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民歌与福建社会文化_福建方言论文

福建民间歌谣与福建社会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福建论文,歌谣论文,社会文化论文,民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88(2002)04-0070-04

福建至唐代才开始得以开发。正如《福建通志》总篡陈衍在《补订<闽诗录>叙》中所 说:“文教之开兴,吾闽最晚,至唐代始有诗人。至唐末五代,中土诗人始有入闽者, 诗教乃渐昌。”从唐五代所保存不多的歌谣看,大多与时政有关,如“只闻有泗洲和尚 ,不见有五县天子”。①(注:《福建通志·通记》引《九国志·南部新书》。)讽喻王 审知去世后王延政在建州称帝。“谁谓九龙帐,惟贮一归郎”。②(注:《新五代史· 闽世家》。)以九龙帐指陈后,讽其在闽王延钧得风疾时,与宠臣归守明、李可殷等私 通。“潮水来,岩头没;潮水去,矢口出”③(注:《三山志·卷之一·地理类一》。) ,指王潮来闽,取代原观察使陈岩,王潮死后,由王审知(知,矢口)代之。也有表达爱 情的民谣,最有代表性、流传最广的如:“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 深不得渡,小妹撑船来前路。问郎长、问郎短,问郎一去何时返。”④(注:《唐书》 。)通过撑船问话,含蓄表达了一个纯真少女的真挚感情。

宋代福建民间歌谣有讽喻时政表达不满,如:“打破筒(童),泼了菜(蔡),便是人间 好世界”⑤(注:《古谣谚》卷62。)讽刺北宋童贯、蔡京权奸当道,表达了欲除之而后 快的情绪。“百丈岭,入云霄,丁牙钱,五内烧,吓毛生,吓毛孔,官府勒,恨不消” ,⑥(注:《莆田县志·民间文学》,转引自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编《福建文学史》油 印本。)指北宋时期,人民无法交纳“丁牙钱”而被迫将刚生下的孩子弄死。“食君廪 中粟,作君羹中肉;一羹数百命,下箸犹未足。羹肉何足论,生死犹转毂;劝君宜如食 ,祸福相倚伏。”⑦(注:《闽诗录》丙集卷二。)讽刺了蔡京食鹑鸟的贪得无厌。宋代 是福建人中举最多的朝代,因此出现许多与中举有关的谶语式民谣,如称福清的苏溪“ 苏溪不用船,此时出状元”⑧(注:《三山志·卷三十九·土俗类一》。),称永福县保 安里龙爪“龙爪花江,状元西东”。⑨(注:《三山志·卷三十九·土俗类一》。),称 永福县石桥“石桥全,出状元”⑩(注:《三山志·卷三十九·土俗类一》。)。元代福 建民间歌谣有一部分收在《闽诗录》中,有反映元代尖锐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代表 性的如《开田谣》。

明代福建许多民歌表现了对贪官污吏的痛恨,明太祖洪武年间的《闽中百姓陶屋仲、 薛大昉谣》鲜明地表达了人民的爱憎和情感,“陶使再来天有眼,薛公不去 地无皮。”(11)(注:《古谣谚》卷65。)明武崇正德年间兴化知府冯训爱民惩贪,故有 歌谣:“冯太守,来何迟;胥吏瘠,百姓肥。”(12)(注:《莆田民间文学》,转引自 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福建文学史》油印本。)清代福建出现了许多竹枝词,其表现内 容已不限于男女恋情而拓展到社会多个领域,如《南台竹枝词》写鱼市:“三寸鱼儿一 尺 ,贩盐肩上挂鱼叉。市南一派腥风起,昨夜春寒雨满街。”《闽中竹枝词》写农家 生活:“山上飘飘吉贝花,山头高处有人家。戴胜一声桑叶绿,郎去采蕉妾络纱。”

近现代福建出现了许多反映现实的民歌,代表性的如冰心提供的用福州方言唱的《早 期的中国反美民歌》。近代流传甚广用闽南方言唱的《过番歌》,叙述清末闽南人漂洋 过海谋生的艰辛。还有不少反映时政的诗,如对军阀混战的不满:“军阀混战日延长, 工农群众苦难当。到处兵灾和战祸,几多家破与人亡。”(13)(注:转引自张紫晨著《 歌谣小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版,第296页。)

当代福建歌谣鲜明地表现了时代的特色,代表性的为大跃进时代创作的民歌,其想象 超拔的如《唱给月亮听》;大气磅礴的如《向太阳挑战》;清新深切的如《一杯清茶香 喷喷》;对比鲜明的如《实现车子化前后》。

