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状水利工程中河道景观生态建设的探讨论文_王宇

对现状水利工程中河道景观生态建设的探讨论文_王宇

北京水务咨询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48

摘要:城市的发展和河流密切相关,几乎每一个城市的发展都与河道有关。城市河流为人们提供了充足的生活与工业用水,大型河道还承载着货物的运输功能,航运符合政府大力提倡的节能减排理念,与公路、铁路运输相比,能够在满足生产运输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河道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污染,对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开展城水利工程中河道景观生态建设,以期为相关工程提供有力保证。

关键词:现状水利工程;河道景观;生态建设

1导言

河道除具有交通航运、防洪排涝、农业灌溉、工业供水、生活用水等功能外,还承担着休闲、旅游、美化城市等功能,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与设计规划理念发展的不平衡,当前我国城市水系普遍存在着设计防洪标准偏低和河湖淤积使河道排洪能力不足的现象,致使河道景观与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很不相称,因此,河道水环境的整治必须与河道生态景观建设相结合。

2河道现状分析

首先,城市河道形态遭到破坏。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对城市河道周围进行围垦缩窄了河流过水断面面积;河道整治工程中对弯曲河道进行裁弯取直,并且借助混凝土结构对河床断面进行加固,改变了天然河道原有的走向和形态,破坏了河道内湿地、浅滩等自然景观结构。城市排水多采用地下管网排水系统,但是地下管网和城市河道发展不协调,排水不彻底,使得洪水季节水满为患,加剧了城市河道与城市发展步伐不相适应的矛盾。

其次,河道护岸结构不合理,景观效果差。城市河道河岸结构常年以来主要采用预制混凝土、浆砌块石和袋装碎块石等进行护砌,虽然起到了防止河床冲刷、水土保持的效果,但其美观效果较差,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要求。近年来由于河道水质污染严重,河道的水生植物、小动物和鱼虾等几乎灭绝,水生态的景观基本消失。部分城市中心区河道虽然进行了护岸美化,但是河岸堤防多采用混凝土结构,丧失河道原有曲折、蜿蜒的自然特征,景观效果较差。

最后,人水环境的空间缺乏。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公共配套建设突飞猛进。相对于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对于河道建设的治理却相对滞缓。

3水利工程中河道景观生态建设途径

3.1明确河道生态景观设计内容

3.1.1恢复自然河流形态

建立在尊重河道原有样貌的基础上,恢复河流形态,不断强化湿地功能,给鸟鱼类留有生息繁衍的机会。由于河道地区的驳岸腹地较为宽阔,需要做好自然河流岸线的自由摆动,将河道中一些空间较大的地段用做人工湿地,提升河流水暗线功能,打造出良好的河道生态自然环境景观。

3.1.2岸线设计

在河道岸线设计中,结合城市水网总体规划考虑河道的整体自然曲度,在无法塑造大型曲线的河段,利用局部设计,避免河道岸线完全直线化,尽量塑造类自然的效果。同时,通过地形及功能对河道断面及驳岸形式作出相应的改造措施,采用分层、台阶或自然坡地来进行设计,既丰富了景观的层次,又维持了不同水位时陆地、水面生物链的连续。在居民活动密集区域,通过分层断面设计,来提供休闲活动场所,并在此段采用多孔生态驳岸砖,充分利用植物修复和生态驳岸技术达到对水资源环境的维护和改善,实现了河岸与水体之间物质与能量的不断交换。

3.1.3构建绿色生态景观

绿色生态景观的打造,主要是运用原生态的野生观赏草及乔木、野生花卉等共同来打造绿色生态景观,提升绿色生态景观建设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还可以在河道地区种植一些果树、本土野花野草等,并定期做好植被修剪工作,增加河道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实现对传统生态植物景观的恢复,打造地域性绿色生态景观系统。

3.1.4建立湿地植物生态系统

湿地植物生态系统在建立过程中,需要结合水岸线的形状、长度及岸线长度来决定,通过增加生物多样性、边缘效应及岸线长度等形式,运用湿地植物来达到对湿地植物的场地隔离,为鸟类及其他生物的栖息和生存营造条件,丰富了河道地区景观效果。

3.2建立综合治理模式,满足社会发展与河流健康的协调关系

综合治理模式主要由3个环节组成:工程规划设计、施工技术和工程管理。首先,进行治理河流特性与生态现状的调查分析,厘清河流防洪与生态健康的要求,确定治理目标;编制“防洪、生态修复与城市临河带建设”一体化治理规划,包括工程布置、岸线规划与生态治理方案。确定治理重点与治理顺序,选择满足生态需求的适宜工程技术,进行工程设计,确定治导线、仿生态工程结构型式、材料与生态治理技术。其次,采用生态干扰最小的施工技术,对建设全过程进行环境监理。最后,在工程运行期实施有效的环境监管与持续的环境监测,动态评估工程生态效应;建立对河流治理开发的公众监管和公众参与机制,完善毗邻城市的河、湖水环境管理。

3.3河道水质生态修复技术及改善措施

城市河道治理过程中,应及时开展污染底泥的开挖和清理工作,借助现代机械设备强化施工期污泥清淤工作,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二次污染。利用塑料泡沫、竹筒等建设人工浮桥,在人工浮桥上种植大量水体净化植物,对城市水体中工业污染物和生活污水中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同时人工浮桥可以为鸟类提高良好的栖息场所,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促进河道水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构建强大的水生动物群落,形成混凝土结构广泛应用情况下的水生生物生活环境的保障机制,通过合理的生物培养技术,合理确定浮游生物的种群和数量,遏制藻类的过量繁殖,改善水质环境。采用微生物技术,对河底淤泥中有机污染物、氮磷等富营养元素和藻类进行降解,必要时可以借助挖掘设备定期清理严重污染的底泥,形成有效的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的循环生态系统。

3.4堤防护岸设计

优化河道护岸为了防止洪水对河岸的冲刷,保证岸坡及防洪堤脚的稳定,需对河道的岸坡采用护岸工程保护,在城市河道设计中,护岸的优化设计更加侧重从生态景观的角度选择其型式。从生态角度考虑,护岸作为景观水体和陆地的交界区域,在河道生态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一是水陆生态系统和水陆景观单元相互流动的通道;二是在水陆生态系统的流动中,护岸起着过渡作用,降低地表径流速度;三是护岸有自己特有的生物和环境特征,是水生、陆生等各种物种的栖息地。水系河道的护岸分为生物护岸、自然护岸、刚性护岸和柔性护岸4种类型,设计中优化组合4种护岸形式满足了防洪及生态景观的多重要求,做到既保证河道的防洪安全,又促使景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4结论

总之,随着河道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城市河道景观生态建设的广泛应用是提高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河道治理和开发过程中,对河道护岸和堤防、河岸植被、河道水质等的治理,应推广应用生态治理技术,最大程度改善修复河流生态系统,促进水利工程中河道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邵靓,王鹤.对现状水利工程中河道景观生态建设的探讨[J].山西建筑,2017,43(01):212-214.

[2]袁晓平.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融合的河道规划设计研究[J].吉林水利,2015,(01):8-10+14.

[3]赵普天,袁胜元,韩彦军,魏定邦.城市河道景观生态建设研究——以许昌城市河道建设为例[J].山东林业科技,2015,45(01):88-91+100.

[4]李龙,田鹏祥,郭婷婷.城市河道治理与生态景观建设探析[J].科技信息,2014,(02):280-281.

论文作者:王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4

标签:;  ;  ;  ;  ;  ;  ;  ;  

对现状水利工程中河道景观生态建设的探讨论文_王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