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变迁_小城镇论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变迁_小城镇论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变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中国论文,成立以来论文,城镇化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2002)03-0028-04

历史进程

中国是城市化后发的国家,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行政区的建制制度(即行政区划制度)的产生,仅有80余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城镇化进程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进程。如何划分和确定中国50年来城镇化历程既是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就目前的论著看,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两分法。该观点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分界线,将中国的城市化历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为城市化的停滞和低速增长阶段,进一步又细分为1950~1957年的短暂的健康发展时期、1958~1960年的过度城市化时期与1961~1978年的城市化停滞时期。第二阶段(1978~2000年)为城市化的迅速推进阶段。[1]

三分法。一种观点认为新中国城市化发展50年,大体经历了三个各有特色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至1957年,为城市经济恢复和顺利发展时期,也是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时期;1958年至1977年是解放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第二阶段;1978年至2000年为第三阶段,中国城市化开始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2]另一种观点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一阶段(1949~1957年)为城市拉动型的城市化发展时期;第二阶段(1958~1978年)为城市化倒退、停滞时期;第三阶段(1979~1998年)为城市化较快发展时期。[3]第三种观点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49~1956年)为恢复和初步发展时期;第二时期(1957~1978年)为调整和曲折发展时期;第三个时期(1978~2000年)为改革和加速发展时期。[4]

四分法。一种观点认为,根据不同的政治经济特点,中国城市化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7年)为起步阶段;第二阶段(1958~1965年)为动荡阶段;第三阶段(1966~1976年)为萧条阶段;第四阶段(1977~1996年)为发展阶段。[5]另一种观点认为,近50年来,我国的城镇化也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样,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程:第一阶段(1949~1957年)为城镇化起步发展阶段;第二个阶段(1958~1965年)为城镇化起伏发展阶段;第三阶段(1966~1976年)为城镇化停滞发展阶段;第四阶段(1977~1978年)为城镇化稳定发展时期。[6]第三种观点认为,建国40多年来,我国城市化经历了四个重要时期:第一个时期(1949~1957年)为城市化上升时期;第二个时期(1958~1965年)为城市化波折时期;第三个时期(1966~1978年)为城市化停滞时期;第四个时期(1979~1998年)为城镇化正常发展时期。[7]第四种观点认为,49年来中国的城市化经历了一条坎坷曲折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1949~1957年)为起步阶段;第二阶段(1958~1965年)为大起大落阶段;第三阶段(1966~1978年)为停滞阶段;第四阶段(1979~1998年)为恢复与发展阶段。[8]第五种观点认为,50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7年)为城市化启动阶段;第二阶段(1958~1965年)为城市化的波动发展阶段;第三阶段(1966~1978年)为城市化的停滞阶段;第四阶段(1979~2000年)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9]

五分法。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城镇化发展历史分期,体现在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7年)为工业化起步时期的城镇化阶段;第二阶段(1958~1960年)为“爆发性”的工业化所引起的超高速城镇化阶段;第三阶段(1961~1965年)为工业调整时期的第一次逆城镇化阶段;第四个阶段(1966~1977年)为工业化停滞时期的第二次逆城镇化阶段;第五阶段(1978~1993年)为改革开放时期的高速城镇化阶段。[10]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40多年城市化进程大致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949~1957年为城市化的第一阶段;1958~1960年为城市化的第二阶段;1961~1965年城市化的第三阶段;1966~1976年为城市化的第四阶段;1977~1992年为城市化的第五阶段。[11]

除以上划分方法外,还有两种划分法:一种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城市化发展进行划分。按此线索,中国城市化历程被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城市化的史前阶段——古代城市的发展(公元前21世纪~1840年之前);第二阶段(1840~1949年)为城市化的起步阶段——近代城市的发展;第三阶段(1949~1977年)为城市化的初步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的曲折发展;第四阶段(1978~1996年)为城市化的加速阶段——改革开放后城市的迅速发展。[12]另一种是将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七个时期。第一阶段(1949~1957年)为工业化起步时期的城镇化起步阶段,该阶段分为两个时期:(1)1949~1952年的城市恢复发展时期,(2)1953~1957年的“一五”计划发展时期;第二阶段(1958~1977年)为工业化起伏时期的城镇化波动与徘徊阶段,该阶段分为三个时期:(1)1958~1960年的过度城镇化时期,(2)1961~1965年的绝对反城市化时期,(3)1966~1977年的相对反城镇化时期;第三阶段(1978~2000年)为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加速城镇化阶段,该阶段分为两个时期:(1)1978~1983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的恢复性城镇化发展时期,(2)1984~2000年的二次工业化时期的二元城镇化时期。[13]

以上种种划分方法是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所作出的,并无优劣之分。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无论哪一种切分方法,对我们了解、认识和研究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都有一定的帮助和借鉴作用。笔者认为,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的划分既不宜太粗也不宜太细,应视具体需要而定。笔者主张,如果以改革开放为划分标志,不妨划分为两个阶段:1949~1978年为第一阶段,其特点是具有起步性、动荡性、萧条性、停滞性、徘徊性、低速性;1978~2001年为第二个阶段,其特点具有恢复性、稳步性、推动性、加速性、多元性。如果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制度变迁、城市经济发展变化、工业化发展阶段或人口流动态势等为依据,则将中国50年来的城镇化进程划分出不同的阶段,或者是三个阶段,或者是四个阶段,也或者是五个或更多一些阶段。关于定性的叙述,学者们论述颇多,且也比较详尽,关于定量的描述及至1978年以来的城镇化进程的论述还显得不足。这是今后需要我们加以研究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如前所述,有学者将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进程定义为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加速城镇化阶段,并又细分为两个阶段。也是学者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4]前一个依据的标准是工业化,后一个则是经济体制改革。为方便研究,透析城镇化的轨迹,笔者主张以改革为主线,以经济结构调整为补充,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为宜:

