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研究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研究

吕金函[1]2012年在《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说明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依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经验,依据中国的国情,形成了符合中国现实国情的独特的社会主义观,指导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社会转型。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也是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的形成过程,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社会主义观产生和发展的实践基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反过来又指导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转型不断向前推进。二者之间相互依存,具有密切的历史关联和逻辑联系。本文将以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转型的实践之间的逻辑和历史联系为主要考察对象,分阶段进行考察,从中得出更多的联系规律。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言,主要介绍本论文的选题缘由、选题意义、研究现状概括、研究对象和研究思路及方法。第二部分介绍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的酝酿阶段,时间为1975——1981年,主要阐述了自文化大革命后期邓小平复出工作到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之间,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在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中突破错误的社会主义观,开始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第叁部分介绍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的形成阶段,时间为1982——1987年,主要考察了邓小平在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起步和对外开放的初步实施的背景下开始回答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他的社会主义观基本形成。第四部分介绍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的成熟阶段,时间为1987——1992年,主要讨论了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排除来自“左”和右的政治干扰的任务日益明显的背景下,邓小平重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维护稳定、必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导下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标志着其社会主义观走向成熟。第五部分介绍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的丰富阶段,时间为1992——1997年,主要讨论了邓小平在经济体制全面市场化和沿海地区迅速富裕起来的条件下具有前瞻性地提出了富裕起来的中国如何解决好财富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的“大问题”,体现了他社会主义观的丰富完善,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续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第六部分为结语,总结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的历史考察对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和理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所具有的深远启示。邓小平用卓越的智慧眼光开创了中国的一个新时代,在其社会主义观的指导和推动下,中国翻开历史上改革开放的新一页,呈现了经济总量成倍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全新景象。目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项建设事业均迅速发展,已经跃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对邓小平社会主义观进行历史考察,对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会产生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高亚宁[2]2013年在《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邓小平作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其坚定地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大无畏的实践勇气,在关键时刻高瞻远瞩,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深刻总结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重新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进行思考,并作出了明确回答,形成了其正确、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的系统梳理,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提供理论支撑,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直接推动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为人们鉴别真假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理论武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本文主要以文献研究方法为主,通过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分析,探讨了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形成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最根本的是来源于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观,同时在列宁马克思主义观的影响下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及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并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反思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通过对邓小平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的总结分析,本文对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整理。本文的研究认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包括两个方面,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邓小平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理论形态、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等方面作了正确的科学的回答;对于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邓小平认为,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前提,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是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准确理解和科学把握是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与发展相结合是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曹承家[3]2013年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并经过长期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命题而最终形成了科学性的创新理论体系。笔者之所以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而没有用“邓小平理论”的概念,是为了更加突出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笔者以多维视角对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具体的阐述其过去、当代发展历程以及对未来的启示,揭示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通过这些研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起源于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研究,本文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出发,阐述了笔者对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整体性认识。文章首先从社会主义观和社会主义观形成的历史进程为入手,系统分析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的由来及其具体演变的发展过程,重点分析了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科学体系及其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理论基石,再结合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实践,论述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对指导国内发展的意义。最后提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对指导中国和世界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王辉[4]2018年在《邓小平人民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邓小平对中国、中国人民和世界社会主义的最大贡献就是改变了教条化的社会主义做法,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焕发了社会主义的活力和生命力,使我们大踏步地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邓小平人民观指导下开辟的,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邓小平人民观的具体实践途径。从20世纪世界各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来看,许多社会主义国家未能在具体建设中将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目标:人的幸福、自由与全面发展置于社会主义发展的首要位置,更未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与主体的核心思想贯穿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全过程。由于在社会主义发展中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被忽视,导致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教条主义盛行,对马克思所规划预见的社会主义外部特征迷信思想盛行,人民利益在这样的社会主义模式中长期无法得到保证。邓小平从建国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历经的曲折以及人民和个人所经受的坎坷中,提出社会主义发展必须与人民利益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回归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本旨:人的幸福与人的自由。而无论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或是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都使社会主义与人民群众这两者在实际上日渐脱离,未能真正成为较为和谐的一体。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具体发展模式应有人民群众的自我实践来探索。人民群众的意愿往往代表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趋向,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潮流。因而,不是忽略人民群众的意愿并且以教条的社会主义模式来束缚人民群众,而是在人民群众实践的基础上来完善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同时,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还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能够加强、夯实、创新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人民观以及毛泽东的人民观是邓小平人民观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的发展与中国实践的迫切需要以及改革开放是邓小平人民观的现实依据。邓小平人民观的形成发展过程经历了法国勤工俭学至建国时期的萌芽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至“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提出形成阶段,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至南方谈话的成熟阶段。邓小平人民观以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其逻辑起点,以对人民定义与地位的界定为其科学基础,以深入人民、依靠人民为其思想导向,以人民幸福、人民富裕为其最终目标,以珍惜人民的创造性和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为其实现途径,以保证人民的民主权利和以人民的实践决定发展方向为其根本基石,以教育人民和培育共产主义的人为其基本原则;它具有民族性,是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理论认识,是中国百姓摆脱贫困的理论;它具有战略性,使人民观上升到社会主义命运前途的高度,使人民观成为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它具有时代性,是时代的视野与思考,吸取时代的精华;它具有辩证性,是对人民各个方面对立统一的全面认识。邓小平之后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相继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对邓小平人民观进行了丰富与发展。江泽民以提出“叁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认识人的全面发展对邓小平人民观进行理论发展,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推动邓小平人民观的发展;胡锦涛以提出“以人为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邓小平人民观进行理论发展,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改善民生的实践推动邓小平人民观的发展;习近平以提出“中国梦”思想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邓小平人民观进行理论发展,以群众路线与反腐斗争的实践推动邓小平人民观的发展。邓小平人民观当代发展的思想特点是继承性、发展性、科学性。邓小平人民观的当代理论价值在于奠定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根本基础。邓小平人民观的实践作用在于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进入21世纪。邓小平人民观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现实启示:解答了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本方向,指明了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李丹[5]2015年在《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直以来,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相关问题的研究与探索,特别是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课题的探索和研究更是贯穿于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邓小平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进行了总结,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精辟、科学的回答了这一问题,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也就由此得以形成。就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而言,其有着特殊的形成背景,且其内涵极其丰富,除此之外其还随着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不断的深化、发展。在回答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及该如何对待时,邓小平并未刻意的构筑体系,但其内涵却形成了科学的体系。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发展至邓小平时期实现了水平与高度上的新突破,这极大的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改革开放事业的全面发展。全文共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与发展条件及历史过程;第二部分论述了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主要内容;第叁部分则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来论述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意义。

