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继续教育产生的背景与发展趋势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继续教育论文,发展趋势论文,启示论文,背景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G40-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564(2002)01-0011-05
教育从来也没有向今天这样受到社会、家庭和个人的普遍重视。社会把教育看作是提高民族素质,发展国家经济,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家庭把它看作是提高社会地位的一项必要投资;个人则越来越清楚地认为教育是生存和发展的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的来临,教育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有人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认为到目前为止人类大约经历了三种经济形式,一是农业经济,二是工业经济,三是知识经济。相对于这三种经济形式,人需要接受三种不同形式的教育,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农业经济中,人只要接受小学程度的教育就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自己一生发展的要求;在工业经济中,要求人接受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中,则要求人一生不能只接受一次教育,而是要不断学习,接受终身教育,才能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因此,继续教育问题就明确地摆到了人们的面前。
一、继续教育产生的背景
谈到继续教育,必然要涉及几个有关的概念,即终身教育、回归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作为一种观念由来已久,古代接受终身教育是一种特权,只有拥有权力的人、君子、圣人、英雄、天才等才有这种权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也包含了终身教育的思想。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一词始见于1919年的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部分西欧国家教育文献中逐渐有此概念。1956年法国议会立法文献中曾出现了终身教育的表述。现在,普遍认为终身教育这一概念,是由法国人郎格朗(P·Lengrand)于1965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成人教育会议上最初使用Education permanente一词论述终身教育的必要性而提出来的,并把他看作是终身教育的创始人。根据郎格朗的定义,他认为终身教育就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教育和个人以及社会整个教育的统一综合。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终身教育就是“把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这种连续性教育称之为终身教育。”从国外对终身教育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终身教育不仅指人一生都要接受教育,而且也指人为适应工作和职业的需要而接受的教育,同时终身教育还应包括人格的塑造、个性的发展、潜力的发挥等。
回归教育(Recurrent education)是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出现的一种教育思潮。根据瑞典的雷恩和巴莫的观点,人不能只接受一次教育,应根据个人的兴趣、职业、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在人生需要的任何时候都可以灵活有效地进行。他们认为,学生辍学不是一种消极行为,可以转化为积极行为。人在一定的时间离开学校去就业、旅行,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然后在此基础上再重返学校学习,会提高学习的效率。
成人教育(Adult education)根据1972年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的观点:“成人教育可能有许多定义,对于世界上大多数成人来说,它是他们过去未曾受到的基础教育的替代物。对于许多只受过很不完全教育的个人来说,它是初等或职业教育的补充。对于帮助他们应付环境对他们提出的新需要的人们来说,它是教育的完善。并且,它是发展每个人个性的手段。”从中可以看出,成人教育是指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的成人为了弥补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知识、经验的不足再回到学校学习,一生都可以循环进行的教育。
继续教育(Continuing education)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是指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既包括继续接受本阶段的正规教育,也包括在特别领域里的探索、更新和补充知识技能的活动。关于继续教育,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定义。比如美国认为继续教育是指正规教育后范围很广的教育,包括短期培训、攻读学位等。德国认为“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大学教育后的人生第四个教育期。”俄罗斯认为是在学校或通过自学进行系统的实践活动。法国认为就是职业继续教育。英国则认为是义务教育后除大学教育之外的一切正规非正规教育。
从上述几个概念的定义中不难看出,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回归教育、成人教育虽然有不同的外延,但在本质上强调的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因在教育实践中经常使用继续教育的概念,本文也沿用此概念。
今天,继续教育所以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必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经济的兴起,迫使人们接受继续教育。知识经济,简单地讲,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或者说,就是知识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主要素的经济形态。根据“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简称OECD)1996年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的观点:知识经济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也就是高技术经济、高文化经济、高智力经济。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从现在世界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形态来看,可以说只有美国迈入了知识经济时代,OECD国家和其他国家只是临近,或者还有一段距离。知识经济时代必然改变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必然使社会发生巨大的变革:
