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尊伟 顾小辉
(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401121)
【摘 要】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通过模拟不同填方高度情况下桩基托梁挡土墙的位移,归纳施工过程中桩基托梁土墙的位移的变化规律,提出施工过程的注意事项,为实际施工过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挡土墙;桩基托梁;数值模拟;施工应用
1、前言
桩基托梁挡土墙是一种桩与挡土墙组合而成的支挡结构形式,其中桩与挡土墙之间由托梁连接。桩基托梁挡土墙按结构形式主要有:单排桩基托梁挡土墙、多排桩基托梁挡土墙和锚索(杆)桩基托梁挡土墙,按工程设置位置主要有:路堤式桩基托梁挡土墙和路肩式桩基托梁挡土墙。工程应用中,根据边坡的情况,桩基托梁挡土墙按照桩的使用功能分为:承载桩基托梁挡土墙和抗滑桩基托梁挡土墙。本文依托的工程实例为路堤式桩基托梁挡土墙,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施工过程中桩基托梁的位移变化规律。
2、工程概况
本文选取最不利断面进行研究,该段横剖面地形较陡,坡角5°~30?,覆盖层为残坡积粉质粘土,土层厚度0.20~15m,下伏基岩为泥岩、砂岩。该段为填方路基段,填方高度42.5m。由于附近有建筑物,无法采用正常放坡,拟采用多排路堤式桩基托梁挡土墙,上部挡土墙采用C20混凝土现浇衡重式挡土墙,下部桩采用2排钻孔灌注桩,桩径2m,桩长38m,纵向间距4m,横向间距6m,托梁厚度2m,宽度10m。计算简图见图3.1。
3、计算模型及计算参数
3.1 计算模型及范围
采用midas GTS有限元软件对边坡及支挡结构进行分析。以托梁顶面为原点,长度12m做为一个单元。墙厚土体取60m宽,挡墙前土体取30m宽,桩基一下取10m。填方边坡第一、二、三级坡比分别为1:1.5、1:1.8、1:2.0。土体、岩体、托梁和衡重式挡墙采用实体单元模拟,桩基采用梁单元模拟。实体单元共有8906个三维网格单元,3152个节点,梁单元共有60一维单元,78个节点。
3.2 材料模型及参数
本文将实体单元土体、岩体以衡重式挡墙定义为摩尔-库伦模型,托梁定义为弹性模型,梁单元桩基定义为弹性模型。
本次数值模拟所采用的参数见表3.1.
表3.1 岩土物理力学参数表
3.3 计算工况及监测点布置
为了更好的模拟桩基托梁挡土墙施工过程的变化规律,本文分8个工况来模拟施工中的每个阶段。
图3.1计算简图
工况1:计算初始地应力,计算后令其位移归零,模拟原始边坡在自重作用下完成固结,支挡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不包括这部分变形。
工况2:增加桩基托梁挡土墙部分计算,模拟其施工完成后在自重作用下的位移变化。
工况3:增加填方一部分计算,模拟土体回填至托梁顶标高时桩基托梁挡土墙的位移变化。
工况4:增加填方二部分计算,模拟土体回填至衡重台标高时桩基托梁挡土墙的位移变化变形。
工况5:增加填方三部分计算,模拟土体回填至衡重式挡墙顶标高时桩基托梁挡土墙的位移变化。
工况6:增加填方四部分计算,模拟一级边坡形成后桩基托梁挡土墙的位移变化。
工况7:增加填方五部分计算,模拟二级边坡形成后桩基托梁挡土墙的位移变化。
工况8:增加填方六部分计算,模拟最终三级边坡形成后桩基托梁挡土墙的位移变化。
本次在桩基托梁挡土墙上设置28个监测点,记录每个工况下的位移变化,通过分析得出现场施工过程中桩基托梁挡土墙的位移变化规律。监测点具体分布见图3.1。
4、计算结果分析
4.1 上部衡重式挡土墙位移分布
由图4.1可知,工况2桩基托梁挡土墙施工完成后,墙体的整体水平位移出现负值,即挡墙有向填土方向的位移。这主要是因为衡重式挡墙的重心靠后,在自重的作用下有向填土方向倾覆的趋势。
