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溯源论文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溯源论文

博士硕士论坛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溯源

颜 刚 威

(澳门城市大学 心理分析研究院,澳门 999078)

[摘 要] 在古代的印度时期,统治者通过种姓制度的手段,达到有效地统治当地印度人民的目的,而且防止普通的老百姓有机会去接触财富、权力与地位,并逐渐把这种制度严格地做出许多不合理的规则。时至今日,虽然科技迅速发达,社会文明高度发展,但是印度当地的社会依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种姓制度,继而引发起一大堆难以解决的问题与困境,尤其是底层人民难以有晋升机会或空间,对未来不抱有太多的希望和期待,最终使整个印度社会充斥着动荡与不安。我们探论古代印度传统种姓制度的历史起源与文化背景以及它所衍生出的瓦尔那制度理论,其中有四个阶层人士,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被排斥在体制外的贱民,并进一步分析它所带来的严重影响。至于种姓制度对于当今印度社会的危害性,主要包括国家经济层面的严重影响、当今社会风俗文化、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政策以及个体的发展与规划,从而发现种姓制度已经深深地影响当地印度人。讨论这种特殊制度对当今印度人民的心理变化,以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作为切入点,去深入分析他们在各个需求当中,哪些是明显缺乏的,使个体无法从需求里获取能够满足的,又严重影响着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因素。最后,基于印度种姓制度对于我国而言,带来一种启示,提醒我国人民既要保留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又要摒弃封建落后的不良习俗和行为,这样才能共同创造美好的和谐社会。

[关键词] 印度;种姓制度;宗教;文化;心理分析

印度作为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独特的民族习性,而且也是我国西南边陆地相邻的国家,其人口总数高达13亿之多,故此它的民族习俗、风土人情、时代背景和文化传承等各个方面都是非常值得我国学者去探讨分析的。如果学者要尝试了解印度这一个神奇的国度,应该从它的宗教文化——种姓制度方面入手。因为这种特殊的制度,不仅仅是在过去数千年来的古代印度历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而且直至当今现代文明的印度社会中,也一直得到保留和推崇,铭记于印度民众的内心深处,绝非单纯是由旧时代遗留下来的产物那么简单与容易理解的小事情。非常值得国内学界能够深入理解印度种姓制度,这样有助于广大学者去研究其利弊,以及让我们了解它的精髓之处,摒弃不恰当的管理方式,并进一步使我国变得更加强大,实现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

一、印度的种姓制度

印度的种姓制度,又可称作卡斯特体系[1]。它是存在于印度以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包括有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的一种特殊制度,他们均受到这一制度的影响,尤其是在古代时期,种姓制度常常是统治者为了达到良好治理社会的有效手段和工具,利用这一制度的特殊性和理念,使底层民众无条件地效忠于国家和王权,从而在思想与精神上受到严重的压迫。

(一)种姓制度的起源

种姓制度最早是在数千年前就出现了,由当时的雅利安人在侵略古印度后所建立的一套社会制度模型。施远涛学者[2]的研究提到它是赋予宗教思想与当地文化,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雅利安人在古印度地域里的权益和地位,让作为受害者的古印度人承认侵略者的合法性,故此这种制度带有浓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其后经过长时间的洗礼和演变后,最终形成了现今印度社会里的种姓制度,以具有代表性的瓦尔那制度理论来进一步分析与研究种姓制度的各个等级与阶层。

(二)瓦尔那制度理论

瓦尔那制度理论是基于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其中一个主要分支,它明确划分了民众的四个等级阶层。根据吴晓黎学者[3]的研究指出,分别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并赋予相应的政府权力、社会地位、职业规划、个体约束等多方面的条规,每个公民都必须要服从这种制度。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技术也慢慢的向智能化、自动化以及网络化方向不断的发展,这也对继电保护装置的控制和测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要达到信息数据一体化。

