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竞争、市场结构与关系贷款&基于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_银行论文

银行竞争、市场结构与关系型贷款——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中国论文,上市公司论文,面板论文,贷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在克服信息不对称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关系型贷款受到了商业银行的普遍欢迎,也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①。然而,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和金融机构的增加,以及金融产品的创新和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银行之间的竞争加剧了,贷款市场结构发生了改变,银行贷款模式(交易型贷款和关系型贷款)的策略选择受到影响,因此,关系型贷款在银行竞争中的适用性受到了挑战。对此问题,国外文献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早期文献采用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SCP分析范式,认为贷款市场结构决定了银行贷款行为,银行业的高度集中有利于银企关系的持续,银行会主动分担企业经营风险,获取长期收益,从而形成关系型贷款(Mayer,1988②;Petersen and Rajan,1995③)。但之后的文献分别从银行战略、声誉机制和市场结构等不同角度出发,通过对一国或地区企业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银行竞争与关系型贷款是正相关或者倒U型关系。在中国,1996年6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主办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在300户重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以国有银行为主的大中型银行间进行关系型贷款试点④。但随着中国中小银行机构的增多,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银行为了争抢市场,竞相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增加了银行竞争度,这成为了关系型贷款在中国适用性研究的重要现实背景。关于银行竞争与关系型贷款之间关系的研究,现有国内外文献多集中于竞争变量的选择,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本文尝试从银行业市场结构角度出发,用中国企业数据研究竞争对关系型贷款选择的影响。

      一、文献回顾

      对于银行竞争与关系型贷款关系的研究,国内外文献一是从整体上研究银行竞争对关系型贷款形成因素的影响,二是考虑银行业市场结构因素分类研究二者关系。具体情况如下:

      (一)银行竞争与关系型贷款关系

      Aoki and Dinc(1997)认为,银行存在五种建立关系型融资制度的内在激励因素:信息优势和信息租金、市场力量和成本的均匀分担、声誉租金、特殊关系租金以及金融约束和政策设定的相机性租金⑤。银行竞争对这五种因素产生不同的影响。首先,从“投资”的角度看(把银行的贷款行为看作对企业的一种投资),银行向企业贷款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的信息租金和实现跨期成本分摊,而竞争会削弱银行的控制能力和定价能力,不利于关系型贷款的形成(崔向阳,2007⑥;Ogura,2010⑦)。其次,从银行声誉机制角度看,Dinc(2000)认为,贷款市场的竞争性决定银行声誉机制的有效性,外部机会价值(银行不履行承诺而获得保持距离型贷款的收益)的减少会刺激银行专注于关系型贷款,但随着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具有良好声誉的银行数目增加,声誉租金下降,从而不利于形成关系型贷款⑧。最后,从“战略”的角度看(把银行对企业的贷款业务视作经营战略),银行竞争的加剧会促使当地银行倾向于向当地的、信息不透明的小企业贷款,进而形成关系型贷款(Dellariccia and Marquez,2005⑨)。实证研究方面,Ogura(2007)运用日本2003年企业融资环境调研数据分析认为,银行竞争与关系型贷款负相关⑩。何韧等(2012)使用2001-2003年国家统计局与世界银行合作开展的针对国内23个大中城市的企业两阶段调查数据也得到一致的结论(11)。但Memmel et al.(2008)利用德国载有16000份银企关系信息的综合数据集,得出银行竞争有利于关系型贷款,小银行更有可能受理关系型贷款业务(12);Fraser et al.(2012)运用1978-2002年日本金融市场数据分析发现,在资本市场激烈竞争的情况下,银行竞争的加剧会促使短期关系型贷款的增加(13)。

