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信息下PPP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陈丽珍,孙 昱,陈 潘
(江苏大学 财经学院,江苏 镇江212000)
摘 要: PPP模式是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共同参与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重要模式。然而,PPP项目建设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现实问题。公私部门之间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使得PPP项目在运作过程中存在逆向选择与信用风险。能否有效规避和管理这些风险,成为影响和制约PPP项目成功的关键。本研究将实践中PPP项目存在的风险机理与风险特征作为科学认知,有效识别PPP项目风险的来源,在完善PPP项目法律规范体系、构建PPP项目风险分担与协同治理机制以及引入PPP项目后期评价制度等方面提出建议,有效规避PPP项目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关键词: 非对称信息;PPP项目;风险管理;对策
一、引言
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这种模式源于18世纪的欧洲,最早出现在公路建设项目中。PPP模式在过去几年已成为中国经济政策中最为热门的词语之一。中国财政部将PPP模式加入国家经济改革体制,颁布了《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14〕76)号。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PPP模式正式进入了重塑和纠偏阶段。截止至2018年6月底,财政部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己收录PPP项目7772个,总投资11.55万亿元。其中,项目涉及能源、交通运输、市政工程、环境保护、水利、农业、林业、科技、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卫生、养老、教育、文化、体育、旅游、城镇综合开发、政府基础设施等接近20个行业。
PPP模式实质是一种基于契约的合作,它是合约各方为获得项目的合作剩余而建立的合作关系。相对于传统合作模式,PPP模式具有资金投入大、项目周期长、利益相关者众多的特征。因此深入研究PPP模式全生命周期出现的逆向选择问题与信用风险问题,对于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造成的损失,推动整个PPP模式在我国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二、PPP模式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中的各方拥有的信息不同,而各个参与方掌握的信息数量与信息的可靠程度是市场高效率运作的决定因素。当前社会的经济合作中,由于不同的参与和投资主体对项目信息的掌握不对称,导致掌握项目信息较少的一方处于劣势地位,从而不利于PPP项目的良性发展。综合分析看来,环境复杂性、不同参与者的有限理性往往会导致信息不对称。
肾小球肾炎是肾脏疾病的主要疾病,该疾病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有内因和外因的作用,引起了机体肾小球炎性反应,临床中出现了各种症状[1-2]。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是因为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患者的肾脏有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导致了病理损害,有弥漫性肾小球炎性病变,该疾病临床发病快速,有血尿和蛋白尿等症状,大部分的患者预后情况理想,在进行几个月治疗后,能够痊愈。此次我院就优质护理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对肾小球肾炎疾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有以下报道。
在PPP项目的实际过程中,项目的参与各方都是有限理性的,他们对未来发生的所有情况或风险不能成功的预知,并且投资双方目的性不同,因此在PPP项目中,信息不对称是经常存在的。下面就将从项目委托方与投资方双方的两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政府作为项目委托方,往往更加注重社会利益最大化,最大限度服务社会。在PPP项目实行过程中,政府缺乏对投资项目、相关行业行情信息的充分了解,造成政府无法及时有效评判、监管项目过程中的生产质量。社会资本作为投资者,往往更加注重自身利益。在实际项目实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生产企业利用政府缺乏对投资项目、对相关行业行情等信息了解不足等漏洞,利用政府宣传优势损害公众利益,增加自身利益,从而又导致信用风险的出现。
导致PPP项目逆向选择和信用风险的政府因素主要体现在政府行政能力的缺失和部分官员腐败等多方面问题。一是政府行政能力缺失。相对于传统项目,政府对新生的PPP项目流程了解不足。二是政府通过采取各种政策方案追求某一部分利益最大化。政府引进PPP项目时,信息公开不够透明化,使得社会各界无法对政府行为、立场进行有效监督。同时在政府对PPP项目招标的过程中,并没有将政府资金预算、政府意向、PPP项目主体透明化公开,导致企业参与者并不能充分掌握项目信息,从而引起优秀企业资源流失。三是政府组织在办理事务时,并没有将政府工作履行到实处,没有真心为人民服务。四是内部腐败。由于政府资金公开未透明化,一些政府官员为了个人利益,在报价相同的企业中,不是看重企业的生产质量,而是选择给予回报较多的公司企业。同时,政府部门为了彰显绩效,选择生产质量较低的企业,并以此来提高政府次年绩效。在上述PPP项目具有的几个特点中可以看出PPP项目是一种投资大、周期较长的合作模式,项目周期一般在10年以上。根据国内政府官员任期看,完成PPP项目至少需要连任两届以上的官员。虽然PPP项目并不会因为政府官员离任而中断,但是当新一届政府上任后,新的政府官员会综合考虑经济发展趋势,一旦当前经济不景气,很多进行中的PPP项目会因此中断,大量的公共基础设置将被闲置。
