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帕列托效率法则分析电子期刊利用效益——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大学图书馆案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大学图书馆论文,法则论文,效益论文,效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研究背景
1.1 国内外电子资源利用研究动态综述
有关电子资源的评价问题,国内学者索传军、赵乃瑄都曾作过全面研究[1~2]。他们的文章提到,国外已经开始研究和探讨电子资源的利用情况和服务效益等问题,但在国内该问题尚未引起重视。与国外相比,国内研究的深度也极为粗浅,不足以了解电子期刊等电子资源的经营成本并用于指导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具体实践。相反国外的研究更深入,有许多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对电子期刊的使用数据作定量分析,探讨了电子期刊使用对图书馆经费分配、对读者利用需求的满足、不同读者利用行为的差异和电子期刊的投资利用效益等问题,并认为这种分析或是针对某一图书馆的个案研究,或是针对图书馆联盟的使用分析,焦点则集中在采用何种方法收集统计数据以及如何分析使用统计数据等方面。本文将就如何分析使用统计数据问题提供一个具体实例,希望本案例能够对国内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些借鉴或给以启示。
本案例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是利用经济学的帕列托效率法则进行定量分析,样本选取的是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大学图书馆核心电子馆藏EBSCO,ProQuest和JSTOR等电子期刊2003年度的读者利用数据[3]。
1.2 帕列托效率法则及其在图书馆的应用
1.2.1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列托提出了80/20效率法则。根据法则约20%的富人占据了全部财富的80%,后来物理学的混沌理论似乎与其有相似之处。令帕列托惊讶的是,这种数据现象在不同的领域里重复出现,80/20似乎是一种普遍的不平衡现象,与人们所想象的理所当然的平衡分布截然不同。80/20效率法则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无处不在。
——20%的酗酒者消耗掉80%的酒;
——80%的交通堵塞发生在20%的交通路口;
——80%的利润来自20%的高端客户;
——80%的业务仅用20%的工作时间完成[4]。
1.2.2 帕列托的80/20效率法则对提高人类效率影响深远。
1969年P.特留斯维罗姆首次将帕列托效率法则引入图书馆,并用于分析文献借阅统计。他研究发现20%的馆藏即可满足80%的用户需求[5]。自此类似的研究不断。比如美国北卡罗莱研究者认为只要15%的期刊(其成本仅占全部预算的38%)就能满足80%的需求[6];同样加拿大特林茨大学图书馆同行M.西莉雅诺女士也获得了精确的80~15[7]。在电子出版物利用研究方面,现在也已经有人开展了类似的研究。OhioLINK图书馆联盟研究(统计时段内可访问的全文篇数超1500000篇)认为,需求分布均匀,80%的请求全文量集中于40%的期刊[8]。PEAK项目是联合了12家大、小型图书馆的联盟,可提供成员获取Elsevier出版集团1100种电子期刊的信息。该项目的研究结果是:80%的全文来自所提供期刊的37%。而对于成员之一的印第安纳大学,其比例更接近“经典”,仅由期刊种数的23%就可满足80%的大学用户需求[9]。在研究期刊利用分布基础之上最新的研究是运用帕列托效率法则和模糊理论推演出一种方法,以此来划分某一学术机构索取核心期刊或期刊主要区域。[10~11]
2 案例分析
2.1 馆藏概况
