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雄和他的《西疆杂述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肖雄论文,西疆杂述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5140(1999)03—0072—06
自古以来,新疆这块雄奇辽阔的土地以及生长在这里的勤劳智慧的
各族人民,曾吸引无数文人骚客为之引吭高歌,肖雄就是其中的一位。
肖雄,字皋谟,自号听园山人,湖南益阳人。约生活在清同治、光
绪年间。平生倜傥,多大志。曾致力于科举功名,但却屡困毛锥,困场屋二十余年。同治三年(1864),投笔从戎,服务于金顺幕府。同治十二年(1873),随金顺部明春军进军新疆,抗击阿古柏入侵。曾三次出入新疆,自称:“旁午于十余年之中,驰骤于二万里之内,足迹所至,穷于乌孙。”官至花翎直隶州。自谓半老数奇,遂伏不出,旅食长沙,典衣代爨,一意于著述《西疆杂述诗》。书成,客死长沙。死后数年,遗稿被收入《灵鹣阁丛书》刻印出版。其生平事迹见作者自序及黄运藩叙。
《西疆杂述诗》是一部有着鲜明特色的诗集。其一,作者入疆时,“天山南北贼焰沸腾”,多年后,作者忆起当年情景,还感慨:“干戈异域,不堪回首”,“草檄矢石之中,枕戈冰雪之窟,自怜艰辛数倍于人”(见其自序),但在他的《西疆杂述诗》中,却基本不写戎马生涯,不写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笔力所至,多是对边疆奇异的山川风光、色彩斑斓的民族风情的详细记录和热情洋溢的描述介绍。其内容包括总述新疆地理形势,分述新疆各地名城大邑,描绘风土人情,介绍气候物产、历史古迹等等。其二,其诗全为七言绝句,有较强叙事性,状物叙事,绝少使事用典,清新活泼,通俗易懂。如《纺织》:
木棉花下女郎多,摘得新花细马驮。
手转轴轳丝乙乙,不将粗布换轻罗。
既质朴自然,又亲切生动,颇具民歌风格。诗歌构成的艺术画面中
,透露着维吾尔劳动少女的妩媚可爱与心灵手巧,充满新鲜活泼的生活
情趣。其三,自诗自注,每首诗后都有作者加的大段注释。他在“例言
”中称:“诗因未悉,特加以注”,“非谓注明,兹因叙述琐屑,诗难
尽达,特注以补未及。”如《草木》之一:
红柳花妍莫可俦,白杨风惨易悲秋。
萧萧落木榆关冷,最动乡心倚戍楼。
注:红柳高不过五六尺,大者围四五寸,叶细类柏,色似蓝而绿,开粉红花,如粟如樱,有似紫薇,嫣然有香。木中之最艳者,皮色红,光润,而贴削之更现云纹,每枝节处花如人面,耳目悉具。性坚结,西人用作鞭杆,据云:饮畜搅于水能开毒气。《仓山诗集》中有某公见示红鞭,云出哈密者,即此。枝条可编器,细缕若藤,捋之皮脱而白,能历久用,沙土长窝中往往生遍焉……
可见,与其说这是一部借诗明志的诗集,不如说是一部以诗歌形式
向内地群众全面介绍新疆的专著。因此,黄运藩称曰:“夫以骚人之韵
事,补史氏之地理,例不嫌创,注不厌详。作者为圣,斯皋谟之所为圣
与。”民国间人宋联奎等评价《西疆杂述诗》说:“……共诗一百五十首,诗各有注,于新疆全省疆域山川、风俗民情、气候物产、古迹名胜,与夫道里广袤,蒙回方言,无不备载,洵西北筹边必需之书,非独可备诗史也。……其包括无遗,补前人之未及,且适合当代情势,则此编较唐元两作(指《大唐西域记》、耶律楚材《西游录》)尤为有裨实用。”这种评价虽有溢美,但大致是不错的。
《西疆杂述诗》共分四卷。第一卷总述新疆疆域山川,地理形势,
使人对新疆三山夹两盆地的全境概貌留下一个总体印象。第二、三、四
卷均属分述。第二卷分述全疆二十六座重要城池,介绍其在边疆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概况。第三卷描述以维吾尔为主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诸如人物状貌、性情、才能、服饰、屋宇、风俗、宗教、文字、伦理、婚嫁、丧葬、历法、祭祀、耕种、牧养、商贾、艺术、歌舞、乐器、饮食、瓜果、园蔬、花卉等等,可谓详备。至于为什么要以描述维吾尔族风土人情为主,作者在“例言”中称:“新疆境内,部落甚繁。缠头回部外,除满汉兵民不计,尚有蒙古硕伦、锡伯、汉回、哈萨克、老挝裔纥抡斯以及蒲昌海之黑人、俄罗斯之商民,各自不同,似不应专说缠头一部,惟因南路概属回疆,北路缠民亦多,已成风气,故以大势为主……”这是很有道理的。第四卷介绍气候物产、历史古迹、文化名胜等。诸如气候、戈壁、雪山、河道、雷雨、风雪、鸟兽、虫鱼、草木、土产、沙南侯获碑、刘平国碑、耿恭井、天山碑、古墓、央哥塔什、香娘娘庙、博克达山、玉山、盐山、盐池、温泉、火滩等。最有价值,最为精彩,最能吸引读者、撼动人心的是第三、第四卷。下面摘引几首,略加分析,以飧读者。
如《才能》一首:
亦有飘然器宇清,腥膻队里迥超群。
聪明不亚青莲士,读尽番书读汉文。
注:稠人重浊中曾有面目须眉清秀者,而天资亦成特出。如哈密扎
