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吸纳国学内容的意义及前景
韩姝婷 吴 韩
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 要: 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是相对“西学”而言的“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马一浮先生将“国学”定义为包含《诗》《书》《礼》《乐》《易》《春秋》在内的“六艺之学”。文章梳理国学定义及发展历程,指出将国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具有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解决市场经济背景下道德难题、应对多元文化冲击等多重意义。在此基础上分析国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前景,力图寻求以国学为代表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新路径。
关键词: 国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国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国学”一词由来已久,沿用至今其内涵和外延均有所变化。使用“国学”一词时,要区分其历史意义和现代意义,避免因使用不当产生异议。《周礼》《汉书》中均曾提及“国学”一词,从周朝沿用至清初。但在两千多年时间里,“国学”含义几乎无太大变化,古时含义为“国立学校”,指特定地点而非某种学问。现代意义上的“国学”始于“西学东渐”时期,是相对“西学”而言的中国固有学术和文化总称。有学者考证,最迟在1902年,梁启超在与黄遵宪往来书信中已开始使用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1]。
目前,学界对“国学”缺乏统一而明确界定。“新儒家三圣”之一的马一浮将“国学”定义为包含《诗》《书》《礼》《乐》《易》《春秋》在内的“六艺之学”,并认定其为一切学问的源头,同时也是中华文化高度自信的基础[2]。本文论述即基于此“国学”定义。据此,“国学”可理解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中学术部分的集中体现,而传统文化比国学概念更宽泛。使用马一浮概念有助于厘清传统文化构成,将“国学”与打着“国学”旗号的杂学区分开来,有助于继承和发扬“国学”优秀传统文化。
近年来,网络上关于大学教育的热点问题特别引人关注。比如,某某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励志演讲获得台下学生的数十次欢呼,某某大学教授的励志演说获得了几百次的掌声,等等。这些热点说明了一个道理,不论高校行政人员还是从事学术研究的教授,都应走下让学生有些望尘莫及的行政级别或尖端学术领域的“神坛”,以一种亲和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拥有炽热梦想的青年学子。在他们心中,你的一些不经意的措辞、一些励志的话语都会触动他们敏感的神经,进而极大地激发他们积极的情感,并转化为为之奋斗的目标。
国学根基是先秦诸子百家经典,发展至今演变成产生于中国并为中国特有文化和学术的总称。中国历史曾出现两次“国学热潮”,第一次是在清朝末年洋务运动时期,如今使用的“国学”概念产生于此时,在“西学东渐”和洋务运动中应运而生。为与“西学”区分,士人多以“国学”概念代表中国传统学术和文化[3]。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其中“中学”,即“中国之学”,提倡在学习西方文明同时恢复两汉经学[4]。洋务运动失败后,“国学”概念不再流行。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民族自尊和民族自信不断增强,中华民族迫切需要寻求本民族文化认同。在此背景下,出现第二次“国学热”。此次“国学热潮”由民间力量自发促成,其中最重要因素即国人寻求文化认同[5]。在“国学热潮”影响下,我国政府开始支持相关高校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传播以“国学”为代表的中国学术和文化。受国家政策和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很多中小学也开设国学相关课程,在教学中注重增加国学内容。不少高校也受“国学热潮”影响,开设国学相关院系,如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国学院,武汉大学设立国学班等。此外,很多高校开设国学相关课程,引导教师和学生举办相关活动。当下,对国学感兴趣的大学生不断增加,组织诸如汉服社、古琴社之类社团,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传播中国学术和文化,使国学越来越受大学生青睐。
引理1(Johnson-Lindenstrauss引理[13]) 令0<δ<1,S为n维欧几里得空间Rn中的一个有限点集,则对于任意的整数d≥Clog|S|/δ2,存在Lipshitz映射Φ:Rn→Rd满足
二、高校思政教育吸纳国学内容的意义
国学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其中蕴含丰富思想文化内涵。部分高校思政课程内容设置较为单一,形式多以说教为主,教学案例陈旧,且引用国外案例较多,本国案例相对匮乏。将国学内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丰富相关课程内容,有效缓解高校思政教育资源不足状况。同时,国学经典文献中蕴含大量生动案例,可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趣味性和教育性,有助于取得理想教学效果。国学中可供高校借鉴的内容大致可概括为爱国情怀、进取品质、处世原则三个维度。
(一)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国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组成部分,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有诸多积极意义。宏观而言,将国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助推国家和社会文化繁荣发展。对思政课程而言,国学中蕴含家国情怀、进取品格和积极处事原则等内容,教学中以此为内核并辅以大量形象而生动案例可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高思政课程趣味性和吸引力。当面临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道德困惑时,国学蕴含的“义利观”可为大学生提供解决困惑的良方,帮助大学生和高校工作者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做出更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选择。以国学为基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加深其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有助于当代青年群体从容应对多元文化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文化建设,尤其是思想道德建设步伐未能跟上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一定程度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使其更加注重个体意识,追求个性发展[7]。市场经济在强化平等意识和规则观念、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使拜金主义和享乐文化盛行。这些观念对传统伦理道德造成冲击。大学生也受此影响,甚至有人以贷款方式追求奢侈消费。