首先,知识经济时代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过去,有人进行过估算,人类现有的科技知识90%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获得的;在未来30年内,人类的科技知识总量将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再增加100倍。假如1750年人类的信息总量为1,至1900年则增加到2,1950年则增加到4,1960年则增加到8。信息总量的增长间隔时间不断缩短,但信息总量却成几何级数在增长。据统计,情报文献的半衰期也在缩短,地质学为12年,数学为11年,植物学为10年,化学为8年,机械技术为5年,物理学为5年,金属学技术为4年。现代科技在不断变革和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深刻影响、变革着教育,给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动力。具体表现在:(1)现代科技的变革和加速发展,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科学社会化,社会科学化,必然推动社会和人的生活发生变化。人要适应社会的这种变化,就要不断更新知识,重建知识结构。对成年人来说,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接受继续教育。否则,就会被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洪流所淘汰。(2)面对现代科技持续不断的变革和迅速发展,周期不继缩短的特点,要求人们接受继续教育的频率要不断加快,次数不断增多,周期不断缩短,真正实践人类“活到老,学到老”的誓言。
其次,知识经济时代也是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随着科技创新而引起的就业结构的变化,出现了两个特点:一是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高于物质生产部门;二是脑力劳动者的数量越来越高于体力劳动者。根据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的研究,他认为在泰勒时代10名劳动者中就有9名从事体力劳动,至20世纪50年代仍占多数,90年代占1/5,到2010年只会占到1/10。有人预计到2020年,美国2%的人口就可以生产出足够全国消费的粮食和生产所需的工业产品。也就是说少数人从事物质生产,大多数人将从事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以及其他服务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知识化将是必然趋势,知识劳动者将是社会劳动力的主体。知识劳动将是绝大多数人谋生的基本手段,知识成为人们的基本消费品,知识的占有量将是衡量富裕的基本尺度。社会给无知者,知识低下者,知识陈旧者的机会将越来越少。因此,要适应社会发展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
再次,知识经济时代还是人们的职业和岗位变换更加频繁的时代。在工业发达国家,由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8000多个原有的技术工种消失了,与此同时又出现了6000多个新的工种。据有人统计,美国人均一生流动12次,OECD国家人均5年更换一次工作。我国的情况根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才交流中心对本校58、59、60三届毕业生的调查统计,约有70%的人已不在原专业岗位上工作。这说明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引起人的职业变化和岗位流动。自己熟悉的岗位和职业以及所拥有的有关知识会已成为昨日黄花,或者,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已经陈旧过时,不能适应新的需要。“一次充电,终生放电”的时代已成为历史。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接受继续教育,将成为人们生存的第一需要。
2.经济收入的增长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使继续教育成为可能。知识经济必然给人们带来两个有益的结果:一是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丰富人类所需的物质产品,从而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二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们从事有效劳动的时间缩短,闲暇时间更加充足。在西方发达国家,长时间带薪休假,弹性工作时间和每周4天工作等制度已越来越广泛推行。我国也早已实行了每周5天工作制。这些,都为人们接受继续教育提供了可靠的经济和时间保证,使人们有可能接受继续教育。
3.人才标准的变化和知识的陈旧,使人们必须接受继续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岗位的变换以及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过去接受的专业教育和一次性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需要的是“通才”和掌握着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因此,人要适应社会的需要,使自己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并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
4.学习化社会的到来,推动人们接受继续教育。“学习社会”一词最早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R·M·Hutchins)提出来的。1968年哈钦斯发表了《学习社会》一书,书中对以往教育进行了批判性研究,认为到20世纪应实现新的教育和社会——学习社会。所谓学习社会“也许就是任何时候不只提供定时制的成人教育,而且以学习、成就、人格形成为目的而成功地实现着价值的转换,以便实现一切制度所追求的目标的社会……”。哈钦斯强调要教育所有的民众使人人为自己学习,使人的潜力得到极大的发挥,尽可能成为聪慧的人。学习社会的目标是提供人在任何阶段的学习机会。1969年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发表了《迈向学习社会》报告书,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提出社会要提供社区教育、社区学院、空中大学、回流大学等,为学习者服务。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中,提出三个基本概念,即“终生教育”、“终生学习”、“学习化社会”。指出“如果学习包括一个人的整个一生(既只它的时间长度,也包括它的各个方面),而且也包括全部的社会(既包括它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它的社会的经济的资源),那么我们除了对‘教育体系’进行必要的检修以外,还要继续前进,达到一个学习化社会的境界”。