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新疆喀什 844000)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临床治疗及效果。方法:收治我院全科医学科 2015年7—2017年6月21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并发恶性心率失常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0例患者经过治疗基础病、改善心功能、抗心律失常、精心护理以后得到显著的治疗效果,显效患者21例(10.0%),好转患者179例(85.24),总有效率95.24%,治疗无效患者7例(3.33%),死亡患者3例(1.43%),死亡原因均是因恶性心律失常。结论:在充分考虑患者个体差异和全面分析患者病情的基础上,慎重选择改善心功能和对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有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关键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9-0138-02
众所周知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是全球慢性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内容。欧美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成人心衰患病率为1%~2%,并随年龄增加而增长,70岁以上的老年人甚至超过10%。美国的数据显示心衰患病率呈不断增长的趋势,1994至2003年10年间增长了34%。2003年中国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中国成人心衰患病率为0.9%[1],特别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也使未来发展为心衰的人群更为庞大。把握我国心衰流行病学的特点并进行有效的防控是我们现在和将来的工作重点。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全科医学科2015年7—2017年6月21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并发恶性心率失常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其中男117例,女93例,年龄32~86岁,平均年龄(56.2±1.3)岁,体重61.5~136Kg,平均(80.2±1.9)Kg,身高158~195cm,平均(168.5±3.5)cm,病程1~30年,平均(30.6±2.2)月,所有患者心功能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Ⅱ~Ⅳ级。
1.2 病因及临床表现
基础疾病情况概括为伴有:高血压147例,冠心病105例,扩张性心肌病38例,风湿性心脏病79例,退行性瓣膜病28例,先天性心脏病10例,其他3例。主要以运动耐力下降出现呼吸困难或乏力为主,其次为腹部或腿部水肿,头晕、眼前黑蒙、心悸、晕厥等。
1.3 心律失常分类
房颤79例(37.62%)、室性早搏42例(20.0%)、房性早搏29例(13.81%) 、短阵房速22例(10.48%)、短阵室速11例(5.24%)、室颤2例(0.95%)、房扑5例(2.38%)、I度房室传导阻滞10例(4.76%)、Ⅱ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0.95%)、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0.48%)、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0.95%)、交界性心律5例(2.38%)。
1.4 治疗方法[2]
1.4.1抗快速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该类药物主要用于心脏期前收缩、心动过速和心脏扑动及颤动的治疗。按照改良Vanghan Williams分类,Ⅰ类:包括ⅠNa阻滞剂(Ⅰa类代表药物为奎尼丁及普罗卡因胺,Ⅱb类代表药物为利多卡因,Ⅲc类代表药物为普罗帕酮及氟卡尼),Ⅱ类:β受体阻滞剂,主要为美托洛尔、艾司洛尔、阿替洛尔等(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等(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Ⅲ类:ⅠK阻滞剂:胺碘酮为主。Ⅳ类:ⅠCa类:维拉帕米为主。抗缓慢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1)M-胆碱受体阻滞剂:主要为阿托品。(2)β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剂:肾上腺素及异丙肾上腺素等。
1.4.2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主要为心脏电复律方法。根据患者病史以及冠脉CTA、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心脏B超等辅助检查结果来判断及对应药物治疗。
1.5 疗效观察
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治疗后的疗效判定标准:(1)显效:患者心衰症状消失,无明显心律失常出现;(2)好转:症状明显好转,心律失常减少一半以上;(3)无效:心衰症状无明显减少且症状较明显或心律失常恶化加剧。
2.结果
上述210例患者经过治疗基础病、改善心功能、抗心律失常、精心护理以后得到显著的治疗效果,详见表1。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的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为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近期内心衰的发病率仍将继续增长,正在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同时心律失常与心力衰竭常常互为因果,心力衰竭可导致心律失常,而心律失常又可以加重心功能恶化。我国对35~74岁城乡居民共15518人随机抽样调查的结果:心衰患病率为0.9%,按计算约有400万心衰患者,其中男性为0.7%,女性为1.0%,女性高于男性(P<0.05),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男性高于女性。据[3-4]我国部分地区42家医院,在1980、1990、2000年3个全年段,对心衰住院病例共10714例所作的回顾性调查,病因中冠心病由1980年的36.8%上升至2000年的45.6%,居各种病因之首;高血压病由8.0%上升至12.9%;而风湿性心瓣膜病则由34.4%下降至18.6%。此外,各年段心衰死亡率均高于同期心血管病住院的死亡率,3个年段分别为15.4%、8.2%、12.3% 比5.6%、6.2%、2.6%,提示心衰的预后严重。心衰的死亡原因依次为:泵衰竭(59%)、心律失常(13%)、猝死(13%)。
导致慢性心力衰竭的基础病其实引起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长期心力衰竭导致的心肌肥厚、心肌纤维化等使心肌传导纤维过度牵张而引起除极,使兴奋传导通过该区时速度减慢,易于折返。心力衰竭时,交感神经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增高,使心肌传导纤维自律性提高,心肌不应期不均匀地缩短,促使折返形成。再者,反复或持续的快心律可致心肌缺血,儿茶酚胺释放和堆积,产生氧自由基,导致细胞对离子转运功能障碍,心室肌电生理发生重构,导致心律失常发生。
对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治疗主要是延缓心肌重塑,改善心功能,从而减少住院率,降低病死率。首先应分析发生心律失常的病因及程度,纠正可逆的因素(如缺血、感染、电解质紊乱、血流动力学障碍及不适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其次,根据心律失常类型和有无血流动力学障碍决定治疗方案,如患者无症状或症状轻,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变化,则无需特殊治疗;心力衰竭若合并严重影响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危及患者生命的心律失常(如房颤伴快心室率、室速、室颤、Ⅲ度房率传导阻滞等),则必须及时正确处理。若仅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病情很难控制时,应着重改善患者心功能,患者心功能改善后,其心律失常往往会好转或消失。
综上所述,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老年患者治疗时应注重心功能的改善和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慎重选择,权衡利弊,这样才有利于患者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周京敏,崔晓通,葛均波.中国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概况[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5?43(12)?:1018-1021.
[2]王吉耀.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9,247-248.
[3]周玉杰,胡宾.慢性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策略[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44(3)?:461-464.
[4]吴学思.中国慢性心力衰竭指南2007版要点[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4)?:267-268.
论文作者:买尔旦江·艾尔肯1,阿不都瓦合甫·艾山2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5
标签:心律失常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 心衰论文; 患者论文; 心肌论文; 阻滞剂论文; 功能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