汪代娣[6]2013年在《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前,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是不完全清醒的。改革开放起步时,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下进行拨乱反正,解决了一些认识上的迷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一定程度的清醒,由此制定出一系列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新的方针政策,带动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30多年过去了,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又遇到了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与什么是社会主义有关,如城乡、地区、阶层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人民不能共享改革带来的成果,共同富裕目标如何实现存在很大问题;党政官员腐败严重,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迫在眉睫等。要想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结合新的社会实际进一步研究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而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对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研究的。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观,首先就要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渊源。因此,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论述了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渊源。其次,在阅读相关文献和借鉴相关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对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形成过程,即酝酿、形成和完善叁个阶段的时间点进行划分,并侧重论述了酝酿阶段。再次,文章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四个方面概括邓小平在具体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思考、决策。最后,在对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渊源、形成过程、具体内容进行充分论述的基础上,阐述了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历史地位以及对当前改革开放和更好更健康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指导意义。

欧健[7]2010年在《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主义观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它是一个包括方法原则、价值目标和实现途径这叁个层次为一体的认识体系。从这叁个层面看,毛泽东邓小平在认识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和价值目标上都坚持唯物史观,体现出基本一致性。他们都站在工人阶级和人民利益的立场上,运用实事求是的方法,认识社会主义。此外,相同的文化基础和共同的政治取向也使得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基本一致。但由于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他们在具体方法运用和目标追求上又有所不同。毛泽东处在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战争初胜、经济发展,新型科技革命尚未规模性运用的历史时期,而邓小平处在国内经济发展受挫、继之国际共运发生重大变革,资本主义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并借助科技革命迅速发展时期。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思路上,毛泽东考虑的是如何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越资本主义,邓小平考虑的是如何提升社会主义生产力追赶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的目标追求上,毛泽东侧重的是平等,邓小平侧重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逐步富裕。在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上,毛泽东致力于发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选择了精神激励为主的方式来解决经济建设的动力问题,主张通过“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实现“抓革命、促生产”;邓小平致力于克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弊端,选择了物质激励为主的方式来解决经济建设的动力问题,主张通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采取“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市场经济手段,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上述比较的当代启示是:由于理想社会需要经历长期奋斗才能实现,社会主义事业在其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需要依据时代条件的不同,对社会主义战略和策略作出客观判断;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必需处理好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当下,与毛泽东邓小平时代相比,客观的时代条件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在生产力领域发生了重大向好的变化,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推动的全球化进程酿成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这要求通过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解释新的事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做出前瞻判断。

