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本位的儿童康复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模式探讨论文

基于课程本位的儿童康复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模式探讨

黄 哲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浙江省杭州市 310023)

摘 要: 基于课程本位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内涵在于: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梳理课程体系中专业核心课程,整合课程内容,形成完整而科学的课程体系,改革专业实训和见习方式,强化专业核心能力;构建多元学业评价体系,分为评价指标系统、权重系统、评价标准系统三个层次的评价框架,通过评价体系的改革来引导学生对专业课的积极性,形成核心竞争力。初步形成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与实训和见习相互融合、学业评价与未来岗位需求相匹配的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特殊教育;儿童康复;课程建设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脑瘫儿童、孤独症儿童诊出率的增加,对具有特殊教育背景的专业康复人才需求不断增大。《浙江省残疾儿童教育康复人才现状及需求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浙江省0~6岁残疾儿童有4.37万,实际在训儿童只有2295人,教育康复人员662人。以“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政策为导向,逐步满足我省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需求,教育康复人才需求应为1.75万人,目前缺口1.68万人左右,学前三年残疾儿童康复人才缺口8400人左右。根据以上资料,我们看到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缺口巨大,而要保证就业培养的人才要与职业岗位的需求相匹配,我们就必须专注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又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专业见习、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密不可分。

一、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儿童康复专业是近年来一些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大专院校在专业上的进一步拓展及分化。其培养目标是在特殊教育理论指导下,培养更加符合特殊儿童康复需求的具有特殊儿童诊断、早期干预、行为矫正等基础知识,掌握脑瘫及孤独症儿童、肢体残疾儿童及聋童,认知康复、言语运动康复等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在普通幼教领域中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资源教师岗位。然而,我们在梳理课程体系中发现,在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上存在以下问题:

3) 传统梗预处理段采用“浸梗+润梗+储梗”工艺。传统浸梗机的浸梗时间不可调,浸梗时间较短(约5 s),水分未能充分浸入烟梗中,洗梗后烟梗温度与洗梗水温未能达到平衡,需靠后续Admoist润梗增温回潮进行温度和水分提升,以满足因浸梗时间不可调的制梗丝加工要求。预处理后的烟梗水分和回透率均匀性较差,满足不了精细化加工的要求。

(一)专业课程体系在内容上有重合

专业课分为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拓展课程。

专业平台课程是指与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及技能,起到理论铺垫和技能入门的引导作用。专业核心课程是指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的,能够形成专业核心技能的那部分课程,它与课程体系的其他部分(平台课程、拓展性课程)形成有机的、内在的联系。专业拓展课程是指“以就业为导向”,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从用人单位的需要出发拓宽专业知识面的课程,是对专业核心课程的有益补充。

理实一体化内涵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这是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中形成专业核心能力的重要形式。理实一体化在特殊教育专业应该体现为在科学的课程体系下,把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见习相结合,在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分配理论及实践的比重,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这也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相适应。下面以特殊教育专业第一学年为例进行阐述。详见下表:

(二)理实一体化没有形成有效机制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保证就业及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而基于课程本位的专业实训大多以专业见习的形式实施。儿童康复专业近年来加大了见习基地的建设工作,先后与西湖区三所幼儿园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另外,该专业再加上省残联系统内的浙江省聋儿康复指导中心、浙江省慈爱康复医院、青苹果乐园等,见习基地数量基本能够满足专业见习需求。

(三)专业见习内容及形式单一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这是职业学校体现职业能力为本位,注重核心职业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式。然而,儿童康复专业在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方面,重形式、不重内容,实训项目较少;实训内容安排与课程内容脱节;各门课程各自为政,实训内容有重复,没有进行体系的梳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每学期的实训内容相互割裂,没有形成核心体系,当然也做不到融会贯通。另外,课内实训的管理和评价机制相对落后,不能在理实一体化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评价不具导向作用,不能凸显实训的重要性。

在学业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课程依然是核心。评价分为评价指标系统、权重系统、评价标准系统三个层次。评价指标系统是指一学年的所有课程中哪些课程纳入我们的评价系统,哪些内容以其他评价方式代替,不纳入评价系统。下表案例中,思想政治课的5门以德育分的方式进行评价,没有纳入到学业评价系统中来。在学生总评中学业占比90%,德育占比10%。思想政治课与德育评价直接挂钩,要求重实效。