      (二)银行业市场结构对二者关系的影响

      国内外已有研究证明,银行业市场结构对关系型贷款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小银行在生产软信息方面具有优势,倾向于开展关系型贷款业务,因此形成了“小银行优势”假说(Berger and Udell,1996(14);林毅夫和李永军,2001(15))。张捷(2002)通过一个权衡信息成本与代理成本以寻求最优贷款决策位置的组织理论模型证明了这一点(16)。基于此,朱闰龙(2004)依照银行业市场结构将银行竞争细分为大银行竞争和中小银行竞争,以及大银行与中小银行之间的竞争,然后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利用市场结构和均衡理论得出中小银行竞争与关系型贷款成倒U型关系——当竞争加剧时,关系型贷款起初增加,但由于大银行的激烈竞争会减少中小银行总的贷款能力,关系型贷款随后会下降(17)。实证研究方面,Presbitero and Zazzaro(2011)通过从1998-2003年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的调查数据里抽取4121个中小企业样本,使用Logit和Probit回归分析,得出结论:当贷款市场集中度较低时,合作型的中小银行是主要竞争者,银行竞争有利于关系型贷款;当贷款市场集中度较高时,距离型的大银行是主要竞争者,银行竞争不利于关系型贷款(18)。张晓玫和潘玲(2013)以2004-2010年深交所中小企业板的149家中小企业为样本,实证研究了中国银行业竞争与关系型贷款的关系,表明二者存在倒U型关系,但银行规模对关系型贷款没有显著影响(19)。

      总之,国内外文献的理论视角有所不同,以不同国家的经验数据为样本的实证分析结论也有所不同,甚至相反。吴辉凡(2008)通过对该领域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和比较,指出目前的研究多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背景,以转型经济体或发展中国家为背景的研究较少(20)。因此,本文以2006-2013年中国432家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为例,综合考虑银行竞争的市场结构特点、省际差异和影响关系型贷款形成的企业特征,通过对关系型贷款额和银行竞争度的回归分析,得出二者关系,以揭示关系型贷款技术在中国银行竞争中的现实应用价值,为政府制定银行竞争政策和商业银行制定竞争策略提供参考。

      二、研究假设

      已有研究表明,在研究银行竞争和关系型贷款关系时,如果考虑银行业市场结构,会得到不同结论:大银行之间的竞争会削弱银行分摊跨期成本和获取垄断信息租金的能力,破坏银企关系的稳定,从而不利于关系型贷款的生成;小银行之间的竞争会使银行使用关系型贷款技术留住原有客户并通过生产软信息开发新客户,从而有利于关系型贷款的形成(Presbitero and Zazzaro,2011(21))。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监管部门逐渐放宽了小银行分支机构的市场准入,中国的贷款市场同时存在大银行间的竞争和小银行间的竞争。因此,本文假设一为:

      H1a:中国大银行之间的竞争不利于关系型贷款的生成。

      H1b:中国小银行之间的竞争有利于关系型贷款的生成。

      除了银行业市场结构因素,企业的产权性质也会影响银行竞争与关系型贷款的关系。郭田勇和李贤文(2006)通过计量模型证明了大企业存在关系型贷款,且对企业的贷款量有显著影响,而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对贷款量的影响较小(22)。在政府政策支持方面,中国给予了国有企业政策保护,大银行为了获得这部分政策性租金,避免受到政府惩罚,会向国有企业提供关系型贷款。但随着大银行间竞争度的增加,大银行会更加注重盈利能力,减少对政策性租金的获取,再加上大银行的层级多,代理链条长,代理成本高,最终不利于关系型贷款的生成。而小银行会倾向于从“战略”的角度对待国有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利用自身生产软信息的优势向其开展关系型贷款。对于非国有企业的关系型贷款在竞争中的实现性,银行同时存在着“投资”角度和“战略”角度两种相反的贷款决策,因此银行竞争对非国有企业的关系型贷款的影响不明显。因此,假设二和三分别为:

