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与人类概念的发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黑格尔论文,概念论文,辩证法论文,人类论文,发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黑格尔的辩证法作为对人类概念思维反思的理论,其发生与存在是人类思维发展的结果。研究黑格尔辩证法的新视角,可以也应该揭示出人类思维本身的发生发展与黑格尔辩证法之间的联系。
一、“概念是真正在先的”与人类概念的初始发生
黑格尔哲学研究的唯一对象是概念。他说:“哲学是概念性的认识。”(注:黑格尔:《小逻辑》,第327页。)“一般讲来, 哲学除了把表象转变为思想——当然,更进一步哲学还要把单纯抽象的思想转变成概念——之外,没有别的工作。”(注:黑格尔:《小逻辑》,第70页。)在黑格尔庞大的以概念演化整个世界图景的体系中,他认为概念是真正在先的。他说:“概念才是真正在先的。事物之所以是事物,全凭内在于事物并显示它自身于事物内的概念活动。”(注:黑格尔:《小逻辑》,第 334页。)黑格尔对概念研究的努力得到了普遍的肯定,但黑格尔关于“概念是真正在先的”思想却受到经验主义者的非议,这被看作是唯心论者的思想。原因在于,“概念是真正在先的”与通常认为的概念形成过程的思维向度是完全相悖的。通常所持的对概念形成的理解是概括论的思想:从对象到概念。黑格尔则相反:从概念到对象。直到现在,从词典到心理学,从早期的逻辑经验主义到现在的人工智能研究,对于概念形成的理解仍然是概括论的思想,即从对象到概念:把给定对象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黑格尔恰恰反对这种理解。他说:“我们以为构成我们表象内容的那些对象首先存在,然后我们主观的活动方随之而起,通过前面所提及的抽象手续,并概括各种对象的共同之点而形成概念,——这种想法是颠倒了的。反之,宁可说概念才是真正在先的。”(注:黑格尔:《小逻辑》,第334 页。)黑格尔了解通常人们对于概念形成的理解,但黑格尔反对这种理解。那么对于“真正在先的概念”的来源如何说明?黑格尔则说:“我们并不形成概念,并且一般来说,概念决不可认作有什么来源的东西。”(注:黑格尔:《小逻辑》,第333页。)在黑格尔看来, 概念是一种本体的存在,它自己就是自己存在的原因,其来源问题被排除在讨论之外。哲学家们在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时,对理论的前提可以进行自己的设定,但作为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的一种思想存在来说,它同人类思维的发展,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概念是真正在先的”思想,概念的概括论与非概括论的思想,同样有着人类思维发展中的历史根源。
当人类能够反思自己的理性时,人类已经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拥有概念、语言甚至文字。每一代人都是在被传授与学习已有概念的环境中成长为人类知识的继承者。概念作为一种历史的传承物,对于后继的概念获得者来说,成为一种既定的存在。人们已习惯于从接受现成的概念来了解和认识概念。这是人类学习概念的过程。通过学习把握概念的特征是,预先给定了多个对象物,又给定了概念,然后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已在先地限定了此概念必须是给定的多个对象物的概括。这是已有概念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原初概念的发生过程。这是对概念发生的一种既成性的理解和解释。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在没有给定对象物的范围,没有预先给出概念的情况下,面对杂多,如何建构概念?首先是替代物的出现。人类最初为了表达不在现场的对象物时,必须以某种肢体动作、图形或其他物来表示所指物。这样就出现了由人类创造的替代所指物的替代物。替代物不是所指物,而是所指物的标示物。最初建立的替代物与对象物的关系是一对一的关系,替代物仅仅标示所替代的那个对象物。其次是归类过程。最初的替代物建立之后,当遇到第二对象时,主体面临一种选择:是否能用为第一对象建立的替代物来标示第二对象。当主体认为第二对象与第一对象有着主体所关注的同样的内容时,主体就会使用为第一对象建立的替代物去标示第二对象。同样的过程将继续应用于第三、第四……第n个对象。 这样就会形成以一个替代物所标示的多个对象物构成的“类”。这是替代物出现以后的归类过程。这一过程非常简单自然,但这一归类过程对于人类思维的发生发展却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