萨克回子亲王府中台吉霍家蔑牙斯,气度自殊,能识汉文并中国算法,
曩为军中采粮曾见在粮台查数,于汉字簿中且对且算,亦志智士也。又
回城有名呢牙斯者,习剞劂,能写汉文宋字,并选《六书通》所集篆文
镌刻印章,均属难得。闻南八城一带聪慧子弟尚多,近因设义学招读汉
书,如尹阿瓦提、阿克苏等处学中竟有一面改学汉语,能日诵诗书数百
这是一首赞扬少数民族人士聪明智慧的诗歌,作者的评价是极高的
,将之与唐代大诗人李白相比并。受统治阶级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的影响,古代中原汉族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认识有些人是抱有偏见的,但这首诗却一反传统偏见,以欣喜之情肯定和赞扬了少数民族人士在生活、学习中表现出的聪明智慧,这是难能可贵的。它不仅仅是对个人智商水平的肯定,实际表明了对整个少数民族的肯定态度。没有与少数民族人士的长期接触,没有对少数民族生活的深入了解,没有对少数民族人民的深厚感情,是断没有这种态度的。另外,从诗注中可以看出,当时清政府在全疆各地举办义学,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文,一时读汉书、学汉文在少数民族青年中形成了一股风气。这不仅说明清政府比较重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重视增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并将之作为一种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措施,而且说明少数民族青年历来都是具有很强的国家认同感,积极于学习汉文汉语的。理解和信任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清军在抗击阿古柏入侵的战事中,所到之处,能得到各族人民群众的响应支持,形成势如破竹之势,迅速克敌制胜,收复全疆,除了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形成的对祖国的强大的向心力之外,亦与清军实行的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关,与清军上下诸如肖雄这样的将校士卒能以比较正确的态度对待少数民族群众有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肖雄这首诗表现出的对少数民族人民的感情态度,就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态度,实际也代表了以左宗棠为首的整个清军在这次战事中对少数民族的态度。这便使这首诗具有了较高的历史认识价值。又如:《妇女》一首:
百啭歌喉骤马骄,娇娃夜带雁翎刀。
当年八百朱颜妇,想见分防抗汉朝。
注:妇女亦善驰马,灵便者甚多。如塔尔纳沁之芨芨台地方,有供
差回目名火家板儿的者,其妻名罗尔把力,年三十余,能干有胆识。余
过其地,曾见其雪衣单骑往邻居沙勿体家会事,其时贼焰初解,野多豺狼,男子尚怯惧,彼竟提短刀飞鞚长歌,往返于十余里山隈沙碛之间,气亦壮哉!按古之八百媳妇城亦在西域,……古蛮夷地,世传其土酋有妻八百,各领一寨,因名八百媳妇……
此诗赞扬年轻的维吾尔族妇女罗尔把力,在贼焰初解,残敌未清,
野多豺狼,时有危险的环境中,她敢雪衣单骑,飞马提刀,长歌往返于
十余里荒山戈壁间,与邻居会事,表现出超人的胆识和非凡的巾帼英雄
气概。这里的会事,即互通情报,商量事体,当与肃清残敌有关。作者
将她的勇敢精神与豪迈气概比之于古时的八百媳妇,敬慕之情溢于言表。不过,作者将八百媳妇城的地理位置搞错了,据《方域类纂》记载来看,它不在西域,应在今我国云南与老挝国交界的地方。这首诗印证了我们在分析前首诗时提到的观点:左宗棠大军在抗击阿古柏入侵中得到了各民族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诗中赞扬的维吾尔妇女罗尔把力是千千万万少数民族群众的典型代表,她的英勇壮举是人民群众在反侵略过程中创造的无数可歌可泣英雄事迹的一个缩影。此诗传递给我们的另一个信息是:维吾尔族是一个有着尚武精神的民族,不仅男子善于骑射,妇女也善驰马,且骑术高明者甚多,这是被礼教束缚甚严的中原一般汉族妇女所难以企及的。对此,作者也同样给予了肯定。在歧视妇女的时代,这种肯定当然不是毫无意义的。作者已通过诗句,形象地向人们表明,在抗击阿古柏入侵的战斗中,少数民族妇女也是有功于国家的,是不让须眉的。这是值得少数民族妇女为之自豪的。
再如《歌舞》一首:
一片氍毹选舞场,娉婷儿女上双双。
铜琶独怪关西汉,能和娇娃白玉腔。
注:回俗无戏而有曲,古称西域喜歌舞而并善,今之盛行者曰围浪
,男女皆习之,视为正业。女子未嫁必先学成,合卺之日,新郎新妇有
