理论指导和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仍存有一定的“缺口”,如韧性的概念定义不一致、评估标准多样等问题,学界在城市韧性理论与实践方面有更多创新的期盼。

本研究发现,干预1学年后,儿童体力活动水平有明显改善,儿童进行休闲性体力活动时间明显增加(469.31±345.89 min vs 563.10±345.88min,P=0.005)。体力活动水平不足(<180min/周)的比例明显下降(P=0.003)。尤其是每周体力活动时间≥300min的比例明显增加(P=0.029)。

对于以上问题,我们在国内韧性城市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应予以重视和回应。例如:针对城市韧性理论阐释复杂多样的问题,应逐步构建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城市韧性理论或知识体系;为推动城市韧性理论成果的本土转化,应鼓励和增加基于数据实证的城市韧性实践,注重问题导向性、资源整合性、多尺度联系性、方案执行的模块性,以及评估过程的反馈适应性等在韧性实践中的体现;另外,在韧性城市的建设实践中,应注重不断整合基于自然的方案、智慧技术、社会资本等城市韧性构建的创新路径和方案等。

参考文献:

[1]Godschalk David R.Urba n Hazard Mitigation:Creating Resil ient Cities[J].Natural Hazards Review,2003(4):136-143.

[2]ICLEI.Resilient Cities 2018[EB/OL].https://resilientcities2018.iclei.org/.2019.05.20.

[3]徐耀阳,李刚,崔胜辉,等.韧性科学的回顾与展望:从生态理论到城市实践[J].生态学报,2018(38):5297-5304.

[4]李彤玥.韧性城市研究新进展[J].国际城市规划,2017(32):15-25.

[5]刘志敏,修春亮,宋伟.城市空间韧性研究进展[J].城市建筑,2018:16-18.

[6]张明顺,李欢欢.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韧性评估研究进展[J].生态经济,2018(34):154-161.

[7]Chen C.Science Mapping: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ournal of Data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17(2):1-40.

[8]宋 秀 芳,迟 培 娟.Vosviewer 与Citespace 应用比较研究[J].情报科学,2016(34):108-112.

[9]王义保,杨婷惠.城市安全研究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9(26):116-124.

[10]Berkes F,Ross H.Community Resilience:T oward a n In tegrated Approach[J].Society &Natural Resources,2013(26):5-20.

[11]Bonanno G A,Galea S,Bucciarelli A,et al.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fter Disaster New York City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September 11Th Terrorist Attack[J].Psychological Science,2010(17):181-186.

[12]Davis-Street J,Frangos S,Walker B,et al.Addressing Adaptive and Inherent Resilience-Lessons L earned Fro m Hurricane Harvey:S P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on Health,Safety,Security,Environment,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2018[C].Society o f Petroleum Engineers.

[13]Holling C S.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J].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Systematics,1973(4):1-23.

[14]Spencer M B,Cole S P,DuPree D,et al.Self-Efficacy Among Urban African American Early Adolescents:Exploring Issues of Risk,Vulnerability,and Resilience[J].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1993(5):719-739.

[15]Wyman P A,Cowen E L,Work W C,et al.The Rol e of Chil dren's Future Expectations in Self-System Functioning and Adjustment to Life Stress:A Prospective Study of Urban at-Risk Children[J].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1993(5):649-661.

[16]Luthar S S,Cicchetti D,Becker B.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 uidelines for Future Work.[J].Child Dev,2010(71):543-562.

[17]Holling C S.Engineering Resilience Versus Ecological Resilience[J].Engineering within Ecological Constraints,1996(31):32.

[18]Folke C.Resilience:The Emergence of a Perspective for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Analyses[J].Global Environ Change,2006(16):253-267.

[19]Walker B H,S alt D.Resil ience Thinking :Sustaining Ecosystems and People in a Changing World[J].Northeastern Naturalist,2006:43.

[20]Berkes F,Co lding J,Fo lke C.Navigating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Building Resilience for Complexity and Chan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21]Pelling M.The Vul nerability of Cities;Natural Disasters and Social Resilience[M].2003.

[22]Gallopín G C.Linkages Between Vulnerability,Resilience,and Adaptive Capacity[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6(16):293-303.

[23]Ahern J.Fro m Fail-Safe to Sa fe-to-Fail :Sustainability and Resilience in the New Urban World[J].Landscape &Urban Planning,2011(100):341-343.

[24]Magis K.Community Resilience:An Indicator of S ocial Sustainability[J].Society and Natural Resources,2010(23):401-416.

[25]Leichenko R.Cl imate Change and Urban Resilience[J].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2011(3):164-168.

[26]FolkeC,Carpenter S,Walker B,et al.Resilience Thinking:Integrating Resilience,Adaptability and Transformabil ity[J].Ecology and Society,2010(15).

[27]ChelleriL,Waters J J,Olazabal M,et al.Resilience Trade-Offs:Addressing Multiple Scales and Temporal Aspects of Urban Resilience[J].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2015(27):181-198.

[28]CastánBroto V.Urban Governance and the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J].World Development,2017(93):1-15.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Resilient City Research Abroad--Bibliometric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and VOSviewer

【Abstract】 Resilience is one of the key properties that a city can exist and maintain continuously.In recent years,international academic circles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elevant research practice of resilient cities.Based on the 4,598 "resilient cities"research related documents collected in Webof Science core database since 1975,this paper uses CiteSpace and VOSviewer two kinds of bibliometric software to draw and analyze the knowledge map of foreign resilient cities research.The study found that:in the past 10 years,the research on resilient cities abroad has developed rapidly,with more diversified research themes,perspectives and methods,obvious interdisciplinary characteristics,and four main research clusters.There are four research stages in the study of resilient cities abroad.Each stage has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literature,subject distribution,research hotspots and emphases.Relevant research conclusions can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track of resilient cities abroad,and can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resilient cities in China.

【Keywords】 resilient cities,research hotspots,research phase,bibliometrics,knowledge map

孟海星,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沈清基, 通讯作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慈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 上海市 2017 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课题(编号:17DZ12032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5177843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17AZD011)。

收稿日期: 2019-09-24)

标签:;  ;  ;  ;  ;  ;  

国外韧性城市研究的特征与趋势-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文献计量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