国内外政治环境对PPP项目的影响。国内政治环境对PPP项目的影响。由于PPP模式在我国还处于新生阶段,政府并没有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通常,政府都是根据过去几年PPP项目在实施前后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并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因此,PPP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很多细节方面的政府相关规定还存在缺失。其次,政府不能盲目出台相关PPP项目规定,在项目运营过程中,若政府针对PPP项目出现新的政策,易导致PPP项目在施工后期出现资金过高,建设不合法等多种问题,最终带来政府信用危机。国外政治环境对PPP项目的影响。在PPP项目建设过程中,国际形势也会对PPP项目建设产生影响,比如战争、国际经济制裁等不可抗力风险,迫使政府放弃相应的PPP项目。不可抗力风险是签订PPP项目契约必须充分考虑的重要风险之一。面对随机性较大的不可抗力因素,政府方倾向于将风险转移给社会资本方,而对于社会资本方能否有能力承担风险,社会资本方无法得知。然而,不对称信息对政府部门还是社会资本都是相对的,政府将风险转移给社会资本,而社会资本在签订合同项目时,也会隐藏重要信息,并追求利益最大化,这就导致政府无法有效预测社会资本能否承担风险。因此,必要的风险保障机制,使得不可抗力风险难以有效化解。
社会经济环境对PPP项目的影响。政府在与社会资本确认PPP项目后,社会经济环境会随着社会舆论、市场经济变化等多方面因素改变,从而影响PPP项目进程。
三、PPP项目产生逆向选择和信用风险的根源
(一)导致PPP项目逆向选择和信用风险的政府因素
小满是住在我舅舅家村上的一个女孩。在我十几岁的时候,常去舅舅住的村上玩,这样就认识了和我年龄相仿、长着一双美丽大眼睛的小满。
(二)导致PPP项目逆向选择和信用风险的社会资本因素
由于PPP项目周期较长,需要政府部门,企业之间在后续项目实施过程中一直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而在实际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合作双方的利益不同,信息的不对称性往往导致双方在PPP项目实践过程中违背合同。因此在后续的合作过程中,为了保障PPP项目安全有序进行,政府部门、施工企业双方必须相互信任,这也是推进PPP良性发展的前提保障。除此以外,政府应注重PPP项目中的资产配置属性。首先,在项目谈判阶段,社会资本会进行自我评价,采用最低施工成本,提高项目收益。其次,在项目的实施阶段,企业会利用市场行情或者专用性资产对政府提出过多要求,以期望得到更多利润。与此同时,政府应加注重市场风险以及市场管理模式。在PPP部分项目实施完成后,政府部门会对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进行综合评价,当出现社会各阶层不满意时,政府迫于各方面压力,可能会单方面提出解约,造成社会资本利益丢失,随之带来政府信用风险。
(三)导致PPP项目的逆向选择和信用风险的环境因素
市场经济变化对项目的影响。在社会经济环境相对稳定的环境下,政府会提出各项优惠措施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在后续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利用政府自身财政来保障PPP项目正常的运营。而当市场经济比较萧条时,政府财政无力承担PPP项目正常运营,导致政府单方面违约,随之带来政府信用风险。
因此在PPP项目实践过程中,由于双方动机不同,往往容易造成双方出现双向选择,造成信息不对称问题产生。
PPP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受到社会中的经济环境及政治环境影响,下面就经济环境以及政治环境进行详细阐述。
PPP项目有众多的参与主体,由于参与主体的不同,他们之间对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也有着不同的追求,这种条件下就直接决定了PPP项目在实践过程里有着复杂和多样的风险管理。PPP项目的风险是非常容易被引发的,可能就是管理上的一个环节和因素的偏差也会引起风险。物质世界中任何一个项目都不是绝对安全的,但是这种风险可以靠我们人为的力量去减少,去转移和管理控制。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绝对不能忽视风险的存在。因此,本文从以下几点提出在非对称信息下规避PPP项目风险的建议和策略。
1.1 仪器与试剂 Agilent 7900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美国Agilent公司;Milli-Q超纯水机,美国Millipore公司;微波消解仪(Multiwave 3000型),Anton Paar公司;电子分析天平(MSA224S-CE型),德国Sartorius公司。
四、非对称信息下PPP项目风险的规避策略
社会舆论对项目的影响。在部分PPP项目完成后,社会各层会通过对PPP项目的服务价格、公共服务质量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当服务价格高于公共服务平均价格时或者出现公共服务质量较差等问题时,社会各层会通过媒体、专家、听证会、互联网等多种渠道进行舆论指责,给政府部门施压,迫使政府部门违约,停止PPP项目建设,从而出现PPP项目的逆向选择和信用风险。