赵佩君[8]2010年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主要探讨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创造性探索和回答而形成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具体地说分为叁个方面,即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有利于加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特别是有利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其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目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长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总的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方面。其主要表现在:研究的深度不够;研究的即时性不够;研究的系统性不够。本文力求克服这些不足。文中采用文献研读法、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特别是比较的方法,紧紧地围绕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行了整体性的研究,特别是对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首先表现为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集中表现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回答上。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问题上,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着重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强大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在回答“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着重强调:坚定的信仰马克思主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新的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其次表现为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也集中表现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回答上。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问题上,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着重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深植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实践的观点和群众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强大的精神支柱、科学方法和指导思想。在回答“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着重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一个中心,叁个着眼于”;“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叁个思想解放”;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最新表现为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同样表现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回答上。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问题上,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着重强调了“四最”,即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在回答“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着重要求: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坚持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实践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必将在新的实践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

程鑫[9]2016年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及其现实意义研究》文中提出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是社会进步与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后得出的科学精辟的正确思考。而“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成为当前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课题。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视界开阔、思想深刻、极富创造性,本文认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鲜明体现,是社会进步与时代发展的产物,是我国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后得出的科学精辟的正确思考。在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理论的引导下,我国度过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改革开放时代。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不断深入,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社会发展暴露出许多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研究社会主义观问题,来与时俱进的解决“城乡差距”、“生态问题”、“农民工问题”、“腐败问题重重”、“政治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提高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挡路石,因此改革势在必行。而要科学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根据我国当前实际国情深入研究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本文试图分析和批判走老路和走邪路的观点,坚定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也是当前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要求。本文就是以此为目的对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展开深入探讨。本文的第一部分首先从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观作为起点,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起源。第二部分阐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从酝酿、产生、形成以及成熟的四个阶段,完整论述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形成过程。第叁部分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五个方面阐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的具体内容。最后一部分着重分析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这对于当前我国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实现伟大中国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金鑫[10]2004年在《邓小平发展观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广阔背景下,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结中,多视角地对邓小平发展观进行研究。力图阐明邓小平发展观形成与发展既是时代和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受到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的深刻影响。努力揭示邓小平发展观把“社会主义本质论”作为坚实的基石,把“发展是硬道理”作为发展理论的内在核心,来体现中国发展的性质、目的和所处的位置,以及对邓小平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的展示,阐述有关发展的根本指向、模式和战略等根本问题。深入探讨邓小平发展观所具有的实事求是、以人民为本、和合、创新和开放等思维方式和特点,揭示邓小平发展观必然深刻地指导和影响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并通过对邓小平发展观所具有鲜明特色的思考,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与时俱进的解读;通过横向比较,所显示的对现代西方发展理论的扬弃与超越;通过世界范围内来考察中国的发展和实践是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成功探索,以及对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个部分,是社会主义不断走向复兴的象征的分析,来凸显邓小平发展观所具有的重大的历史地位和意义。从而在新世纪征程中做到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邓小平发展观。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历史考察[D]. 吕金函.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2].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D]. 高亚宁. 河北大学. 2013

[3].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研究[D]. 曹承家. 安徽财经大学. 2013

[4]. 邓小平人民观研究[D]. 王辉. 电子科技大学. 2018

[5].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D]. 李丹.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2015

[6].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研究[D]. 汪代娣. 浙江工商大学. 2013

[7]. 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比较研究[D]. 欧健. 天津师范大学. 2010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D]. 赵佩君. 山东大学. 2010

[9].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及其现实意义研究[D]. 程鑫. 河南大学. 2016

[10]. 邓小平发展观研究[D]. 金鑫.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  ;  ;  ;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