第一级阶层是婆罗门,是四个等级当中处于最高级的地位,也是种姓制度当中的核心结构。身为婆罗门的印度人,其主要是负责祭祀和占卜等相关工作,因此他们的职业多为祭司与僧侣,也有一部分婆罗门是担任教职人员或科学研究员。婆罗门与其他阶层的人士进行对比,他们明显会拥有很多的特权和利益,譬如说不受国家税法所管制,即个体不用交任何的税款,自由地操控所获取的一切财产;即使是他们犯上严重的罪行,也不可以被判决死刑来责罚。换言之高贵的婆罗门阶层人士,在一定程度不必背上法律的责任;他们通过对底层百姓赠送祝福的方式,以换取土地使用权和金钱,纵使对方未必真心愿意这种完全不平等的交易方式,也被迫要接受。从上述所言,婆罗门人士所享的特权是明显地不合理和不合情的,完全是处于高级阶层的形式,他们长期压榨底层人民,随时可以把百姓日夜辛苦所获得的劳动成果抢走。

在古代印度时期所创立的种姓制度,直至今日依然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已渗透到每一名当代的印度人的内心之中,以至于明显地影响到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与文明建设,导致印度经济社会出现发展缓慢的现象,不符合21世纪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笔者主要从种姓制度对经济的影响、社会风俗文化、政治体制以及个人发展四个方面,探讨它所带来的严重影响及其危害。

第三级阶层是吠舍,他们属于社会当中普通等级的老百姓,一般没有任何特殊的政治权力或特殊地位。他们主要是负责基本的劳动工作,常见的职业有农民、畜牧生产者、商人等,通过合法的经营后,所获取的金钱有一部分是必须向国家上缴相应的税金,否则会遭到严厉的处罚。同时,这一群体的人士是受婆罗门和刹帝利阶层所控制,但是能保障他们的基本权利,以此来维护古代印度社会的稳定性。

总而言之,印度种姓制度有着严格的规定和法则,不同阶层的人们必须要按照体系内的职责去工作,不能越过界限去做事。根据古代印度以人体来做比喻种姓制度和瓦尔那体制的理论:婆罗门是属于嘴巴部分,刹帝利是双上肢部分,吠舍是双腿部分,首陀罗是双脚部分,最后贱民则不属于人身上任何一部分,彻底排除了贱民作为人类的特质。这种社会制度的诞生,是高度依赖许多标准与法则共同构建而成的,这一制度与现代社会价值观形成严重的扭曲,但在制度内的老百姓又在绝对权力的作用之下,非常顺从地接受这一安排,成为一股难以动摇的根柱。

“这也是七兵堂这个名称的来历,最初是由我们7名退役特种兵发起创立。”谢清森告诉记者,“其实2008年到2010年,是我们企业最为艰难的时候,那时《保安服务管理条例》还未颁布,有很多业务就只能等着条例颁布后才能做,当年一些老员工陆续离职,我也很心痛。”

被排除在瓦尔那制度之外的阶层是贱民,毫无疑问地说,他们绝对是整个印度社会里最底层的人民,不会有任何的社会地位,只可在受到严格管制之下去生活。他们主要从事的工作多数为清洁工人、屠宰场内的工人、处理尸体埋葬等极为低贱的职业。这归因于贱民的祖辈大多是囚犯和战俘,甚至是一些不遵守种姓制度的跨婚姻者,故此,他们受到外界社会极大程度的侮辱,不会被世人所同情和认同,不能享受基本教育的权利,不可以进入寺庙等神圣的地方。最严重的问题是,根据陈鹏学者[4]的研究报告所提到,贱民被称为不可接触的人,不能与瓦尔那体制内四个阶层的人有任何身体上的接触,还要自行清理好自己行走过的地方,以避免使他人受到污染。几乎所有的贱民都会在穷困潦倒的人生当中勉强地生存下去,谈不上有意义的生活,无条件地遭受瓦尔那体制内人士的侵犯,成为一群极为需要社会大众所扶持和接纳的对象,可幸的是在古代印度社会中并未出现这样的情景。