1.归类过程在思维中实现了属性与对象物的分离,奠定了建立概念的基础。最初建立的替代物与对象物的关系是一对一的关系,替代物仅仅具有一种替代功能。当归类过程中一个替代物被用来标示多个对象物时,替代物就不仅具有标示性的替代功能,而且具有了把多个对象物划归于一个替代物的所指范围内的归类功能。归类使替代物与对象物的关系转变为一对多的关系。归类使替代物的指向性质发生了改变。归类使替代物由指向某物转变为指向物的某一属性。后继的多个对象物由于被主体认为具有与第一对象同样的属性,因而才能被第一对象的替代物所标示。由指向物转变为指向属性,人工替代物就不再被用来替代所指向的物,而是被用来替代对象物的属性。在现实中,物的属性与实体是不可分的。当人工替代物能够替代对象物的属性时,人类就有了一种可见的、形式化的工具把属性从实体上分离出来,从而能够脱离对象物独立地运演与把握属性,即:在思维中通过运演与把握属性的替代物,代替对于真实的与实体不可分离的属性的运演与把握。这种被形式化地分离出来的能够在思维中被独立地运演与把握的属性,是人类建立概念的基础。概念就是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从对象物多种属性中选取某种属性,与其他被认为具有同样属性的对象物进行归类操作的观念性工具。概念不是完全由对象物决定的,而是由主体对于对象物的多种属性如何选取决定的。概念的客观性在于,主体只能在对象物的多种属性中选取,对象物所拥有的属性决定了选择的范围。与其说概念来自于对象,不如说概念是主体观念地把握对象的方式。概念是主体在思想上划分杂多的若干盒子,盒内装入主体认为可以归为一类的各个对象,能装入的规则与标准就是主体从第一对象处选定的那个属性。由人工替代物在归类过程中所导致的在思维中实现属性与对象物的分离,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最深刻的变化,可以说是人类思维产生的标志,是人类思维区别于动物大脑活动的标志。在思维中属性可分离,在现实中属性与对象物不可分离,是人类思维最深刻的矛盾,是人类思维所特有的概念与感知、抽象与具体、一与多、一般与个别、表达与理解的种种矛盾产生的根源。
2.概念的一般性在归类过程中展开。确定第二对象能否用第一对象替代物标示的过程,就是突现主体从第一对象选取了什么属性的过程。如果说在替代物与对象物处在一对一的关系时,主体可以把所关注的内容连同对象物整体地接受下来的话,那么,当第二对象出现时,主体则必须突现出从第一对象所选取的属性,才能确定第二对象是否可以与第一对象归并为一类,从而使第一对象处所选取的属性成为两个对象的共同属性。需要说明的是,这一过程不是从两个对象中概括共同属性的过程,而是第二对象从属于第一对象的过程。因为成为共同属性的内容在为第一对象建立替代物时已经潜在地确立,第二对象的出现只是突现了这一属性,而不会从第一对象处再选取其他属性从属于第二对象,如果那样,第二对象就成了另外一类的第一对象,则仍然是第二对象从属第一对象的过程。随着归类过程的持续进行,类集合中的对象物不断增多,从第一对象处选取的属性就不断地得到确立,这一属性就成为这一类的标志,成为对这一类对象物进行归类的标准,成为归入这一类中的多个对象物的共同属性,成为以这一属性为基础建立的“一般”。因此,初始建立概念的过程,不是从众多对象中概括共同属性的过程,而是首先针对第一对象建立替代物,逐步把这一选定的属性在使用中扩大成为归入这一类的多个对象物的共同属性的过程。概念是在归类过程中扩大指向范围从而具有了一般性。
从以上概念形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概念的初始发生来说,是概念的归类标准在先,接纳对象物在后;概念的规定性在先,构造符合概念规定性的对象物在后。这同黑格尔关于“概念是真正在先的”思想恰恰是一致的。这种一致说明了黑格尔对概念问题的深入思考,以庞大的理论体系,艰深的思辨语言,实际上曲折地映现了人类概念发生的实际进程。
概念在先的思想的更深入一层的意思,是概念演化出整个世界。这种由概念演化世界的思想实际映现了人类思维在归类过程中,对象必须进入主体的归类体系中,才能被主体所把握,被主体所理解,才能成为主体的对象。这即是所谓主体构造了对象。这种对于对象的构造,不是自在意义上的对象由主体决定它存在不存在,而是说,没有经过主体归类操作的对象,是自在的对象,但却不是对主体而在的对象。主体构造了对象,是主体使对象摆脱了自在的状态,成为对主体而在的对象,即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中所论述的对象从自在向自为的发展。所谓唯心主义者都是沿着这一思路理解概念与对象的关系,失误在于把概念的来源归于天赋或本体化。经验主义者则把学习概念的过程误认为是概念发生的过程。
二、“概念是具体的”与人类概念的从一到多
由于现实中属性的不可分离,因此,在思维操作中,主体依据某一属性进行归类时,归入这一类的是通过这一属性调入的整个对象物,连同对象物本身具有的其他多种属性。其他属性可以在如此这般的归类中被视而不见,但却无法实际地取消。于是,随着归类过程的进行,接纳后继的对象物不断增多,同时,随着对象物的不断增多,进入类集合中跟随所选取属性而连带的大量不可分离的其他属性也不断增多。归类过程产生了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归类过程成为真正的从一到多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主体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处理由于现实中属性不可分离而连带进入类集合中的大量其他属性?
