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图书馆集成系统发展过程
(一)借鉴:学习外国先进经验
电子计算机是一种能存贮大量信息,并按照预先规定的步骤自动地、高速地处理信息,解决数学问题的现代化电子设备。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名电子计算机ENIAC的出现到今天的40余年历史中,电子计算机在结构上的改进和发展极为迅速,其基本原件由“电子管”,“晶体管”至“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再到“大规模集成电路”,现正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迈进,从而开始了人类科学技术的一个新阶段。至此,图书馆情报领域也开始了应用计算机的研究和实验,这方面早期突出的实例有:1954年美国海军兵器中心图书馆使用IBM701型计算机实现了单元词组配检索,它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计算机的图书情报机构:1957—1958年美国的卢恩CB.P.LUHN完成了以关键词的统计处理为基础的自动化文摘法和引文关键词索引法;美国肯特(A.KENT)实现了使用电子计算机的情报自动检索。
自1973年以来,我国图书馆界学者陆续从美国考察回来,海外学者也络绎不绝来华讲学。这些学术上的交流促进了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沈迪飞同志撰写的《谈谈我国图书馆应用计算机的起步问题》一文(1974年)成功地借鉴外国经验,提出了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设想,对正在起步的我国图书馆自动化事业启发很大。他指出:“起步三种类型,三条路子。整个图书馆系统,从全国规模的应用考虑,选择计算机编制西文目录和西文书本联合目录为起点”。“地区图书馆系统或专业图书馆系统使用国产或进口机,建立图书馆应用的小型系统作为起点”。“从自己研制和借鉴外国现有系统相融合作为起点,以带动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发展”。
(二)起步:探索前进的道路
自从50—60年代出现了定题批式处理和回溯检索系统。此时,美国密哈里大学图书馆于1958年使用了图书流通自动检索控制系统,1964年美国化学文摘杂志社(CAS)建立的资料处处理自动化系统和美国医学图书馆建立了医学文献分析与检索系统(MEDLARS),从此,图书馆学进入了全新的开拓领域。进入70年代后,随着第三代、第四代计算机的问世,情报检索由此批式处理向联机检索发展,如美国的NASA、DIALOG、DRBIT、MEDLINE、欧洲航天局的RECON形成了跨国跨洲的大型网络。
这个时候,我国图书馆自动化事业还是处于个人思维想象阶段,我国图书馆情报界有识之士借鉴外国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探索自己前进的路子,在默默地为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做准备。
从引进西文图书机读目录开始起步,图书馆同行从介绍美国试验研制我国西文出刊目录,从美国LC—MARC系统入手,展开了如何建立我国机读目录的讨论。这次大讨论与尝试,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达成如下共识:图书馆要联合引用LC—MARC磁带;可租用外单位计算机;要开展西文图书的统一编目与联合目录服务。以后逐渐地产生了地区性西文期刊联合目录系统和书本式联合目录和磁盘式机读目录。与此同时,在引进国外磁带的基础上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中西文献数据库的研制:清华大学图书馆研制的中国大学学报文献数据库CUJA系统,拥有三万余条记录,还建立了各种类型的数据库60余个;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图书馆建成生物文献数据库;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研制了化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科学院兰州图书馆研制地学文献数据库;北京中科院环境化学研究所研制了环境化学文献数据库。这些都有力地推动着软件研制、试验和发展,大大地促进了人员培训与国际交流活动。以研制专业图书馆计算机系统作为起步的试验研制工作初见成效。在起步实验研究中,产生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如上海复旦大学用AND—ROME、DA11/8—32进行了外文期刊检索;中南工业大学图书馆在TRS—80Ⅱ机上建成湖南地区西文期刊联合目录系统和西文期刊图书管理检索系统;武汉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院在MC—6800微机上研制成具有检索功能的图书馆情报检索系统(WDTQGX)和图书馆自动化流通系统(WDTQTX);福建省图书馆研制的“微机图书管理系统”;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研制的“微机蒙文图书目录管理系统”。至此,我国的图书馆自动化迈出了辉煌的第一步。
