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学位教育硕士本土化研究--构建社会工作专业学位教育的本土化体系_社会工作硕士论文

社会工作专业学位教育硕士本土化研究--构建社会工作专业学位教育的本土化体系_社会工作硕士论文

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本土化研究——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工作论文,本土化论文,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教育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MSW)始于西方,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在我国MSW教育的起步阶段,如何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先进的MSW教育经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无论是文化背景、伦理基础、社会结构还是教育管理体制,发达国家或地区都与我国的国情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入MSW教育时,应当结合我国国情,有所取舍,力求构建本土化的MSW教育体系。

一、关于MSW本土化的概念

本土化所反映的是一种变化和过程,指的是外部的制度、习俗、理念等文化层面的东西进入另一社会文化区域(“本土”)并适应后者的要求而生存和发挥作用的过程。本土化不但强调外来者对它所进入的社会文化区域的适应性变迁,而且特别强调后者的主体性,是站在后者的立场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早在1971年,联合国在进行第五次国际社会工作培训调查时,就曾针对社会工作后发展国家如何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问题,把社会工作本土化定义为“将社会工作功能和教育与某个国家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的过程”[1]。

MSW的本土化,指的是产生于国外或其他地区的MSW进入某一国家或地区后从办学理念到教学大纲、教材体系、评估机制等发生变化的一系列过程。一般是指社会工作较为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进入落后国家或地区所发生的变化[2]。本文所说的MSW本土化,指的是我国在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的MSW教育时,为了适应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体系等国情,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造的过程。

二、MSW教育本土化的必要性

我国的MSW教育刚刚起步,从批准设点到现在还不到两年的时间,2010年才招收了第一批研究生。我国MSW教育从无到有的创办过程,客观上提出了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MSW教育的必要性,要求我们无论是办学模式还是教材建设,都必须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用国际MSW的先进经验来补充和完善我国的MSW教育体系,实现MSW教育的本土化。

首先,来自西方的MSW知识体系应当经过必要的调整、充实和再创造,才能适应我国国情和社会实践。我国本土文化和社会结构与西方社会有着明显的差异,与本科教育一样,MSW教育也同样存在知识体系本土化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伦理价值是否和本土主流价值观相适应,并为本土社会文化所容纳?其理论是否适用于对本土社会结构和人际互动规则的描述、分析和解释,并用来指导行动?其实务技巧是否合乎本土人际交往和互动规则,能够为案主接受并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些问题必须在本土国情和实践中得到回应和解决,并且能够通过调整和磨合,形成一套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论和实务知识体系,应用到MSW教学中去。

其次,MSW教育培养模式应当适应本土专业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从英美各国的办学经验看,MSW教育的设置最终目标是适应社会发展对社会工作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因而其人才培养模式应当立足于本国的具体国情。因各国高等教育的具体情况并不相同,培养模式也存在诸多差异。作为一个从西方引入的专业,MSW教育要在本土获得发展并能够发挥其人才培养的社会功能,必须在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统一要求下,结合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办学经验,积极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培养模式。具体而言,就是必须从培养目标、培养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入手,进行全方位的本土化改造和建设。

再次,MSW教育本土化是适应本土专业学位教育体制的必然要求。作为硕士专业学位的一种,MSW教育从属于专业学位教育管理体制。欧美的办学经验中,MSW管理体制往往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即一般是在政府的宏观政策指导和授权下,由专业组织(比如在美国是社会工作教育协会,CSWE)具体负责对MSW教学单位的认证和评估等管理工作,同时也将教育对象(学生)纳入到管理主体中,以确保管理的专业性、科学性和民主性。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管理体制不同,我国当前的专业学位管理属于政府职能范畴,主要由国务院下属的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具体负责,其中学位授予权的审批和定期评估工作主要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及受其委托的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机构负责,而教学指导和管理工作则主要由教育部组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具体执行。近年来,伴随着专业学位教育的快速发展,原有的一些体制弊端逐渐凸显出来,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和民主化问题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MSW教育管理一方面要适应政府主导的格局,另一方面也要伴随专业学位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尝试引入并强化专业组织在管理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加教学对象对教育管理的影响力,积极构建适应本土国情的多元参与的管理体制。

三、MSW教育本土化的内容

国外MSW教育中,有些是技术性较强、与社会制度关系不大、少有地域文化色彩的内容,这些是可以移植的要素;另外一些则与社会制度(尤其是教育制度)、文化传统、思维模式有关的内容,这些是难以直接移植的,即使强行套用,也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MSW本土化,客观上的需要是必要前提,具体需要本土化的内容则是主体。在笔者看来,MSW教育本土化的内容就是构成MSW教育体系的各教育要家中不宜直接套用的那些成分,具体说来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管理体制等方面。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方案的具体化,反映着某一学科、某一阶段或某一时间点上教学的基本任务、具体要求以及期望达到的效果,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及教育活动有序进行的首要因素。因此,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并且要切合实际。由于中外教育体制的差异,在教学目标上必然存在不同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引进西方国家MSW教育模式和经验时,首先对其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国实际,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中最具实质性的要素,是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的总称,是学校实现教学目的、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证,是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学内容本土化的重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要求知识和教材体系的本土化,必须立足本土社会结构和社会问题的特殊性,结合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及分析方法,对来自西方的MSW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进行系统的调整和再创造,并据此不断完善教材体系建设。二是要求课程设置的本土化,必须根据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制,以及专业学位教学的具体要求和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目标,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对MSW教育的课程设置做出科学规划。实践环节是MSW教育的重点,也是MSW教育的特色所在。国外在MSW教育中已经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但必须结合我国的社会问题特点和社会工作现状,坚持实习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在实习基地实习相结合的做法,加强和拓展实习基地建设。

(三)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指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检查、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主体(包括教师、学生、管理者等)为评价对象,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要素,是对教学活动整体功能的评价。主要包括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对教学结果的评价,前者包括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的评价,后者主要是对学生考核情况的评价。教学评价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要做好教学评价,一个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构建一套开放式的、一般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在这方面,国外虽然已经有相对成熟的评估体系,但是基于国情的差异,在引进时决不能全盘套用,而是应当采取借鉴的态度和做法,结合中国实际,加以本土化处理,努力构建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评估体系。

(四)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

管理体制通常主要指管理系统内部的机构设置和权限划分情况,而质量控制体系主要指针对系统产出在质量方面的监督和控制。就教育而言,其中的权限划分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以及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还包括中央政府与各学科组织之间的关系。国外的MSW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中,政府的权限和责任都很小,专业组织和学校承担着主要角色。我国则不同,管理体制中的行政色彩较强,专业组织的力量很小,不足以担当管理的主体,学校无论在专业设置还是在评估工作中,往往都缺乏自由度和独立性。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我们在MSW教育中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管理体制,而是在借鉴的基础上使之本土化,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

标签:;  ;  ;  

社会工作专业学位教育硕士本土化研究--构建社会工作专业学位教育的本土化体系_社会工作硕士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