“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人的生存“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只有通过经常地学习,才能完善他自己”。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了“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强调了终身学习对教育、政府和社会的影响,认为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以在21世纪生存,“终生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迈向学习化社会,意味着学习和教育将成为人自身发展的基本需要;学习和教育将成为社会成员整个生命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教育将成为一个结构和功能完整的社会体系;学习和教育将成为一种社会责任,而不再是一种义务;学习和教育的形式将包括一切过程,家庭的、学校的、社区的、正规的和非正规的等各个过程;学习和教育的内容将包括一切方面,社会的、文化的、专业的、生活的等各个方面;社会及社会的各个组织机构,在行使自己专业职能的同时,还要担负学习和教育的职能。
二、国外继续教育发展的趋势
继续教育顺应了经济社会和科技进步的潮流,在国际社会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许多国家都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进行继续教育的制度化建设,使继续教育在政策和实践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呈现出如下趋势:
1.把发展继续教育纳入国家的社会发展规划和教育改革计划。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对成人的继续教育看作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把继续教育放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并把它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中来完成。为了使继续教育得以落实,都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改革那些不适应继续教育的制度,并相应地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日本是最早采纳终身教育的国家,早在1971年就从发展社会的角度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1981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开始把终身教育作为改革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则,80年代中期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目标和途径。德国在1973年就在教育规划中确立了终身教育的原则;前苏联在80年代开始把发展继续教育作为其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2.建立法制和制度,确保继续教育的实施。为了使继续教育顺利开展,许多国家通过立法来确立继续教育的地位、目标和途径,建立健全推进继续教育的行政管理体制,使继续教育法制化、制度化。法国1971年颁布了《职业继续教育组织法》,1973年成立了全国终身教育发展署,1984年颁布《职业继续教育法》。1988年日本把文部省社会教育局改为终身教育局,1990年颁布《关于完善振兴终身学习政策的推进体制等法律》。1999年韩国国会通过了《终身教育法》。
3.改革学制,大力发展弹性学制。许多国家为了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注意研究学习者的特点,根据他们的特点确定学制,努力做到学习机会开放化、多样化。在学籍管理中,大力推广实行弹性学制,以方便学习者就学。日本为没有进入高中学习的社会青年和成年人提供学分制高中,方便学习者学习;为方便成年人到高校就读,很多大学建立了面向成人的特点选拔制度,昼夜开课;鼓励大学和高中向社区举办公开讲座等等。美国的社区学院,由于实行了弹性学制,多样化的课程及灵活的授课方式,社会学院在服务社会的宗旨下,得到了迅猛发展。尤其得到社会青年的青睐,在社区学院的学生中,年龄在28-30岁的青年占绝大多数。由于这种灵活多样的学制,很多国家都出现了学校教育与成人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之间的相互沟通与融合趋势,传统的各类学校之间的界限日趋淡化。
4.改革评价体系,建立新的学习成果评价体系。为了促进继续教育的发展,使各教育之间相互衔接,很多国家都在构建和完善与继续教育学习成果相适应的评价体系。许多在教育评价中注意学历、知识和考试的国家,都把这一评价体系作为改革的重点。日本改革了学分认定制度,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之间相互承认和置换学分。1991年成立了“学位授予机构”,为那些没有学位接受继续教育,并达到要求的学生获得学位开辟了道路。改变注重学历的用人制度,要求在公共性职业中学取消基本学历的规定。韩国近年来建立了“学位银行”,为非正规教育的学习成果进行学分认定。当学分达到一的累积时,就可获得相应的学历。随着世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国家之间在学制协调,学习成果相互承认方面,越来越迫切。2000年由主要发达国家参加的八国教育部长联合宣言规定,今后10年,将大幅度增加互派留学人员,并统筹协调各国学分、互相承认大学学分。
5.注重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继续教育。随着继续教育对象人数的不断扩大,利用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教学形式,满足不了继续教育发展的需要。所以,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特别是远程教育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很多发达国家都在花大力气实施学习设施的智能化和网络化计划,加大硬件设施建设的力度,同时注意学习软件的开发利用,积极培训适应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美国的中小学大部分已实现校内联网,每个教室都能随时上网。日本近年来也加大对新教育媒体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投入,力求实现学校教育设施的网络化、综合化和多媒体化。最近,八国集团教育部长协商,拟共同开发教育软件,建立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国际互联教育网”。总体来看,发达国家加快了教育信息化步伐,在硬件装备,软件开发,师资培训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面。
6.综合协调,建立社会性学习保障机制。继续教育远比职前教育复杂,会引起许多部门之间发生关系。部门之间缺乏合作、协调,往往会造成学习者教育机会的丧失。因此,为了保障公民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很多发达国家在相关法律中规定了学习者学习费用的处理办法,大多采用学习费用分担法,即国家提供免费或低收费学习机会,企业承担在职成人的部分学习、培训费用。有些国家还规定了在职者带薪教育休假制度。