(一)完善PPP法律规范体系
PPP法律体系具有社会效益属性,这是PPP项目平稳运行,平衡各方权益的重要前提。目前,我们还没有一套独立且规范的PPP法律体系,虽然有一些法规文件,它们却没有较高的约束力和规范能力。就如国家发改委虽然颁发了《PPP项目通用合同指南》《PPP项目合同指南(试行)》,但是这种文件毕竟规范性较弱,可实际操控能力较低,缺乏和其他法律文件一样的可操作性与权威性。对于这种现象,国家应该由权力机关合理且规范地去规划一个完整的PPP法律体系。首先,实施的PPP法律法规能够有一定的约束性,对一些不利于其运行的政府规章制度有一定的约束和限制。其次,确定好政府和PPP运行的界限。政府可以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去进行正当的干涉和管理,履行法律规定的职责和义务,但是绝不能依靠自己的权利和主观意识去阻止和干涉PPP的合理运行。再次,更重要的是新制定出的PPP法律体系一定要具有强大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更要比现在市场上繁多的PPP指导性文件更有力度和更有稳定性。最后,PPP法律体系应该更具有准确性和规范性,使得相应的法规落实到各个部门,其运行中的一些资格方式结构应该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这样能够更好地避免不同部门间和不同的法规所引起的矛盾和困扰。
(二)构建合理的PPP项目风险分担机制
在现实的运行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一般都会认为将自身的风险转移出去就是PPP模式让社会资本参与进来的前提,但是另一方面,所进来的社会资本方只会认为PPP项目是利益获取渠道,而不会把他所具有的风险当作重点去考虑。在这两种矛盾之下所引起的问题就是政府可能会没有节制地把风险转移到社会资本方中,也可能政府会承担起本来不属于自身的风险。所以在以上的两种缺陷中,如果PPP项目不能灵活的去使用利益调整机制,这样就会肯定会造成政府在PPP项目里信用不足的麻烦。 所以通常来说,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方两者之间通过平衡权利和义务的协议组成风险分担。在最开始的时候,首先出现的就是识别风险和风险谈判。让PPP项目中的风险被正确地识别出来,并且由一些专业的风险机构根据严格的规范步骤做进一步的有效评估,双方根据实际的能力和平衡的界限来制定出完整规范的契约。接着就是风险跟踪,他所出现的阶段主要是PPP项目的实际运营阶段。这就对PPP的参与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对项目进行实时监控和追踪,去发现项目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异样并且去探索未识别出来的风险,然后即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去预防和控制风险的发生。从现有PPP项目的情况看来,在上文所提及的四个阶段中,其中风险识别和风险谈判是比较脆弱的,所以更需要在有关制度的基础之上去进一步规范风险分担体系和逐步消化风险。
(三)引入PPP项目评价论证机制
在现在PPP运营中的责任测算指标注重明确、完善目前股权投资的问题,包括运行补贴问题和配套投入问题。这样做的好处是进一步削弱政府对项目的干涉。有关人员通过亲身调查和采取实践报告的形式,根据在这一段时间中的运行效益和所存在的风险写出一定的材料,进一步把这些风险和评估内容递交给一些专业性机构让他们去分析、研究,从而总结不足,有效的消除风险。这种评价机制所具有的优点,首先就是能够对PPP项目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在一定的期限内找出优点,总结不足,为更规范和完整的PPP项目做出铺垫。其次更重要的是,从长远的角度看,它能够非常有效地消除PPP模式运营里所表现出来的具体风险。PPP后期评价机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组织运营,比如在省和一些面积、人口比较大的市里,根据PPP运营的实际情况,可以由政府部门的一些公务人员来组织,并对PPP的运营负起责任,能够科学规范,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地对项目进行后期的评价。另一方面,评价机制所最后总结出来的评估报告都不应该隐瞒于公众,都应该通过一定的有效途径,实行公开化,这样更有利于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评价。由于PPP项目所具有的属性就是周期长,投资数额大,风险发生概率大并且和公众的利益相互关联,这种情况下有效的监督管理就非常重要。
当前,RTLinux嵌入式操作系统在Linux嵌入式操作系统领域有较大影响,RTLinux嵌入式操作系统任务与进程通过Real-Time FIFOs通信,其内核结构[3]如图1所示。
而在河流两岸,地表多小溪的较大宽谷中下段,含水层厚度约2~10m,单位涌水量一般为10~20m3/(h·m),水位埋深 2~6m,单位涌水量 1~10 m3/(h·m)。
(四)合理配置剩余控制权
在PPP项目里剩余控制权是一种不确定的方法。它的特点就是首先在运营前将财产分配给投资力度大的一方,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够在后续的谈判过程中提高一定的选择权和谈判能力,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在项目中,政府部门控制着剩余控制权,所以在这种条件下,政府如果有更强的谈判能力,它所得到的利益好处就会越多。但是这种方式的劣势就是对社会资本方有了一定的限制,减少了他们的外部选择权,这样最后的情况就是无法实现项目投资激励最优化。由于最大剩余控制权配置受较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在双方的初始契约里所明确的双方权益规定,双方的技术条件等。因此,社会资本方技术能力的水平高低,管理能力的高低,投资额度的大小和政府方面的监督管理,政策体系都应作为剩余控制权配置比例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亓霞,柯永建,王守清.基于案例的中国PPP项目的主要风险因素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5):107-113..
