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察颅内压增高病人具体情况
1.1主征观察
明确病人是否存在颅内压增高的典型症状,即头痛、呕吐、视盘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病人一般会存在持续性头痛症状,头痛位置一般处于双颞和脑前,呈进行性加重,在用力咳嗽、低头时疼痛症状会明显加重。在病人头痛剧烈时经常会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而视盘水肿是一种比较高的客观体征,对疑似颅内压病人来讲,需要进行连续观察。
1.2瞳孔、意识变化情况观察
颅内压增高病人可能在病发期间存在意识障碍,甚至会随着颅内压的不断增高呈现为清醒--躁动转晕--昏迷的状态,因此需要观察病人瞳孔情况以及光反应敏感性。一般情况下轻度颅内压增高病人瞳孔并不明显变化,直至病人病情恶化为脑疝时会存在病侧瞳孔散大的情况,导致病人光反应迟钝或者消失。脑疝病人如果病情不能有效控制或者持续性发展会出现双侧瞳孔散大的情况,其光反应完全消失,因此针对瞳孔散大的病人需要遵循早发现、早处理的原则,根据病人病情发展情况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1.3体征变化观察
一般来讲,人们发生颅内压增高情况时会导致生命体征紊乱,具体表现形式为自身脉搏、血压、体温、呼吸出现明显变化。处于急性发展期的病人表现为呼吸、脉搏有所减慢,血压指标直线上升,其体温会高达40摄氏度以上,但是也有病人体温低于35摄氏度。病情发展为脑疝者具有大汗淋漓和面色潮红的情况,也有呼吸不规则的症状,因此需要进行病人体征变化的观察,以便于在出现颅内压增高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1.4观察病人其他症状
部分颅内压增高病人具有双侧或者一侧外展神经麻痹的表现,包括头晕、复视、黑朦等,出现这些症状以后有利于及早发现并确定病人是否存在颅内压增高的情况。观察病人面部以及肢体运动功能,处于清醒状态的病人可以要求其鼓腮、露齿、闭眼,同时检测病人四肢肌张力情况,从而判断病人是否存在面肌和肢体偏瘫。在出现肢体抽搐或者逐渐瘫痪时则表示对侧大脑存在病症;如果病人表现为瘫痪伴随进行性意识障碍,瘫痪肢体对侧瞳孔明显散大,则表示病人存在小脑幕切迹疝。
2.护理措施
2.1心理疏导
很多病人在病情发展期间存在躁动现象,导致其脑部血流灌注增加,会加重病人病情,因此护理人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促使病人保持安静,减少对病人产生的刺激性作用,在必要时可以借助于约束带、镇静剂。此外将病人头部抬高20-30度左右,起到促进颅内静脉回流的效果,从而降低病人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在移动病人时需要保证动作轻柔,避免扭曲到病人头颈位置,防止出现由于头颈扭曲所引起的颅内压增高。
2.2呼吸护理
在颅内压增高病人护理期间需要保持其呼吸道处于畅通状态,对于长时间昏迷的病人需要将气管切开,从而改善病人通气情况。在帮助病人吸痰操作时需要控制时间,避免出现吸痰时间过长所引起的刺激性作用,进一步增加病人颅内压。此外在放置吸痰管时需要合理选择,避免由于吸痰管过粗堵塞通气道,发生二氧化碳滞留情况。此外给予有效的吸氧干预能够帮助病人降低颅内压,进行病人血流量改善,从而减轻和预防病人脑水肿情况。
2.3用药干预
颅内压病人一般需要采取输液治疗措施,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合理安排输液过程,进行补液量的控制和调整,一般情况下以病人维持出入平衡为准,避免发生由于补液过多所引起的脑水肿加重情况。如果病人颅内压增高情况加重,需要根据医嘱以及病人病情发展情况应用呋塞米或者甘露醇等相关脱水剂,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剂量,观察病人在治疗、护理期间是否存在水电解质紊乱的情况。
2.4体温护理
病人长期处于高热状态会增加脑细胞代谢的速度,甚至会加重病人脑组织低氧的情况,导致病人出现脑组织水肿、加重颅内压增高的情况,因此在病人护理期间降低体温能够防止病人出现持续性的颅内压增高。在降温护理时一般应用物理降温的措施,例如乙醇或者温水擦拭、冰敷等,在必要情况下可以采用人工冬眠的降温方式,辅助应用体表降温,从而促使病人脑代谢下降,缓解脑水肿情况,起到降低颅内压的效果,避免对病人产生继发性脑损害。
2.5清洁护理
对于颅内压增高病人需要帮助其做好全身卫生以及口腔清洁工作。存在尿失禁以及尿潴留症状的病人可以放置导尿管,保持病人尿路处于通畅状态,同时对于病人水分出入量需要详细记录。此外保证引流管插管部位的清洁和干燥,及时处理引流液,在引流袋更换时液采用无菌操作原则。
2.6其他护理干预措施
保证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大小便通畅,叮嘱病人不要用力排便以免诱发脑疝,针对便秘症状比较严重的病人可以适量应用缓泻剂疏通大便,缓解病人便秘症状。此外严禁病人采用高位灌肠法,避免发生颅内压骤然增高的情况。针对颅内压合并脑室扩大的病人,可以应用脑室外引流术。
论文作者:刘滟华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20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