三、世界继续教育的发展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世界继续教育的蓬勃发展,对我国的继续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们看到了差距,更看到了我国发展继续教育的前途和方向。在我国加入WTO,与世界接轨,改革教育之际,国外继续教育发展的趋势,无疑对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启示。
1.从制定教育政策的角度来讲,继续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学习理念和实践,必须要有国家和政府的广泛吸收和大力支持,必须要有相应的教育政策和法律作保证。继续教育在我国由概念、思想转化为政策理念,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我们才开始接触世界的教育,20世纪70年代翻译出版了《学会生存》一书,以后陆续引进了一些有关继续教育的论文和研究报告,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和讨论。在90年代以前,我国的教育政策文件中从未有过终身教育的概念。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是我国教育政策文件中第一个使用终身教育概念的文件。文件指出:“成人教育是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对不断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995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次从法律上确立了终身教育的法律地位。第11条明确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1996年国家教育部在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时指出,要“进一步发展各类型的职前、职后培训和继续教育,基本形成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不同层次教育相衔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教育制度和体现终身教育特点的现代社会教育体系。”1999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终身教育的概念做了全面深入的阐述。2001年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了在今后5年或更长的时间内,“逐步形成大众化、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奋斗目标。这些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已经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列为国家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发展终身教育放在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与国外相比,我国在继续教育的专项法律方面还显不足,至今还没有颁布一部继续教育法。在专业性、职业性、社会性、安全性、效益性极高的领域,如工程技术人员、医生等职业中,实行全员继续教育,就显得缺乏依据,执行中力度不足,不利于经济建设和事业的发展。
2.从教育体系上来讲,继续教育要求改革和调整教育结构,努力建立现代教育结构体系。继续教育要求职前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相结合。我国传统的教育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训;重书本知识,轻生活体验;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被动学习,轻主动学习;重学历,轻效果;重学校教育和正规教育,轻社会教育和非正规教育;重教育者主导作用,轻学习者主导作用。因此,要改革传统教育,建立学校教育、行业(企业)教育、社会教育、网络教育等在内的现代教育结构体系,以适应继续教育发展的要求。为此,第一,要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沟通、融合、衔接,建立灵活多样的转换机制,使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能接受职业教育,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能向普通教育学习和分阶段学习相结合的制度。学生既可以集中时间修完学业,也可以先就业,分阶段完成学业。方便那些已离开学校,但希望重返学校继续学习的学生的需要。第三,学校必须实行开放式办学,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为社区服务,成为社会服务的主体。尤其是高等教育,要加强同企业与社会各部门的合作,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主动向社会各类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他人员提供学习机会。
3.从教育技术和手段上来讲,继续教育要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大力发展网络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我国的人口众多,希望接受继续教育的各行各业的人很多,但我国能够进行继续教育的学校数量有限规模不大,2001年高等学校入学率仅为11%,靠现有的各级各类院校,难以满足广大人员群众接受教育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接受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提供了一个超越时空,不受人数限制的“虚拟学校”,极大地扩展了受教育机会。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远程教育网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21世纪的中国应该成为人人皆学之邦”。
4.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来讲,继续教育要改革现行成人教育中课程脱离实际需要的弊病,建设既有理论体系,又与实际需要密切联系,便于操作,又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螺旋递进式课程体系。做到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相结合。职后培训的内容既要结合职前教育的内容,又不能完全重复职前教育的内容,同时,还要结合职业和工作的实际需要来进行。内容重复,会造成学习内容陈旧的感觉;脱离实际,则给人以无用之嫌。从我国近几年继续教育的实践来看,课程缺乏系统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是继续教育缺乏吸引力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我们要加快继续教育中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把它也纳入到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轨道之中,得到教育管理和教育研究部门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