福州曾有俗语:“山东孔雀胆,福建长流歌。”可见福建歌谣是很丰富的,但对福建 歌谣的收整却是近现代的事。近代之前,福建没有专门的歌谣集和专利,众多歌谣大多 嵌夹在各种地方志、诗歌集、文人别集中。正如顾颉刚先生所言:“福建是古所谓闽蛮 之地,那边的歌谣不载于诗三百篇,不录于汉乐府,不见于宋人所编的乐府诗集,不用 说了;就到近代,也因方言的钩輈,交通的艰阻,要看见他们的一首歌还是 不容易。”(14)(注:《闽歌甲集序》。)真正开始有计划地收集与整理,应从20世纪初 的江鼎伊开始,他曾在福州整理了数百首歌谣,并编成了集,但因无法出版而无人知晓 。1928年,厦门同文书院华文部文史地教师谢云声收集了250首福建歌谣,在顾颉刚先 生支持下以《闽歌甲集》为名出版,被顾先生称为“福建民间文艺的第一部”。之后, 谢云声又编辑了《闽歌乙集》。

研究福建歌谣的文章自谢云声起,他曾写了《闽歌<月光光>的比较》等8篇文章附以《 辑歌杂汇》作为《闽歌甲集》同的附录。由于收集的困难,一直罕有研究福建歌谣的文 章。20世纪50年代,福建各地市不同程度编印了各地的民间歌谣集,但质量参差不齐, 流传面也不广。1961年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福建文学史》编委会曾将各朝代福建歌谣 作为专章列入所编的《福建文学史》(油印本)中,1996年出版的《福建文学史》(福建 教育出版社)对福建文人创作的各类竹枝词进行了研究,1998年出版的《八闽文化》(辽 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闽文化述论》(延边大学出版社)亦将福建歌谣出专章 进行探讨。此外,也有一些民间文艺工作者也发表了一批单篇论文,不同程度地推动了 福建歌谣的研究。

真正全面收集整理福建民间歌谣的是在20世纪的80年代中期。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 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后改名为中国民间 文艺家协会)1984年5月关于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 国谚语集成》的通知,在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下,在福建省文化厅、福建省 民族事务委员会、省民间文艺家协会3个主办单位的支持下,自1986年6月起,在全省范 围内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民间文学普查、采录、编选工作,历时15年。据省集成办不完全 统计,1986年至1989年进行的福建民间文学集成普查工作,共采录歌谣69000余首,全 省无一缺漏地出版了县(市、区)歌谣卷75卷,市(地)出版歌谣卷6卷,还有乡镇自发出 版资料本2卷。在此基础上,根据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的原则,从69000首歌谣中遴 选出1500首共130万字,编成《福建歌谣集成·福建卷》,这是一部名符其实的集大成 福建人民口头创作巨著。

福建文化形成与闽越文化的遗风、中原文化的传入、宗教文化的传播、海外文化的冲 击等关系密切,因此福建大量的劳动歌、时政歌、仗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统歌 、儿歌等,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福建文化独有的丰富内容。

中原文化因北方汉人大规模移民而传入福建,所以福建歌谣中有许多表现与中原文化 相关的内容。如《舜哥歌》(德化)从盘古开天地唱起,讲了尧帝让位于舜的故事。从中 原河南光州固南迁福建的开闽王王审知,至今福州鼓山涌泉寺中还有其塑像,民间亦有 许多歌颂他的歌谣,如《王审知》(福州鼓楼区),对王审知的功绩从各方面给予赞扬。 一些北方的人物也被编入福建民歌中,如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有周宁孟姜女调《孟姜 女》、安溪的安溪茶歌调《孟姜女送寒衣》等,都对孟姜女的情义进行了赞颂。一些民 歌以中原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为标准,如仙游的《孝顺歌》、《二十四教歌》,都是 以《二十四孝》故事为内容,奉劝世人孝顺父母。安溪的《妹娘守孝曲》,虽唱的是福 建人守孝故事,却显然是以北方传统观为标准,对如何守孝极尽铺排。许多歌谣将中原 传统道德观做为评判告戒的标准,如《白牡丹》(大田)借吕洞宾点化员外千金白牡丹的 经过,宣扬一种传统道德。