(三)进展:由单机运行转向网络研究
随后,图书馆自动化的研究逐步由单机运行转向网络研究。80年代初,上海地区以交大、复旦两校为主,提出了“上海高校情报检索网络”研究计划,以实现联机检索共享情报资源为目标,在网络环境下建立分布式文献数据库,通过网络相互共享全部资源;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图书的联机检索与编目,馆际查询和馆际互借情报检索与自动化结合在一起,在交大与复旦两校HONGYWELL—DPS8计算机上推出IRNS系统,它在每个节点上的子系统是一个通用的文献库管理系统。北京地区在上海的影响下,由中科院图书馆与北大、清华两校图书馆又酝酿制定了"APTLN"计划(即中科院、北大、清华图书馆联网)以推进网络化建设。同时,图书馆的标准化又为图书馆网络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于1979年成立了“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我国图书的标准化著录做了大量的工作。诸如:《文献著录总则》、《普通图书著录规则》、《连续出版物著录规则》、《非书资料著录规则》、《档案著录规则》、《地图著录规划》、《古籍著录规则》等,还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ISBN和ISSN的规则。ISBN和AACR[,2]的出版发行,更是加速了我国自动化、标准化、网络化、集成化的进程,特别是1986年至1987年,由于汉字信息处理日臻完善,快速汉字输入、处理已得到根本解决。此时,微机的性能普遍提高了一代水平。再加上缩微自动检索设备,台式激光印字机,光盘,微机局部网等先进设备和软件的问世和使用,加速了自动化集成系统的研制和发展,促进了图书馆现代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四)猛进:图书馆自动化日趋完善
在最近十多年里,图书馆自动化建设进入更高一个层次,图书集成系统化愈趋完善,性能优良的硬件设备,先进的联机局域网络技术,还有全面的数据库研制,使整体化、多功能的综合型的集成系统不断建成,如:深圳图书馆(ILAS)系统,北京大学图书馆的(PULAS)系统,深圳大学图书馆研制的《深圳大学图书馆计算机管理集成系统》(SULICMIS),并移植到NOVELL网络环境,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自动化建设方面,是在IBMAS/40中小型计算机上实现的大型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ZSLIAS);东北电力学院图书馆研制的《整体化图书情报计算机管理系统》;成都科技大学图书馆研制的《图书馆微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研制的《3[-,]网集 成化图书馆系统》。这些集成系统在图书馆自动化的运行实践中得了很好效果,获得了较大的成功,为我国的图书馆自动化建设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在此基础上研制集成化系统的还有: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湛江医学院图书馆;华西医科大学图书馆;上海包兆龙图书馆。各种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异军突起,为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完成了单循环管理向集成系统的巨大转变。
二、集成系统的功能设置:
由初期的功能单一的图书馆自动化发展到今天的集成系统,在系统的设计与组成模型上有很大的发展。
(一)系统设置的发展过程
从七十年代末期我国开始初步尝试到今天的标准化、网络化、集成化,是一个值得骄傲的辉煌阶段,从介绍西方的LC—MARC开始,架起了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桥梁。随后,建立了我国机读目录。借助于引进LC—MARC磁带,研制出西文书刊目录和西文文献数据库。中国图书馆学会与南京大学教学系情报检索教研室研制的实用SDJ系统—NDTS—78使用,依照LC—MARC款式,首次用高极语言COBOL编写软件,在西德SIEMENS—7730计算机上运行,建立了一个家用的小型运行系统。与此同时,中山大学教学系计算机软件教研室在国产DJS—130计算机上研制情报检索软件,于1977年1月完成MIRS—H多用户小型检索系统。还有,山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与山西省图书馆使用在国产TQ—16计算机上研制,包括期刊信息库建库和编目、检索、打印等应用程序在内的“外文期刊编目和检索计算机处理系统”,这个系统在1979年6月获阶段性进展。
