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青年向共产党人转变的思想轨迹_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论马克思青年向共产党人转变的思想轨迹_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论青年马克思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的思想轨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共产主义者论文,轨迹论文,思想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始人的马克思,并非从一开始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而是经历了一个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进而创立唯物史观,成为彻底唯物主义者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与他在政治上由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完全的科学的共产主义者的转变,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我们认为,青年马克思完成向科学的共产主义者转变的标志,是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的巨著《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马克思的科学的共产主义理论信仰,就是随着其科学的历史观——唯物史观的全面创立而真正确立起来的。

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不是一个纯粹理论研究的过程,而是同他探求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途径和历史使命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并不是为了营造他的哲学体系来创立唯物史观,而是在为无产阶级寻求彻底解放的道路,科学地论证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历史理论的。因此,青年马克思完成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转变,进而创立唯物史观,成为一个彻底唯物主义者的过程,与他在政治上由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义义者向完全的科学的共产主义者的转变,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科学的共产主义理论信仰,只有在科学的历史观——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才能确立起来。近年来,对于青年马克思完成向科学的共产主义者转变的标志问题,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界存有分歧。有人认为,这一转变是在《德法年鉴》时期完成的,也有人认为是在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完成的。笔者则认为,这个转变的标志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巨著——《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面世。本文试对这一见解进行历史的考察。

一、从革命民主主义到确立共产主义立场的转变

《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从总体上说,他的哲学思想仍然处于黑格尔的影响之下,政治上也依然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他站在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上,对普鲁士专制制度进行了公开抨击。他当时所使用的理论武器,一个是黑格尔的普遍理性,另一个就是资产阶级的自由观。《莱茵报》被查封以后,马克思通过反思,对黑格尔哲学的信仰开始发生动摇。1843年夏,他写成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文,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把自己寻找真理的道路确立在牢固的唯物主义基础之上,认为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钥匙,必须到现实社会斗争中去寻找。1844年初,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前者第一次提出了人类解放的课题,从揭示宗教的社会本质和政治国家的社会本质出发,论证了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第一次以比较科学的方法指明资产阶级政治解放对于人们的限制,向人们指出一条争取自身解放的道路;后者则进一步揭示了宗教的社会本质,论证了人类解放的物质力量,把对宗教的批判引申到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同时强调:“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1〕, 并指出无产阶级是完成这一批判任务的最强大的物质力量。在这里,马克思为人类解放找到了物质承担者。

但是,《德法年鉴》时期的马克思,并没有形成他的唯物史观。这是因为,他是用异化的观点来论述他的社会革命理论的,他以“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为依据,把人类解放的任务归结于个体和类的矛盾,从而把人类解放理解为把人的世界和关系还给人自己的观点,明显地带有人本主义历史观的色彩,他对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作用的分析,也是从人性异化角度展开的,而不是把这一理论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分析的基础上。这时的马克思所使用的理论武器,主要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和抽象的异化观,他还不可能用科学历史观的语言把人的本质的思想正确表述出来,而只能把所谓人的“原有力量”归结到费尔巴哈关于“类本质”的思想中去,只能在“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意义上理解人类的解放。尽管马克思已经认识到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物质力量,但是他对于表述人的解放的思想形式,仍然停留在费尔巴哈关于人的理论即人本主义的水平上。在他看来,历史之所以选择无产阶级来担负人类解放的伟大使命,是因为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活条件、状况和地位,同其作为人的本性是相悖的。无产阶级已经丧失了合乎人性的东西,只有重新占有自己的本质,才能获得彻底的解放。这种仅仅从消除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角度来考察人类解放的观点,还不是科学的历史观。当然,马克思这些论述的内容和意义是远远超出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从一开始就把他的哲学批判同现实社会生活及社会的基础紧密结合在一起,他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也是立足于批判不合理的现实制度。他把异化的研究同对社会变革的现实思考联系起来,并将无产阶级视为消除异化的物质力量,这些富有新意的观点,都是对先前思想家的极大超越。