通常的概括与抽象的方法是无视其他属性。概括过程本身是同归类过程相反的从多到一的过程。概括就是面对众多对象抽取共同属性,抛开其他属性的过程。抽象就是从具有多种属性的对象物选取其中一种属性,其他属性则被视而不见。黑格尔反对这种无视多样性的抽象。他说:“一说到概念人们心目中总以为是一抽象的普遍性,于是概念便常被界说为一个普遍的观念。因此人们说颜色的概念,植物动物的概念等等。而概念的形成则被认为是由于排除足以区别各种颜色、植物、动物等等的特殊部分,而坚持其共同之点。这就是知性怎样去了解的概念的方式。”(注:黑格尔:《小逻辑》,第332页。 )黑格尔拒斥这样的概念,他说,“对于单纯的抽象概念或形式思想,哲学简直毫不相干,哲学所从事的只是具体的思想。”(注:黑格尔:《小逻辑》, 第182页。)黑格尔认为,多样性、丰富性、具体性、特殊性是不应该被抛开的,概念应该包含一切丰富性。
在实际的思维过程中,人们是以概念和感知共同地把握对象:以概念把握所选取的属性,以感知把握其他的多种属性。黑格尔看到了这一点,指出一般人“不惯于作抽象的思维”,“在平常的意识状态里,思想每每穿上当时流行的感觉上和精神上的材料的外衣,混合在这些材料里面,而难于分辨。”(注:黑格尔:《小逻辑》,第40页。)黑格尔在反对无视多样性的同时,也反对这种混合的思维方式,反对用感知方式把握多样性。黑格尔认为,在感知水平上把握的具体性只是一堆杂多,“至于我们通常所了解的具体事物,乃是一堆外在地拼凑在一起的杂多性,更是与概念的具体性不相同。 ”(注:黑格尔:《小逻辑》, 第335页。)黑格尔认为,必须以概念的方式全面地把握多样性。 “我们所意识到的情绪、直观、欲望、意志等规定,一般被称为表象。所以大体上我们可以说,哲学是以思想、范畴、或更确切地说,是以概念去代替表象。”(注:黑格尔:《小逻辑》,第40页。)黑格尔认为,认识不能停留在感知性的表象上,必须把一切多样性全面上升为理性层面的规定,这才能够摆脱感性的杂多,而成为思维着的具体。
不能抛开多样性,同时要对多样性进行全面的概念式把握,黑格尔认为,这样才能够达到概念的具体性。“概念是完全具体的东西。”(注:黑格尔:《小逻辑》,第 334页。)“就概念作为绝对形式而言,它是一切规定性。”(注:黑格尔:《小逻辑》,第335页。 )这种具体的概念是不同规定性的统一。“这里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一般是指意识的诸对象必须认为是自身规定的,而且是许多有差别的规定的统一。”(注:黑格尔:《小逻辑》,第 110页。)黑格尔认为凡是真实之物,都是这样由不同规定性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黑格尔曾以一朵红玫瑰花为例,一朵红玫瑰花是由香、味、形状、颜色等等性质所组成的一个整体,“在这一朵花里,这些性质中的任何一种都不可缺少”,但是,“对这个具体的红物,我们是可以区别和孤立出许多抽象物的”(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第31页。)。通过抽象, 把每一个方面分离出来,以概念的方式加以规定,然后把不同的多方面的规定性及其关系再完整地统一起来,经过这一过程,对象物已不再是感性的对象物,而是被分割后又重新网织起来的对象物,成为用概念全面予以重建的对象物。黑格尔认为这样的对象物才是更真实的对象物,因为它摆脱了单纯感性直观的形式,摆脱了无秩序的杂多的存在方式。因此,不能抛开多样性,否则就只有单纯的抽象而无具体;同时要对多样性予以全面规定,否则就只能是感性的具体而不是概念的具体。这种不同规定性的统一,也就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达到这种有差别的不同规定性的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是一个过程。这就是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过程。这是认识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展开的过程。“它从单纯的规定性开始,而后继的总是愈加丰富和愈加具体。”(注:黑格尔:《逻辑学》,下卷,第549页。 )这种过程正是概念归类从一到多的过程。黑格尔从抽象到具体的思想,实际上是看到了思维在抽象中可以分离所关注的内容,但却无法真实地把抽取的内容与其他内容完全割裂开来,因此必须包括不可分割的多样性、丰富性,这样的概念才是具体的概念,也才是真正的概念。这在实际上映现了人类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把握对象时,在思维中可以分离属性,而在现实中无法分离属性的矛盾。