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的政治高考综合探究题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改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04X(2009)04-061-04
近几年来,综合探究题从“能力”立意逐步向以“三维素质”立意转变,充分体现了新课改倡导研究性学习、着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关注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探究能力的考察,在引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推进政治课新课改、深化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导向作用。本文拟从政治高考综合探究题的特点、功能及应对三个方面予以探讨,以就教方家。
一、综合探究题之特点
1.生活味浓。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1]694。同理,考试只有贴近生活,只有联系现实才可能实现有效评价的目的。就多年来政治高考试题情况看,尽管综合探究题类型、内容都有一些变化,但均是以现实生活为主题,尤其是围绕考生能看得到、听得到或了解得到的某个社会关注的现实问题来命题。因而,命题充分体现了新课改倡导的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有机结合的理念。如:
近几年来,有些中学生以穿名牌、用名牌为时尚。针对这种情况,某校高三(3)班专门召开了“聚焦中学生名牌消费现象”主题班会:
(1)假如你是该班同学,请运用经济学知识谈谈自己对这一消费现象的看法。
(2)针对本班同学日常生活消费状况,拟订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并简要写出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该题以学生生活热点即“中学生名牌消费”为命题材料,选择教材中知识逻辑与学生生活逻辑之结合切入点,考查学生在一定理论高度透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通过拟订研究性学习课题写出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可以较好地引导中学生确立正确的生活观念,追求科学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关注“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提出既是新课改的亮点,又是新课改实施及评价的难点。因此,综合探究题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2006年江苏卷第39题,要求考生围绕“废旧电池回收和处理的现状与对策”这一课题,组成探究小组,对废旧电池回收和处理现状进行调查。在列举了一些调查情况以后提问:
假如你现在加入该探究小组,请继续探究以下问题:
(1)运用经济学常识,就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处理问题,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2)针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处理,为中学生设计一个行动方案,并简要说明实施行动方案的意义。
(3)参与该项活动对你今后进行探究性学习有何启示。
首先,该题模拟了研究性学习的真实进程,在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中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向政府提出建议需要考生能够对本题涉及的知识点,如对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等熟练把握,并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探究实际问题;设计行动方案也是考查考生探究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反思该项活动对今后研究性学习的启示以着力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设问均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以鼓励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回答问题。再次,试题呈现方式力求体现“过程与方法”。由呈现感性材料的情境到对实践的理性思考并指导实践,以尽量符合考生对事物认知的思维过程,从而体现了题意的真实、有趣,而且有利于激发考生的探究兴趣。同时,这种设计也凸显了考生作为探究主体,通过对探究题的体验,促使高中生自我意识的日益增强。
3.突出人文性。作为人文与社会学科,思想政治课尊重人的生存意义及其价值。因而政治高考综合探究题不仅应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而且应着力考查考生的人文素养。例如2006年广东高考政治卷第35题是这样设计的:
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丛飞,一个普通的艺术工作者,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义演数百场,从事义工服务时间达到数千小时,累计捐款捐物价值达300多万元,无私帮助失学儿童、孤儿、残疾人近200人,而他和家人却过着简朴的生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决定捐献出自己的眼角膜,把光明留给人间。丛飞病逝以后,某网站上的网民对他的行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请运用人生观、价值观的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这一考题的设计,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其一是注重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与引领。一般来说,知识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引领下,才具有深远持久的意义。该题通过考查考生对“丛飞”事迹进行价值判断的同时,注意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其二是具有德育特色。对于任何意识的社会来说,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应是思想政治课的核心任务。具体在答题过程中,因为考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际理论分析,其心灵就是一个洗礼过程,也是对道德楷模的认同过程,所以可以有效促进考生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其三是关怀考生、尊重考生的价值和个性。相关研究指出,“人性化考试就是在考试领域里体现对人性的理解、对人的尊重”[2]。近几年普高新课改后的省(市、自治区)的政治高考试卷设计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综合探究题试题简洁、指向明晰,充分体现了对考生的关爱。以2008年江苏卷39题为例,发现试卷在考查考生发散性思维的开放性思考问题的同时,注意到鼓励考生个性化答题方式,因而其“标准答案”具备了一定的弹性。其四是着力考查考生的人文素养和整体素质。例如,2003年上海卷第32题,即请考生写出准备劝导隔离区同学的通话内容要点。答案注明,如在谈话要点中,有询问同学近况、表达问候、表示自己愿意提供帮助等情感交流方面的内容和建议同学做好心理调适的情感表达语言,可适当给予加分。
4.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造就新人。综合探究题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考查重点,适应了素质教育的需要,具体表现为:一是侧重考查考生发散性思维。因为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如2008年江苏卷39题设问一:“谈谈从北京奥运会会徽和体育图标的设计中,你发现了什么”,就具有极强的开放性,意在鼓励考生探究答案的多样性。二是重视对考生实践能力的考查。以2005年江苏卷为例,要求考生“拟订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并简要写出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该省2006年同一试卷要求“针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处理,为中学生设计一个行动方案,并简要说明实施行动方案的意义”;次年的同类试卷则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别国经验谈谈如何化解城管人员与小摊贩之间的矛盾”;2008年的同类试卷更是要求考生“从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角度,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写出演讲要点”。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并不简单,因为回答这类问题要求考生必须综合运用其所学知识熟练地分析社会生活,旨在考查考生的实践能力,进而促使他们感悟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这一人生哲理。
