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中国经济十大预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大论文,中国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产力进一步解放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2003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党的十六大和“十届人大”产生的党和国家新一届领导集体将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2003年的经济发展动力首先来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十六大精神将进一步解放思想,从而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有利于市场机制引导的内生经济增长成分不断扩大,经济自主增长的亮点有望形成关联增长效应。各种所有制企业在十六大精神的鼓舞下,都将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增长空间。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务实政策将促进民营经济更趋活跃。中国经济国际化为2003年的经济发展增添动力。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集团将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允许跨国公司和国内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购并将为国有企业带来新的生机。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浪潮中,制造业正向我国转移,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快了这种转移。外商一致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增加对我国的直接投资,无论对提升我国经济增长景气,还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都是长期有利因素。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也是2003年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由于我国过去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没有同步推进,留下了城市化发展的巨大空间,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引发新一轮城市开发热潮,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首都经济圈与环渤海经济圈的城市开发如火如荼。新一轮城市开发热潮正在从几大经济增长极圈向全国扩散,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我国政府的电子政务工程和企业信息化工程将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为2003年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当然,2003年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一是由于企业体制改革力度加大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使就业压力有增无减,城镇登记失业率可能继续上升,影响消费者信心的进一步提升。二是在商业银行贷款增幅上升、企业间接融资形势有所好转的同时,证券市场持续低迷,企业直接融资规模萎缩,2002年1月~9月,证券市场累计筹资690.65亿元,同比下降34.07%,证券市场投资者信心下降影响到2003年社会资金总供给规模的扩大。三是连续5 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使财政赤字规模较大,进一步加大财政调控力度的政策空间缩小。
纵观全球,2003年世界经济及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均将好于2002年,我国经济运行的国际环境将进一步改善。但世界经济还存在许多新的不确定因素。世界经济动荡造成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在世界贸易战中无疑要受到更大的冲击。另外,一旦发生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将会引起全世界石油价格波动。
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环境中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影响,我们认为,2003年我国经济将承接2002年的发展势头,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只要国内外不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保持必要的国债投资建设规模,适当提高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加快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步伐,顺势而为,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有望增长8%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9.6%,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4%。
投资需求增长快速民间投资有望启动
经过数年努力,扩大内需政策对投资需求自主性内在增长动力的引导、培育逐见成效,累积政策效应在2002年开始明显释放。从多方调查看,国债投资项目的建设不仅拉动了直接用于工程建设的建材设备需求,其拉动的需求产业链比预想的更长,对促进社会投资有明显积极作用。目前,投资领域由前一阶段政府投资拉动为主开始向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阶段转变,出现了居民购房热潮与房地产投资、居民购买家用汽车与汽车工业投资、民营企业出口高增长与企业设备更新、外资企业出口高增长与外商直接投资高增长等多方面的需求与投资之间的良性循环。
根据“十五”计划安排,2003年将有南水北调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开工。从体制改革看,党的“十六大”将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许多投资领域将进一步向民间资本开放,2002年经济景气回升也改善了投资回报预期,2003年民间投资对全社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将产生积极作用。2002年合同利用外资额大幅度增长,反映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商进入中国的信心在逐步提升。从2002年合同利用外资金额将增长30%左右的发展趋势判断,2003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可望保持20%以上的较快增长,这对2003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十分有利。但是2002年投资增长基数较高,将影响2003年投资增幅的进一步提高。综合判断,如果积极财政政策支持力度不变,2003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预计全年全社会投资将达到50900亿元,增长16%左右,比2002年增幅有所下降。