福建的宗教极为兴盛,特别佛教和道教,长期影响着人民生活。福建佛教目前共有寺 庙4300多座,僧尼12000多人,居士约13万人,无论寺庙数和僧尼教都居全国大陆汉族 地区首位。福建省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庙有14座,约占全国汉族地 区重点寺庙10%。福建道教现有宫观600多座,道主2600多人。福建各类民间信仰更是不 胜枚举。福建许多歌谣不同程度受到宗教的影响。如《道士摇铃丁》(福州台江区)开头 :“道士摇铃铃,摇几下?摇几下,孩儿段落跤桶下。”以常见的道士摇铃为引子,引 出以下各种事由。《唱八仙》(寿宁县)演唱道教中八仙的各自特点。《目连经》(霞浦 县)中通过对目连救母故事的演绎,表达了崇佛敬神的思想。《正月正》(惠安)歌中有 一段唱出佛教的孟兰盆节的热闹:“孟兰在会号无遮,到处募缘笑语哗。演唱《目连》 三日夜,纷纷看剧乱如麻。”福建民间神祇极多。许多歌谣对这些神祇生平 进行演唱,如陈靖姑(也称奶娘)是福建与妈祖、吴真人并列的三大民间信仰之一,《奶 娘传》(周宁)为道士在做蘸时所唱,唱出了陈靖姑生平的经历和神力。各种迎神赛会在 福建乡村颇为流行,歌谣在这方面也有反映,如《西乡“二月八”》(浦城)中对此热闹 情景有生动描绘:“西乡二月八,(‘二月八’指迎神集会)乡下妇女真快活,乌烟子, 胶头发,胭脂水粉满面搭,金兰彩,二尺八,花裤子,白鞋袜,红鞋仔,绿鞋跋,弓底 子,嗫咛呷,走起路,呖哩哪,朱瞩两乡二月八。落起两毛子,路又湿又滑,不小心跌 一个屁股叭,弄得满身真躐蹋。汪起目子转到家,老公瞩见开口骂,骂你咔不咔 。”畲族民歌也受宗教的影响,如《跪落佛前念郎名》(福鼎)讲男女相爱的不敢直述情 怀,于是寄希望于佛祖:“来到佛前讲佛听,跪落佛前念郎名,与郎同年又同月,同年 同月结同年。”罗源畲区的《奶娘歌》唱出了陈靖姑是如何与鬼斗法和赴闾山学法的过 程;福安畲区《奶娘传》概述了陈靖姑出生、学法、祈雨及不测的过程,表现了她“干 预生活、为民解难”的道教思想。畲族许多仪式歌,也借用道教咒语,如霞浦县的《盘 古咒》、《请田公元师咒》最后都以“吾奉太上老君敕急急如律令”结尾。畲族的一些 祀典歌,为施公、巫婆、阴阳先生常用的一种法事用咒语,由王师、阴阳先生两者共同 使用。

福建文化最主要的特点是多元性,福建歌谣的特点与福建文化特点是密不可分的。其 多元性,是指福建文化缺乏一种征服力很强的正宗文化,谁也征服不了谁,谁也代表不 了谁,由此形成一种碎状割据的文化形态。如以大方面分,有福州文化、莆仙文化、闽 南文化、闽北文化、闽西文化、闽东文化,再细分,闽南文化中的厦门文化、漳州文化 、泉州文化又不一样;而泉州文化中,沿海的石狮、晋江文化与山区的安溪、永春文化 又不一样。这种多元性,表现在多文化区域人的性格差异、方言差异、民间信仰差异、 民俗民风信仰差异、民间艺术差异,正是这些差异使福建文化更加纷杂多姿。作为反映 福建文化载体之一的福建歌谣,多元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言驳杂,乡音各异。福建方言极为复杂,仅福建境内流行的就有汉语七大方言 ,可以说是全国汉语方言的缩影,而其复杂性还在于同一方言区,如闽南方言区中的厦 门话、龙岩话、大田话、尤溪话之间也有很大差异。这种现象一方面使福建各地的民歌 传播交流受到局限,另一方面也使这些民歌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一些民歌如不加注 ,难以猜出原意。闽南劳动歌《过山过岭挽茶叶》许多地方为闽南方言,如:“挽茶娘 仔真硬正”,“硬正”为闽南方言“硬朗结实”之意。“衫裤漉漉佫打拼”,“佫打 拼”为闽南方言“再卖劲”之意。有的歌谣大量运用方言,如不懂方言,根本无法读懂 。如闽南渔歌《渔查某呣输渔干埔》,题目为闽南方言,意为:讨海的女人不输讨海 的男人的本领,此歌谣通篇都用方言。有的民歌中方言杂夹其中,如闽南船歌《行船走 马命》,第一段:“行船真艰苦,无风着摇橹。摇甲目土土,双脚做擂鼓。”头两句和 第四句还念得下,第三句意为:摇得眼睛张很大,眼珠都要凸出来了;如不懂方言,往 往被卡住,不能很好地体会全首歌谣前后的意思。有的福建歌谣从字面上似乎也可读下 ,但却与原意相反,如闽南渔歌《海水淹》中“海水考”指海水退潮;“大沉郑”指海 水满潮;“兜面”指地瓜粉糊;“海水涝”指海水混浊。