      H2a:中国大银行之间的竞争与国有企业获得关系型贷款负相关。

      H2b:中国小银行之间的竞争与国有企业获得关系型贷款正相关。

      H3:中国银行竞争对非国有企业获得关系型贷款的影响不明显。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考虑到企业信息的可获性,本文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由于A股上市公司2006年以前的财务数据缺失较多,为了保证样本的充足性,本文最终选取了2006-2013年432家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样本企业的选取过程如表1所示。在432家样本企业中,注册地为广东省的有50家,比例为11.57%,其次是上海市,有42家,占比为9.72%,其余各省的样本企业数从高到低排列如表2所示。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两方面:一是2006-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用来计算样本企业所在省份的银行竞争度数据(用各类别银行支行数目的赫芬达尔指数表示)和银行业市场结构数据(分别用大银行和小银行支行比率表示);二是国泰安CSMAR系列数据库,从中提取2006-2013年样本企业的基本特征数据、财务数据和公司治理数据,以及各省GDP和金融业GDP数据。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为了实证检验银行竞争与关系型贷款的关系,本文以关系型贷款为被解释变量,银行竞争度为解释变量构建了回归模型。已有的实证文献分别使用一国或地区的企业数据得出二者存在负相关、正相关或倒U形关系。基于此,本文将银行竞争度和其二次项同时作为解释变量纳入回归模型,来检验银行竞争与关系型贷款的非单调关系。前文分析指出,银行业市场结构会影响银行竞争与关系型贷款的关系,因此本文借鉴Presbitero and Zazzaro(2011)的研究模型,在回归模型中加入银行业市场结构因素,以及银行竞争与银行业市场结构的交互项,分析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银行竞争和关系型贷款关系影响的显著性。由于企业的规模、成立年限、财务风险和治理结构对企业获取关系型贷款具有显著影响,本文将其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到回归模型。此外,金融发展会影响企业的债务结构,因此本文在控制变量中加入了各省金融发展变量。综上,本文设定了以下回归模型:

      

      其中,RL表示关系型贷款,HHI表示银行竞争度,STRUCTURE表示银行业市场结构,FIRM和FINANCE分别表示企业层面和省际金融发展控制变量,ε表示残差项。另外,t=2006,…,2011,表示第t个年份,j=1,…,31,表示第j个省份或直辖市,i=1,…,N,3≤N≤52表示第j个省份或直辖市的第i个上市企业。根据模型的设定,本文选取了以下变量:

      1.被解释变量。关系型贷款的形成是基于对企业财务信息以外的私有信息的获取,由于信息的私密性和财务报表信息的局限性,难以从最终贷款量上准确区分出交易型贷款和关系型贷款。已有的实证研究采用了不同的指标来衡量关系型贷款,例如银企关系持续时间、授信额度、与企业有借贷关系的银行数或企业从主银行贷款的份额、长期借款份额等。其中,企业从主银行贷款的份额和长期借款份额是从实际中的借贷量刻画关系型贷款,更加准确,更能体现差异性。考虑衡量方法的使用率和数据的可获性,本文采用上市公司长期借款与总资产的比值来表示关系型贷款(RL)。

      2.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包括银行竞争度和银行业市场结构变量。由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具有较为完整的银行财务数据库,国外文献通常用赫芬达尔指数(HHI)、Panzar-Rosse模型等方法计算银行竞争度。但由于中国各银行(尤其是小银行)各省存贷款数据难以获取,国内绝大部分文献采用非国有银行的贷款额占当地全部银行贷款额的比重来表示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度,数据来源于《中国市场化指数》。但这一指标忽略了非国有银行和国有银行内部的竞争,并不能准确表示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度,因此,本文借鉴Presbitero and Zazzaro(2011)对变量的选取,用银行支行的赫芬达尔指数(HHI)衡量各省银行间的竞争度,这也有利于与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比较。为了检验假设一,除了银行竞争度变量,还需加入银行业市场结构变量,即大银行为主要竞争者还是小银行为主要竞争者。本文参照了Presbitero and Zazzaro(2011)对变量的选取,用大银行支行比重(LB)和小银行支行比重(SB)表示贷款市场结构。由关系型贷款的“小银行优势”可得LB的预期符号为负,SB的预期符号为正。

