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应用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观察论文_谭学志

(乐山沙湾雷氏骨科医院 四川乐山 614000)

【摘要】目的:观察跟骨骨折患者应用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诊治的66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切口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L型切口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及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通过实施不同的手术固定方式,观察组患者临床优良率为90.9%,对照组患者临床优良率则为75.6%,观察组患者优良率优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数据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随访,观察组患者足活动度、AOFAS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采用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预后效果良好,促进了踝关节与后足功能的恢复,可以推广。

【关键词】跟骨骨折;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0-0109-02

跟骨是人体足部最大的跗骨,也是机体重力的主要负担部分,对人体的正常活动具有正常作用。近年来跟骨骨折的临床发病率不断升高,造成的创伤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会对患者的骨折愈合造成重要影响,甚至会对关节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临床上针对跟骨骨折采取的治疗方式包括闭合复位外固定术、接骨板内固定术等[1]。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是近几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型手术方式,由于其创伤小、疗效稳定得到了患者的普遍认可。本文以我院66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临床效果进一步做了探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诊治的66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33例。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32例。年龄23~52岁,平均年龄(35.4±1.2)岁。导致骨折原因具体为高处坠落25例,交通事故22例,外力损伤15例,其他4例。依据Sanders分型标准对患者骨折类型分型,全部为SandersⅢ与Ⅳ型。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等一般信息,数据差异不具有比较意义(P>0.05)。本次患者入选标准:(1)年龄在20~70岁之间;(2)骨折类型全部为闭合性骨折;(3)通过CT或X线平片诊断,患者骨折全部累积关节面,且Bolher角都小于10°;(4)患者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排除标准:(1)骨折类型为开放性骨折;(2)具有血液系统病症;(3)先天畸形;(4)患有骨肿瘤病症;(5)患有急性炎症;(6)手术禁忌症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L型切口接骨板内固定法实施治疗,患者仰卧位,进行硬膜外麻醉,切口类型采用传统的L型切口,于外踝尖近端3cm,腓骨后缘与跟腱前缘中点处向远端沿足背、足底皮肤交界处至第五跖骨基底部长约15cm切口。按顺序逐层全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保护好腓骨长短肌、腓肠神经,沿原始骨折线插入骨膜剥离器,撬拨恢复跟骨长度,结合内外侧挤压恢复宽度,应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后加接骨板固定,若患者骨质损坏较为严重,可进行植骨补充,借助C形臂观察复位后的形态,确保复位正常后关闭手术切口,并放置引流管进行引流。

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体位、麻醉方式同对照组,手术切口类型采用跗骨窦切口,于外踝远端1cm处至第四跖骨基底部长约6cm切口,可根据情况适当延长,手术顺序同对照组,用剥离器结合克氏针临时复位,调整患者的Gissane角与Bohler角,并用克氏针临时固定,透视后行接骨板固定,靠近后下方钉孔作一0.5cm小切口置入螺钉,适当若患者骨质缺损严重,同样可进行植骨补充。确保无误后关闭手术切口,进行引流。

患者手术后采用常规的窄普抗生素药物预防发生感染,术后2~3d可拔除患者引流管,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并发症状,做好预后预防措施。

1.3 观察标准

采用Keyrry评分功能标准评价患者的恢复优良率[2],评价内容包括疼痛度、功能障碍情况、足部畸形情况等,患者得分≧86分为优;71~85分为良;50~70分为可;得分50分以下为差。AOFAS评分标准为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制定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评价标准,得分越高表明术后功能恢复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探究中数据资料采用SPSS 16.0软件处理,数据统计与表示采用均数标准差(x-±s),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数据间比较行χ2检验,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治疗效果如表1所示,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中共有30例患者恢复为优良级别,临床优良率为90.9%,对照组患者中25例患者恢复为优良级别,临床优良率为75.6%,两组对比观察组患者优良率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患者中1例切口感染,无切口坏死,并发症发生率为3.03%,对照组患者中2例切口感染,无切口坏死,6.06%,两组对比数据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随访结果比较

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两组患者足活动度、AOFAS功能评分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足活动及AOFAS评分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均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跟骨的主要是由一些不规则的松质骨构成,其解剖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容易导致骨折时向外侧膨出,而这又会压迫腓骨上的肌腱鞘,从而造成组跟疼痛、肿胀以及不能直立行走等临床症状。根据骨折类型的Sanders分型不同,可以针对性的采取保守治疗或内、外固定术治疗,但进行不同的治疗方式时都需要满足三项基本原则,即复位准确、恢复解剖关系以及固定牢固[3]。Bohler角、Gissane角以及跟骨的外部形态是用来评价骨折治疗的主要指标。另外,现代研究表明,手术方式、内固定方式、固定牢靠度之间具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这一方面可以促进术后骨折愈合,同时也降低了疼痛感及并发症发生率。

接骨板固定由于固定牢靠稳固,因而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采用。在切口选择中,传统的L型切口皮瓣坏死率较高,可达到20%~50%,而且易出现接骨板外露,骨髓炎等;而跗骨窦切口皮瓣坏死率非常低,且具有可显露、复位、固定后关节面等优势,而通过与微创技术相联合,更具有了创伤性小、复位更加准确等优势[4],在跟骨骨折手术治疗中为患者带来了良好的手术治疗效果,而且研究表明,应用微创内固定术能够对跟骨的高度进行重建,并防止高度会再次丢失,有效的解决了发生骨折后关节面不平影响解剖关系的恢复问题[5]。本文以我院66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患者实施微创接骨板固定术治疗,患者的骨折愈合良好,足功能恢复情况也非常好,优良率达到90.9%,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后,发现患者的足活动度及AOFAS评分改善具有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对跟骨骨折患者实施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改善了患者的临床恢复效果,促进了足功能的恢复,而且切口并发症少,住院费用低 可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祖亮.微创内固定与解剖接骨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对比观察[J].临床医学,2015,(10):71-72.

[2]伍伟挺.微创经皮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35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15):57+60.

[3]张伟,于晓洁,赵敬凯,徐亚飞,刘东海.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15,(14):2131-2133.

[4]向军,韩智强,刘锋.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59):50+53.

[5]吕建国.微创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疗效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5,(02):104.

论文作者:谭学志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7

标签:;  ;  ;  ;  ;  ;  ;  ;  

跟骨骨折应用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观察论文_谭学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