但是黑格尔试图完全以概念把握全部多样性的努力,却遭到黑格尔之后的非理性主义思想的否定。事实上,人类不可能完全以概念的方式把握世界,也不可能完全以概念的方式进行思维。全面概念化的思想,是近代自然科学,特别是牛顿力学产生以后科学理论所取得的巨大成绩给人们的思维方法所造成的深远影响的结果。它同决定论的思想、科学理论无误论的思想、本质主义的思想有着同样的性质,相信人类的理性具有至高无上的、统摄一切的地位。实际上,概念只是也只能是人类把握世界、进行思维的诸多方式中的一种方式。正如事物具有多样性一样,人类把握事物的方式也是多样的。不能排斥多样性,不等于只能以一种方式去把握多样性。以今天的目光来看,人类恰是在更大的程度上以非概念的方式把握着多样性。从一到多的过程是越来越丰富的过程,但却不一定必须是越来越概念化的过程,即便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概念。
三、辩证的否定观与主体面对多样性的视角转移
归类过程所连带的其他属性在纯形式的思维中,可以视而不见,但却无法实际地取消。因此,只要思维超出纯形式的范围,这些连带的属性就立刻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作为纯形式思维的形式推理逻辑,是一种可以不考虑推理项实际内容的操作方法,因而可以“不理睬”连带的属性。但是当人们面对现实时,则不得不面对连带的属性,无论是在实践中面对现实,还是在思维中面对现实。在实践中,人们在利用所需要的属性时,不得不考虑所连带的其他属性的影响。例如人们在利用钢铁的强度时,就不得不考虑钢铁的重量的影响。人们无法做到只利用强度,而取消重量,尽管在思维中可以做到这种分离。在思维中,只要思考现实,同样无法回避所连带的属性。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不只是为了说明概念的推演方式,更是要说明现实的世界。因此,黑格尔从一开始就反对纯形式的思考,反对不联系内容的抽象概念。黑格尔说,“在知性逻辑里,概念常被认作思维的一个单纯的形式”。黑格尔说,“概念无疑地是形式”,“可是如前面所说,概念同时仍然是真正的具体东西。这是因为概念是‘存在’与‘本质’的统一,而且包含这两个范围中全部丰富的内容在自身之内。”“概念并不仅是本身没有内容的形式。因为假如概念是一空无内容的形式的话,则一方面从这种空形式里是推不出任何内容来的,另一方面,如果把某种内容归结为概念的空形式,则这内容的规定性将会被剥夺掉,而无法理解了。”(注:黑格尔:《小逻辑》,第328页。)黑格尔哲学的特点, 就在于突破在此之前逻辑学的纯粹形式推理的局限,把形式逻辑不考虑的内容,纳入逻辑之中,建立不脱离内容的辩证逻辑。这就使得黑格尔的哲学必须面对主体关注的属性所连带的属性,而黑格尔也认为这不是辩证逻辑的负担,反而是辩证逻辑的优点。由此,辩证逻辑才能说明现实世界,才能由概念演化出丰富多彩的世界。
在思维中去考虑连带的属性,就意味着主体的关注点超出了原来所关注的属性,超出了原来所关注属性的界面。这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A是 A,同时也可以是B。因为任何事物都可以随着主体注意点的转移,而被看作是另外一类事物,即:主体的注意点由对象物的某一属性转向对象物的另外属性时,就可以把对象归入另外一类事物。当概念被理解为是给定的多个对象物共同属性的概括时,给定的对象物限定了共同属性的概括,对象物被等同于所选取的属性,对象物的多样性被单一化了,以致于造成一物似乎只有一种属性,只能被归于某一概念之下,因而对事物做了单一性的规定:A就是A。形式逻辑更是强化了这种固定对应的关系。当主体超越原来所关注的属性,面对所分离的属性必须连带的其他属性时,则随着主体关注点、切入点、方法的不同,从对象物选取的属性就不同,因而同一对象物可归入这一类,也可归入另一类。在这个意义上,A是A,同时也可以是B。
主体超越原来所关注属性的界面的另一个结果是否定观念的确立。否定观念是黑格尔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可以说居于黑格尔哲学的中心地位。在哲学思想史上,有多种否定观念,黑格尔辩证法的否定观与怀疑主义和“形式推理”的否定观有着根本的区别。怀疑主义“是对所有一切个别事物和所有一切差别事物的全盘否定”(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138页。)。形式推理“只是空洞的否定; 这空洞的否定本身乃是一种极限,它并不能超越其自己而达到一种新内容”(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40页。)。这即是说,形式推理中的概念是一种被限定的概念,主体的视野并不能超出原来所关注的属性,因此对原来所关注属性的否定就成为了全盘的否定,否定一切的否定。