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方案实验必须处理好课程结构中的几个关系_高考论文

新课程方案实验必须处理好课程结构中的几个关系_高考论文

新课程方案试验必须处理好课程结构内部的几个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新课程论文,课程论文,结构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正确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

普通高中作为与九年制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层次的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并通过两个侧重——升学预备和就业预备,来完成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力量,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类人才奠定基础的任务。普通高中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它所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有利于打好共同基础;二是在此基础上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和分流创设条件。所以,在课程体系形态上建立起了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要正确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明确各自的特点和开设目的。必修课体现了对学生共性发展的要求,其开设目的是为打好共同的基础。选修课则体现了对学生个性特长的尊重和发展,其开设目的是为打好分流基础。其次,要分清主次,在抓好主要方面的同时不能忽视次要方面。必修课与选修课二者之间,从课时安排上就可以看出,新课程计划是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的课程体系。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必修课的优化上,这是提高普通高中办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同时我们还必须充分认识到选修课开设的重要意义,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利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升学或就业选择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升学预备教育中适应不同科类需求的选择。说到底,有利于培养出“三个面向”的有用人才。就二者在教学实际中的关系来讲,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整体。只去单一地抓必修课,是不能完成普通高中的教学任务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必修课是选修课的基础,选修课则是必修课的巩固、提高和必要的补充。第三,要根据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自身特点,在必修课的开设上要突出一个“严”字,即体现基础性和统一性;选修课要体现一个“活”字,即体现拓展性和扬长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二者间的互补,否则将不会完成普通高中的教学任务。

二、正确处理好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的关系

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培养目标,是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目标体系。传递文化知识不再是课程的唯一目标,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品德和健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计划的整体目标。为此,新课程计划在课程结构上分为两大块,即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要正确处理好二者关系,首先,要把握各自的特点和开设目的。学科类课程是教师传授、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对学生来说,他要通过这一途径获得大量的间接经验。活动类课程是学生巩固、检验知识,并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的有效途径。其次,“两条途径”要分清主次,统筹兼顾。人的一生由于生命和精力的限制,不可能事事躬身实践。所以,就人的个体而言,一生中所获得的知识主要地是通过读书的途径去获得间接经验。为此在学校具体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抓好学科类课程的教学。但若将学生禁锢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的“应试教育”的轨道上,是无法实现新课程方案所规定的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的。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绝不能将活动类课程作为可有可无、让学生在“课余生活”后自由安排的课程来对待,它是列入国家计划的、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第三,要根据二者的特点,在学科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这是间接经验的传授与接受所必须的。在活动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要突出一个“动”字,即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去实践,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获得直接经验所必须的。

三、正确处理好高考科目与非高考科目的关系

普通高中新课程的设置,直接体现着高一层次的基础教育的自身性质,旨在完成“双重任务”,这样就必然会形成在高中阶段所开设的课程中只有一部分是与高等学校相衔接的科类。由于高等学校选拔学生的客观需要,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高中阶段所学的各门功课统统纳入高考范围内。由此而形成了在高中阶段课程结构内部的高考与非高考科目区别的事实。要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基础观、质量观和育人观。升学可以成才,但未升学者也可以成才,升学与成才之间并不能划等号,当今社会中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并非是拿文凭去界定出来的。由此可见,育人的途径也不仅仅是学校和课堂,家庭、社会也同样是育人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封闭式的育人方式向开放式的育人方式过渡。否则,一切从“高考”出发,忽视非高考科目的,取消活动课和任选课,将直接违背普通高中的自身性质,即基础性。因为“基础”在承认差异性的同时必须强调其全面性。其次,要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科学的评价体系如何建立,新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已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将其具体化,易于操作,即形成自身的可行性,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相结合,根据不同学校的办学模式和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理清定性与定量项目,建立新的全面的评价体系。当前,评价体系滞后的事实,会延缓“试教方案”落实的进程。因为,任何一种评价体系,以实施者的行为总是有其强制、约束作用的。第三,要把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思想观念是根植于一定的经济基础的。我国现阶段所形成的“应试教育”观念,说它是某种教育模式的产物,还未找到其根源,采取何种教育模式,它要受经济条件、水平的制约。而一种教育观念形成后,它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虽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面向二十一世纪发展的中国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必须实现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同时,还必须看到在经济条件上存在的较大差异的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教育思想观念转变的过程、时效却不能采取“强求一律”的办法。由此可见,素质教育观念的确立,则需要我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校领导深入实际做长期的、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它绝不是靠一时一事的宣传动员就能解决问题的。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地区,一定要将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来抓,在具体做法上,不能急于求成,要长抓不懈。

总之,“试教方案”的全面落实,课程管理是关键环节。要积极主动地实施新课程方案的管理工作,必须在思想认识上正确处理好以上三个方面的关系。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标签:;  ;  ;  ;  ;  

新课程方案实验必须处理好课程结构中的几个关系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