围浪之礼,殊以不知为耻。板桥《扬州》句云:“千家养女先教曲”。不意遐荒风景亦然。每曲男女各一舞于罽毯之上,歌声节奏身手相应,旁坐数人,调鼓板弦索以合之。粗莽硕大者流,手拨铜琶亦能随声而和。……调颇多,大都儿女之情,轇輈格磔,顾曲匪易。……又有半回半汉之曲,如:“一昔克讶普门关上,契喇克央尕灯点上,克克斯沙浪毡铺上,呀亸尕嗡铺盖上”等类,则上半句回语,下半句汉语,每事重言一番一译,仿合壁文法也。哈密地近雄关,略识中原音韵,编有《拉骆驼》一曲,则全然汉语矣。
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各族人民能歌善舞。这首诗就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一点。特别是后两句,作者以关西汉比维吾尔男子,把少数民族不管男女老幼,粗村俊俏,人人能歌,人人会舞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不仅对维吾尔群众的舞蹈才能惊奇不已,更是赞叹万分。这首诗值得注意的还有诗注的后半部分,记述少数民族中流行一种半回半汉的歌曲,即每首歌曲由维汉两种语言构成,每句上半句是维语,下半句是汉语,并举一首为例。这种形式清新别致,活泼生动,不仅反映了民族间文化交流情况,而且也是维汉人民长期杂居共处的一种共同艺术创造。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是多个民族、多种文化并存共处、交流融汇的地方。从汉代建立西域都护府起,朝朝代代,内地大批汉族人民就移居新疆,参与新疆的开发建设,形成了各族群众杂居共处的局面。由于语言不同,如果歌词仅用一种民族语言,其他民族便不易听懂。于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各族群众创造了这种半维半汉的歌曲形式,以适应共同娱乐的需要。这充分证明,新疆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创造的历史,新疆的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流融汇、共同创造的文化。
再看《土产》一首。其一:
土厚能令百宝生,金藏五种辨分明。
夜来识得山中气,裕国须从此内争。
注:……阿克苏北面大山沿边多产红铜,库车东北六十里名铜厂庄
,亦系采铜处。又北五十里,地名齐木奇塔什,又西北二百余里盐山之
侧,此两处皆有铜矿,齐木奇塔什并出铁矿……
其二:
参苓先去问虬松,五月风和鹿养茸。
山峻自多奇异草,灵苗知在几层峰。
注:……北路有枸杞,颗大肉丰,全然无子,红色鲜明,甜润如蜜
,较中卫四百户者尤嘉。当推极品名乌垣构杞,出乌鲁木齐满城内,惜
种树之地仅广数亩,每年收摘不过数百斤。南路种红花,往年哈什并入额征,岁以三千数百斤交纳,性色俱良,其为药为染与西藏产者无异。野地所见甘草、苍耳……
这是两首咏物产的诗。第一首介绍丰富的金属矿产资源;第二首介
绍名贵的药材品种。新疆是个幅员辽阔、地上地下资源都十分丰富的省
区,这一点今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一百多
年前,这一点并不被内地许多人所知悉。在内地一般人的印象中,新疆
不过是戈壁黄沙、穷山恶水的遐荒之地。肖雄的咏物诗无疑起到了宣传
新疆的作用。更为可贵的是,第一首诗中,肖雄提出了个很重要的经济
发展思想:裕国须从此内争。也就是说要想新疆富裕,必须兴办现代化工矿业,必须重视资源的开采利用,充分发挥新疆的资源优势。这也许是受当时洋务派实业救国思想影响的结果,但无论如何,是对传统以农为本经济思想的突破,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一种新思维,也是从新疆实际出发的一种积极思索,这种很有见地的思想对一个封建营垒中的旧文人来说是弥足珍贵的。第二首诗及注写到了枸杞、红花等名贵药材,从中可知新疆栽种枸杞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而且早就品质优于宁夏中卫枸杞,且有自己的名牌:乌垣枸杞。但可惜的是生产规模太小,每年不过数百斤,这便有优无势,形不成规模效益,不足以占领市场,因而也默默无闻,致使全国中知枸杞出宁夏,不知新疆亦有极品。另外,从诗中我们还获知,南疆红花也曾性色俱良,品质优佳,与西藏产者无异,且有一定生产规模,每年被朝廷定额征收。但今天已无此特产,十有八九是因品质的退化。历史的经验值得重视。在我们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争创名优品牌,千方百计把新疆经济搞上去的今天,肖雄这两首诗中提出的思想,涉及的问题,难道不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吗?