1978~1983年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城镇化体制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以农村改革为重点,其特点是原有城市的吸纳和新建城市的转化速度都比较高,恢复性的先进城市城建的发展模式占主导地位。1984~1992年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城镇化阶段。这一阶段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其特点是老城市发展比较缓慢,新城市特别是小城镇、小城市快速发展占主导地位。1992~1998年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推动城镇化阶段。这一阶段以初步和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重点,其特点是开发区迅速崛起、房地产开发起步提速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大大加快了城镇化步伐,并提升城镇化竞争力及其质量。1998~2001年为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城镇化阶段。这一阶段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地区经济结构和城乡经济结构为重点,其特点是由小城镇大问题转向小城镇大战略,再到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由1989年的城市化方针转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的城市化方针(见表1)。

表1 中国城镇化发展方针变化情况

年份 方针内容 备注

1978 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全国城市规划工作

1980 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

 积极发展小城镇

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

1989 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

 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000 在着重发展小城镇的同时,积极发展

 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

 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各类

 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走

 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

 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

计划的建议

主要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城镇不断发展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已使绝大多数城镇的历史遗存及其原有组织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是行政中心城镇进一步加强;二是矿工业、加工业新兴城镇迅速崛起;三是新型的交通枢纽城镇不断壮大;四是旅游城镇后来居上;五是城镇总量及其规模增长迅猛;六是东中西城镇空间分布不断趋向平衡。这些变化,从一个侧面透视了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变化。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近50多年城镇化的发展历程看,似乎在形式上与一般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发展并无多大差异。然而,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制度的不同,使中国城镇化又具有自己的特色,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有的是从工业化的角度进行归纳的,有的是从国家主权独立的角度进行概括的,也有的是从城镇化水平的角度进行论述的,还有的是从城镇发展的综合角度进行表述的。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基本勾勒了中国城镇化的主要特征。

根据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笔者将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特征概括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从发展进程上看,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1949~1957年城镇化发展处于稳步上升态势,恢复重建和旧城改造成为该时期城镇化建设的中心工作;二是1958~1977年城镇化发展处于曲折缓慢态势,减少城镇人口的撤销部分城镇、限制城镇发展成为该时期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内容;三是1978~2001年城镇化发展处于加速发展态势,小城镇大问题、小城镇大发展、小城镇大战略与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成为该时期城镇化发展的主旋律。

从发展速度上看,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化速度都比较快,后者更快,而且是逐年递增;二是相对于工业化速度而言,城镇化速度则表现出缓慢、停滞、徘徊或加速的特性,城镇化速度要慢于工业化的速度;三是中小城市发展速度要快于大城市;四是城镇人口增长迅速,人口规模越来越大。

从发展水平上看,呈现出三特点:一是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中部比东部低,西部比中部低;二是城镇化水平明显低于工业化水平;三是城镇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从发展动力上看,呈现出了三个特点:一是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政府即自上而下推动城镇化,改革开放后政府推动仍占据主导地位;二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东风,催生了自下而上的城镇化模式,使农村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又一动力;三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模式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并行发展的同时,又表现出混合发展的特点,由此凸现出多元主体推动城镇化的趋势。

从发展规律上看,呈现出了个三个特点:一是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同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政治安定,经济发展良好,城镇化发展就会稳步推进,城镇化水平也将逐年提高,反之亦然。二是正确的城镇化方针对城镇化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反之,对城镇化的发展则只能起阻碍或限制作用;三是城镇化发展要适度,既不能超前,也不能落后,否则就会出现过度城镇化或是滞后城镇化的被动局面。

从发展规模上看,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1979年以来的绝大部分年份里,城镇人口增长规模超过了乡村人口的增长的规模,城镇化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二是近年来,城镇人口增长的绝对规模呈现下降态势,城镇化发展存在潜在的危机;三是大城市规模增长加快,小城市规模增长更快;四是城镇用地规模逐年递增,中小城市用地规模明显高于大城市。

从发展道路上看,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政府发动型城镇化道路和自下而上的农村推动型城镇化道路;二是前30年以政府发动型城镇化道路为主,后20年两种模式并存,共同推进城镇化的发展;三是政府发动型城镇化道路逐渐弱化,农村推动型城镇化道路越来越劲强,一个多元发动型城镇化道路正在形成。

从发展趋势上看,呈现出五个特点:一是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城镇化速度也越来越快,城镇化质量开始引起世人的关注;二是城镇化动力机制呈现多元化,城镇化形式呈现多样性,城镇化道路呈现多元化;三是城市郊区化现象开始出现,个别大中城市的郊区化推动力来势凶猛;四是大城市继续快速发展,若干大都市连绵区正在逐步形成;五是上海、北京、广州、大连等国际性城市将进入全球城市体系网络。

收稿日期:2002-01-20

标签:;  ;  ;  ;  ;  ;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变迁_小城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