辩证法的否定不是全盘的否定,而是规定的否定。辩证法的“否定并非全盘否定,而是自行消解的被规定的事情的否定,因而是规定了的否定”(注:黑格尔:《逻辑学》,上卷,第36页。)。否定的结果不是抽象的虚无,而是一个新的、更丰富的内容。“辩证法具有肯定的结果,因为它有确定的内容,或因为它的真实结果不是空的、抽象的虚无,而是对于某些规定的否定,而这些被否定的规定也包含在结果中,因为这结果确是一结果,而不是直接的虚无”(注:黑格尔:《小逻辑》,第181—182页。)。“由于这个产生结果的东西,这个否定是一个规定了的否定,它就有了一个内容。它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比先行的概念更高、更丰富;因为它由于成了先行概念的否定或对立物而变得更丰富了,所以它包含着先行的概念,但又比先行概念更多一些,并且是它和它的对立物的统一。”(注:黑格尔:《逻辑学》,上卷,第36页。)这就是说,辩证法的否定只是主体视野中原来所关注属性的否定,而不是对于对象的全面否定,这意味着主体视角的转移,转向所连带的其他属性,因而是“被规定的事情”的“自行消解”,是规定的否定。原来所关注的属性只是暂时不在主体视野中,并没有实际地消失,因此辩证的否定“不是空的、抽象的虚无,而是对于某些规定的否定”,即是一种扬弃,既否定又保存。当主体的视角在关注到所连带的属性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待原来所关注的属性,则就有了“一个新的概念”,“它包含着先行的概念,但又比先行概念更多一些”,“更高、更丰富”。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否定之否定是主体视角转移后的再转移。主体开始关注某一属性,在思维中分离出来。这是肯定,同时就是否定。关注就是肯定,分离就是否定,否定和无视其他的属性。主体视角转移,关注到连带的其他属性,这是对原来所关注属性的否定,是对新关注属性的肯定。但这种否定不是他物对此物的否定,而是主体在同一对象多种属性间的视角转移,因而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辩证法的否定是一种自我的否定。在关注到连带的其他属性后,再来看原来所分离出来的属性,这是否定之否定。这是把开始所关注的属性与连带的其他属性联系起来同时考察的思维活动。这是概念以否定之否定的方式展开的运动,是概念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概念内容不断丰富的过程,而这些正是主体视野不断扩大的结果。
黑格尔对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不是当作类与类之间的关系,而是强调一个概念自身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一个概念如何从自身中生长、派生、外化出多样性、具体性、丰富性。这些多样性、具体性、丰富性在黑格尔这里已经完全概念化,所以,从一个概念生长出来的多样性就表现为从一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的生长过程。这种生长过程的环节就是否定。这种生长过程的基础就是概念的多样性统一和对多样性的全面概念化。
黑格尔的辩证法侧重于概念的生成功能、演化功能,其目的在于试图展示世界,包括精神世界的发展过程。但这种从概念推演出来的世界图景,显然同今天的科学所揭示出来的世界图景不一致。黑格尔把概念当作本体,以对立的概念的否定转化,演化出整个世界,使否定作为对世界发展规律的一种表达。但现实世界的发展从今天的眼光看,要比这种表达复杂得多。黑格尔的思辨方法更多地是一种建构体系的方法。
对于人类思维来说,黑格尔辩证法的最大功绩在于告知人们,当用概念把握对象时,应该把对象看作是多样性的统一。当我们以某一概念规定、表达一对象时,我们分离了多样性,确定了某一属性。但对象并不因为我们的规定而实际地丢失多样性。形式逻辑要求人们在思维中确定这种分离,而辩证法要求人们在给出规定时,同时还要意识到多样性的存在。一方面在分离,一方面还要意识到无法分离,这就是辩证法。辩证法的真正根源在于人类创造的替代物所导致的在思维中对于对象物的分解,即:在思维中属性可分离,在现实中属性不可分离。这是人类思维的本质特征,是人类思维无法避免的矛盾,是辩证法的根源和原型。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实际上映现了人类建立概念的进程以及建立概念后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