第四级阶层是首陀罗,他们是整个瓦尔那制度当中最底层的民众,他们基本没有什么太多的社会保障和合法权益,其社会地位是比较低下的,一般会受到上面各个阶层的压榨,无条件地向上级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首陀罗的主要职务是,常常要效力于吠舍阶层,协助务农生产和运作,受命于商人的指挥和搬运,担任最辛苦的建筑工作等,但是他们并不会得到合理的报酬,仅可维持较低下的生活水平。这个阶层的人士虽然是相当辛苦,不能从社会当中获取恰当的评价,但是至少还能过上有食物充饥的生活。

二、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

第二级阶层是刹帝利,他们的社会地位仅次于婆罗门,主要是负责国家的正常运行,实际上是控制着各种政治权利和军事权力,享有一定程度的利益关系。尽管刹帝利阶层人士是如此具有统治地位,但他们是有义务去保护婆罗门阶层的,而且还不得参与和干涉有关于宗教的事情,更不能妄想通过权力去控制婆罗门。值得关注的是,这部分刹帝利人士原本可以是低下阶层的老百姓,但通过向婆罗门提供一定的资金和土地,从而获得破格提升,取得高阶层的身份,这种事件的发生是普遍存在的,并且一直受到外界的各种质疑与指控。

(一)对国家经济状况的影响

由于古代印度受到种姓制度的控制之下,不同阶层的人士只能从事该阶层相应的工作职位,不可以担任其他阶层的职业。根据赵莹莹学者[5]的研究提到,在古代印度社会里讲究职业分工模式。换言之,婆罗门人士只可从事祭司或教师,刹帝利人士只可担任军人或政治家,吠舍人士只可成为农民或商人,首陀罗人士只能服从上级阶层干苦力工作,而贱民则是屠夫,他们之间的工作职业是不能相互转换的,更不可能因个人的兴趣爱好而从事跨层次的工作。再者说,由于社会文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新兴市场的社会职业又未能按种姓制度划分,因此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备受外界社会的批判。尤其是曾经被英国统治后的印度社会,其国家体系是完全符合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其发展道路和方向必然是主张经济市场为自由贸易的方式,个人财产属于私有化的,以竞争的方式去掠夺社会上的各种资源。故此,使婆罗门阶层不能再以赠送祝福的方式,去强夺底层老百姓的土地和房子,要与其他人士一样都要缴纳相应的税金,不再受到法律政策的过度保护;刹帝利阶层也不再享有特殊的经济福利以及政治上的权力地位;吠舍阶层能够自由地聘请他人,甚至是可以通过积极贸易的方式,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首陀罗阶层和贱民可以根据市场上的需求,恰当地选择不同的职业岗位,不必再从事为他人服务的卑贱工作,更不会遭受到社会环境中的冷漠对待。从而达到解放原先职业的枷锁,进一步提升了社会的生产力和劳动力,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提拔人才,继而能够提升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最终提升综合国力。

(3) 在逆作法作业中,当采用盆式开挖法施工时,最大位移出现在地下连续墙墙顶处,此时应在确保将墙顶位移控制在合理范围的前提下,基于首层土的开挖深度,确定盆式挖土预留土体的经济宽度。当位于软土地区的基坑工程进行逆作法施工作业时,考虑到土体流变的影响,支护结构墙体变形和立柱沉降与开挖时间成正相关。因此,在土层开挖完成后,地下结构的施工应即时跟进,尽量缩短开挖面的暴露时间。

(二)社会风俗与文化

即使是当今的印度社会,其结婚习俗显然是受到了种姓制度的影响,与金荣洲学者[6]所提出的研究观点大致相同。受到种姓制度的严格规定下,印度民众极为讲究门当户对的方式,双方结婚对象大多数是处于同一种姓氏的阶层,不得以较低种姓氏与高级阶层结婚,使高贵的血统受到污染,甚至会将不遵守种姓制度的夫妻一同贬为贱民,也让双方家庭成员受到外界的冷嘲热讽。故此,年青的男女无法自由地选择伴侣,即使是彼此深爱对方,也可能因种姓氏不同而无法得到双方家人的认同,使得个体向往自由恋爱的方式受挫,大多数要听从父母的意见与安排,被迫选择终生对象,并符合彼此的种姓关系。这样的制度方式,虽然能有效地保护高级阶层的数量,但是严重伤害了个体向往爱情的诉求,还要接受世俗目光下的婚姻关系。