随着自动化飞速发展,形成了几种系统组成的多功能微机系统。1986年12月深圳大学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I(SULCMISI)中采用的硬件是组成“3+局域网的3SERVER和若干台IDMPC—AT/XT微型”,同现在北大自动化集成系统相似,它设置了采访、编目、流通、馆藏检索和期刊管理五大模块,运用了子程序嵌套,总计有240个程序。
由于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经验不断丰富,对系统的相应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部在1988年把研制图书馆集成系统立为一个重点科技项目,由深圳图书馆牵头和组织湖南、黑龙江等8个省的公共图书馆共同承担ILAS系统的研制任务,该项目于1991年通过鉴定。这个系统包括采访、编目、检索、流通管理、连续出版物管理和参考咨询六个功能子系统,拓宽了系统功能,真正建设成另一个多功能、多用户的集成系统。整个系统是一个核心LDBMS支持下,由管理程序控制多个相互独立的软件的功能模块,在逻辑上集成的多文文档构成一个整体,集成系统在这不断完善的过程中。1993年7月,深圳大学图书馆又推出“计算机集成系统Ⅱ”(SULCMISⅡ),它的设置更为完备。包括了采访、编目、流通、馆藏检索、现刊管理、目录打印、格式转换、检索条目和行政管理九个功能于系统;采用微机局域网技术、条形码识别技术、关系型数据库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在通用性、用户界面、安全性等方面,与SULCMISⅠ相比较均有较大突破和改进,所以,它已被海内外40多家图书情报部门所采用,在系统设计、产品实用性以及所产生的效益等方面该系统都居国内先进行列,达到当前国际同类系统的水平。
(二)系统功能的发展
系统设置不断完善,系统的功能也越来越健康,由单一功能发展至多功能、多用户、多终端,囊括了图书馆各部门的各项业务;由单馆操作发展到联机网络化;由单片管理系统发展为集成化系统。在大多数较完善集成系统中,还有书目控制、典藏管理和业务统计、国际交换的国际联机网络检索系统,而且各子系统的功能也愈来愈细。例如,连续出版物管理子系统就包括从订购、记到、催购、装订、编目入藏、检索到流通出版物处理的全过程。在这里,订购包括查重订购、机读型订购、打印订单、订购统计、订购文档备份、打印装订清单等操作;期刊编目包括期刊著录输入、打印著录卡片、装订数据入藏、馆藏记到、打印期刊登记薄、打印期刊注销簿和统计操作;交换赠送包括交换赠送刊查重、交换赠送包括交换赠送刊查重、交换赠送刊统计等功能;检索包括记录控制号、ISSN号、统一刊号、订购刊号、分类号、题名、责任者等。
按图书馆业务划分的下述功能不断完善,这些功能是采访编目、检索、流通管理、连续出版物管理、参考咨询、书目控制、典藏管理和业务统计、国际交换等系统。
采访:包括订购管理、验收登记、经费管理统计与报表生成、赠送交换。
编目:主要依照机读目录及有关规范,建立起中央书目数据库进行编目查重、编目建度、编目查询、输出处理、交换处理、编目统计。
联机检索:集成系统提供多种联机查询手段,查询整个集成系统的书目数据,提供检索的形式灵活多样,支持用户索引检索,限制检索、组配检索和二次检索,用户可随意输出检索结果和保存检索结果,按菜单提示进行,也可进入命令方式,采用了26个检索命令,使得检索过程更加灵活。
连续出版物管理系统:包括从订购、记到、催购、装订、编目入藏、现刊管理、检索和流通整个连续出版物的处理过程。
流通子系统:该系统使用条型码作为图书与读者识别符号,快速处理借还等流通业务。包括事务管理、管理查询、读者管理、统计报表生成与打印、书目管理、系统维护等功能。
参考咨询:图书馆员可利用该系统提供的建库功能,建立工具书、科技书目库、特区文献库、档案库等文献数据库;还可建立非文献数据库提供读者一种咨询手段,使图书更好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
书目查询和书目控制:包括全国书目、本馆书目等,以使读者利用书目,进行检索、加强馆际互借和馆际之间的了解,促使资源共享。
典藏管理和业务统计:图书馆藏书管理系统,图书馆进出业务统计。
国际交换:以便于国际联机检索为目的。
三、集成系统
(一)软件开发的特点