(二)民风各异,习俗不一。福建常有“十里不同风,一乡有一俗”之说,福建歌谣集 中体现了这个特点。如整个婚俗,福建各地的过程不一样,闽北光泽的《结婚仪式歌》 (系列)的内容与闽南南安的《嫁娶歌》的内容大不一样,具体以拜堂为例,将乐的《拜 堂歌》主要拜天地祖宗,福州晋安区的《拜堂唱诗》一不拜祖先,二不拜父母,却表达 了对婚后美好顺达生活的憧憬。再如同是建房仪式民歌,其内容也不一样,永安《建房 仪式歌》分“抓梁布”、“竖柱”、“上梁”、“做灶”、“入宅”、“点灯”等内容 ,长泰《上梁入宅歌》分“做梁歌”、“包梁歌”、“奉梁洒歌”、“请梁歌”、“上 梁歌”、“入宅歌”等内容,周宁《建房中梁令诗》分“伐梁木”、“做梁木”、“开 伞上梁”、“点蜡烛”、“接中梁”、“红酒祭梁”、“鸡祭梁”、“猪头祭”、“谷 袋压梁”、“红布挂梁”、“起梁”、“安中梁”等;同是上梁诗,各地民歌也不一样 ,如浦城的《上梁》与罗源县的《上梁歌》就不同。

(三)性格迥异,观念不同。各种歌谣,都与其独特环境有关。福建文化的差异使福建 民歌所表现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相差甚大。由此反映出人的性格的不同。如永泰人注 重节俭,重节流轻开源,有《勤俭谣》。邵武人乐贫安道,其《胜似朱门万户候》:“ 愿得禾黄仓中满,家中有粮心也宽。全家饱守田园乐,胜似朱门万户侯。”石狮人不甘 心困守家园而勇于闯荡海外,其《送别歌》:“双手接来茶一杯,过番赚钱人就回。野 花好看我不爱,一心只爱家中花。”福州人推崇忍字,认为一切皆可忍,其《忍字歌》 列举历史以“忍”字当头的贤士,说明万事皆要忍。《早点讨个好老公》(顺昌)则明显 表露出一种在婚姻上无法再忍的心态:“人家老婆像老婆,我家老婆像田螺,保护田螺 快快死,早点讨个好老婆。人家老公像老公,我家老公像虾公,保护虾公快快死,早点 讨个好老公。”《寡居歌》(仙游)讲述寡居的凄苦,但最后又说:“后生嘴咬铁钉硬, 想欲改嫁也无行。”心里虽有改嫁想法,却坚决不表露出来。

(四)同样题材,极少雷同。福建地域差异大,同样题材,经过长期演变,在不同区域 ,都形成自己独有的内容。如流行于福建最广的闽南语民歌《天乌乌》,各地演唱都不 同。流传于石狮、同安、云霄、龙海、华安、南靖、东山、诏安等地的《天乌乌》,不 仅没有一首是相同的,而且差异甚大。

福建歌谣的艺术性表现在多方面,主要如下:

(一)情真委婉。福建人较为深沉含蓄,一些心里话往往用委婉的手法来表示,有时看 似直接告白,却含蓄深沉。《一心嫁歌不怕穷》(大田):“赤米煮粥一锅红,一心嫁哥 不怕穷。若要两人情义好,哥去讨饭妹背筒。”这里没有拍着胸脯的保证,看似平白如 活,却借用赤米粥、妹背筒,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坚贞。《心里只为想情哥》(平潭): “手织彩带口唱歌,横纱直线错头多。爹娘相问说头痛,心里只为想情哥。”没有直接 长叹想到何种程度,而是借织带错头多来表白因思念而不定神。《只骂石头唔骂郎》( 永定):“两人牵手下山冈,翻来翻转看情郎。翻来翻转踢脚趾,只骂石头唔骂郎。” 千言万语却无法表露,百无聊奈之际,只好踢石头,通过骂石头来埋怨情郎是木头人不 言语,言在彼而意在此。这些民谣还如《茶山对歌》(安溪):“小妹采茶下山坡,两蕊 眼睛顾看哥;踏着石头翻跟斗,只骂石头不怪哥。”《哥哥走哩妹心愁》(武平):“哥 哥走哩妹心愁,四十九日未梳头;闻得哥哥今归转,辫子梳得滑油油。“不直言妹对哥 思念,而借先是“未梳头”,后又“滑油油”来表达心中由愁到喜的心情。《想郎歌》 (沙县):“阿妹想郎疯癫癫,洗衣棒槌打指尖;砍柴忘了带柴刀,煮菜连放三把盐。” 用一系列反常动作,表示对郎的痴情,虽无直抒胸臆,但足以说明其情之痴之深。《看 见阿妹不敢叫》(云霄):“手拿竹篮摘茶叶,看见阿妹呣敢叫,假呼鸡,喊觅鹗,两 人相约到鹊桥。”借呼喊鸡、鸟来表达情达意,让人忍俊不禁。《玲珑计》(将乐):“ 手拿凳子门口坐,情事来到人又多。小妹想出玲珑计,连喊三声牛食禾。”试图给情哥 报信,可谓情中生智。这种委婉含蓄而不失幽默的民谣,在许多类型中都可见到。