按照印度种姓制度的严格规定,担任国家决策和管理人员,基本上只能够是刹帝利阶层的人士,婆罗门阶层则具有一定程度的政治影响力,而其他等级的老百姓是绝对不能够染指于政坛,永远无法提出政治诉求,彻底被排除在政治体制之外。这样就严重地影响了现代文明的发展道路,所有的政治地位和权力却集中于一小摄较高阶层人的手里,而绝大部分人是没有表态的权利,其体制毫无疑问是相当不稳定的,不符合未来社会民主发展道路。现今的印度政治体制是受英国殖民时期政治体制和传统文化的共同影响下而演变成现在的模式。其根本的意义是改变了不同阶层民众均有机会接触政治,也能够向政府表达合理的政治诉求,不再像过去古代印度社会里,根据传统的安排只由固定的人士来担任官员职位。值得一提的是,纵使底层人民通过努力奋斗向上,终于有机会成为政坛人物其中的一分子,但是可能会因他们出生背景是贱民或首陀罗而受到部分政党和守旧派人士的歧视,甚至是暗地里做出歧视,认为他们根本没有资格去参加政治活动,最终也没能如愿。以致当今印度的政治体制变得相当奇特,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与现代政治存在着许多的冲突和矛盾,应加以完善和转变,才能形成符合印度人民真正需要的政府与政治体制。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不断发展,高度重视和及时开展课程改革。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认识到,课程与教学是决定教育质量的两个基本因素,改革课程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方式。因此,课程内容是否科学合理,教材内容是否文质兼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发展水平。2013年,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正式开始,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从而形成了今年的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由于古代印度人对于血统是相当重视的,它划分为四个阶层以及贱民,所设立的制度方式必然是世袭制。婆罗门阶层的后代在严格遵守制度的前提之下,其后代必然是婆罗门阶层,尽管其个体人格是多么恶劣,也不会影响到他们与生俱来高贵的社会地位,并会受到万人敬拜。至于贱民的后代,不论他们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多么伟大的贡献,其后代也必然是贱民,不会因成就卓越或建立丰功伟绩而改变其社会地位,更不可能发生打破体制的惊人行为,使个体对未来前景完全失去信心,不会抱有任何冲劲去面对生活,因为深知自己是无法改变命运的操控。当人们普遍受到这种高压性制度的影响,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对于生活不会有任何积极改变的想法和思考,因为血源是无法改变的,其后代依然会受到迫害。

(三)国家的政治体制

从古至今在印度社会里,根据秦文学者[7]的研究结论谈到,印度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一直是处于比较低下的。即使是婆罗门阶段的女性,在结婚前女方必须向男方家庭贡献出昂贵的嫁妆和饰物,从而表现出女性地位是备受社会所冷落的。如果女方家庭只赠送一丁点的金饰财物,或者是完全没有任何嫁妆,那么男方家庭就会觉得遭受到巨大的耻辱。因此,男方家人常常会以暴力的方式对待她,严重的后果是会与他人结伴,私下把妻子杀害,这一行为凸显出印度社会里男女地位是极不平等的现象。尤其是贱民出生的女性,其社会认同和地位是极为低下的,即使是当今科技发达、自由民主的社会环境中,也时常报道有关首陀罗或其他阶段的人士强奸女性贱民的案件,实在是数不胜数,他们甚至不会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合理,反而觉得自己是高阶层人士所应该具有这样的合法权利。当民众有着这样错误的认知方式和行为举止,明显地存在不符合现代文明社会价值观念,务必需要进一步改善和调整,让人们明确了解到男女社会地位是在同一水平线上,改变个体思想中任何不符合现代社会文明道德的事情。

在 《西行漫记》中,斯诺谈到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国际,他明确指出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被大大夸大了。中国革命的产生和发展无疑受到俄国和共产国际的影响和帮扶,但共产国际的作用并非决定性的。 “有一段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失去了联系,共产党人在自己的领导下自发组织苏维埃运动。而相比于美国对南京政府的援助,共产国际给予中共的实际财政援助实在是少得惊人。”[1]343-344在这种力量对比悬殊的条件下,中国革命能取得胜利,靠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独立自主地领导中国革命。