      3.控制变量。根据模型的设定,控制变量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企业特征变量,包括企业规模(SIZE)和企业年限(AGE)。它们是体现企业发展能力的重要特征,也是银行发放贷款的重要依据。本文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表示企业规模,用企业从成立至报表统计日期的年数的自然对数表示企业年限。企业规模越大,贷款需求越强,银企关系也越紧密,越有可能形成关系型贷款;企业年限与信贷可得性也是正相关,因此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限的预期符号均为正。其次是企业财务风险变量,包括固定资产比率(FA)、资产负债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流动比率(CR)。显然,企业的固定资产越多,用于贷款抵押的资产就越多,越容易获得贷款;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强,会获得更多的贷款;资产负债率越高,表明企业长期发展能力强,银行愿意与其合作,发放长期贷款;流动比率越大,表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较强,银行也愿意与其合作,发放关系型贷款。因此固定资产比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均对关系型贷款的形成有正向影响,预测符号为正。再次是企业治理结构变量。企业股权集中度对银行的贷款决策至关重要,股权越集中,越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内部人倾向于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反对短期利益最大化,所以重视维护与银行的长期关系,获得更多的关系型贷款。因此本文选取了股权集中度(LSHR)作为企业治理结构变量,用企业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来表示,预期符号为正。最后是省际金融发展变量,用各省金融业GDP与总GDP比率(FGDP)表示,由于金融发展有利于企业获得长期债务,预期符号为正。以上变量的定义和简单统计详见表3。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关系型贷款的均值为0.129,最小值约为0,最大值约为0.730,从表4可以进一步得出,绝大部分的样本企业的关系型贷款低于0.297,即企业长期借款占总资产的比率低于29.7%,这说明中国目前的关系型贷款发展处于初期阶段。从表4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省份各年的HHI值处于0.274~0.350之间,说明各省的银行竞争度较高,且省际间的差异不大,因此省际因素对企业获得关系型贷款的影响较小。对银行业市场结构进行统计性分析发现,中国大银行支行比重的均值为0.548,大于小银行支行比重的均值0.391。表4显示,从2006年至2013年,90%的样本企业所在省份的大银行支行比重在47.0%以上,90%的小银行支行比重低于51.1%,因此中国目前银行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大银行之间的竞争。

      

      (二)回归结果分析

      为了检验假设的成立与否,本文分为两步对样本进行回归分析:第一步,用全样本回归分析验证假设一;第二步,按照企业产权性质将样本分为国有企业样本和非国有企业样本,分别进行回归,以验证假设二和三,并比较二者的不同。

      1.全样本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我们分别使用固定效应模型(FEM)和广义最小二乘法模型(FGLS)对全样本进行回归,并逐步引入银行竞争度变量、银行业市场结构变量与其交互项来研究各自对关系型贷款生成的影响,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从模型(1)中可以看出,如果不考虑银行业市场结构因素,银行竞争度与关系型贷款的关系并不明显,但模型(2)显示,加入银行业市场结构变量考虑其对关系型贷款的影响后,银行竞争度对企业获得关系型贷款影响的显著性仍然不明显。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入银行业市场结构与银行竞争度的交互项进行研究。在模型(3)和(7)中加入变量LB与LB×HHI,结果表明,

