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已经进行了几十年,已经拥有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模式,但是,与国外的其它发达城市相比,仍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为此,我们更要吸取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和技术,创建出一支支高素质的质量管理队伍,来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以期为我们的环境保护和科学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策略
环境监测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它反映了某一地区甚至是整个国家的环境质量,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为环境的管理和环境污染的源的控制,及环境规划等提供了充分的依据。环境监测站出具的环境质量报告,直接反应了当地的环境质量的好坏,和环境保护工作的优劣程度。为了能够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环境监测力量,和提高环境监测技术,国家环保局已正式启动环境监测质量督查活动,并在各地纷纷建立环境监测体系,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我们生活在绿色环保的社会里。
1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现状
1.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相对落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监测技术的进步,我国环境监测的需求和监测的范围也在不断延伸,然而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却没有实现相应的改变和调整,质量管理的思想没有紧跟时代的变化和需要,例如我国环境监测的规章制度、检验规程、技术规范等环节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同时,我国很多地区采取的是省市县三级设立环境监测机构的模式,造成我国监测机构和监测设备的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1.2环境监测数据缺乏真实性
环境监测的数据和信息是否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将直接影响到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的质量、环境执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以及政府环境决策的科学性,关系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确实施。但是,由于政绩考核、技术滞后、指标不明确等诸多原因,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有待进一步高。
1.3信息化技术应用程度有待提高
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计算机管理技术日新月异,但把信息化技术应用到质量管理工作中的情况却不多。质量控制人员忙碌的人工收集统计各种监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人工判别数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人工计算质量控制合格率、人工控制监测过程数据质量,占用了质量控制管理的大部分工作时间,其他方面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也不能有效地实现应用程序化,大大降低了质量控制的效率。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网络化已成为各行各业的迫切需求增长和发展。环境监测信息在1990年代开始,通过监测网络环境,内部电子文件传输,信息资源管理、环境管理信息平台软件开发和应用,逐渐走向环境监测目标的整体信息化。然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信息化步伐明显滞后,监测人员信息意识和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投资的质量不高。信息管理手段落后和单一的信息管理技术已经成为制约信息化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4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局限性
因为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处偏远的县乡两级地区来说,因为经济水平不高,导致县级监测站的基础设施不健全,工作环境不好,缺乏一些从事环境监测的基础仪器和设备,导致了环境监测的质量普遍不高,从而要提高环境监测信息的准确就变得很难。监测站直接是由当地的环保局管理,但是跟监理工作相比较,环保局对环境监测重视度不高。这主要是因为监理站有额外的收入来源,而监测站是只是一味支出,缺乏资金支持,如此就造成了环境监测的各项工作很难得到正常开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关于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建议
2.1不断发展和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
保证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主要包括:现场环境质量管理,实验室质量控制,监测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评价三个方面。那么不断发展和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就要重点关注这几个方面。现场环境质量管理主要是指样品的采集,样品的采集包括:水样的采样容器选择,水样及待测物的处理,采样点位的选择等内容。现场采样人员必须是持有环保部门颁发的环境监测上岗证或经过专门培训和考核合格的监测人员;采样方法及采样量要严格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标准方法进行采样;并且做好现场采样的记录。实验室间质量控制是指由上级监测站对下级站或由站内质量保证机构对实验室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或对上报数据进行实测抽查考核,检查、发现、消除实验室的系统误差,保证数据的准确可靠性。监测数据处理和分析时要综合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和计算机的先进技术进行科学的统计、检验与管理,从而规范监测技术,建立严格的系统分析工作制度,最终实现监测数据向环境质量定性结论和防治污染对策的转变。
2.2强化应急建设
一是制定和完善应急监测预案,从成员、机构、职责、应急监测工作程序等方面,规范应急监测工作的网络机构设置、职责分工、管理制度、报告制度和工作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二是完善风险源基础数据库、建立信息查询系统,做到及时提供可能出现的污染物有关特性、控制标准、监测方法、防护措施、处置技术等信息资料。三是加强装备能力建设。配备一些基本的应急监测仪器和车辆,并根据当地的特点配备相应仪器设备,做到关键时刻数据出得来,说得准,应急跟得上。四是开展应急监测技术演习。通过演练检验应急反应机制、应急技术水平和应急指挥处理能力,并不断总结提高,实现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全省监测系统能够统一协调,快速反应,实时地进行现场监测,从根本上解决迟迟不能报出监测数据的问题。
2.3更新质量管理的概念
作为环境监测站的高层管理人员,你必须首先更新原质量管理概念,并亲自参与质量手册的制定和修改,尤其是质量方针和目标的制定和修改,其次是不断培训和宣传,让所有员工建立每个人都负责质量监测的概念,了解全面质量管理政策的内涵和目标,了解每个岗位责任和义务。
2.4明确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内容和目标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采样、运输、贮存等过程,测量方法的统一以及数据的记录和整理,各类人员的要求和技术培训以及实验室的清洁度、编写有关的文件等也属于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范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主要目标是使监测获得的数据具有准确性、精密性、代表性、可比性和完整性。这五点是环境监测数据的基本要求,也是根本目标。准确性指测量结果与客观环境要很接近。精密性指测量结果具有良好的平行性、重复性和再现性。在有代表性的时间、地点获得典型环境数据就是代表性。可比性指环境监测数据的采样、监测全过程可比。按预期的计划取得系统的、周期性的或连续的环境数据就是完整性。
结束语:
近年来,在环境工程中,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是实现环境保护的关键环节,对于净化环境,提升空气质量等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势在必行。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需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并且依靠法律的强制力提升管理效率,同时,还需要细化具体的管理工作,更好地提升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深析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J].司丽娟,谢菡.化工管理.2015(14)
[2]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策略探讨[J].顾秀艳.绿色环保建材.2017(09)
[3]新形势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探讨[J].周晓艳.居舍.2018(30)
论文作者:郭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5
标签:环境监测论文; 质量论文; 质量控制论文; 数据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环境论文; 我国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