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小学数学教材的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数学论文,策略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材是师生互动、交流、沟通的纽带,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理解、掌握和运用水平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现在,课程标准的实验教材有多种版本,它们为广大教师选择教材、重组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通过不同教材的对比,能更好地领会编写意图,组织和处理好教材.然而我们也发现不少教师往往只关注表面的、外显的教学素材,缺乏对教材本质意图的理解,结果为了“追新求异”而盲目重组教材.下面以“认识东南西北”为例,谈谈教材对比研读的一般策略方法.
一、梳理教材体系,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几乎所有版本教材内容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进行编排.很多教学内容往往被分割成几个阶段进行教学,所以把握教学目标的阶段性和连读性,弄清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和地位、作用是对比研读教材的前提.如“位置与方向”这一教学内容,如果教师按单元目录来索引,以例题安排为线索,比较不同版本教材的编排体系,就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挖掘其数学价值.(见表1)
(一)分析思考
1.学段目标定位一致
两种版本教材将这一内容集中安排在低、中段,而且都沿着两条线索进行教学:辨认方向与确定位置.比如在空间确定物体位置需要几个条件?平面上呢?虽然这些不需要小学生讨论,但在小学阶段就打下些基础,将零碎的生活经验转化成规范的数学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再者,两版本教材都将“位置与方向”安排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因为这一内容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很好的载体.空间观念是物体的大小、形状和相对位置关系在人脑中的表象,不谈方向和位置,空间观念是很难建立的.重视这些内容对学生兴趣、自信心、想象力、表述能力的发展都很有帮助.
2.单元目标定位不同
人教版把辨认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及认识简单路线图集中编排在三年级教学,注重从整体着眼,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而北师大版将这一内容分别安排在二上、二下进行教学,虽然是为了分散低段学生学习难点,但不利于学生沟通知识间联系,构建知识体系.另外,北师大版将“用数对确定位置”及“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统一安排在四上进行教学,与人教版相比更注重体现确定位置的“唯一性”与“必要性”.
(二)教学处理
基于以上分析,在教学“认识东南西北”一课时,教师可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2)知道地图上的方向,感悟地图绘制标准的必要性,能绘制简单的示意图.(3)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四个方向相互位置关系,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感受辨认方向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哪套教材在编排过程中,其知识编排体系是不变的,如“认识东南西北”一课都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上下、前后、左右”,为后继学习“八个方向及用方向距离确定位置”等内容作铺垫,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教师在重组教材定位教学目标时,可基于学生现实起点改变学习材料、呈现形式及教学方法等,但不能改变事实性的客观知识.
二、整合单元结构,合理重组课时内容
一个单元的内容通常包括许多知识点,由简单到复杂,有层次地安排.孤立单元结构来对比局部课时,就无法引导学生向整体性、纵深处思考,进而削减知识本身对学生多方面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力度.因此,教师可以整合不同教材的单元结构,依据例题或情境分析知识点,把握知识发展的线索,合理重组课时内容,这是对比研读教材的基础.以“认识东南西北”所在单元为例,比较人教版与北师大版单元编排结构,如表2.
(一)分析思考
有的老师将人教版例1、例2分两课时教学,也有的采用北师大编排方式,安排1课时教学.有研究证明三、四年级学生掌握水平方向(东、南、西、北等)依赖于他们在地图上区分基本空间方向的能力.儿童学会辨认地图上的东西南北方位和他们掌握空间方位知觉是有联系的.根据前测,可知学生已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也形成了一定的辨认方向的技能.
(二)教学处理
可以采用北师大编排方式,把人教版例1和例2进行整合,安排一课时进行教学.最初,根据儿童自身的方位来形成辨认东西南北方位的技能,然后,把这些方位和地图方位联系起来.第二课时再安排针对性练习,强化辨认方向的技能.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整体建构,通过观察操作、对比分析、想象描述、表达交流来发展空间观念,体验辨认方向与生活的联系.当然,每个教师都应根据学生情况合理安排课时.
三、挖掘教材细节,有效安排教学环节
教材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的学本,于是出现一定量的“旁白、留白”.教材又因篇幅限制,把一些数学信息隐蔽在情境图中.教材更是静态的,简洁的语言设计往往暗藏着丰富的呈现内容与形式.基于教材编写的这些特点,教师更有必要通过对比不同版本教材的“细节”,洞察秋毫、研读全面,才能充分挖掘它所蕴含的教学资源与广阔的思维空间,有效安排教学环节.
