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心理干预治疗对老年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的精神症状及药物降压疗效的影响论文_冯艳春

探讨心理干预治疗对老年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的精神症状及药物降压疗效的影响论文_冯艳春

大庆龙南医院 163453

【摘要】 目的 探讨并分析心理干预治疗对老年高血压伴糖尿病疾病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药物降压疗效的影响。方法 250例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按入院顺序分对照组(采用药物氯沙坦治疗)和研究组(采用药物氯沙坦治疗+心理干预), 各125例。将两组治疗后精神症状和血压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研究组SDS、SAS评分[(42.1±5.2)分、(40.2±12.9)分]低于对照组[(49.8±12.2)分、(46.3±7.8)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最小舒张压、最小收缩压、最大舒张压、最大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伴糖尿病疾病者,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 可适当接受心理干预, 其降压效果更为显著, 同时患者心理、精神状况也得到改善, 应用价值较大。

【关键词】 精神;降压;疗效;高血压;糖尿病;心理干預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mental symptoms and drug hypotensive effect in elderly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Methods 250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treated with drug Losartan) and study group (using losartan therapy plu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125 cases. The mental symptoms and blood pressur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cores of 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and 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P>0.05). The scores of SDS and SAS ((42.1 + 5.2) and (40.2 + 12.9))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49.8 + 12.2) and (46.3 + 7.8)),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minimum diastolic pressure, the minimum systolic pressure, the maximum diastolic pressure and the maximum systolic pressure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can be properly treated by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during the course of drug treatment, and their antihypertensive effect is more significant. At the same time, the psychological and mental status of the patients are also improved, and the application value is great.

[Key words] spirit; hypotension; curative effect; hypertension; diabetes mellitu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慢性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则为高血压, 此疾病发病因素包含心理社会和自身因素两个方面。长时间的压抑、愤怒、紧张、焦虑等情志属于引发高血压疾病的重要因素, 同时, 此也为此疾病患者的特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提升, 人们生活质量和方式也有所改变, 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造成老年高血压疾病发病率日益上升, 随之引发各并发症也较多, 较为常见的则为老年高血压伴糖尿病, 病程时间长, 需长时间接受治疗, 结果造成怪癖、固执等个性化差异, 逐渐加深怀疑、悲观、焦虑等负面情绪[1, 2], 治疗疗效受到影响。为此, 本研究将250例患者纳入到讨论中分组研讨, 旨在研讨心理干预治疗老年高血压伴糖尿病疾病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药物降压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50例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 按入院顺序分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125例。对照组男70例, 女55例, 年龄60~81岁, 平均年龄(64.2±14.2)岁, 平均舒张压(82.3±5.8)mm Hg(1 mm Hg=0.133 kPa), 平均收缩压(153.4±7.2)mm Hg;研究组男68例, 女57例, 年龄60~81岁, 平均年龄(64.5±14.4)岁, 平均舒张压(83.4±5.5)mm Hg, 平均收缩压(153.2±7.1)mm H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入院后, 患者均接受氯沙坦药物治疗(扬子江药业集团四川海蓉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80371), 口服50 mg/d。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研究组则在药物治疗基础上, 每日给予1次心理干预, 其内容包含:测量患者血压状况, 让患者了解掌握疾病有关知识, 了解疾病病程状况(终身性疾病), 但坚持接受治疗, 可较好控制疾病, 协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 纠正错误认识, 协助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规律作息、低盐饮食、戒酒戒烟等。把患者安置到安静房间中, 患者呈仰位或半坐姿势, 将注意力集中, 闭目养神, 均匀呼吸, 按双脚、下肢、躯干、上肢、面部等部位, 保持8 s左右, 让患者体会到肌肉紧张感, 再放松15 s, 感受到放松感, 进而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 每次持续30 min。

