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论文_杜艳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论文_杜艳

杜艳 安徽省淮北市梅苑学校 235000

【摘要】从2016年起,中小学起始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统一改为“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增加了法治板块,可以看出国家更加注重中小学的法治教育。然而,当前一些学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的实效性不高,主要表现为法治教育内容与生活联系不太紧密,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未让学生产生良好体验,师生法律意识与法律行为规范相脱离。因此,应采取完善生活化法治教育内容,构建系统课程体系;开展体验式教育方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学生法律信仰与自制力,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等策略,以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3-116-01

前言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互动式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开放式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相长、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目的。

一、组织朗读活动

新教材一大主题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这一主题有利于引导学生感受自身成长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从小植入中华文化的独特基因,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热爱之情,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形成正确价值取向。例如在学习“家的意味”这一课时,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准备,搜集与“家”有关的诗词、故事,还有广为流传的“家规”“家训”等内容。其中诗词有《游子吟》《回乡偶书》等;故事有“卧冰求鲤”“百里负米”等[1];家训如诸葛亮的《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学生都积极将这些内容在课堂上进行朗读展示并说明自己对所朗读内容的理解。这一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在中华文化中,家的深厚意味和丰富内涵,增强学生对家的亲切感和归属感,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其他同学也了解和分享了更多的知识,开阔了视野,深化了教学主题,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采用探究式教学

新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依据,坚持知识逻辑和生活逻辑相结合,更彰显了新课程标准强调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本学科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基于核心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根据学情,立足重难点问题,精心设计核心体验活动,坚持简约而流畅的教学过程。例如,在“憧憬美好集体”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在研读课程标准和分析学生学情的基础上,为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突破重难点,采取了核心体验活动———生命营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活动规则展开生命营救活动。这一活动营造了深厚的课堂学习氛围,通过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学生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心中有对美好集体的憧憬,脚下有建设美好集体的行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然后,继续以活动为核心,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美好集体的认识,关照自己所在的集体。教学以“课前策动—课堂互动—个人触动—课后行动”为线索,科学运用核心体验活动,将课堂转化为学生实践活动的大平台,充满活力[2]、其乐融融,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体验中学,在生活实践中用,在活动体验中感悟道理、升华情感、践行正确的价值观。

三、采用互动式教学

问题探究互动是指教师在备课时对教学重难点设计问题,并在课堂上提出来与学生一同探讨,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历和理解能力等因素,提出初中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者贴近生活的问题。例如,在学习法律在我们身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举出最近发生的北京地铁打人事件这个例子,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批评了两位做推销的女生,认为她们干扰了大家的正常生活,有扰乱公共秩序的嫌疑;有的学生认为虽然男生的拒绝方式有点粗暴,但近年来的推销人员确实有些强买强卖的举动,会利用人们的道德心成全他们的推销目的,虽然没有触犯法律,依然应受到谴责……教师可以先总结学生的观点,然后一一评析,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答案还有哪些不足之处,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也能够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四、采用体验式教学

调查发现,学生更愿意参加体验感受式的教学活动。所谓体验式教学法,是一种互动的交往形式,旨在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是从教学目的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和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体验式法治教育可采取自主探究、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法治辩论、旁听法院的公开审判现场等方式,多角度多思维地向学生展示法治的力量。以法治辩论和情景模拟为例,法治辩论可通过多个日常学习中较为容易理解又容易产生歧义的法治案例为内容,分组展开辩论,教师在辩论后做总结,旨在通过辩论的方式让同学参与进来,对法治问题进行探究研讨,在唇枪舌战中掌握法治相关知识,做到活学活用。情景模拟可让学生通过对情景的模拟演练达到参与、体验的目的。其中,模拟法庭是最为全面的一项活动。首先由教师组织学生研究案例,分配角色,由学生代表进行场景配置、模拟预演。通过建立仿真的法治环境,引入真实案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克服传统教学中的死板案例对学生的束缚[3]。可以说,体验式教育方式既符合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又符合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三维目标。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对于有关的法律课文要重点钻研和备考,根据学生阶段认知的特点,以体验式方法为主、综合多种教学方法为辅的方式,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初中生对于法治教育的兴趣,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参与性、互动性、创新性,提升法治教育的实施效果。

结语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开展活动教学,关注学生的体验和需要,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一改传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厌恶而转化为期待,从而提高教学效益。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探索,丰富活动类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蒙冬梅.师范类院校法学专业“双资格型”人才培养教育创新研究探索[J].法制与经济,2018(02):172-173.

[2]胡灵芝.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策略[J].中学课程资源,2018(06):49-50.

[3]张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辽宁教育,2018(13):28-31.

论文作者:杜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3月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  ;  ;  ;  ;  ;  ;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论文_杜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