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保障审计发展历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社会论文,发展历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的社会保障审计于1983年国家审计机关成立之时开始,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起步阶段
(1983年-1998年)
社会保障审计起步阶段是从审计署成立到1998年。期间,1994年颁布的审计法明确了对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资金以及其他有关基金、资金财务收支的审计职责,社会保障审计包含于其他专业审计监督之中,未形成社会保障审计的概念,主要是根据审计业务部门的职能分工有选择地对有关社会保障资金进行审计。社会保障审计主要被认为是农业和行政事业的审计范畴,先后组织过养老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审计、彩票发行和资金使用情况审计、住房资金审计及救灾资金审计。审计的主要目标是查错纠弊,揭露各种挤占挪用和贪污、浪费问题,对树立审计权威和促进内控制度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阶段由于我们对社会保障在整个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客观上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还在试验之中,尚未定型,我们对社会保障审计还不能从总体上把握,社会保障审计工作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探索和研究阶段
(1998年-2005年)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作为市场经济的支柱之一逐渐被社会所认识,社会保障审计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1998年,结合中央政府机构改革,国务院批准审计署新增加的四项职能中就包括“审计监督社会保障资金”。在机构精简的情况下,国务院批准审计署增设了社会保障审计司,负责审计由国务院主管部门管理和受国务院委托由社会团体管理的社会保障资金的财务收支和管理使用情况,开展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以及指导地方社会保障审计业务。此后,审计署社会保障审计司先后组织和指导驻地方特派办及地方审计机关开展了对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资金、失业保险基金、中国福利彩票赈灾专项募集、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养老保险财政专项补助、救灾资金、财政投入和管理的社会保障资金、企业欠缴养老保险费情况、养老保险征缴情况、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等项目的审计和审计调查。审计工作主要围绕“摸清底数,揭示问题,促进规范”开展,纠正了大量挤占挪用行为,对规范社会保障资金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审计结果多次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批示,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随着监督力度的加大,各种挤占挪用的行为越来越少,这样传统以查错纠弊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审计路子就越走越窄。社会保障审计司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保障审计要跳出查错纠弊的审计模式,着力从制度和管理上揭露分析问题,促进建立统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思路,并将促进社会保险费改税、提高统筹层次、建立独立社会保障预算为中期目标。但是,由于工作目标过于超前,未能够与社会保障发展实际相结合,加之未找到合适的审计工作切入点,致使社会保障审计成果不很显著。
创新和发展阶段
(2005年至今)
2005年,审计署社会保障审计司在总结以前社会保障审计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社会保障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以效益审计为总揽,以社会保障管理和制度运行过程为主线,以社会保障资金的真实、安全、规范为切入点,以检讨社会保障制度和运行机制的缺陷为落脚点,促进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的总体工作思路,并进行了一系列创新。
首先是创新审计思路。这一阶段的社保审计尤其是救灾资金的审计开始由事后审计向事中乃至事前审计转变,逐渐探索和实践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审计目的由查处问题向预防问题的产生转变,注意发挥审计的预防性、警示性和建设性作用,注意发挥审计的“免疫”功能。
其次是创新审计内容。这一阶段的社保审计视线开始由合规性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由财务领域向业务领域拓展,由单纯查处违规违纪问题向检查管理漏洞和制度缺陷的更高层次发展。先后组织的审计和审计调查,在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将项目整体目标定位在检讨和评价现行体制机制的运行情况、政策制度的执行效应以及资金管理使用效益等方面,着重揭示制度方面的缺陷,使社保审计的触角逐步进入新领域、深层次和要害区,审计监督力度明显加大。
第三是创新工作方法。为了防止计划方案的盲目性和工作部署的简单化,这一阶段的主要社保审计项目都采取了提前调研、先行试点的措施,在摸准实情、探明路径的基础上制订审计工作方案,同时编写出具体可行的操作指引及流程图随方案一起下发,使审计实施方案的适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越来越强。与此同时,大力推广重要性原则、数理统计等分析方法和计算机审计技术,尝试数据挖掘技术在社保审计中的应用。为了规范社保审计工作,社会保障审计司还积极创新对地方审计机关的工作指导和问责机制,于2007年5月专门制定下发了《审计署关于加强地方审计机关社会保险基金审计监督工作的意见》,明确了社保基金审计的总体目标、主要范围和重点内容,提出了全面审计、连审三年、逐级负责、检查督导、重大问题报告和责任追究等具体措施,使社保审计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迅速形成。
第四是创新审计成果。社保审计跳出就事论事地反映审计所发现问题的狭窄范围,不仅反映社保资金收支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揭露重大违法违纪案件线索,而且分析和反映社保制度运行中带有全局性的问题以及社会关注的普遍性问题;不仅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而且针对制度执行不到位和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从体制机制上提出意见和建议,使审计的成果不仅贴近百姓切身利益,而且更加体现出服务大局的审计方针。
这一阶段成功实施了对上海社会保障基金及相关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收支情况,城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使用情况,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使用情况,救灾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殡葬事业管理使用情况,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等进行了审计和审计调查。由于思路明确、方法得当,审计成效显著,审计的影响越来越大。2005年,组织50个城市的失业保险基金审计,初步探索以绩效审计理念提升审计成果,形成《失业保险基金管理亟须规范》重要审计信息,温家宝总理亲自批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进行研究。2006年,组织住房公积金审计调查,审计调查方案从制订到审计结果的形成均按照效益审计的理念实施,对我国目前的公积金制度设计提出了评价性意见,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建设部会同财政部、人民银行、审计署、银监会、总工会等部门,进行多次研究并组成调研组对住房公积金的运行情况、存在问题、完善措施进行了调研,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报告》,审计发挥了显著的促进制度完善的作用。2006年,审计署组织派出局及特派办对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5个计划单列市本级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基金进行审计,在真实性审计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统筹层次和统一征缴体制的建议。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常务会,研究三项基金的审计结果,并根据审计建议,组成联合调查组,对社会保险缴费体制进行调查。2007年,组织对救灾、殡葬资金进行审计,在财务收支审计中,进一步融入绩效审计内容,将项目整体目标定位在检讨政策效应、评价资金效益上,着重揭示了现行救灾管理体制和殡葬政策的缺陷,取得了很好的审计效果。上海社会保障基金的审计结果不仅写进了中央处理陈良宇的决定,作为中央纪委、检察机关处理相关责任人的依据,同时审计建议也被上海市政府采纳,制定并完善了多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制度。2008年,对汶川地震救灾款物的全过程跟踪审计中,审计署和各级地方审计机关共向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提出了3640多条审计建议,各级政府采纳整改2940多条,根据审计建议出台规定或完善制度560多项,是审计有效发挥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免疫系统”功能的一次成功实践。
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审计方向明确,审计方式方法有效,审计领域也延伸到了社会保障业务内容,完成了从提升审计结果利用水平到从项目立项、方案制订、审计实施、结果反映全过程的社会保障绩效审计的转变,取得了丰硕成果。四年时间内共查出各种违纪违规资金961.90亿元,先后编发《审计要情》、《重要信息要目》等审计信息74期,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62篇次,转送部委34篇,在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审计系统内部都产生了良好影响。审计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得到了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可,同时也对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国社会保障审计发展大事记
标签:社会保障资金论文; 社会保障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审计目的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管理审计论文; 审计署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