(四)个人的发展规划和方向

如果要实现社会高速发展,必然是与个体的发展息息相关,因为人民的素质能力和知识水平,是决定国家未来的发展动力。基于印度种姓制度的限制之下,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已决定了他的社会功能和地位,严重影响个人兴趣爱好的选择和培育,导致个体的综合能力也因此而下滑。当婆罗门阶层的人士,从出生开始便必须学习祭祀文化或科学知识,无法选择个人所热衷的兴趣爱好,譬如个体内心是深爱体育竞技活动的,但是必须还要按照体制的步骤去学习完全不感兴趣的知识,使个人的长处未能得到发挥,严重影响个体依据兴趣爱好而自主选择体育领域职业的诉求。相对而言,贱民阶层的老百姓更是苦不堪言,即使是个体喜爱诗歌文化和语言文字,也由于种姓制度的严格规定而不允许他们学习文字,更不能学习科学知识,导致他们的内心受到重大的打击,也无法实现个人的生涯规划。再者说,贱民是被视为不可接触之人,甚至不可以与他人有任何的眼神交流,让他们感到彻底的不公平和绝望,这是无法摆脱或改变的一种悲惨状况,导致了部分贱民的价值观出现了严重的偏差。这种状况与高明华学者[8]提到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极为相近,比方说,他们会极力认同种姓制度是合理存在的,自己也因祖辈所遗留的罪孽,而努力地替他们和自己偿还;为婆罗门和刹帝利阶层的人士作出任何贡献都是应该的,认同他们与生俱来的上层等级地位;当婆罗门阶段人士赠送祝福时,必须要把自己的财产奉献给对方,认为这是合理的等价交换,不会思考这样做是完全不公平的交易方式。贱民不会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坚定自己的信念,深感个体是无法摆脱种姓制度的掌控,不论是躯体还是内心,从出生起贱民的身分已经是永久的标签,也属于一份原罪,因此无法与宿命对抗,否则就会增加了个人的罪孽,应无条件地接受制度所给予的身份象征。从上述可见,底层人民因受到制度的影响,令个体的心理出现了极大的问题,部分人士不能形成健全和良好人格,身心发展不可能顺利成长,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严重遭到扭曲,在错误的观念上形成不当的行为模式,丧失了原本应有的合法权益。

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根据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9]来看,印度的种姓制度严重影响各个阶层个体的需求发展。对于最低层的贱民而言,恐怕他们连第一层生理需求方面(食物、衣服、住宿、睡眠等)都得不到足够的满足,大多数贱民被迫居住在破漏的铁皮房子里,没有充足的食物和水源,导致个人的健康状况也较差。在安全需求方面(安全、健康、财产等),由于普遍生活是相当穷困的,周边环境也是相对较为恶劣的,他们社会地位极为低下,时常引发贱民女性被男性强奸或杀害的恶性事件发生,故此其人身安全是没有保障的。对于社交需要方面(友谊、爱情等),由于贱民被外界称为不可接触者,很难与其他阶层的人士结交朋友,也备受他人歧视;而爱情方面,更是早已被父母指定婚姻。对于尊重需求方面(自尊感、成就、地位等),他们的社会尊重是难以得到满足的,一方面社会大众不会轻易地接纳他们,他们的职业往往是最艰辛的从事劳力性质的工作或肮脏事情;另一方面他们对自己也是严重缺乏自信心和自尊感的。在自我实现最高层次需求方面(自我实现、潜能等),反而在心灵上他们却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这是归因于他们有坚定的信念,认为此生是应该受苦受难的,笃信应该接受种姓制度的不平等待遇。在超自我实现(高峰体验)的方面,对于生活条件不稳定的贱民而言,大部分时间都在考虑如何争取基本需求,很难再有空闲的时间去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更谈不上追求某些艺术的创作。