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大学(ГУ-ВШЭ)图书馆创立于1994年。在莫斯科高校图书馆中属于小型图书馆。目前该馆印刷型馆藏资源近25000种约45000册。2001年开始订购外国电子出版物,最先购买了JSTOR,ProQuest和EBSCO等公司的电子资源,至今它们仍是该馆核心电子馆藏,深受欢迎。2003年以前该校只能获取JSTOR电子图书馆中的“Arts & Sciences”(一种期刊。2003年12月又追加了其中的“Arts & Sciences”),“Business”,“Language & Literature”三种。JSTOR电子图书馆的一般期刊都有全文,全文期刊数达293种。2003年还订购了ProQuest公司的" PQ Psychology Journals" 和" PQ Computing" 数据库,加上以前的" ABI/Inform Global" ,"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 ," PQ Education Journals" 和" Social Sciences Plus Text" 等数据库全文期刊已近3000种。该馆还拟购买EBSCO公司数据库,其中的" Academic Search Premier" ," Business Source Premier" ," Master-FILE Premier" ," Newspaper Source" ," Regional Business News" 和" Health Source" 等期刊也在试用中。正式订购后该馆全文电子期刊品种将达5800种[12]。
该馆电子馆藏比较丰富,其中可获取的全文电子期刊近7300种。为提高电子馆藏利用率,该馆举办电子资源利用培训多次,用户参与积极性相当高。统计时段内(2003年)请求检索量总计达39000多人次,从EBSCO,ProQuest和JSTOR下载全文33000多篇。统计数据足以保证研究结果的统计学意义。
2.2 研究方法
电子资源的使用统计数据可以反映一个图书馆订购的电子资源的使用情况,跟踪和比较用户使用行为的变化。但是要对不同数据库的使用情况进行比较评估,若要进一步做出更科学、可靠地评价,出版商提供的统计数据就必须具有可比性,即要保证获得的数据应是通过遵循统一的统计标准得出的。本案例选取的统计样本即满足" Project COUNTER" 技术规范。目前EBSCO,ProQuest和JSTOR数据库出版商都已经获得“遵循COUNTER”认证,它们能够提供的使用报告类型为期刊使用报告1,数据库使用报告1、2、3,所包含的指标其内容描述参见表1。其中期刊使用报告1样例如表2所示[13]。所使用报告的传递是EXCEL文件格式,每个月提供一次。可按所利用期刊刊名来查询需求分布情况。
2.3 研究结果
表3显示的是每种数据库中至少可访问一篇全文的期刊比例。第一竖行“全文期刊数”中EBSCO和ProQuest对应的是近似数字,因为利用报告不支持这一项。
各种期刊的ISSN号都是统一的。号码不同,意味着出版物不同。没有ISSN号时按刊名统计。EBSCO数据库中期刊都没有ISSN号,而设有统一的" Unknown" ,就是对国家图书馆馆员而言,统计起来也相当繁琐。在我馆无ISSN号期刊的访问数量是467人次,占用户总访问量的4,4%。尽管这一数字在EBSCO热门期刊榜中排名第三,但其对研究结论的影响也甚乎其微。因此" Unknown" 可忽略不计。
由表3发现,数据库远不是所有期刊都被用户使用到了。如报告中关于“EBSCO和ProQuest”部分,其被请求的期刊比例就很小,因而被请求期刊与期刊总量构成了一个反比关系。
每种数据库位列前五名的期刊及其可访问的全文的统计数据详见表4。
表4所列数字为三种数据库中最受欢迎的五种期刊的可访问全文篇数,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二者的比例关系,用三条曲线表示,如图1。
图1 期刊需求分布
X轴——期刊种数
Y轴——请求全文篇数
进而绘制一个图表,取横轴X代表所属数据库的期刊数量,取纵轴Y代表该数据库的请求全文总数,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期刊需求分布
X轴——期刊比例
Y轴——文献被利用比例
利用图表可以很容易检验帕列托效率法则。曲线与Y轴80%的切点反映了相应数据库的帕列托比例。由此可见,有两种数据库完全支持该法则,而且比例大大超出80∶20。ProQuest数据库则相反,比例刚接近80∶35(请求全文量的80%发表在35%的期刊),详细数据见表5。
表5 用户请求全文及其期刊分布
数据库文献索取率 被索取刊率
EBSCO
80%18%
ProQuest 80%34%
JSTOR
80%16%
全部资源 80%14%
最后将所有数据库的数据汇总制成图3。
图3 期刊总需求分布
X轴——可访问的期刊比例
Y轴——所利用文献比例
最终数字见表5。由表5得出结论:只有ProQuest数据库不支持80/20效率规则。而EBSCO和JSTOR数据库都完全适合此规则,甚至比经典的80∶20还高。正是被视作一体的电子记录反映了信息需求的最不平衡的分布:八成请求全文量高度集中于电子记录所记录下期刊的14%,即使其中有的期刊仅被用户请求一次。如果把一次未被请求的期刊考虑进去,比例就更集中了。