马克思在历史观上的进一步推进,是与他对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分不开的。在确立了对私有制进行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为了对无产阶级的地位和作用作出科学说明,开始把理论研究的目光转向社会经济问题。在著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初步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局限性,剖析了国民经济学的唯心主义哲学基础,提出了“异化劳动”范畴。他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揭示了人同物的对立关系、人同自身活动的对立关系、人同人的类本质的对立关系以及人同人的对立关系。这就是《手稿》中的异化劳动逻辑,马克思根据这一分析,逻辑地引伸出共产主义的结论。他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2〕, “共产主义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则”〔3〕。马克思当时关于共产主义理论的一个中心问题, 就是怎样从克服异化状态中实现人的本质。他从人本主义关于人和自然的统一的唯物主义前提出发,提出了“人化自然”思想,从主体本质的实现方面,强调人必须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从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在他看来,人本来具有在对象中把握自己的主体本质的能力,但是,由于异化劳动和私有制的产生,使人化的自然在现实中出现了形变,人们的粗陋的实际需要改变了人化自然的生动的丰富的内涵,而要克服这种异化状态,恢复人化自然的丰富形式,就必须扬弃私有财产。马克思已经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达到人化的自然理想状态的可靠途径,开始触及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的桥梁的思想。虽然他还没有对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给予明确规定,但这一思想是十分可贵的。

从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理论的阐述中不难看出,《手稿》在从“真正批判的世界观”向唯物史观过渡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这无疑是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一次重大转折。然而,《手稿》中关于异化劳动的论述,依然没有摆脱用人的本质异化和复归的思维方式来描绘历史的旧模式,仍然带有明显的思辩痕迹,这说明马克思还没有完全摆脱人本主义历史观的束缚。马克思以人的本质为尺度,用人的本质异化来解释历史的做法,说明他还是没能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其人本主义的唯心史观区别开来。他对共产主义的理论阐发,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从所谓人的本质的抽象假设出发的。他把共产主义看成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4〕, “是存在和本质……个体和类之间斗争的真正解决”〔5〕。这种徘徊在人本主义圈子内的历史观, 是不可能引向科学共产主义的。在《手稿》中,马克思仅仅是确立了对私有制进行批判的政治立场,确立了服务于无产阶级解放这一根本出发点,尽管这对于日后创立唯物史观具有重要意义,但仅有正确立场和正确的出发点,还不等于已经造成了科学的理论形态。唯物史观的理论思想在此还仅仅处于孕育和逐渐发端的状态。马克思的历史观虽然有了一些新的内容,但还是十分明显地刻着人本主义历史观的烙印,距离一个完全的科学的共产主义者,还有一定距离。只有当他发现了唯物史观,创立了他新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并据此阐发了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原理之后,才成为一个完全的共产主义者。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成的。

二、出发点的转变是根本的转变

如上所述,从《德法年鉴》到《手稿》,再到后来的《神圣家族》,在关于人的本质这一理论问题上,马克思一直是沿用费尔巴哈关于“类本质”的提法,虽然他由此得出了共产主义的历史逻辑,但是费尔巴哈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到1845年初,马克思开始把哲学探讨的眼光转向人的社会关系及其内在原因,由此打开了通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大门。在为其创立新世界观理论体系而写的提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第一次从人的社会属性说明人的本质,在揭示人的本质之谜的问题上完成了一次重大的理论视角的转换,把人与人的关系从个体和类的关系转变为人与社会的关系,并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各种意识形态的物质根源,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历史观。他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6〕。实践活动既是主体的人的能动活动, 又是感性的物质活动,即对象性活动。马克思在实践观上完成的这一重大突破,为他最终揭示历史之谜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根据,由此将认识论与历史观融为一体。恩格斯称《提纲》是“作为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7〕,这是完全符合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轨迹的。 马克思完成了这一决定性的思想转折,就有可能把确立科学历史观的逻辑前提和建构科学历史观的理论大厦的工作提到日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与恩格斯一道,初步完成了发挥其科学历史观的理论体系的庄严使命。

