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发达地区农地制度实证研究与思考——基于对浙江农村的广泛调查

沿海发达地区农地制度实证研究与思考——基于对浙江农村的广泛调查

徐旭[1]2002年在《沿海发达地区农地制度实证研究与思考》文中指出农村土地制度是指人们在利用农村土地时所受的人为制约,是人们占有和使用农村土地的行为规范。农地制度确定和限制人们在利用农地过程中的选择集合和激励结构,并通过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最终决定农地的经济绩效和相应的利益分配。 在中国加入WTO,面临国际农产品市场更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在发展效益农业和实现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压力下,如何通过农村土地制度的进一步调整、变革和创新,以推动中国农业和农村更快发展已显得十分紧迫和至关重要。 本论文在对浙江农村的调查基础上,运用现代经济学,尤其是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对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创新进行了系统研究,构建了一个分析农村土地制度和经济绩效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框架,在广泛调查和深入了解农民及村干部的真实想法和意愿基础上,对当前沿海发达地区农地制度安排所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沿海发达地区农地制度改革和创新的基本原则和政策思路。 本论文共由7章组成。第1章“导论”着重介绍土地制度的含义、国内外学术界对我国农地制度缺陷及其未来改革方向的理论分析和探讨,并对这些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2章“农地制度与农村发展”着重阐述农地制度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迈入新世纪的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迅速发展,这一发展态势已经对我国已有的农地制度安排提出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农地制度创新已迫在眉睫。第3章“农地制度与经济绩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运用现代经济学,尤其是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理论层面对农地制度与农业发展的经济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作了深入思考,以期为后续提出农地制度创新的政策思路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根据研究目的要求对浙江农地制度做了广泛深入的细致调查。第4章“实证研究之一:农地产权”是对第3章理论分析的具体应用。在收集了1000多个农户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对农地产权作了详细分析和揭示,重点指出现阶段沿海发达地区广大农民对农地产权的认知与意愿,以及这种认知状况背后的内在原因。基于农地流转和征用已逐渐成为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发展的热点问题,因此在紧接着的第5章“实证研究之二:农地流转”和第6章“实证研究之叁:农地征用”对这两个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分析。第7章“沿海发达地区农地制度创新:基本原则和政策思路”是对前面六章内容的系统总结,在本章中提出了“充实所有权、强化承包权、放开使用权、保障收益权和规范管理权”的政策思路。

蒋文华[2]2004年在《多视角下的中国农地制度》文中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一些决定人们的相互作用而人为设定的制约。”农村土地制度是指人们在利用农村土地时所受的人为制约,是人们占有和使用农村土地的行为规范。农地制度确定和限制人们在利用农地过程中的选择集合和激励结构,并通过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最终决定农地利用的经济绩效和相应的利益分配。 在中国加入WTO,面临国际农产品激烈市场竞争的背景下,在发展效益农业和实现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压力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指引下,如何实现农村土地制度的调整、变革和创新,对推动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共由8章组成,第1章“导论”着重介绍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思路和方法,同时总结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章“历史视角的回顾”着重分析中国农地制度演进的历史进程和基本规律,指出人口压力是推动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如果不能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人口压力必然导致社会危机,并以“改朝换代”式的大动荡实现人口数量的强制性(灾难性)调整。第3章“法律视角的解读”重点介绍了中国农地制度的正式安排,指出其中存在的内在矛盾,并分析了相关内容的不适应性和不合理性。第4章“现实视角的调查”描述了学者们以及笔者对中国农地制度现状的广泛调查,揭示了土地权利在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现实分配,如实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土地权利的真实看法。第5章“理论视角的探讨”搭建了一个探讨中国农地制度与经济绩效之间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进行了初步的应用分析。通过对农地制度与经济绩效之间作用机制的分析,客观总结了农地制度在农村发展的实际地位和作用。第6章“土地调整:基于对意愿的调查与实证分析”是对农地调整问题的实证分析,分析表明土地调整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将逐步下降。第7章“土地流转:基于对浙江的调查与实证分析”是对农地流转问题的系统研究。土地流转是中国农地制度在新时期的创新和发展,并对农地制度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第8章“对中国农地制度的总结和展望”是本论文最后的总结。基于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整体判断,笔者提出了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基本策略,并对中国农地制度的其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笔者坚信,经历了那么多苦难的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发展中,在未来的农地制度建设中,一定会拥有更灿烂的明天!

陈景国[3]2003年在《农地市场中的流转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农业增长率的持续下降引起了关于农地产权改革的争论,但对下一步改革的具体方向众说纷纭,而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却成为共识。本文系统的分析了农地流转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特别是对影响农地流转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尝试引入制度变迁理论对农地流转的解释作进一步的完善,并在这种基础上,对浙江地区的农地流转做一个考察。 我们的分析指出,当前影响农地流转主要有下列因素:农户的费税负担和费税制度改革的情况;土地承包制度的稳定性;村集体的政治决策;农村的失业保障和社会保险等制度等。但具体到各个地区的农地流转却因为各种资源条件的差异而会有所不同。总起来讲,非农产业发达的地区,因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比较利益的相对变化会在不同程度上促进农地流转的发展。 对浙江的考察证实了以上结论。我们同时得到了:自发的农地流转的发展,最终会促进农地流转市场的形成。在这样的前提下根据各个地区的差异,尊重农民的意愿就成为我们开展工作的指导。