从编制西文图书目录卡片与书本联合目录入手,依照LC—MARC款式,应用COBOL高级语言编写软件,逐步建立我国西文图书书目数据。其例子为:北京大学图书馆研制的西文图书联合目录系统(使用COBOL语言编写软件,在VAZ—1/750、HP3000上运行了3000多条记录)、USMARC—UNIMARC转换系统(采用COBOL语言和DBASEⅢ数据库,在VAX—11/750上运行);图书采访、资料库检索、编目系统(采用CDS/ISIS软件工具,在IBMPC/AT上运行)。有的采用BASIC语言去编制软件。江苏工学院图书馆开发的“书目软件”、“期刊管理软件”、“专刊管理软件”、“流通管理软件”都采用Basic高级语言编写,在IBMPC/AT型机上运行。这些软件在实际应用的同时,也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改良。
但是我们应当看出,不管是高级语言还是汇编语言,虽具有通用性,但也发现有其先天的不足。由于汉字信息在处理的科学化从而出现了大量的汉字DBASEⅢ开发软件,它们在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的设计中,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较早期研制的一些检索系统都随机引进软件包,如联合国开发署援助我国建立北京计算中心,随机引进的是Birds、Emaqe、MINISIS三个情报检索软件包。
我国最早研制并通过国家鉴定的集成系统大都采用DBASEⅢPLUS来开发软件。如:成都科技大学图书馆研制的“微机网络管理信息”和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研制的“3[+,]局域网集成图书系统”都采用DBASEⅢ为软件开发工具,在IBMPC/XT机型上运行。深圳大学图书馆研制的“计算机管理集成Ⅱ(SULCMISⅡ)”也采用DBASEⅢPLUS,可在IBMPC/AT.XT3”局域网上运行。但是,上海空军政治学院图书馆研制的“中西文兼容图书馆集成系统”(ACCMS)却是以MINISIS、IMAGE·PASCAL作为软件设计工具、在RP3000上运行、实现其集成系统的功能。也有一些图书馆应用单纯的汇编语言编制软件。如武汉大学图书馆设计的“文献目录控制系统”等。随着软件开发的进一步深入,有些图书馆还采用单一的C语言或C语言与其它高级语言相结合作为开发的软件的工具。如:安徽大学图书馆与计算机工程系联合开发的“ADTLG多用户通用图书流通管理软件”则以C语言与PASCAL相结合作为软件开发工具,在ALTOS—986T、IBMPB/XT上运行。杭州商学院图书馆设计的“图书流通管理系统”采用的是C语言作软件开发工具,在3P2/300超级微机带与终端运行。
总的来说,不管是汇编语言还是高级语言在编制软件时,都出现了一定的局限性,汇编语言更为重要的是难以移植到终端运行,而BASIC、PASCAL、COBOL等高级语言可读性强,但处理速度较慢等缺陷;DBASEⅢ的记录格式字段固定,又带来一定的不便;而C语言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汇编语言与高级语言的不足。像C语言这样的“中级语言”在集成系统的设计中有较多可取点。所以C语言凭借自身在系统设计中所具有的优势,可能成为未来集成系统软件设计工具的主要发展动向。归纳起来,C语言拥有如下优点:它符合国际标准ISD—2769的要求,能够处理可变格式记录和可变长字段的数据;可以避免用DBASEⅢ记录格式字段固定的缺点,解决汇编语言编写应用困难较大的不足;能把高级语言的成份和低级语言的功能结合起来,满足处理机读目录可变格式和可变长度的要求,技术方法合理,以达到提高效率、节省大量外存空间之目的。这些都是其它语言很难做高到的。人们之所以越来越重视C语言,是考虑他的可移植性强;在DOS系统和UNIX系统下都能工作;编写程序效率高;软件不带编译系统;占内存少;属模块式结构,便于程序编写与修改,可在汉字系统下工作在网络中运行等等。
在集成系统设计中,C语言还有一系列不可忽视的技术特点。它采用国际标准ISO—2709数据格式;可变记录格式和可变字段长度的全屏幕窗口输入数据技术;采用快速内外排序法,可变长数据索引,快速更新数据和检索技术。适用联网技术,使用较多的是NOVELL网。
(二)集成系统的特点
截至1988年,我国已有自选设计的图书馆集成系统中有5个通过国家鉴定,有3个尚未通过国家鉴定。近年来,又有较为新型的集成系统通过了国家鉴定。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研制的PUBAIS、深圳图书馆研制的ILAS、深圳大学图书馆研制改造的SULCMISⅡ都陆续通过国家鉴定,为我国的图书馆自动化副业的发展做了很大的努力,它们的功能愈来愈全面,特点越来越突出,这些集成系统的突出特点反映了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研究的水平。
1·集成性:有一个集成化的应用软件包。表现为:(1)文档集成:设计了两个主要文档,一是主书目库,书目描述的集合;二是馆藏文档,这是书目管理数据的集合。(2)数据的集成:有计算机管理的书目记录控制号,记录特征号码,书目描述体和馆藏管理项等。(3)功能集成:通过系统控制,把业务处理功能和管理功能的各子系统集成在一个系统内,互相协调,互相作用。(4)软件模块的集成:在中央处理模块(LDBMS)的控制下,调用其它子系统模块。