在以往的研究中,马克思局限于用人说明历史的思维方式,因而不能完全克服其理论的思辩性。而在《形态》中,马克思第一次把物质资料生产实践确立为其科学历史观的出发点和逻辑前提。由此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基础地位和社会历史性,从而也揭示了社会实践的本质特征,把历史观奠定在物质资料生产实践的前提和基础上,在揭示历史之谜问题上完成了理论视角的转换。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固然是由有意志、能思维的人所组成,但能够把人类社会同动物区别开来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不在于人的自然存在本身,也不在于人具有思想活动,而在于人们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实践。作为人类历史起点的这一生产活动,构成了科学历史观的前提。他们还进一步深入到生产过程内部,分析生产过程本身,发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运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社会内在结构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他们认为,人在思考社会现象时,不应囿于思想和观念的东西,而应该从意识赖以发生的社会存在中寻求答案。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方式之间的矛盾。”〔8〕人的社会生产, “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而“这种交往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9〕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形态由低级的一种过渡到更高级的一种,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的这个历史观的革命,其基本的逻辑构架就以物质生产的原理为理论基石和出发点;以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范畴表示社会运动的内在动力;以交往形式和市民社会表示社会联系的水平和国家生活的基础;并有一定的政治形式和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马克思和恩格斯概括说:“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方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10〕这里,马克思第一次对历史唯物论作了完整的表述,同人本主义的历史观和一切唯心史观彻底划清了界限。它向人们表明,人类解放是一种客观的历史活动,而不是人们想象的或思想的活动。从科学历史观的逻辑前提出发,马克思进而自然地引申出科学共产主义革命的理论原理。

从某种意义来讲,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为说明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提供历史观的思维方式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从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揭示社会经济形态的自然历史过程,落脚点就是批判资本主义,揭示一切私有制在人类历史运动中的暂时性,以及对整个社会进行共产主义改造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对科学共产主义原理作了最初的表述。他指出,共产主义不是从寻找人的本质开始的,也不是重新占有所谓人的真正本质。共产主义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标的最实际的行动。“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态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11〕,而这个前提,主要是由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社会化的生产力,以及由这个生产力所造成的社会力量即现代无产阶级。从这一明确的具有深刻含义的表述中可以看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的马克思,已经成为完全的科学的共产主义者。随着他的历史观的决定性突破,他的共产主义信仰也从先前不完全、不科学的状态向完全的科学的高度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三、马克思的信仰追求给我们的启示

青年马克思探寻真理,确立信仰的过程,是曲折的,艰苦的。其间,他的世界观经历了从黑格尔思辩唯心主义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再到科学历史观——唯物史观的两次大的转变,政治上则经历了从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尽管早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就确立了对私有制进行坚决批判的政治立场,萌生了共产主义思想的璀璨火花;尽管他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始终关注社会生活和现实,提出要改变不合理的现存制度;尽管他满腔热情对人类解放的道路和前景进行着不懈地探索并发现了许多唯物史观的宝贵思想……然而,在《形态》问世之前,马克思一直未能揭开人类解放和社会发展的的奥秘,没有成为一个完全的科学的共产主义者。这一切,都源于没有一个科学的前提和逻辑起点,他起初论证共产主义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把共产主义理解为“人的异化和复归”,理解为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而这样的历史观,是无法对共产主义革命的必然性作出科学论证的。

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在严格的、科学的论证基础上的信仰,才会是坚韧不拔的;相反,如果这种信仰没有科学论证和正确的前提,那么,即使是非常强烈的信仰,也会变得非常脆弱,到头来迷失自我。马克思能够在理论探索的过程中以严格的科学态度不断验证和审查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不断做出符合历史发展的和现实要求的哲学结论,从而为论证人类解放的课题提供理论基础,是非常可贵的。

马克思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完全的科学的共产主义者转变的过程,对于今天的人们特别是青年来说,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我们常说青年人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不息,殊不知,这种信仰离不开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前提和起点。只有认识人类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认识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进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一句话,只有确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才能认识到共产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真正从思想上树立起共产主义信仰。否则,空有一腔热情或者只有坚定立场,没有科学的历史观作先导,是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更不可能自觉地为共产主义的事业去进行不懈的奋斗。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60页。

〔2〕〔3〕〔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42、 120、131、42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08页。

〔8〕〔9〕〔10〕〔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3、 24、42、40页。

标签:;  ;  ;  ;  ;  ;  

论马克思青年向共产党人转变的思想轨迹_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