全球化及改革开放为国人更好地认识世界打开窗口,使人们在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所用。全球化倡导多元性和开放性,提供了很多看待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但一些看似先进的思想可能并不适合我国国情。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冲突是多元文化渗透的重要表现[12]。值得注意的是,以国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长期缺位,热衷于新事物且接受能力强的大学生群体难免会对异国文化产生兴趣,不少学生热衷于过洋节、追捧西方文化习俗,显然不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3.处世原则。大学不应成为与社会隔绝的“象牙塔”,大学在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同时,承担引导学生提高适应社会能力的责任。为此,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增加相关内容,如为人处世原则及人际交往注意事项,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大学承担帮助学生群体从“经济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使命,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的矛盾,履行社会责任,参与社会生活,进而获得社会认可。当今学生群体多为独生子女,往往在寻求自我利益实现过程中忽视他人利益。很多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后人际关系处理不善,与室友及同学关系紧张,给个人发展和校园安全带来隐患。个别大学生步入社会后,也因缺乏处世之道而与他人产生矛盾,难以顺利发展。针对这一情况,高校思政教育应发挥教育作用,吸纳国学中有关处世原则的相关内容,用丰富案例完善大学生道德教育体系,提升其适应社会能力。国学中很多内容涉及为人处世之道。如孔子提倡“以和为贵”“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屈原以“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的反问道出“志向不同不能相安”的处世原则;《三国志》中,刘备告诫为人处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此外,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也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看待人和自然关系,懂得如何善待自然、保护自然。此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点和我国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不谋而合[6]。国学中大量诸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等描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诗文,在教学过程中适度引用可提高课程审美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提高其环保意识。高校思政教育借鉴传统文化精华,在引导学生提高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更好适应社会的同时,也有利于和谐生态社会建设。
(二)解决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道德难题
1.爱国情怀。国学中蕴含大量爱国内容。以诗文为例,如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陆游在《书愤》中写道:“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大学生早已学习过大量爱国诗文,在课程中适度引用,可将理解引向深入,同时有效提升兴趣,增加其对课程的关注度。大学生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爱国情怀多已深藏于心。而高校思政教师若讲授方式呆板、内容空洞,不仅无法入脑入心,反令人反感。课程设置时应注意选取国学内容并适度阐释,引用相关生动案例提高课程趣味性,通过讲解故事和梳理文本含义方式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教育,增强其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高校思政教育课堂还应注意丰富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用视频、音频、动画等新颖形式承载优质国学内容,可显著提升思政教育课程的传播效果,达到育人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6]。将国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国学热潮”兴起、国家层面的重视和媒体发展带来的机遇,也面临高校思政教育中国学内容长期缺失、讲授手段单一及学生思想日趋多元等问题带来的挑战。分析国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有助于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向,为更好地将以国学为代表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路径。
当前世界局势日趋复杂,西方国家文化渗透和文化殖民手段多样,甚至包括通过音乐、电影等大众文化产品传播其思想和价值观。未诉诸武力的文化渗透成为敌对势力分化我国的理想方式,对此要有所警惕[13]。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不战而胜》一书中写到:“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14]故而要警惕利用文化输出进行的“和平演变”,继承和弘扬以国学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民族认同,是应对多元文化冲击的有效手段。这并不意味着要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而应在加强传承的基础上,以开放和包容胸怀看待西方文化,取其精华,为我国所用[15]。传统文化无法解决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一切问题,但需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构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积极吸收和借鉴外国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帮助大学生群体形成正确世界观。
(三)应对多元文化冲击
2.进取品质。国学中不乏催人奋进内容。如《论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周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均鼓励人们不畏艰难,积极进取。当代大学生普遍已接受系统教育,拥有较为完整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但社会历练相对欠缺,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较差,难以应对困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机遇和挑战并存,富有进取品质才能正视困难,把握机会,化挑战为机遇。因此,高校教育急需加强德育建设,将国学相关内容融入思政课堂,吸收古人智慧启迪当代大学生,培养坚毅品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以应对困难和挑战。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传统文化中“义利”思想值得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吸收和借鉴[10]。当然,过度忽视个人利益,也不利于社会发展,易造成思想停滞[11]。在设置课程时,高校思政教育应注重时代性和民族性结合,教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使其为人处世见利思义,形成正确的“义利观”。
三、国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前景探究
“国学热潮”可理解为大众对重拾民族自信,用优秀传统文化重构本民族精神文化家园的期盼。建立社会道德秩序离不开传统道德文化,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人与人关系新变化,也使青年一代把眼光转向古老文明的人学智慧[8]。《吕氏春秋》中有“非其义,不受其利。”告诫人做事要符合道义,拒绝不正当利益;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义利”的社会属性,表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主张,褒扬轻利重义的君子;孟子倡导“见利要思义,不义则不为”的义利观,主张在道德和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坚守“道义优先于利”的价值观。孔孟思想为国学义利思想发展奠定基础[9]。后世不断丰富和发展国学的义利观,不仅将其外化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更内化为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民族大义,对近代仁人志士反抗外来侵略和封建压迫,实现民族复兴产生重要影响。