2·适用性:集成系统有广泛的适用性,可以全套移植,也可装配使用,能随设备的扩充而增加子系统,并可根据图书馆业务的需求进行修改和重组。
3·可移植性:不同的集成有着各自的移植功能。如(SULJCMISⅡ国际移植到MOVELL网络环境下运行,(ILAS)可分别在普通的UNIX、XENIY、SCO—XENIX和UMS系统下运行,推广和移植所使用的机种有486型机、386型机、MIERO—VAXⅡ等机。还要以成功地移植到小型机上。
4·易维护性:各集成系统都几乎采用结构化编程方式,软件模块均有用一个入口与一个出口的定型结构来展开程序,从而使程序呈现为一种逻辑清楚的分层结构,模块相互独立易修改和维护。
5·安全可靠性强:有识别机构,还有并发控制,以及系统自身维护和数据库恢复。
6·采用国际国内标准数据格式,建立了规范控制机制,具有多数据源加工软件设施和参数设置系统。
四、发展集成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图书馆自动化事业发展十年,发展速度是较快的,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的发展更是令人振奋。在推广实践中,做出了很大贡献,有些系统的设计和产品实用性以及产效益等方面已到了当前国际同类系统的同等水平。
然而,就全国看来,各地区、名单位、各系统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差距很大,有的图书馆已进入了集成系统实用与进一步研制阶段,而有的图书馆却还是一个空白,就地区而言,大城市、经济发达的地区、沿海城市、经济特区,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成都等地发展较快;就系统而言,高等学校图书馆条件最好,集成系统的研制成果也最多,运行也最成功,公共图书馆较差一点,起决定作用的是地区差别,“贫富差距”。以深圳为例,不管是深圳大学图书馆还是深圳市图书馆,其集成系统的研究都极其成功。而内地,不管是高校图书馆还是公共图书馆在集成系统建设方面甚至大图书馆自动化发展方面都有一段距离。最令人忧虑和不安的是,目前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的研制方式。由于各自为政,互不通信息造成很多重复劳动,既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又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这种现象在图书馆自动化事业发展的初期在所难免,但是,当图书馆现代化建设进入蓬勃发展,特别是自动化集成系统建设已得到了相当发展的时候,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就整体来说,我国自动化集成系统的建设还较落后,发展不很平衡,大范围普及程度很低,受经济等方面因素影响,专业人员缺乏,系统社会化程度很不高等等。具体来说,存在的问题有:
1.系统内部建设的片面性与系统工程发展之间的矛盾。根据对我国几个较成功的集成系统建设进行分析,它们虽然几乎同时上马,也几乎同时完成任务,但建设过程互助、协作、互相借鉴少。分散建设、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系统协调指挥,而使全国性系统上不去。
2.系统外部建设孤军奋战与协作共享之间的矛盾。集成系统的发展主要在于标准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建设方面,协同共享。但很多馆在建设过程中,单枪匹马,自建自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馆际网络化建设欠佳,为资源共享设置了很大障碍。
3.技术采用的主观性与长期适用性之间的矛盾。当今世界的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在系统的建设方面必须考虑长期适用性、发展的战略眼光,有些馆在这方面吃不少亏,在购买计算机等硬件设备时,只图眼前的经济实惠,最终浪费得更多,这事关重大,必须慎重考虑,三思而行!
针对建设中出现以上问题,需要根据我国国情,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建设之路。需要采取相应对策,提高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的社会化程度,促进我国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建设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