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防治施工
混凝土裂缝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比较常见,导致其发生的原因也比较多,对施工技术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尤其是现在建筑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对混凝土材料的用量不断增多,裂缝产生的可能性增加。为提高混凝土裂缝防治效果,需要总结以往经验,确定问题产生原因,从技术工艺角度出发,提前做好预防措施,通过细节控制,不断提高施工作业规范性,从根本上来消除存在的各类隐患,争取不断提高工程施工综合效果。
一、混凝土裂缝分析
1.塑性收缩裂缝
混凝土浇筑后未凝结前,结构表面大量失水,造成结构收缩加剧产生裂缝,经常发生于干热或者大风天气。此类裂缝主要表现为中间宽、两端细长,且结构上裂缝表现长短不同,可以保持20~30cm以及2~3m,宽度则多为1~5mm。此种裂缝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比较常见,主要是因为混凝土自身强度比较小,在未终凝前受环境因素影响,结构表面短时间内急剧失水收缩,收缩强度超过结构可抗最大限度,最终产生龟裂[1]。为有效防治此类裂缝,需要对混凝土水灰比、凝结时间、环境温度以及相对湿度等进行有效控制。
2.干缩裂缝
造成混凝土结构产生干缩裂缝的主要原因是材料选择不当,如果混凝土自身质量无法达到施工要求,将会增大裂缝产生可能性。在混凝土固化过程中,水泥作为主要原材料,体积不断缩小的同时,如果有水流出,将会产生细小孔隙,且同时会产生一定压力,造成孔隙收缩。最终会因为水泥收缩值与混凝土拉伸值差异较大,产生混凝土干缩裂缝。
3.温度裂缝
温度裂缝主要是会因为施工环境温度的变化产生,大气温度不规律,突然上升或下降,造成混凝土结构自身水化热出现不均匀变化。总结已经经验来看,混凝土材料内外壁一般温度差超过10℃时,冷缩值为0.01%;温差达到20~30℃时,冷缩值为0.02~0.03%[2]。外界环境温度发生变化,结构温差加大,将会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一旦超过极限抗拉强度,便会产生裂缝。
二、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
1.所选材料不合格
混凝土为建筑工程施工的主要原材料,如果其质量不能达到工程施工标准,必定会在根本上埋下质量隐患,导致裂缝问题产生的可能性增加。例如钢筋作为重要原材料,施工用钢筋规格尺寸与设计方案不一致,存在严重的偷工减料情况,直接会降低结构稳定性与安全性,混凝土结构承受外部因素的干扰力降低。还有水泥作为关键原材料,如果其强度比较小,或者用量较多,在施工后发生集中的水化热反应,导致结构内外温差加大,温度应力过于集中,产生温度裂缝的可能性增大[3]。同时因为其强度不达标,也会产生裂缝。
2.结构设计不合理
任何工程的施工建设,均需要有科学可行的设计方案作为依据,如果结构设计本身就存在一定问题,必定会直接反映到施工效果上,直接增大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可能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结构中断面突变造成应力集中,加大结构构件裂缝产生概率;结构构架施加预应力不当,产生裂缝;结构配置钢筋数量与规格不合理,导致构件产生裂缝等。作为工程建设的基础,必须要提高对此方面的重视,提前组织各方人员来对结构设计图纸以及施工方案进行会审,对比现场确定存在的不合理内容,并及时改正和调整,确保可以为后续施工作业提供科学指导,减少因设计不合理产生的裂缝。
3.技术操作不规范
建筑工程规模不断加大,结构设计复杂度也不断提高,在对其进行施工时,需要全程对施工技术和工艺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每道工序实施的专业性,减少违规操作。但是对于现状来看,因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涉及到的材料以及设备众多,管理不到位直接会造成现场混乱,并且存在大量的交叉作业,监督管理不严格,直接导致施工技术遗留下较多问题。例如混凝土搅拌时间过长、泵送运输防护不到位造成配合比变化、浇筑速度过快、浇筑顺序不合理等,对混凝土质量产生影响,降低混凝土性能,导致混凝土在浇筑作业后产生裂缝[4]。另外,很多工程忽视了养护作业的重要性,未及时对结构进行洒水养护,造成表面急剧失水,以及水化热集中,温差加大产生裂缝。
三、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要点
1.施工前准备
为减少混凝土裂缝问题的产生,需要在正式施工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现场勘察,根据最终数据来完成结构设计,保证每项参数的科学性,最大程度上来缩小设计与现场实际情况的差异,为施工活动提供可靠的指导,排除因设计不当产生的质量问题。同时,还要重视混凝土材料质量的控制,做好原材料进场验收,抽样检测其性能是否达标,并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试配,确定配合比方案。其中,在试拌过程中如果发现搅拌物密实度不达标,需要合理控制凝胶材料用量、水胶比以及外加剂用量的同时,对凝胶材料用量进行科学调整,确保最终拌合物性能达到施工要求。
2.施工技术控制
对施工技术进行控制,关键是要保证浇筑作业的规范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最佳的浇筑方法,提高浇筑质量。第一,全面分层浇筑。即对结构第一层进行浇筑,然后在其终凝前进行第二层浇筑,并且每层厚度要严格控制在设计范围内,逐层浇筑直到完成所有施工作业。第二,分段分层浇筑。如果面对大体积的混凝土结构施工作业时,为降低施工难度,提高作业效率,可以选择分段分层浇筑方式处理,选择合适的机械搭配方案,做好每个细节控制,提高间浇筑施工。施工时需要从低端之间向上完成施工,并且在距离一段长度后,进行下一段浇筑施工,完成每一层的浇筑施工内容。
3.混凝土温度测量
基于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可以确定温度变化对结构质量产生的影响十分巨大,因此在进行施工时必须要提高对混凝土温度的测量,确保其始终控制在允许范围内,避免温差过大产生裂缝。为控制温度,可以在浇筑过程中通过冷却管进行降温,且振捣完成后通水,持续24h降温。
结束语:
为减少混凝土裂缝的产生,需要确定裂缝产生原因,然后有重点的做好施工过程控制,保证每道工序实施的规范性,同时重视养护作业,施工完成后持续养护7d以上,争取提高结构施工综合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红志.建筑工程施工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探究[J].江西建材,2016,(23):69+71.
[2]吴海阳.浅析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及防治方法[J].四川水泥,2016,(04):195.
[3]夏立辉.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治理研究[J].中国建材科技,2015,(02):156-157.
[4]孙冠群.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的运用[J].民营科技,2015,(04):181.
论文作者:吴艳平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7
标签:裂缝论文; 混凝土论文; 作业论文; 结构论文; 工程施工论文; 温度论文; 材料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