1. 3 观察指标[3, 4] 患者治疗1个月后, 采用SDS和SAS判定患者心理状况, 同时需记录治疗4周后患者血压控制状况, 对比讨论所得数据。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SDS、S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SDS评分:治疗前, 研究组(51.8±10.3)分和对照组(51.6±10.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42.1±5.2)分低于对照组(49.8±12.2)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SAS评分:治疗前, 研究组(44.7±8.9)分和对照组(45.3±6.6)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AS评分, 研究组(40.2±12.9)分低于对照组(46.3±7.8)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血压比较 对比治疗4周后, 两组动态血压情况, 研究组最小舒张压、最小收缩压、最大舒张压、最大收缩压分别为:(63.5±7.1)、(102.3±10.4)、(90.6±10.3)、(145.2±7.2)mm Hg;对照组以上指标分别为:(70.6±8.9)、(111.3±11.2)、(99.4±7.8)、(158.9±11.4)mmHg;治疗后研究组最小舒张压、最小收缩压、最大舒张压、最大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发生高血压疾病排除和体质量、饮食、遗传、年龄等多种因素存在关系之外, 其心理社会和个性因素也和高血压疾病的形成存在密切性关系。近几年来, 高血压疾病发病危险因素相关研究也逐步扩展到包含社会支持、生活事件、情绪状态、行为特征、心理状态等方面。在防治高血压疾病中逐步引起人们关注和重视的一个因素则为心理状态。人们认为心理状态和发生心血管疾病存在密切性关系。1971年, 则有学者指出了有关被压抑敌意引发心理冲突, 属于造成高血压疾病的一个常见心理原因[5]。高血压疾病者个性特征障碍属于引发高血压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此类疾病者行为较为孤独, 内心往往是沮丧或焦虑状, 容易怒, 受到外界刺激后, 情绪反应较为强烈, 自我控制能力不高, 常常存在敌意, 无法适应环境变化。长时间的情绪紧张、抑郁焦躁心理状况, 对植物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不平衡等, 造成全身外周血管阻力和细小动脉痉挛增加, 增加血容量, 进而造成血压恒定性上升。高血压疾病者往往性格内向, 显著性精神性倾向和情绪波动, 并具有显著性掩饰倾向, 心理因素所造成的情绪异常对血压干扰性较大。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则为老年高血压伴糖尿病, 病程时间较长, 因此, 在治疗中, 干扰疗效的因素较多, 其中, 患者心理、情志方面的干扰性较大。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作用到人体, 通过中枢神经, 随之产生愤怒、抑郁、恐惧、紧张等情绪, 并把各类信息传到人体下丘脑部位, 造成植物神经-内分泌系统反应[5, 6]。若此种状况持久且强烈, 则会严重性破坏到人体神经体液血压调节功能, 进而发展成高血压等类型疾病。所以, 在治疗高血压疾病上, 不仅需给予药物治疗, 同时, 心理干预也不容忽视, 高血压患者往往会表现出各种心理状况, 疾病持续越久, 患者自我恢复能力也就越来越差, 少数患者因对自己疾病状况缺乏认识, 疾病发生后调节适应能力较差, 进而会因疾病状况, 心理上产生焦虑、紧张等情绪, 随之则会发生程度不同的抑郁状况, 且心境持续处于低落状态, 进而加重疾病。此研究中所列举的250例患者分组研讨, 治疗后, 接受心理干预的研究组患者SDS和SAS评分状况, 以及降压效果均优于单一接受药物治疗的对照组(P<0.05)。表明药物治疗基础上, 给予必要的心理干预, 其治疗状况比单一药物治疗更为明显。此观点在相关学者的报道中[7, 8], 也同时得到了证实。

综上所述, 老年高血压伴糖尿病疾病者,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 可适当接受心理干预, 其降压效果更为显著, 同时患者心理、精神状况也得到改善, 应用价值较大。

参考文献

[1] 王丽, 焦桂华, 张志凤, 等. 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的影响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4, (25):326-328.

[2] 李静.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老年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的效果和护理. 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27):266-267.

[3] 李新, 王艳, 丁媛媛, 等. 氯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高血压伴糖尿病的治疗效果评析. 心理医生, 2016, 22(1):110-111.

[4] 徐冰.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老年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的观察与护理. 大家健康(中旬版), 2014, 8(6):144.

[5] 黄丽明, 赵梅花, 闫峻, 等. 心理护理对老年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抑郁评分及血压和血糖的影响.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5(11):71-73.

[6] 张丽花, 杨磊, 张晓辉, 等. 家庭康复干预对社区老年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效果分析. 社区医学杂志, 2013, 11(16):60-61.

[7] 房芳. 延续性护理对老年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的效果分析.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6, 29(4):621-622.

[8] 冯群. 老年人糖尿病伴高血压的社区患病情况与临床特征研究. 糖尿病新世界, 2015(23):193-195.

论文作者:冯艳春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  ;  ;  ;  ;  ;  ;  ;  

探讨心理干预治疗对老年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的精神症状及药物降压疗效的影响论文_冯艳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