根据山西省工业布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紧迫程度,“十二五”期间先期开工四大骨干工程:一是从清漳河和浊漳河调水连接汾河,解决晋中南部盆地的祁县、太谷、平遥、灵石、介休等5个县用水需求的东山供水工程;二是由漳河辛安泉向长治盆地郊区、平顺、屯留、黎城等8个区县调水的辛安泉引水工程;三是解决国家集中贫困区吕梁革命老区4市16县供水问题的中部引黄工程;四是小浪底向运城盆地涑水河流域的调水工程,解决运城盐湖、闻喜、绛县、夏县、垣曲5个区县的用水问题。

(四)学业评价体系落后,制约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发现第一学期的两周幼儿园见习,着重以观察记录为主,初步锻炼动手能力。学生在见习记录中可以以一日活动为主线,贯穿各个课程的实训内容。学生从早操的音乐、律动形式开始,再到上下课铃声、音乐声的选择,活动开始、结束时钢琴伴奏乐曲的选择,整个见习一日活动注意观察幼儿心理行为特点,做随笔式记录。例如:记录小班幼儿开学一周内哭闹的人数、方式及程度等。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总结大中小班幼儿心理和行为特点,如有突发事件记录突发事件处理方案。

经过上述梳理,我们发现虽然每门课程都安排了实训内容。但学生做起来并不会觉得相互割裂,经过一日活动的安排与记录,把实训作业与教育见习完全融合,不会各自为政。学生见习下来,只要交一份见习作业就可以了,无形中见有形。

二、基于课程本位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模式

(一)什么是课程本位

在对儿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中强调课程本位,这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原则是相契合的。专业的核心是课程,合理、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能够突出我们的职业培养目标及方向,能够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专业见习模式与课程内容相融合的理实一体化

梳理课程体系笔者发现,儿童康复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不清晰、课程内容有重复、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不到位等问题。

专业必修课程与实训项目安排

特殊教育专业从整体上来说仍然沿用传统的考评机制,虽然分学科、分领域在过程评价上有一定的突破,但是在评价体系中并未突出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核心能力的的重要性,在权重上和其他非专业核心课程并无差别。例如,在对学业总成绩进行评定时,一个学期的所有课程都是按照1:1:1来分配权重的,并未凸显专业课的地位;以儿童康复专业第一学年来看,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加起来共计19门(公共必修课9门、专业必修课10门)。在公共必修课中,除了体育、英语、大学语文、计算机以外,仅政治课就有思政基础、思政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5门相关课程。其中,形势与政策只有四次课,但在学业评价中依然与其他课程按照1:1:1的比例进行评价,采用一刀切的模式。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来说,这种评价机制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对专业课的积极性,非职业核心课程往往占据学生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职业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另外,在以往评价体系中,学业成绩占比30%,德育评价占比30%。在学业评价中思政课程本身占比较重,再把德育单独拿出来占比30%显然缺乏合理性,德育固然重要,但良好的评价手段及内容以及评价的形式更重要。并且德育评价含糊而笼统,不重实效,操作性差。总体而言特殊教育专业尚未建立起完善而科学的评价体系。

第二学期仍然是两周幼儿园见习,但在见习过程中,实训项目在原有一日活动主线中的音乐、舞蹈、钢琴施训基础上,增加了保育技能的实训。同时,如果班级里有可疑的特殊儿童,实训课还需要了解儿童出生史、家庭教育史等基本情况。在第二学期的见习中,实训课又加入了幼儿园活动设计的实训,主要以随班听课的形式进行观察,并作听课记录,并要求能够做出一定的评价。

中国—俄罗斯Ilizarov技术与肢体功能重建国际论坛暨第18期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培训班,将于2019年2月21日(周四)至24日(周日)在上海举办。讲师由中俄两国外固定专家联袂担任,讲授外固定肢体重建(Ilizarov技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国内国际最新进展,矫形外科基本原则,尤其是创伤后遗症四肢畸形、骨科疑难杂症微创治疗以及临床常见问题的处理思路和技巧。延续往届培训班之成熟的经验,包括理论授课,现场检查病人,病例、讨论,手术视频观摩、Workshop操作等形式,使您在短时间内开拓思路,掌握尽量多的肢体重建临床实用技能。