(一)分析思考
以“认识东南西北”为例,对比“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三种教材,粗看它们的编排大同小异:借助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在熟悉的环境中(如操场)先根据早上的太阳认定东,再把四个方向与前后左右的位置联系起来辨认其余方向.接着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巩固4个方向.最后让学生尝试绘制校园示意图,得出制图标准.但教师可以从三方面对比研读“教材细节”发现区别:(1)比较主题图、插图.人教版多了一幅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及四周建筑的航拍照片和相应的平面示意图,目的是从现实生活的场景引入,使学生体验使用方位知识的必要性.(2)比较提示语.新教材的提示语一般分两类:一类是概念、法则等重点知识,另一类是启发思考的问题.人教版与其他两版本教材相比.例1之后的“做一做”:呈现了小组合作指方向的活动情境,一旁出现提示语“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这个活动仅仅是让学生巩固所建立的四个方位吗?不,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间的关系,除了相对性,还按照顺时针方向排列.规律的感悟不但使学生形成辨认方向的技能,而且初步建立了空间观念.再者,三版本教材都出现了类似“______在操场东面”这样的句式,为什么不写“操场的东面是______”?看似两句一样的话,但却体现了数学语言的精确性、科学性.因为操场的东面可能有很多建筑,用后者来表述就不具有唯一性,所以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前者的语句来表达交流.(3)比较呈现形式.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如“认识地图上的方向”这一内容中,三种教材呈现形式不同:苏教版与北师大版都直接出示最终简化的示意图,人教版从不标准的示意图到简化的示意图,强调探究的过程,体会统一地图标准的必要性;另外人教版与北师大版教材都注重体现方法的多样化,强调比较概括的过程.
(二)教学处理
基于以上分析,教学中教师可安排下面几个新授环节:(1)引入.用前后左右描述自己周围同学的位置,由于前后、左右等方位概念所具有的相对性,引出认识东南西北的必要性.此环节替代了人教版主题图,因为南方孩子对天安门广场不太熟悉.(2)基于生活经验辨认教室里的方向.(3)听口令做游戏,熟悉教室方位,体验方向“相对性”、“顺时针方向排列”的规律.(4)巩固、应用规律.(a)出示并介绍“司南、夕阳、北极星”所告知的一个方向,让学生运用规律根据一个方向填其他三个方向.(b)用东南西北介绍身边同学,感悟方向不变性.(c)想象并介绍学校主要建筑的方向位置.让学生充分经历空间转换的过程:现实空间→平面空间→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空间方位感.(5)小组合作,制作校园示意图.(a)根据学生观察方向不同,把制作出的四幅示意图展示.(b)分析比较:这四幅图一样吗?引导学生发现虽然图上方的方向不同,但四个建筑所对应的方向永远不变.(c)转一转图,统一方向,引出制图标准.
四、精选配套练习,把握练习内容与层次
新教材在练习的安排上采用“例题→试一试→练一练”三层次安排,而“试一试”、“练一练”中的习题,与例题之间跨度大,学生练习困难.因而教师要安排好练习的层次,根据课时目标在不同教材中寻找配套习题,关注习题与例题的匹配性,分清习题的层次.这是教材对比研读的关键,如表3.
(一)分析思考
人教版练习量少且笼统,苏教版练习比较详尽且层次分明:有与例题相匹配的基础题,又有体验位置相对性的变式题,还有应用于生活的综合题,更有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拓展题.北师大版则突出与计算内容的整合.
(二)教学处理
教师可参考苏教版中的练习设计,除了上述新授过程中安排一些针对性练习外,还可以安排以下几个层次练习:
(1)巩固地图上的方向.(a)出示地球,引导学生观察按赤道分为南北半球,按子午线分为东西半球,说出中国所在方位.(b)出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描述浙江省所在方位.(c)出示宁波地图,观察描述自己学校所在方位.(d)以学校为中心,描述4个景区所在的方位.(e)以一个景区为中心,描述学校所在方位.
(2)做做小导游,说说从学校出发最喜欢带大家去哪个景区,往哪个方向走?(将地图与现实空间进行结合,不但利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还体现了方向位置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游戏:根据信息找找哪几面旗帜下埋着地雷.出示信息:3号旗帜西面有地雷;1号北面有地雷;4号南面有地雷;2号东面有地雷.
其实,“对比研读教材”还有许多丰富的形式,除了以上对比不同版本教材之外,还可以将同版本的不同学段内容进行对比,也可以对比课标与教材等.它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熟悉不同版本教材编排体系,深入理解课标精神,还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总之,研读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资格完善教材,超越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