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并思考着——对新课程实践中若干问题的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新课程论文,若干问题论文,困惑论文,实践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过程与结论
传统的数学课堂重结论、轻过程、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和智力的内在联系,教学过程被庸俗化到无须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这样的教学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因此,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过程性目标,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很有必要。强调过程,是不是结论就可以忽视呢?
从教学角度来讲,结论表征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过程表征是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必要程序。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具有统一性的正确结论,这是学生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重过程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结果,而不是不要结果。重过程轻结论的教学只会使学生对问题悬而未决,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教学任务的完成难以保证。结论与过程有机结合才能体现数学的整体内涵和思想,数学教学只有过程和结论并重,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肉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知识结构,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
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过分凸现和强调接受和掌握,贬低和冷落探究和发现,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给,你收。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样的学习窒息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探究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能动性、独立性和主体性的一面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得到突显,提倡探究学习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这样,我们是否就能把探究学习看成学生学习最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方式,并将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分别等同于“意义学习”与“无意义学习”?
著名教育学家奥苏贝尔曾明确指出,接受学习、探究学习与意义学习、无意义学习这两组涉及到两个不同的维度,是相互独立、互不依存的,也就是说,“只要用于呈现的言语材料能够同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或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并且学生具有内部学习动机和意义学习的心向”,接受学习也完全可以产生有意义的过程和结果。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来看,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两种学习方式不可或缺,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只有两条腿都健壮,才能走得稳、跑得快。今天强调“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探究性学习”在课程中应有位置,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应当看到,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所长:“探究性学习”在积累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而“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传递系统的学科知识方面,其效率之高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可以说,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作为两种对立的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要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也不是每一节课都要学生进行收集资料、实践操作、合作讨论。任何一种学习方式,只要运用得当,都是有意义的学习,“如果满足了意义学习的条件和标准,接受学习是一种更为有效和切实可行的方法。”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方式转变是指由单一、他主、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即通过积极实践与深入研究更好地去认识各种教学(学习)方式的优点与局限性,从而能够根据特定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适当地加以应用。
预设与生成
由于教师的主观意识和对学习者原有经验的预料不足,容易造成教学方案的预设情况与课堂教学真实情境的脱榫。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按照预设方案忠实地加以实施,排斥了学生的个性思考,限制了学生对预设目标的超越,学生的创造智慧泯灭其中。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师生的生命活力受到阻碍和压抑。课堂是动态存在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教学,从而使数学课堂呈现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数学教学不能过分拘泥于预设固定不变的程式,应当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因此,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符合促进学生发展的宗旨。强调互动生成的数学课程呈现更大的开放性,是不是就不要预设教学方案呢?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数学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没有预设方案的准备,教学只会变成信马由缰的活动。教师课前有应付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种种意外的心理准备,课堂上才会游刃有余。名师的课堂常常能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常常能让学生一点而知许多,这样的效果绝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的偶然所得,恰恰是课前苦心经营、精心打造的必然所致。强调互动生成,对教师预设教学方案提出更高的要求,预设的不是过分追求精细的提问、预定标准答案、精心设计每一句话,准确计算每一环节的时间分配的静态的“形案”,而是一个开放的多种教学预案设计的总和的“心案”,是一个在课堂中结合学生表现选择预案、随即产生方案的弹性的、动态的形成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融入于互动的课堂中,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促进学生在更大的空间里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和探索。
改革的一个基本要义是寻求平衡。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正处于积极实施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如何预防认识上的极端化和做法上片面性?也许《中庸》中的“极高明而道中庸”,正是我们要把握的秘诀——寻求对立面的必要平衡,在平衡中深化,在平衡中寻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