的系数显著为负;在模型(4)和(8)中加入变量SB与SB×HHI,在FEM的回归结果中,变量

的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而FGLS回归结果显示,

的系数显著为负。这说明如果考虑银行业市场结构及其与银行竞争度的交互项对关系型贷款的影响,中国的银行竞争与关系型贷款并非是线性关系,二者成倒U形关系。由于模型(3)和(7)中LB的系数显著为负且LB×HHI的系数显著为正,所以当LB不变,HHI变小时,RL将变小,即当大银行竞争加剧时,企业获得的关系型贷款量将减少,因此假设H1a成立。同理,从模型(4)和(8)中可以得出小银行竞争加剧时,企业获得的关系型贷款将增加,因此假设H1b成立。此外,由于模型(3)和(7)中LB的系数显著为负,模型(4)和(8)中SB的系数显著为正,我们可以得出银行规模与关系型贷款负相关,支持了关系型贷款生成的“小银行优势”理论。在控制变量方面,企业规模和绝大部分财务风险变量对关系型贷款的形成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银行在向借款企业提供关系型贷款时更注重考虑企业的财务信息,以控制放贷风险。

      以上结论是在假定0<HHI<1的基础上得出的,但从表5可以看出,2006-2013年中国绝大多数省份的银行竞争度的取值范围为0.274<HHI<0.350。因此,有必要对近些年中国的银行竞争度与关系型贷款的关系做进一步研究。首先,分析大银行比重的变动对中国近些年二者关系的影响。由表4可知,LB的10%分位数为0.470,90%的分位数为0.624,当0.470<LB<0.624时,模型(7)的回归曲线顶点所对应的HHI取值为0.373<HHI<0.435,大于HHI的90%分位数0.350(如图1所示),说明中国的大银行比重增加时,银行竞争与关系型贷款将始终处于反向变动阶段,这与Presbitero and Zazzaro(2011)、何韧等(2012)的研究结论一致。同理,由表4可知,SB的10%分位数为0.212,90%的分位数为0.511,当SB的取值从0.212增大到0.511时,模型(8)的回归曲线顶点所对应的HHI取值从0.522减少到0.399,大于HHI的90%分位数0.350(如图2所示),说明从2006年到2013年,中国的小银行比重不断增加,银行竞争与关系型贷款仍然负相关,但随着小银行的比重进一步加大,二者有可能处于非单调变动阶段。

      

      图1 模型(7)的回归线随LB变动示意图

      

      图2 模型(8)的回归线随SB变动示意图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目前中国无论是大银行间的竞争还是小银行间的竞争,均与关系型贷款负相关。究其原因,第一,由于中国银行业有效竞争不足,国有大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占据了贷款市场绝大部分份额,强烈的资金供求不平衡导致大银行不注重银企关系的开发和利用,银企关系不牢固致使关系型贷款难以形成。第二,因为中国利率市场化尚未完成,银行长期获得垄断租金,欠缺经营贷款风险的动机和能力,引起了信贷配给问题和贷款产品同质化,对开展关系型贷款模式缺乏激励。第三,中国大银行由于层级多、代理链条长和代理成本高,不擅于处理企业的“软信息”,而在财务报表等“硬信息”的处理方面具有优势,所以大银行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对交易型贷款客户的争夺,从而不利于关系型贷款的生成。第四,从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来看,小银行具有开展关系型贷款的比较优势,而从中国目前以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等为代表的小银行的经营状况来看,绝大部分的中国小银行刚刚起步,在贷款模式上复制大银行成形的做法,并没有走出一条“专、精、特、深”的放贷之路,行业竞争的加剧和专业化能力的滞后导致银企关系的不稳定,关系型贷款量不断减少。

      2.分组样本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本文根据年报中公布的实际控制人性质和股权控制链计算结果,将样本分为国有企业样本和非国有企业样本。将两组数据分别代入FGLS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对于国有企业,

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中国的银行竞争对国有企业获得关系型贷款的影响是非单调性的。如果考虑银行业市场结构因素,在模型(11)中加入变量LB与LB×HHI,回归结果显示LB的系数显著为负且LB×HHI的系数显著为正,因此,与全样本回归的结论一致,即当大银行竞争加剧时,国有企业获得的关系型贷款量将减少,因此假设H2a成立。同理,在模型(12)中加入变量SB与SB×HHI,回归结果显示SB的系数显著为正且SB×HHI的系数显著为负,所以当SB不变,HHI变小时,RL将变大,即小银行竞争加剧时,国有企业获得的关系型贷款量将增加,因此假设H2b成立。对于非国有企业,模型(13)至模型(16)中的解释变量均不显著,说明银行竞争与非国有企业获得关系型贷款没有明显关系,假设H3成立。