[2]王舒,何寿奎.我国PPP/BOT项目风险评价综述[J].价值工程,2012,(15):51-52.
[3]张喆,贾明,万迪昉.不完全契约及关系契约视角下的PPP最优控制权配置探讨[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8).
[4]张羽,徐文龙,张晓芬.不完全契约视角下的PPP效率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纵横,2012,(12).
[5]尹贻林,王垚,赵华.不完全契约视角下工程项目风险分担与项目管理绩效影响关系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23):91-95.
[6]贾康,孙洁.公私伙伴关系(PPP)的概念、起源、特征与功能[J].财政研究,2009,(10).
[7]王天义.全球化视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与PPP标准:中国的选择[J].改革,2016,(2):20-34.
[8]刘薇.PPP模式理论阐释及其现实例证[J].改革,2015,(1):78-89.
[9]罗春晖.基础设施民间投资项目中的风险分担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1,(2):28-29.
[10]刘新平,王守清.试论 PPP项目的风险分配原则和框架[J].建筑经济,2006,(2):59-6.
Research on Risk Management of PPP Project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
Chen Lizhen,Sun Yu,Chen Pan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Jiangsu University,Zhenjiang,Jiangsu 212000,China)
Abstract: The PPP model is an important model for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or services.However,there have been some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PP projects.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betwee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makes the PPP project have adverse selection and credit risk in the operation process.The ability to effectively circumvent and manage these risks is the key to influencing and constraining the success of PPP projects.In this study,the risk mechanism and risk characteristics of PPP projects in practice are taken as scientific cognition,and the sources of PPP project risks are effectively identified.From the improvement of PPP project legal norm system,the construction of PPP project risk sharing and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mechanism,and the introduction of PPP project post-evaluation Suggestions on the system and other aspects to effectively avoid possible risks in PPP projects.
Key words: asymmetric information;PPP project;risk management;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9-04-05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8SJA2205)
作者简介: 陈丽珍,女,湖北武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研究。孙昱,男,江苏镇江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私合营(PPP)模式。陈潘,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研究。
标签:非对称信息论文; ppp项目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对策论文; 江苏大学财经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