又如一首《央哥塔什》:
伤心夫婿竟轻身,追望危颠痛隔尘。
千古南丰同化石,寰中落落两情人。
注:乌什城之西南三日程,地名赛辟尔拜,缘古有布鲁特头目名此
者居之,后即以人名地,在大山深谷中,系通喀什噶尔之间道也。路北
沙碛边有望夫石,色青白,高四尺许,形若回妇,向南而立,土人名为
央哥塔什。央哥回语谓妇人,塔什石也。相传化石者即赛辟拜尔之子妇
,其夫日夜牧羊,屡见有金头人,思捉之,归以告妇,妇力止不听。一
日,忽持枪猛追,妇奔随之,追至日暮,蹴上悬崖,妇顾无路可跻,但
立此以待其返,达旦视之,反上危峰绝顶矣。愈四顾仓皇,能望而不能
及。号哭三日,卒不复见妇,亦竟化为石。此与南丰故事同至诚,中外古今应并传焉……
这是一个维吾尔民间动人的爱情传说,作者被女主人公对爱情的至
忠至诚精神所深深感动。关于望夫石的故事,汉族及其他民族中多有传
说。据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清《嘉庆一统志》、屈大均《广东新
语》记载:湖北武昌、辽宁兴城、宁夏德隆、江西分宜、贵州贵阳、广
东清远等地,均有望夫石。安徽当涂、江西德安、山西黎城还有望夫山
。另外,白族民间传说有望夫云,唐代词调名称有“望夫歌”。这些传
说,虽人物、时代有不同,故事情节有差别,但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赞扬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至诚,表现人们对美好婚姻生活的热烈追求。汉族的这类传说,往往把造成夫妻分离的原因归结于丈夫的被迫出外行役,从而对封建社会提出了控诉和批判。肖雄记述的这个维吾尔族民间传说从内容情节来看,似乎较其他民族的同类传说更为原始些,但它也同样表达了和其他民族同类传说一样美好的主题,我们从中不仅可以看到古代维吾尔劳动妇女丰富细腻的感情世界,执着专一的爱情意志,而且可以了解到古代维吾尔人的婚姻生活、婚姻观念以及维吾尔群众丰富的想象力和美好善良的心地。肖雄提到的南丰故事,笔者未见典籍。南丰县在江西省东部,可能当地也有望夫石的传说。
总之,《西疆杂述诗》好诗颇多,值得一读。其中不少诗作所表现
的思想,至今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特别令人感动的是,作者深深热爱
着边疆的土地和人民,是用真情在歌唱。“应同笛里边亭柳,齐唱春风
度玉关”(《草木之二》),他期盼着边疆社会安定,期盼着边疆繁荣
富强,期盼着边疆各族人民安居乐业。为了与少数民族同胞交流方便,
他可能还学会了维文维语,诗集多处引用维吾尔语言文字就是例证。另
外,从诗集中可以看出,他对维吾尔文字、宗教、历法、风俗、习惯等十分谙熟,如果不懂维文维语是很难了解到这种程度的。况且这本诗集不是随遇而感的随访随记,而是写在他离疆数年后的南国长沙。正因为他对边疆地区一往情深,对边疆人民一往情深,所以,他离疆返乡后,即使到了典衣代爨的地步,也要完成诗集的写作,以便把新疆介绍给内地的人们,介绍给全国。这种赤子情怀和至诚精神是值得我们继承学习的。当然,肖雄《西疆杂述诗》也不是完美无缺的,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其中也有歌颂与人民为敌的统治者的作品,如《名节》一首,歌颂被哈密人民起义处死的哈密王伯锡尔。其次,对维吾尔族人的称呼也沿用了有清一代带有民族歧视性质的称谓:缠头、缠回等。但无论如何,作为前人遗产,尤其是作为研究新疆历史发展的一份珍贵资料,《西疆杂述诗》是值得重视,值得认真研究的。
注:本文引文均见民国二十三年陕西通志馆印《关中丛书·西疆杂
收稿日期:1999—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