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让你的儿子更有爱心_敬老院论文

自愿让你的儿子更有爱心_敬老院论文

做义工让儿子更有爱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更有论文,义工论文,爱心论文,儿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皇帝”没救了

我儿子博含太幸福了。虽说咱家不是豪门,只是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但作为父母的独子,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的独孙,他享受着六位大人的嘘寒问暖。可想而知,他在我家绝对是小皇帝。

鸡腿啃不完由爸爸代劳,铺床找我,名牌穿坏了找小姑买;没零花钱了向全家人挨个要,转眼七八百就到手了。他生病向来是我们一家人聚会的最好原由,这个给他试表那个给他喂药,所有人脸上的焦虑都是源于他。

他得意地跟我显摆:“看咱这人缘,你行吗?”他把大人对他的关爱看成是理所应当的。慢慢地,他越来越自我中心,变得很冷漠。

有一次我俩外出,我一不小心栽到树坑里,他竟然在旁边看着不知所措。后来还是一位路人把我拽了起来,说:“小伙子,伸个手有多难啊?”后来继续上路,他竟然不顾我腿疼,还让我过马路去帮他买水喝,真把我气坏了。赶上老人生病,我让他去探望一下,他一样的无所谓:“我跟同学约好了打魔兽,你就代我打电话问候一下吧。”

生活上的弱智也让人担心,他长到16岁,没洗过一次袜子。大人不在家,即使冰箱里肉、菜、蛋齐全,他也要叫外卖。让他扫个地,那简直就是在扬尘,干净的地板也都变脏了。

面对这样的孩子,就是他学习再好,说不失望是不可能的。我们都不敢想像他长大后能孝顺我们,回报他人,他这辈子能把自己照顾好,对自己的老婆孩子做到善良体贴,我们就谢天谢地了。

很多人都说,孩子发展到这一步我们有很大的责任,就是太宠他而让他失去了对自己和家人的责任心。但“已经晚了”,连他自己都这么调侃我们,认为16岁孩子的人生观已经成形,改变相当困难。这让我们非常郁闷。

敬老院里的奇迹

去年底,为了填写学生档案里“社会实践”一项,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参加社区服务。“到公共场所擦玻璃、扫地或者到敬老院、孤儿院服务都行。”

为了选项,他苦思冥想:擦玻璃吧,又苦又累;带孩子吧,又脏又吵,没准孩子小再尿自己一身臊,得难受多少天啊。他决定去敬老院当义工,“不就是陪老人聊聊天、扶他们晒晒太阳嘛,太轻松了!”

他让我帮他联系了一所敬老院,然后周末开车把他送过去。由此,我目睹了他在敬老院里的惊人转变。

刚进去时,院长给他分配了一项任务,让他陪两位近八十岁的老奶奶拉家常、读新闻。他口才好,平时在家跟他辩论时我们总是甘拜下风,因此他很快就吸引住了老人,屋里欢声笑语。老人忍不住夸他:“你肯定是你家的开心果,一定很孝顺父母吧。”生人面前他一向好虚荣,磕巴都不打就说了句“当然了”。结果院长顺水推舟,“那你帮奶奶剪剪脚趾甲吧。”

他脸色立马变了,慌忙给我递眼色,意思是“你上吧”。嘿嘿,我把头扭向窗外,心想平时我们总伺候你,看你眼色行事,今天就看你出出丑吧。

他只得硬着头皮给老人剪趾甲,手直哆嗦,脸也憋得通红。将就着剪完后,他立刻跑到阳台大口大口地喘气,然后又去洗手间拼命洗手,看得出挺受罪。

后来院长和其他老人逗他,又让他给老奶奶梳头,他也一一照办。尽管把老奶奶的头发拽得生疼,但他动作还算规范。

忙了一天,傍晚要离开敬老院了,老人跟我们依依惜别,都拉着他的手说:“好懂事的孩子,常来啊。”这让他受宠若惊,一个劲儿给奶奶们鞠躬,好像他被人家伺候了似的。

回家的路上,我心潮起伏,边开车边扫视他,心想一天的敬老活动会不会让他有所改变呢?果然他跟平时反差很大,显得特别沉静陷入沉思中。回家后,他变了个人似的,不再对我们吆三喝四,吃饭时知道自己拿碗,洗澡前把浴巾备好,一切都做得悄然无声,让我们都对他刮目相看。

把做义工变成一种习惯

过了几天,他把去敬老院做义工的事写进了假期社会实践册里,因为有“家长意见”一栏,我也写了几句,得以看到他的真实心声:

“……原来帮助老人不光是谈谈心啊,还要干很多细碎甚至很烦的活儿。开始我很抗拒,但后来我做了,没想到老人们那么满意。陪伴她们的一天,也许能给她们带来一个月的开心快乐,我这才发现自己是个有用之材。”

看到这儿我眼睛湿了。要知道我儿子从来都是冷血动物,不仅生活中从不对我们表达亲昵和感情,在作文中也很少提及家人,亲情这些词。他总是把心房关得紧紧的,不愿对人流露真情。但从敬老院归来,让他的情感变细腻了,并愿意表达出来,这让我非常感动。

这以后,他“小皇帝”的姿态有所改变,知道自己叠被、自己动手收拾屋子了。但费时费力的活儿还是照常推给家人,比如洗衣服。另外大人生病时他也只是端药倒水而已,不是特别喜欢在身边给予陪伴。

但我并不失望,毕竟他受家人照顾这么多年,都习以为常了,性格改变得有个过程。但他面对社会时表现出来的责任感明显比过去强多了,这给了我不小的安慰。

比如过马路时,他会顺手扶一下旁边的老人,示意面前的车慢一点,以前他习惯边骑车边啃鸡腿,啃完就把包装袋一扬,而现在他会把袋子塞到车把缝间,见到垃圾箱再扔。他说老师给他电子档案上的评语是:做义工,并非只是去帮助老人小孩,更不是一次性行为,而是要把义工当成一种习惯,时时为他人付出,让社会变得更和谐。

到了下学期,又要填写“社会实践”这一项了,这次他选择去残障学校。跟他预想的一样,残障孩子可比敬老院的老人难伺候得多。刚去时,孩子们张着土兮兮的手向他摸来,他一个劲儿躲,生怕弄脏衣服。院长让他给孩子喂饭,刚喂进去对方就吐出来,他马上冷冷地靠墙站立,不知所措了。

不过孩子和孩子还是心灵相通的,没僵持多久,大家就混熟了。他专门挑那种年龄十五六岁但智商只有五六岁的大孩子一起玩,给他们讲故事、画画,用成人的笑话逗他们,大家笑闹成一团打成一片,快乐的情绪弥漫在空气中。

后来让他意外的是,他回家后的一个星期,竟然收到了从残障学校寄来的明信片,那些连“爸爸、妈妈”都喊不清楚的孩子,居然会给他写“祝你快乐”。虽然字歪歪扭扭,但看得出饱含感情。

结果大受“刺激”的他,在今年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之际,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学校号召同学再次给四川募捐,他竟从零花钱中拿出500元交给老师,比班里其他同学捐的总和还多。

这让我们哭笑不得,跟他讲道理:“捐款是好事,但要量力而行。你现在的钱都是家人给的,不是你自己挣的,捐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最光荣。”他呵呵傻笑了。

性格伴随着做义工而改变

做义工让我儿子获得了太多的感谢和尊重。比如有一次他参加一个扶贫活动,一位老爷爷就跑过来塞了一瓶水给他,还说:“有爱心的孩子真棒!”向他伸出了大拇指,让他愣了半天。而在家,父母家人因为他去当义工受了感动,也不会再因小失误而唠叨他,这更激发了他关爱弱势群体的热情。

但学习太紧,他又不可能花太多时间扶困帮残,于是就在网上找了家青年志愿者网站,申请当了个义务小编,跟几个太姐姐学新闻采编和排版、管理网页,渐渐地,他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组织能力变强,不再像在家那样任性,开始具有了团队精神,而且做事不再拖拉,知道按时交活。

当义工还锻炼了他的适应能力。有一次,他跟残联的志愿者去“城中村”探望一位残疾人。刚进到人家低矮阴暗的小屋时,他特别不舒服,拒喝人家的水,一直站着不肯坐乱糟糟的床。

“跟咱家干干净净的木地板和宽敞明亮的房间相比,简直天壤之别”,他回来跟我感叹。但最后他还是被那位残疾人乐观的态度感动了:别看穷,可人家家里名著特别多,多年来一直坚持写励志小说,别看残,可人家还经常打乒乓球,非要跟正常人看齐,过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

于是最后,他一屁股坐人家床上了,一起聊了好几个小时,还吃了残疾人给他削的水果。

回来后他跟我说:“不敢想像啊,要在过去我早吐饭了。”我瞪了他一眼说我们小时候都住过那种贫民窟,体验过贫困才知道怎样去发奋努力,而且懂得对不幸之人抱以同情心。他默不作声,显然心灵在接受着小小的洗礼,知道日后应怎样更深切地关怀别人,把幸福跟所有人分享……

标签:;  ;  ;  

自愿让你的儿子更有爱心_敬老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