      

      在控制变量方面,两组回归结果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所不同。首先,固定资产比重、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对两组样本的关系型贷款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无论企业的性质如何,财务指标是银行考虑向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与否的重要因素。其次,企业年限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获得关系型贷款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企业经营年限是银企关系长期积累和关系型贷款生成的必要因素。再次,企业规模对国有企业获得关系型贷款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非国有企业的影响不显著。这表明,银行在向国有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时,除了财务指标,会通过考察其规模来估计国有企业的成长性和持续性,因此,相比非国有企业,企业规模是国有企业能获得关系型贷款的关键。最后,我们发现,非国有企业的股权越集中,其获得的关系型贷款量越大,这是因为非国有企业的股权越集中,企业主对企业的控制力越大,会避免大部分股东的短视行为,制定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维护与银行的长期借贷关系,促使关系型贷款的生成。

      

      从2006-2013年中国各省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银行竞争会使国有企业获得的关系型贷款量先是出现了短暂增加,接着逐渐减少;小银行竞争与国有企业获得关系型贷款主要表现为反向变动。具体分析如下:由表4可知,LB的10%分位数为0.470,90%的分位数为0.624,此时模型(11)的倒U形曲线达到最高点时,0.368<HHI<0.426,大于HHI的90%的分位数0.350(如图3所示),说明中国大银行比重增加时,银行竞争与关系型贷款的关系始终处于反向变动阶段。同理,SB的10%分位数为0.212,90%的分位数为0.511,当SB的取值从0.212增大到0.511时,模型(12)的回归曲线顶点所对应的HHI取值从0.493减少到0.387,大于HHI的90%分位数0.350(如图4所示),说明从2006年到2013年,中国小银行竞争与国有企业关系型贷款主要表现为负相关。

      在目前中国的实践中,无论是大银行竞争加剧还是小银行竞争加剧,均会减少国有企业获得关系型贷款,这表明贷款市场的激烈竞争一会加强国有企业的议价能力,使国有企业在银行间的转换成本降低,不利于长期银企关系的构建;二会逼迫中国的银行摆脱以往依赖国有企业规避贷款风险的做法,选择通过加强自身的专业化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开拓新市场,尤其是会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两方面的力量促使中国银行竞争与关系型贷款反向变动。

      

      图3 模型(11)的回归线随LB变动示意图

      

      图4 模型(12)的回归线随SB变动示意图

      五、结论与建议

      为了得出银行竞争与关系型贷款的关系,本文从银行业市场结构角度出发,基于2006-2013年中国432家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银行业市场结构因素使银行竞争与关系型贷款总体上成倒U形关系。当大银行为主要竞争者时,二者负相关;当小银行为主要竞争者时,二者正相关。第二,企业的产权性质对银行竞争和关系型贷款关系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银行业市场结构因素使中国的银行竞争与国有企业关系型贷款的获得成倒U形关系,大银行竞争的加剧将减少关系型贷款的形成,小银行竞争的加剧增加关系型贷款的形成;另一方面,中国的银行竞争对非国有企业获得关系型贷款的影响不明显。第三,近几年中国绝大多数省份的银行竞争度在0.274和0.350之间,对应于银行竞争度和关系型贷款构成的回归曲线的上升阶段,即银行竞争度与关系型贷款负相关,因此,随着中国近些年大银行间和小银行间的竞争加剧,关系型贷款将会减少。在分组回归分析中,以国有企业为样本的回归曲线变动分析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即银行竞争的加剧减少了国有企业对关系型贷款的获得,但在非国有企业为样本的回归分析中并没有得到此结论。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首先,政府应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加地区性小银行的数量,从而使关系型贷款的“小银行优势”得以体现,缓解大银行在竞争中对国有企业关系型贷款诉求的忽视。其次,监管部门应尽早出台相关的竞争政策并加强风险防范措施,避免银企关系的不稳定造成的企业违约事件和银行恶性竞争行为。再次,商业银行可以设计针对非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交易型贷款产品,例如供应链贷款、联保贷款、流动资金贷款等,以应对银行竞争中关系型贷款的减少对银行业绩的影响。最后,国有企业应更加注重固定资产质量和长期盈利性,增加抵押品和担保资质以求获得更多的交易型贷款;非国有企业应积极寻求其他融资渠道,比如股权融资、风险投资、信托、典当行等,从而避免银行竞争对非国有企业关系型贷款的忽视。