随着墙后土体施工即工况3到工况8,墙体整体水平位移由负值逐渐变成正值,并在施工过程中,墙体的整体水平位移逐渐增大。
挡墙顶的最大水平位移为7.8cm,衡重台处最大水平位移为11.1cm,挡墙底的最大水平位移为15.9cm。挡墙的最大水平位移发生在挡墙底部,最小水平位移发生在挡墙顶部,挡墙没有向临空面旋转的趋势,说明挡墙具有很大的抗倾覆能力。挡墙底部受到桩基和托梁的约束,并且因为桩顶产生较大位移,所以上部衡重式挡墙的最大位移出现在挡墙底部。
由图4.2可知,随着墙后土体施工,挡墙向下的垂直变位逐渐增大,其中监测点1的竖向位移大于监测点2,监测点4的竖向位移大于监测点3,监测点5的竖向位移大于监测点6,衡重式挡墙有向填土侧倾覆的趋势,挡土墙不会发生倾覆破坏。
图4.2竖向位移
4.2 托梁位移分布
由图4.3可知,随着墙后土体施工即工况2到工况8,托梁的整体水平位移由负值变成正值,并在施工过程中,托梁的整体水平位移逐步增大。托梁的最大水平位移出现在底部为17.1cm,这是因为上部挡土墙有向填土侧倾覆的趋势,对托梁上表面产生约束,导致底部水平位移大于上部水平位移。
由图4.4可知,随着墙后土体施工即工况2 到工况8,托梁的整体竖向位移逐步增大,监测点5、7的竖向位移大于监测点6、7’的竖向位移,说明托梁有向填土侧倾覆的趋势,这与上部衡重式挡土墙分析得出的结论一致。
图4.4竖向位移
4.3 桩基的位移分布
由图4.5和图4.6可知,桩基的整体水平位移从工况2到工况8逐步增大,且变化均匀,没有出现突变,说明桩基没有发生断裂等破坏。从图4.5中可知,前排桩的最大水平位移出现在桩顶,最小水平位移出现在桩底,且沿着桩长方向水平位移一次增大,其位移变化规律与单排抗滑桩一致。从图4.6中可知,后排桩的最大水平位出现在桩顶,最小水平位移出现在监测点14’和监测点15’土与基岩的界面处。这主要是因为后排桩桩身受到的水平力比较小变形小,而桩顶受到托梁的约束发生较大变形,从而导致桩身出现向填土方向凸的现象,又因为桩底嵌固在稳定的基岩里,因此最小的水平位移出现在土与基岩的界面处。
图4.6后排桩
5、结论
本文主要通过midas GTS有限元软件,以工程实例为依托,对桩基托梁挡土墙现场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工况下的数值模拟计算出的位移量,直观的呈现出桩基托梁挡土墙的变形规律,为实际施工提供借鉴。主要结论如下:
(1)随着墙后填土的施工,上部衡重式挡墙整体水平位移逐渐增大。本工程实例的衡重式挡土墙有向填土方倾覆的趋势,说明不会发生倾覆破坏。上部衡重式挡墙可以与桩基托梁分开单独计算其安全性。
(2)托梁变形主要受上部衡重式墙的影响,本工程实例最大的位移出现在上部挡墙墙踵处。
(3)前排桩水平位移变化规律与悬臂梁类似,可知墙后土体产生的水平推力主要前排桩承担。
(4)后排桩水平位移出现向填土侧凸的现象,建议在桩基的中部增加横向支撑,提高群桩的整体性。
参考文献:
[1]李海光,周德培等著.新型支挡结构与工程实例.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陈忠达.公路挡土墙设计[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3]高志辉.桩基托梁挡土墙力学作用机理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5.
论文作者:陈尊伟,顾小辉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建设标准化》2016年5月总第2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5
标签:位移论文; 挡土墙论文; 桩基论文; 挡墙论文; 工况论文; 水平论文; 出现在论文; 《工程建设标准化》2016年5月总第2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