二、综合探究题之功能
1.利于选拔优秀人才。考试是评价教育结果的重要手段。高考不仅是对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的考核,更重要的是为高校选拔人才。因此,“考核的重点并不限于知识、能力的一般要求,还侧重于思想觉悟、情感态度、创造品质、民族灵魂和价值取向”[3]。就普高新课改的实践省(市、自治区)的这类试题设计情况看,综合探究题命题不偏、不怪,考生上手虽然较容易,但要真正拿到高分却较难,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难易度和区分度,让学习优秀者脱颖而出,利于高校选拔所需要的人才。
2.引领教学,推进思想政治课新课改。综合探究题应课改而生,反过来又推进思想政治课新课改。实践证明,随着综合探究题的逐步成熟,其命题立意与新课程理念是契合的;其设计是以试题的形式对研究型学习的全过程或其中某个片段的模拟和再现,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而高考命题的变化必然带动教育教学转向。在一定程度上,综合探究题的出现使得广大教师开始重视研究性学习的落实,并想方设法提高综合探究课的教育实效。思想政治课教学着力转变教学方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使学生在“一心苦读圣贤书”的同时,开始“两耳听闻窗外事”。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高扬的主旋律。新课程改革后的综合化、开放性的综合探究题设计,注重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其答题过程对考生具有一定的体验价值,促进学生发展是其对教学引领功能的必然延伸。其具体表现为:因为综合探究题以生活为命题内容,这就必然要求考生关注生活热点,学会参与生活;因为考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这是最高层次的学习;因为注重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与引领,所以能够有效促进考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因为突出了人文性,所以能够引导考生进一步关注自然、社会、人类,关爱生命,弘扬和倡导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形成一种自觉的道德追求。
4.促进思想政治教师专业素养与能力的提高。综合探究题作为一种新题型,对它的研究与应对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素养与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素质教育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研究性学习以其丰富的内涵使之具体化、可行化、科学化,所以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体现在它回应了社会变革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了教育形式上的支撑;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因为学生成了知识的探究者,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世界的对话而参与等等,所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他们与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的“话语权”促使教师必须具备更新、更全面、更丰富的知识,才能应对学生,应对新课改后的新高考。
三、综合探究题的应对
1.迎着热点上。综合探究题的一个共性就是反映社会热点。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就需要考生在生活中备考。常见的做法就有学生课前5分钟的“时政讲演”或是学生用“时政手册”记录下自己关注的生活热点问题。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热点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并对照教材学会自己找出原理,学会围绕中心问题,创设新情境,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与分析这些问题,让学生能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由于综合探究题具有境域化的特点,关注本地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热点事件,因而这些都应成为日常教学与复习备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再说只有让学生学会透视社会生活热点,才可能使他们答题准确、出彩。
2.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实质。研究性学习是综合探究题产生的背景之一。思想政治课教学渗透研究性学习,意味着要把研究性学习理念渗透到学科教学的始终,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整体转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实现“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有研究者指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可以这样理解:“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掌握生存的常识与技能,以便独立地面对世界;学会合作学习——遵从生活的律则与规范,以便与人和谐相处;学会探究学习——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便有尊严地立于天地之间。”[4]只有深刻地把握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追求,才能促使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在日常教与学的实践中,完全实践并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
3.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做人的基本良知,它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5]。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思想政治课程的应有之义。综合探究题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注重对考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趣味等(即人文精神)的考查,充分显示了学科特色。相应地,教师在吃透教学内容,挖掘人文教育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唤醒学生的人文意识的同时,要把人文关怀播撒到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以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4.综合探究题的命制和解答技巧。对综合探究题,掌握一定的命制和解答技巧不但必需而且也是必要的。针对综合探究题的命制特点,我们的教师必须努力做到:第一,立意应力求体现三维素质考察观,反映时代主旋律,即考查内容指向应明晰,视角应新颖。
第二,情境创设应从社会热点和学科核心知识点结合处入手,切口要小,要能引起考生的探究兴趣,简洁明了。
第三,设问要开放、具体、贴切,问题设置顺序要有坡度,符合考生心理。
第四,答案编制要与试题匹配,源于或高于课本,应鼓励个性解答。
另外,应注意通过适当做题,教给学生一些解答技巧,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锻炼,熟悉开放性试题“组织答案”的方法,提高“形成综合性信息解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