笔者对于钼精矿的冶炼方法基本有所了解,而且知道采用什么设备焙烧以及工信部的文件规定。这个规定是正确的,但是并不约束创新工艺和创新设备。笔者发表的论文[2]就是属于创新工艺和创新设备。此次国内对铼资源的重大发现,是强国强军重大突破的坚强支柱。笔者在看到此信息时非常兴奋,所以立即提起笔来撰写论文准备向《中国钼业》投稿,力争将笔者提出的工艺和设备挤入回收铼的工程竞争中。

(三)构建以课程及专业核心能力为本位的学业评价体系

外部硬件设施、基地虽然为该专业提供了良好的保证。但是,该专业在见习实施过程中存在见习目的性不强、与专业核心课程内容脱节、评价机制单一,缺乏导向性等问题,尚未建立健全的管理模式。另外,该课程在作业内容上,缺乏统一的规划,没有与学期相对应的课程进行有效地衔接,也就是见习与课程各自为政,没有体现课程本位。在作业形式上,该课程基本以听课记录、保育记录、个案观察为主,形式上不能突破,内容上不够多样,致使学生见习成果无法完全展现,见习作业流于形式。在见习考核方面,虽然有见习单位的考核加指导教师考核的方式,但指导教师的考核基本以学生见习手册内容为基准。见习手册(见习作业)尚不完善,考核也就不能跟进,因此不能突出评价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对形成职业核心能力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权重系统是指系统内各门课程在评价体系中所占比重的分配。以特殊教育专业第一学年课程的为例,我们进行评价体系的改革。

特殊教育专业第一学年课程评价体系权重分配系统

从各课程权重的分配中,我们一目了然,评价更倾向于专业课程。在学业评价中,区分了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所占比重依然有所区别。

评价标准系统是各课程在评价过程中的运用,我们可以根据课程性质及内容适当调整,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单一课程的过程评价中,教师可以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平时成绩可以是考勤、实训作业、课堂作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明白我们非常重视学生的平时成绩,这种考核方法非常有助于学生踏实地掌握所学知识,而不是期末考试时突击复习,考完就忘记。当然,平时成绩是由多次实操小考和作业等成绩构成的,这样学生的平时成绩的压力要大一些。但是,学生有了平时的扎实基础,期末时就会相对轻松些。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好的考核方法对于学习一门课程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必须根据各专业特点制定出合理的学业评价标准。

实验教学对培养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实现实验室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确保实验室可以更好的进行科学研究,这也是实验室本身的基础工作,如何全面提升实验室的管理,使其更好的实现相关的教学任务,也是我国民办高校目前急需解决的难题。

这种评价体系的重新构建,使得在评价系统中突出专业课的地位,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发挥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形成专业核心技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老师们没有不耐烦迹象,细致指引,陪我们改稿子到深夜两三点,交流往复,开始有了理解。“严师出高徒”,出来的成果令人满意。

三、总结

基于课程本位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模式,我们始终强调完善的课程体系的重要性。层次清楚,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对于理实一体化与专业见习相互融合、学业评价与未来岗位需求相匹配的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起到导向和基础的作用。

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习操作的“一体化教师”队伍更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讲授理论,而且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因此,我们要加大一体化师资的培养力度,使教师既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学校可以派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这样有利于“双师”素质的提升,更有利于特殊教育专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光扬主编.教育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4-35.

[2]许保生,蔺洪杰,邱淑女,张帆.浙江省残疾儿童教育康复人才现状及需求调查报告[J].现代特殊教育,2011(6):16.

[3]张天宝,王攀峰.我国教育评价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其基本走向[J].教学与管理,2001(4):7-8.

[4]胡秀珍.构建多层次的学生评价体系[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6):45.

[5]谢文明.校企合作机制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6):34.

[6]何先应.略论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面临的七大问题[J].高等职业教育,2011(6):27.

[7]李雪辉.完善高职教育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的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5).

课题来源: 2018年度浙江省高等学校访问工程师项目,立项号为FG2018272。

标签:;  ;  ;  ;  

基于课程本位的儿童康复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模式探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