3 启示与思考
3.1 注重多角度研究资源服务效果与评价服务绩效
本案例采用定量分析手段运用经济学相关原理说明了所订电子资源基本符合本单位用户需求,所得研究数据也成为了本单位制订与调整电子资源建设政策、争取资源建设经费、开展资源推广与用户培训等工作的可靠依据,具有极大的使用价值。这启发了我们应注重评价的应用研究,一方面要加强评价宣传、营造评价氛围、使评价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开展,更主要的是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进行电子资源建设和服务,因此,在研究电子资源服务效果与评价服务绩效时,要注重多角度研究。针对不同类型的图书馆、不同类型的数字资源开展实际评价;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分层次地展开评价,将评估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推进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质量,提高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3.2 科学的评估方法是保证评价成功的关键
这是本案例给我们的第二点启示。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电子期刊的评价与利用分析的作用日益突出,但其评估方法科学与否更为关键。国内学者提出了一些测量方法、手段、标准规范等,它们应成为图书馆电子期刊评价的重点和发展方向。而通过电子期刊使用统计数据也可以反映一个图书馆订购的电子资源的使用情况,跟踪和比较用户使用行为的变化。前提是统计数据必须遵循统一标准,如此才可以保证评价是科学的、可靠的。在此本文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案例。
3.3 要重视图书馆评价工作
图书馆处于现今这个评估文化当中,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对于图书馆而言是危机或是契机,视图书馆用何种态度去面对。图书馆评价可说是时代产物,正如S.R.Ranganathan所提出,图书馆是不断成长的机构,图书馆欲配合时代进步,首要条件便是将评价视为例行性工作,通过有计划的评价,不论国家政策改变、新技术的发展、读者群的变化,甚或是出现其他信息服务的竞争者,图书馆都能随时求新求变,适时提供真正满足读者需求的服务[14]。进行图书馆评价工作会有哪些好处呢?本案例作出了有益尝试,比如本研究方法同样适用于图书馆联盟或用户分布统计;其次在本研究之上还能进一步分析出80%的在线全文资料可满足多大比例的大学读者群信息需求。此外,更详细的研究成果还能用来解释如何构建检索式才能利于用户有效利用电子期刊、图书馆馆员如何作为才能提高电子期刊的利用率等等问题。
3.4 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图书馆评估队伍
然而评价研究在图书馆学中仍是有待深入的领域。美国图书馆评价受到重视约始于七十年代,肇因于受到经费紧缩的压力。而国内有关图书馆评价的发展,学者索传军通过对CNKI、上海报刊资料索引和万方硕士学位论文等数据库的检索发现,关于图书馆绩效评估的论文有11篇,如国家图书馆李致忠的《关于图书馆的绩效评估》等,但未发现关于电子(或数字)资源绩效评估的论文。直到1999年以后网络、电子和数字资源评价研究才获重视,论文就有50多篇。究竟该如何进行图书馆的评价工作?国外学者Hernon和McClure提出评价的过程包括三个部分:首先是准备过程,包括确认组织目标、建立评估规划小组、培养人员评价技巧等;其次进行评价研究,包括评价研究的设计、资料分析等;最后是进行评价。然而,徒法不足以行,需靠人之积极推动。因此图书馆从业人员,如行政人员的领导与支持,各级馆员的规划与参与、读者的建言与配合,都是图书馆评价成功施行的前提。而图书馆评价的结果亦有助于图书馆进一步建立明确目标,激励馆员,善用新技术,推行配合读者需求的服务项目,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如此图书馆事业将可因应时局,与时俱进,顺应于二十一世纪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