(二)生动形象。福建歌谣注重给读者以形象的感受,摹声状形,淋漓尽致。《讥泼妇 》(福州台江区)从各个方面描写泼妇:“手捏烟筒蒲扇仔,没油头发两蒲发。半坑屎粪 渗池水,十家商量九卖成。”《旧社会黑暗天》(平和)形象地状写出有钱人的丑态。《 懒汉谣》(寿宁)用几个典型细节,形象地状写懒汉之懒:“第一懒,出门不带伞,回来 披稻秆。第二懒,吃饭不端碗,吃光伸舌舔。第三懒,洗脚用脚掌,双手将头揽。”《 讥早婚》(罗源)讽刺十三岁的新郎不懂事,拜天地时为拾炮仗跑来跑去,以致牵出新娘 上厅堂时:“脚踏长衫裂一块,跌在地兜啼一行。”让人哭笑不得。

(三)幽默深刻。福建歌谣往往于不动声色之中,表达出一种难以言状的幽默,但有时 笑后却感到一种苦涩。如《老丈夫》(福州)借一个新婚女子之口,写对新婚丈夫的印象 :“都道新郎表堂堂,谁料胡须过胸膛。头发如像寒冬雪,胡须好比关云长。”先是感 到好笑,随后又笑不出。《真鸟仔》(福州)讲表兄表弟作亲家:“你奶是我叫丈奶,我 奶是你叫台家。”(注:奶,指母亲。丈奶,指岳母。)

福建歌谣修辞手法中最常用的是比兴。《永远和哥结成伴》(华安):“半斤蒜仔煮一 碗,三粒鸭蛋煎一盘,两家家事给哥讲,永远和哥结成伴。”用物以类聚成方圆,喻指 与哥结成伴的决心。《深井打水索要长》(诏安):“深井打水索要长,两人交情同心肠 ;妹呢可比凉井水,桶子落井水就上。”暗用打水来比喻两人情谊,用妹喻指井水,不 管井多深,只要打水索够长,井水就会打上。《白糖落水难分开》(仙游):“泉水清清 石缝来,白糖甜甜蔗中来,我是白糖妹是水,白糖落水难分开。”用糖与水之难与开, 比喻二人间之情谊不可分,再加上白糖之甜和泉水之清,又另有喻意。《好比鲤鱼上急 滩》(南靖):“恋妹实在是艰难,好比鲤鱼上急滩;水深恐怕鸬鹚打,水浅又怕网来拦 。”用鲤鱼上急滩之难,喻指相恋之难,生动明了。《米筛筛米谷在心》(诏安):“米 筛筛米谷在心,阿哥恋妹情要真;莫像米筛千只眼,要与芭蕉一条根。”用米筛,比喻 常变心,用芭蕉比喻永不变心,形象鲜明。

福建歌谣也常用对比来表情达意。《红军买卖真公平》(漳州芗城区)通过白军与红军 对比,对红军的热爱已见其中,相关谐音也是福建歌谣中常见的手法,如《问妹要席不 要廊》在客家话中,“廊”与“郎”谐音,歌中借建屋试试妹之情意。福建歌谣也常用 典。《亲上加亲》(福州仓山区)。有的歌谣也采用复沓手法,《李秀英与陈春生》(武 平)中,每一小结结束语,都是下一小结的开头语,第一小结,结束语为“大家静静听 分明”:第二小结开头语即“大家静静听分明”。如此往复,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标签:;  ;  ;  ;  ;  

福建民歌与福建社会文化_福建方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