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与CT对小肝癌诊断价值对比分析论文_余佐时,全国彪,欧春燕,叶伟坤,李俐倩

MRI与CT对小肝癌诊断价值对比分析论文_余佐时,全国彪,欧春燕,叶伟坤,李俐倩

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广东湛江 524003

【摘 要】目的:在小肝癌诊断过程中分别应用MRI与CT进行检查,比较分析其价值。方法:从2017年1月开始到2018年9月结束,在我院选取30例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探究分析,根据均匀分组的原则进行随机分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CT诊断,观察组采用MRI诊断,对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表现和诊断准确率予以比较。结果:诊断准确率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显著较高,其中对照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73.33%,观察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93.33%,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结论:在小肝癌诊断过程中应用MRI的诊断效果优于CT诊断,不仅其诊断准确率较高,而且诊断安全性较高,在小肝癌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可将MRI的诊断结果作为参考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MRI诊断;CT诊断;小肝癌

临床中肝癌主要可分为继发性肝癌的和原发性肝癌,属于一种发生于肝脏中的恶性肿瘤。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但是该病症发生的早期却较为隐匿,且没有特异性症状,除此之外,该病症的发展速度还较为迅速,所以使得患者发现该病症时往往已经步入晚期。而通过研究发现,早期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该病症的死亡率,且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为此,对肝癌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其中MRI与CT扫描作为两种准确度较高、无创以及特异性较高的诊断措施,而使其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在本文中就主要从我院选取了50例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MRI与CT的诊断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7年1月开始到2018年9月结束,在我院选取30例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探究分析,根据均匀分组的原则进行随机分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观察组有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5例,患者年龄介于15岁到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6±5.3)岁;对照组有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6例,患者年龄介于16岁到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5±5.2)岁。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在两组患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CT诊断,具体诊断过程如下:所采用的设备为16层排螺旋CT设备,层厚度为3mm,螺距为1.2mm。将全肝脏在内上腹部位置作为扫描范围,其次在完成扫描后将扫描结果传入到3D工作站中采用VR、SSD以及MPR实施处理,严格观察记录3D图像。

观察组采用MRI诊断,具体诊断过程如下:首先,应用高场强为1.5T的核磁共振仪实施扫描工作,检查过程中患者取平卧位,其中主要采用了CTL线圈,并应用了矢状位T1WI、T2WI以及轴位T2WI实施了扫描。实施扫描的过程中,相关的扫描参数主要可分为:TR400~420ms、TR3000~3020ms、TE102~120ms、TR3000ms、TE120ms以及STIR。其次,当Gd-DTPA注射操作完成后,应强化扫描工作,并将剂量设置在而0.2ml,最后展开矢状、冠状以及轴位扫描展开检查,同时做好相关的记录和观察工作[1]。

1.3观察指标

对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表现(CT诊断表现、MRI诊断表现)和诊断准确率予以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整理小肝癌患者接受诊断后的相关资料,将其输入到SPSS21.0统计学软件中,根据数据资料不同进行分类处理,其中:计量资料“”,差异性检验;计数资料(n,%),差异性χ2检验;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表明差异显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2.1分析CT诊断临床表现

采用CT扫描对15例小肝癌患者予以诊断后发现,病灶密度较低、肿瘤四周为环形强化时云征型肿瘤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早期动脉呈现出均性强化是均质性肿瘤患者的主要临床诊断表现;早期动脉呈现出显著强化,且中心坏死而病灶的密度较低时混杂密度型肿瘤患者的主要临床诊断表现;结节影的大小相互之间存在较大差别,且多发生于动脉初期为融合型肿瘤患者的主要临床诊断表现。

2.2分析MRI诊断的临床表现

采用MRI扫描对15例小肝癌患者予以诊断后发现,在高、中、低不同类型的T1WI肿瘤信号中存在较大差异。肿块边缘不清晰、四周产生不均匀厚度的低信号为假包膜征患者的主要临床诊断表现;信号高、不均匀且伴有镶嵌征象是T2WI患者的主要临床诊断表现。此外,由于肿瘤结节和坏死区域之间以稳得交错的形式进行分布,所以使得肿瘤的信号表现出不均匀的状况。而在实施强化扫描检查,并采用Gd-DTOA注射处理后,多数患者在实施T1WI方位检查时会表现出临床诊断不均匀强化的情况。

2.3比较两种诊断的准确率

诊断准确率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显著较高,其中对照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73.33%,观察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93.33%,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χ2=5.689)。

3 讨论

临床中,小肝癌作为一种常见病症,该病症的发病部位主要为肝脏,且属于恶性肿瘤的一种。由于该病症的恶性程度较高以及病情发展迅速,且因为该病症发生的早期不存在特异性症状,所以使得该病症在早期难以被人发现,也少有人进行诊断,而当患者出现显著临床表现接受诊断时,往往已经步入晚期。其中,小肝癌的临床表现主要可分为乏力、消瘦、食欲不振、肝区疼痛。若未及时采取有效的诊断治疗措施,则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为此,及时有效的对患者进行诊断,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改善意义[2]。

目前,对小肝癌进行诊断时,多采用CT检查和MRI检查。其中CT检查是一种基于X光成像技术发展而来的检查措施,该检测措施可有效构建出较为完整的人体三维计算机模型。同时,CT检查还能够对特定区域进行准确的定位处理,且具有较高的分辨率。但实施CT检查的过程中,若两个扫描层间距较小时则不适合采用该检测措施,易发生误诊或漏诊的情况,继而对诊断准确性产生影响。而MRI检查则属于一种断层成像扫描,能够通过磁共振获取电磁信号,能够对患者的人体信息予以构件[3]。具体而言,MRI检查能够同时扫描多个序列,继而可有效显示病灶脂肪变性和坏死结果,可有效诊断肝癌,且显示效果清晰,能够对患者肝脏中不足1cm的的病变结节予以清晰的观察。而当采用Gd-DTPA注射处理后,则可以清晰显示血管瘤血液灌注影像、良性肝内占位病变、恶性肝内占位病变情况[4]。而从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可看出,诊断准确率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显著较高,其中对照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73.33%,观察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93.33%,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χ2=5.689)。

综上所述,将MRI应用到小肝癌诊断过程中的效果显著,诊断准确率较高,且诊断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钟福兴,廖敏慧.甲胎蛋白、CT对原发性肝癌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2(04):340-342.

[2]曾学文,吴宇,陈宝.MRI与CT对小肝癌诊断价值对比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09):92-94.

[3]祁克信,张宏霞,周煜奇.MRI与CT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继发小肝癌诊断价值对比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05):804-805.

[4]高磊,经翔,赵新民,等.超声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及对比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9,17(03):261-263.

论文作者:余佐时,全国彪,欧春燕,叶伟坤,李俐倩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6月下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7

标签:;  ;  ;  ;  ;  ;  ;  ;  

MRI与CT对小肝癌诊断价值对比分析论文_余佐时,全国彪,欧春燕,叶伟坤,李俐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