田传浩[4]2003年在《农地使用权市场:模式、影响因素及其对农地配置效率的影响——理论与来自苏浙鲁地区的经验》文中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当农村金融市场不完善时,土地买卖市场无助于效率和公平的提高,土地租赁市场比土地买卖市场更有效率(Dininger and Feder,1998)。在中国的农地制度下,农户不能对土地进行买卖,但是法律已经允许农户出租农地。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地使用权市场得到了初步的发育。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农地使用权市场仍然不活跃,不同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 对中国农地使用权市场的研究已经成为理论界的热点,然而现有的研究存在较大的缺陷。首先,已有的文献忽视了集体供给型农地使用权市场。在“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农地制度框架下,村集体和农户都可以出租农地,并且集体出租农地与普通农户之间的农地市场交易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其次,许多学者关心土地调整对农地使用权市场发育的影响,然而已有的讨论都将重点放在土地调整对农地使用权市场需求的影响上,忽视了土地调整对农地使用权市场中供给的影响。第叁,农地使用权市场对耕地配置效率的影响仍然存在很多争论,但是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十分匮乏。 根据农地使用权市场中供给主体的不同,本文将农地使用权市场分为两种交易模式:集体供给型农地使用权市场和农户供给型农地使用权市场,并以笔者2000和2001年在中国苏浙鲁地区收集的村庄和农户数据对农地使用权市场进行了实证研究。其中,2000年的实地调查取得了1083个农户和54个村庄基本情况的有效问卷,2001年的调查取得了574个农户、83个农业经营大户和30个村庄基本情况的有效问卷。本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如下: (1)在苏浙鲁地区,集体出租农地是农地使用权市场中最主要的供给来源。与农户供给型农地使用权市场相比,集体出租农地有更大的土地规模、更长的租赁期限、更规范的交易方式和更低的交易费用,是农业规模经营大户的主要交易对象。 (2)由于集体供给型农地使用权市场和农户供给型农地使用权市场都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因此两者具有互相替代的作用。在集体供给型农地使用权市场发育比较活跃的地区,农户供给型农地使用权市场的发育受到了压制,一个农户如果已经从集体租入了农地,那么他从其他农户租入农地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山东两个相邻村庄的个案比较和2000年苏浙鲁1083个农户数据的统计分析都验证了这一点。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3)农户对地权稳定性的预期越低,其租入农地的可能性越小,租入农地的面积也越小。土地调整虽然降低了农户对地权稳定性的预期,但是它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外出流动(Yao,2002),增加了农地使用权市场中的供给。因此,需要权衡土地调整对农地使用权市场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影响。在人地矛盾紧张的地区,农地供给量的缺乏是农地使用权市场发育的主要障碍。在这些地区,土地调整促进了农地使用权市场的发育。更进一步,集体出租农地并没有受到土地调整的阻碍,因此即使不考虑土地调整对农地使用权市场供给的影响,它对整个农地使用权市场的发育也难以确定。这与以往认为土地调整会阻碍农地使用权市场发育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基于2000年苏浙鲁1083个农户数据基础上的计量分析结果验证了以上的假说。 (4)集体出租农地可以被看成是一种农地制度安排,村领导在这种农地制度安排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本文构建了一个村领导的效用函数,分析了村领导的角色、约束、目标和在农地使用权市场中的行为,将村领导看成集体出租农地这种制度安排的决策者和实行者。同时,在村领导的约束条件中考虑了村民的反应,这意味着村领导的行为不能不顾村民的意见而随心所欲。从叁个实地调查的案例来看,可以利用这个分析框架对村集体出租农地的行为进行有效的解释。 (5)农地使用权市场对耕地细碎化程度和土地配置的影响究竟如何,还没有基于中国农地使用权市场的经验证据。因此,本文利用2001年苏浙鲁574个农户和83个农业经营大户的资料分析了农地使用权市场对耕地细碎化程度的影响。通过分析农户租赁耕摊捅立后家庭经营地块数的变化和不同面积农场的耕地细碎化程度,本文指出农地使用权市场虽然没有进一步加剧苏浙鲁地区的耕地细碎化程度,但是对降低耕地细碎化程度的影响也十分有限。与农户供给型农地使用权市场相比,集体出租农地更容易降低耕地细碎化程度。 (6)2000年苏浙鲁18个乡镇的分析结果表明,农地使用权市场的发育促进了土地集中和规模经营。在农地使用权市场发育程度较高的乡镇,土地资源分配的不平均程度也较高。对农业经营大户的调查表明,他们在租入土地后,改善了土地质量,优化了种植结构。此外,对农户的调查也表明,出租农地的农户主要是因为有更好的非农就业机会,租入农地的农户也主要是处于经济方面的计算,因此可以认为,农地使用权市场发育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本文结论所蕴涵的政策意义有以下几点:(l)如果禁止土地调整的制度得到了确实的执行,那么还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金融市场,否则农地使用权市场的发育可能受到阻碍;(2)通过在村庄引入民主决策机制,能够?

参考文献:

[1]. 沿海发达地区农地制度实证研究与思考[D]. 徐旭. 浙江大学. 2002

[2]. 多视角下的中国农地制度[D]. 蒋文华. 浙江大学. 2004

[3]. 农地市场中的流转问题研究[D]. 陈景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4]. 农地使用权市场:模式、影响因素及其对农地配置效率的影响——理论与来自苏浙鲁地区的经验[D]. 田传浩. 浙江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  

沿海发达地区农地制度实证研究与思考——基于对浙江农村的广泛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