(一)国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机遇
“国学热潮”自下而上从民间兴起,是中华民族寻求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表现,越来越多人开始接触国学、认同国学。在此背景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国学成分更易被认同。借此机遇,高校应优化课程体系,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实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使国学内容更易被青年群体接受。国家层面上,我国出台多项政策支持以国学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发展。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推动和部署弘扬国学相关工作,强调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更多传承载体、传播渠道和传习人群[17]。信息技术发展也使国学内容呈现手段日趋多样,除课上讲授方式外,学生也可通过短视频、小程序等方式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国学相关内容。借助多样化传播手段,国学学习时间更灵活,方式更多样,涉足国学内容领域也更广泛。除文学和思想著作外,学生也可了解绘画、书法等传统文化内容,扩大个人对国学的兴趣爱好及知识储备。相关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要抓住机遇,探索将国学为代表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新路径,促进文化传承发展。
(2)师:这个魔方是由多少个小方块组成的呢?(大部分回答27块,也有回答54块、12块、18块的)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
LI Fei, XIAO Ben-jie, CHEN Ying, GAO Bo, YAN Jing-yu, ZHAO Fei, ZHOU Xiao-wen, GU Huan-huan, ZHUANG Jian-hua
从体温看,翻正反射消失前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 翻正反射消失10 min后,各组ICR小鼠的体温均下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苦水玫瑰精油1 mg/mL浓度组(33.29±1.01 ℃)和大马士革玫瑰精油1 mg/mL浓度组(33.78±0.61 ℃)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苦水玫瑰精油1 mg/mL浓度组(33.29±1.01 ℃) ICR小鼠的体温下降最快,而2种精油的其他各组均无显著差异; 翻正反射恢复后,各精油浓度组小鼠体温均有所上升,但均低于翻正反射消失前体温,与空白对照组的ICR小鼠体温相比,2种精油的各个浓度组小鼠体温均低于空白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
(二)国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挑战
国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存在不容忽视的挑战。近些年,受西方教学理念影响,我国高校职能由管理转向服务,更多注重对学生事务的管理。相关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要正视国学在我国思政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培养配套师资力量。传统高校思政课授课手段单一,往往以课堂学习为主,采用“一对多”方式,且说教色彩浓厚,部分课程内容材料陈旧,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如继续以此方式开展教学,不但不利于国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反易招致学生反感。为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适应日益丰富的媒体环境,注意培养掌握新兴媒体技术、拥有互联网思维的教师队伍,采用线上线下教育结合方式,综合利用各种传播载体和形式讲授国学内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促进以国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被大学生群体理解和接受。需明确的是,以国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产生并适用于特定时代,一些内容可能不适用当下国情,需有所扬弃。应充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 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讲话中阐明的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其中包括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十五大类思想[18]。高校应以此为参照,在思政课国学内容选择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让大学生学习到符合时代发展特点的传统文化精华。
参考文献:
[1]刘梦溪.论国学的内涵及其施教——马一浮国学论的立教义旨[J].文史哲,2017(3).
[2]刘梦溪.马一浮与国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3]余来明,赵亚萍.西学东渐背景下作为国学的“文学”——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中心的考察[J].人文论丛,2015(6).
[4]郑蕾.浅论张之洞的“中体西学”政治思想[J].网络财富,2009(9).
[5]王敏.试论国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学理论,2012(2).
[6]黄承梁.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核心价值[J].行政管理改革,2008(2).
[7]樊浩.道德体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资源难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8]沈自友.大学生的国学认知及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J].当代青年研究,2018(1).
[9]申玉宝.市场经济下的中学义利观教育[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2.
[10]詹元方.儒家文化精华在企业文化构建中的渗透[J].东方企业文化,2015(11).
[11]李彬.走出道德困境——社会转型下的道德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12]尹俊芳.论文化冲突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影响[J].求实,2003(3).
[13]孙婕.应对美国文化霸权的中国策略[J].人民论坛,2016(22).
[14]孙更新.公开的备忘录——道德奖(Morals Price)基金会备忘录[J].青年时代,2017(7).
[15]李春梅.影片透视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J].芒种,2016(4).
[16]人民网.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http://dangjian.people.com.cn/GB/n1/2016/1209/c1170 92-28936962.html,2016-12-09/2019-05-05.
[17]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7-05/07/content_5191604.htm,2017-05-07/2019-05-05.
[18]中国青年报.习大大为你“去粗取精”:传统文化值得学习的思想[EB/OL].http://news.sohu.com/20141019/n405248545.shtml,2014-10-19/2019-05-05.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805(2019)04-0064-05
收稿日期: 2019-05-10
作者简介: 韩姝婷(1982-),女,黑龙江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