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中几个值得商榷的细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人教版论文,新教材论文,细节论文,生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 1005-2259(2009)03-0037-02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深入,新课程高中生物教材已在各实验区域使用多年。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以其生动的文字介绍并附有彩色配图而备受师生的欢迎。笔者作为一线生物教师,在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与体会中,认为新教材中仍然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细节。
1 有关“C元素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的提法
必修模块1 P.16倒数第4行,有这么一句话:“无论是鲜重还是干重,组成细胞的元素中C、O、H、N这四种元素含量最多,在干重中C的含量达到55.99%,这表明C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的元素”。很显然,这句话是不合理的,学生很容易得出由于细胞中的C的含量最多,因此C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由此而推断出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就是最基本的元素这一结论。而C元素之所以称为细胞的最基本元素除了含量多以外,更重要的是它是构成细胞有机物的基本骨架。因此,笔者认为应对其进行如下修改:“无论是鲜重还是干重,组成细胞的元素中C、H、O、N这四种元素含量最多,干重中C的含量达到55.99%,同时它也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
2 有关化学反应曲线的变化
必修模块1 P.86练习拓展题第1题如下:
图1表示的是在最适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图1
(1)请解释在A、B、C 3点时该化学反应的状况。
(2)如果在A点时温度升高10℃,曲线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请画出变化后的曲线。
(3)如果在B点时往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同样的酶,曲线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请画出相应的曲线。
笔者认为,根据坐标的含义,此题中自变量为反应物的浓度,因变量为反应速率,其他条件为无关变量。因此,题中曲线的得出应该是在适宜温度下,酶和其他条件一定时,不同反应物浓度下,在坐标上描点得出反应速率,这个速率只能是一个瞬时速率,然后再连线得出这条曲线,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是在不同的反应物浓度下对应的反应速率,在时间上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此题第(2)问中,如果在A点时温度升高10℃,只是表示相应反应物浓度时反应速率的变化,其对应的A′点会下降,而不能影响A点以后的情况。既然只对应一个点的变化,又何来曲线的变化呢?更不会出现教材参考书上的情形了(见图2)。
图2
笔者认为应将第(2)问修改为:“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10℃,曲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A点会怎样变化?为什么?请画出变化后的曲线及A点对应的A′。”
同样的道理,第(3)问也应该改为:“如果往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同样的酶,曲线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B点又怎样变化?为什么?请画出相应的曲线。”
3 化简为繁的探究实验不妨删去
人教版必修模块1 P.110的“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可以删去,因为这样的探究有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之嫌。在教学中笔者利用讲台上面的粉笔盒就可以清楚地解释这个问题,而根据教材上面的探究方法进行讲解,学生反而难以理解。
4 实验步骤要稍做调整。效果会更好
人教版必修模块1 P.116“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的有丝分裂实验”中,教材提供的参考染色时间为3 min~5 min,并且染色以后没有漂洗的过程。笔者通过实验发现,在室温下,如果根尖染色3 min~5 min后不漂洗而直接制片观察,装片会因颜色过深(或浮色过多)而影响观察效果,如果染色后用清水漂洗,效果要好一些。但如果将染色时间调整为1 min~2 min,不用漂洗,效果会更好。因此,建议教材将染色时间改为1 min~2min或者增加漂洗的过程。
5 一处图示有误
人教版必修模块3 P.5“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插图中,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关系应是单向的,如图3所示:
图3 泌尿系统
6 “排泄系统”应改为“泌尿系统”
人教版必修模块3 P.8的插图中提到了“排泄系统”,尽管学生、教师都能理解教材所指,但根据初中教材的内容,组成人体的八大系统中,并没有提到“排泄系统”的概念。因此,为保证教材的连续性和权威性,建议将其改为“泌尿系统”较为妥当。
7 “种内竞争”应改为“种内斗争”
人教版必修模块3 P.67第一段有这么一句话: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笔者认为,应将此处的种内竞争改为种内斗争,因为种间个体之间才称为竞争。
总之,新教材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相比于过去的教材有了很大的跨越,但笔者仍然认为,作为学生和教师的教科书,如果表述更科学、更准确严谨,就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更好地推动新课程改革。
标签:科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