出口环境有所改善外贸需求保持强劲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认为,2002年世界贸易额仅增长2.1%,2003年可望大幅度提高到6.1%,比2002 年提高4个百分点;另据摩根士丹利的预测,2003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8.6%, 增幅高于2002年5.3个百分点。总体看,世界贸易整体环境2003 年好于2002年。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出口环境也能有所改善,出口配额额度增加,长期困扰我国产品出口的非关税障碍得以部分消除。我国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由于国际对我国这类产品的非关税障碍设置较少,再加上这些行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因此未来几年内这类产品出口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同时,加入世贸组织改善了我国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环境,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适应,出口增长将稳步提升。从进口来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关税逐步降低,市场准入放宽,贸易壁垒减少,有利于进口加快增长。随着外资规模的扩大,外资企业进口的设备、物品以及原材料进口的增长也较快。从经验看,外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的增速依赖加工贸易进口的增速。当前加工贸易进口增长速度不断回升,将有利于2003年加工贸易出口增长的进一步加快。由于外资企业在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对国际惯例更加熟悉,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美元贬值对我国出口的积极影响在2003年继续存在。我国出口商品本来就大多具有价格性能比优势,随着美元贬值,人民币汇率相对贬值将使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进一步上升,有利于出口的扩大。另外,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获得自营进出口权,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出口会持续快速增长,成为我国外贸进出口中的最活跃因素。初步预计,2003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全年出口增长10%左右,进口增长9.5%左右,增幅均比2002年略有下降,对外贸易顺差略有扩大,外贸净出口需求对GDP 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持续上升。
城镇消费结构升级农村市场难以启动
由于我国在扩大内需过程中,坚持投资、消费双向启动,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积极培育消费购买力,并通过国债投资项目较大规模改造了与城乡居民生活相关的基础设施,为消费升级创造条件。2002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93元,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2%,增幅高于去年同期9.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721元,实际增长5.3%,比去年略有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高增长为扩大消费需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住房、汽车、通讯、旅游、教育等消费热点逐步成熟,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成为消费需求扩张的主要支撑力,也大大增强了经济自主性增长动力。2002年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提高有利于2003年消费需求的增长。经济增长加快使城乡居民收入预期也有所改善,消费者信心指数二季度逐月回升,三季度保持历史高位。经过近10年的积累,我国城镇部分居民已具备从万元级消费向十万或几十万元级消费过渡的能力,消费结构升级要求比较强烈。
但2003年消费需求增长仍面临农村市场迟迟不能启动的难题。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一直存在城高乡低的差距,但2002年的差距比往年更大,消费品市场的直接反应是城乡零售额增幅差距进一步扩大,前三季度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仅增长6.8%,比城市低3个百分点。农民增收难和农村消费市场不活跃成为我国扩大内需过程中越来越突出的政策难点。
总体上看,2003年消费增长的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预计2003年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率可达到10.3%左右,增速快于2002年1.5 个百分点。
物价水平继续走低涨幅有望由负转正
2002年以来,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虽有所缓解,生产资料价格水平和居民消费价格水平降幅2002年下半年开始逐步缩小,但2003年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压力依然较大,部分行业新出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可能进一步加剧供求矛盾。从具体商品价格走势对消费价格影响看,2003年国内市场农产品价格保持平稳,工业品价格稳中略降,服务类价格除政府定价的药品价格继续下降外,供水、供电、医疗服务价格将有所上升,教育收费基本保持稳定。根据社会总供求关系、货币供应量和具体商品价格走势综合因素考虑,预计2003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有望由负转正,微涨0.5%;商品零售价格下降幅度逐步缩小, 全年零售价格水平基本与上年持平。
工业保持强势增长粗放增长必须警惕
2002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2487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2.2%,增长速度超过前4年。2002 年工业增长的突出特点是发展均衡性增强。首先,各种所有制工业全面增长。其次,传统产业与信息产业发展差距缩小,前几年受新经济热潮拉动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一枝独秀的局面明显改观。再次,工业产品结构调整继续加快,与投资、消费、出口3大需求衔接较好,工业产销率为97.6%, 比上年同期提高0.41个百分点;企业利润增幅高于生产增幅。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38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6%,高于同期工业增加值12.2%的增幅。2003年经济增长的3 大需求仍然保持对工业的强劲拉动,预计2003年全社会工业增加值接近33000亿元,实际增长9.7%。