      ①对关系型贷款的定义,学术界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引用最多的是Berger(1999)提出的关系型贷款形成的三个条件:金融中介需收集到共有信息以外的信息;信息的获取需要同企业进行长期的多方式的接触,通常是通过为企业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途径;信息具有私密性。

      ②Mayer C.New issues in corporate finance.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88,32(5):1167-1183.

      ③Petersen M.A.& Rajan R.G.The effect of credit market competition on lending relationship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2):403-407.

      ④该办法从1996年7月1日起试行,企业包括国家经贸委提出的300户重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北京、天津、上海、武汉、沈阳、济南、德阳(四川)7城市的国有大中型企业。

      ⑤Aoki M.& Dinc S.Relational financing as an institution and its viability under completion.Stanford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1997.

      ⑥崔向阳:《关系融资研究与探索》,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⑦Ogura Y.Interbank competition and information production:Evidence from the interest rate difference.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10,19(2):279-304.

      ⑧Dinc I.S.Bank reputation,bank commitment,and the effects of competition in credit markets.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0,13(3):781-812.

      ⑨Dellariccia G.,Marquez R.Lending booms and lending standards.Working paper.Urban Studies,2005,51(2):451-453.

      ⑩Ogura Y.Lending competition,relationship banking,and credit availability for entrepreneurs.Relationship Banking,and Credit Availability for Entrepreneurs(June 2007),2007.

      (11)何韧,刘兵勇,王婧婧:《银企关系、制度环境与中小微企业信贷可得性》,《金融研究》,2012年—第11期。

      (12)Memmel C.,Schmieder C.& Stein I.Relationship lending-empirical evidence for Germany.Economic and Financial Reports/European Investment Bank,2008.

      (13)Fraser D.R.,Rhee S.G.& Shin G.H.The impact of capital market competition on relationship banking:Evidence from the Japanese experience.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2012,19(4):411-426.

      (14)Berger A.N.& Udell G.F.Universal banking and the future of small business lending,in(A.Saunders and I.Walter,eds.) Financial System Design:The Case for Universal Banking,1996:559-627.Burr Ridge,IL:Irwin Publishing.

      (15)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16)张捷:《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与银行组织结构》,《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17)朱闰龙:《关系型融资、市场竞争与中小企业融资》,《中国经济问题》,2004年第6期。

      (18)Presbitero,A.F.& Zazzaro,A.Competition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Friends or foes?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11(20):387-413.

      (19)张晓玫,潘玲:《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中小企业关系型贷款》,《金融研究》,2013年第6期。

      (20)吴辉凡:《竞争与关系型融资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4期。

      (21)Presbitero,A.F.& Zazzaro,A.Competition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Friends or foes?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11(20):387-413.

      (22)郭田勇,李贤文:《关系型借贷与中小企业融资的实证分析》,《金融论坛》,2006年第4期。

标签:;  ;  ;  ;  ;  ;  ;  ;  

银行竞争、市场结构与关系贷款&基于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