2002年我国传统工业部门生产增速加快,在看到其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的积极影响一面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到由此引起的能源消耗水平随之上升的负面影响。1月~9月能源生产总量达到86407.65万吨,增长13.3%,增速比2000年同期的1.2%和2001年同期的7.8%明显上升,生产每亿元GDP消耗能源由2000年和2001年的1.1万吨上升到2002年前三季度的1.2万吨。生产每亿元GDP消耗电能由2000年的1381万度和2001年的1603万度上升到2002年前三季度的1640万度。从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水平变化可以察觉,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又有重新抬头迹象,必须引起警惕。
第三产业增速回升就业压力仍然严重
第三产业是我国目前吸纳劳动者就业的主体产业。2002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仅增长6.6%,慢于GDP的增长速度1.3个百分点, 慢于第二产业增长速度3.4个百分点,与GDP和第二产业的增速差距之大为历年之最。在此背景下,2002年在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的同时,就业压力却不减反增。去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680万,2002年6月末人数已经增加到了730万左右,第三季度进一步增加到752万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年初有515万人,到9月份仍有439万人,再就业比例仅15%左右, 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8个百分点。2001年底,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比2000年年末上升0.5个百分点,2002年9月末进一步上升到3.9%, 但随着再就业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有望控制在4.5 %左右。
针对当前第三产业增速减慢和就业压力增大的突出问题,2002年中央召开了加快发展服务业电视电话会议和中央再就业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和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政策。2002年下半年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回升,各地都在落实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预计200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有望回升到7.4%,比2002年提高0.6个百分点。但是我国作为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9 亿劳动年龄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加上改革开放前30年遗留下来的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转移到城镇来的历史欠账,以及近几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长期以来的隐性失业正在逐步显性化,使我国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不仅成为当前经济中的突出问题,也将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难题。2003年由于下岗人员都要走出再就业服务中心,统计上采用抽样调查新方法,受此影响,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将有所上升。
积极财政政策不变支出方向有所调整
积极财政政策已实行5年,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 成效显著。2002年赤字、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约为3%和18%。考虑到2003年国际经济环境变数较多,国内自主性恢复还不稳定、就业压力增大、社会投资仍需要继续诱导等因素,2003年仍要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预测仍将发行不超过1500亿元的建设国债,在国债投资方向上将作适当的调整,突出以下四个方向:一是有利于经济均衡和长期发展的项目。将适当开工一批有利于长远发展的重大工程,如“南水北调”工程等。二是有利于促进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消费条件的项目。2003年将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卫生和义务教育等投资,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是继续做好西部地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三是增加对社会保障和城乡低收入群众的支出。四是增加对有利于促进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的电子政务工程和促进企业竞争力提高的企业信息化工程的资金支持,加快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
货币政策促进经济积极影响继续加大
2002年以来,我国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前三季度货币供应量增速不断加快。由于商业银行贷款增加较快,2002年国债投资建设项目的集中收尾得到了国内贷款配套资金的较大支持。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增长了27.9%,比去年同期高出10个百分点,大大加快了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进度。货币供应量的提高使全社会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也促进了企业效益回升和税收增幅回升。总体上,2003年货币政策作用将进一步增强,与财政政策的搭配更趋向协调。继续增加货币供应量,中短期内不会引发通货膨胀,而且还有利于缓解目前通货紧缩趋势。预测2003年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7%,狭义货币M1余额同比增长16%,流通中现金M0同比增长11%。
宏观调控能力增强经济运行更加平稳
由于近年来我国宏观调控措施应对有策,到位及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季度增长率的年内波幅落差由1998年的2.3个百分点, 逐步缩小到1999年的1.8个百分点和2000年的1个百分点,2001年受世界经济突发事件影响波幅落差略为扩大至1.5个百分点,2002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率小幅上升,季度增长率波幅落差进一步缩小到0.5个百分点,预计2002年全年季度增长率波动幅度不会超过0.5个百分点。
2003年扩大内需仍然是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针对2003年可能出现的投资回落趋向,政府有关部门已经根据中央财力作了一定规模的投资预期安排,也对消费、出口需求的变化密切关注。由于2002年平稳的基数和宏观经济政策继续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季度增长率将围绕8%上下波幅波动,全年波幅可望控制在1个百分点以内,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