对于瓦尔那制度内四个阶层人士,都有渴望相应的需求得到更多的满足,但即使是婆罗门高级阶层人士,在面对爱情伴侣和个体的潜能发挥需求方面也受到外界诸多限制,并非能够自由地在体制之外选择某些不符合法规的事情去做。因此,在种姓制度的控制之下,大多数古代时期的印度人无法完全得到充分满足的需求,被迫压抑个人内心的真实需要,不利于身心发展。另一方面印度人民长期受到社会文化的浸淫,更容易偏向于过度确信制度的合理性和认受性,使个人主义意识减弱而集体主义意识大幅度增强。当人民认同种姓制度是一种普世价值观时,每个人都能接受在社会上早已确定的定位和安排,任何人都不能擅自脱离体制,即使是受迫害的古代印度人,也要学会接受社会中自我定位,最终导致个体发生严重的认知失调。

四、讨论

放眼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在过去的历史当中,也都曾经出现过与古印度种姓制度类似的社会现象,也给当地人民肉体与心理上带来沉重的打击。譬如当今高举自由民主的美国,也有过一段肮脏的历史背景——黑人奴隶制度,比如说把黑人当作商品货物进行买卖、不让他们学习文字与知识、不能拥有自由意志等多方面的严管措施,以进一步控制黑人,违背了自由民主的重要性质,严重损害了黑人这一民族的合法利益。同样,在我国数千年历史当中,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的社会制度和法规,元朝开国早期所订立的四等人制,将不同民族的人群按种类排序,深深地使较低阶层的人民带来严重的心理伤害,甚至是危害到个人的性命。纵使印度政府早已在1947年时,正式地从法律上宣布废除种姓制度,但是由于长久以来印度人民受传统文化与思想的影响下,早已经将这种错误的思想根深蒂固,尤其是在对待印度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家庭角色方面一直处于卑微低贱的境地。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世界各国大多数百姓的价值观念和认知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一些传统的陋习得以彻底消除或出现根本性改变,让社会、文化、大众心理都得到正向性的强化,走向更为文明的道路。

规划先行,整体部署油气开发建产方案,分重点区域地质工程一体化设计,分类制定平台建产模式,应用网电实施工厂化绿色钻井 ,钻井液循环利用确保清洁钻井……三年来,大港油田践行绿色协调发展理念,实施井丛场达到114个,年度井丛场钻井比例从9.12%提高至73.9%,节约各类征地4495亩,减少钻井周期15.2%,以网电代替柴油发电减少了碳排放3447吨、氮排放66.7吨,减少泥浆排放7600立方米,同时减少钻井、地面配套、搬迁等费用,累计减少建设成本1.73亿元。黄骅市羊三木回族乡羊一井丛场已经成为企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典型,成为社会各界石油精神的宣教基地。

五、结论

由于古代印度社会时期一直留传下来的种姓制度,对于当今的现代社会制度来说,有很多的规则已经是不符合伦理道德的。虽然在过往的旧传统制度之下,是非常合适当时的统治者,依据种姓制度来有效地榨取老百姓的财产,但回归到现代文明社会中,许多国家均提倡每个公民都应有同等的公民权利与合理地追求公平的方式。通过笔者的研究,也能够初步了解当代某一部分的印度人对于种姓制度的看法,以及它所影响的心理变化,最终形成现今的印度社会文化和风俗。正如我国早在数百年前,民众同样有一种特殊的心态,对于传统封建帝制是深感认同的,深信这样的社会制度是完全合理,甚至认为奴隶体制存在是有必要性的。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尤其是新中国和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普遍的民众也从内心里,渐渐摒弃过去旧时代当中不合理的中华传统恶俗。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保留原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秉承传统特质和杰出的道德思想,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一脉相承地延续下去,最终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迈向和谐与稳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参 考 文 献]

[1] 扎草曼, 张原. 阶层格局下的祭司与国王——评路易·杜蒙的“古代印度的王权观念”[J].民族学刊,2015,(5).

[2] 施远涛. 中国家户制与印度村社制起源的比较研究——基于历史制度主义“制度生成”分析范式[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7,(1):56-61.

[3] 吴晓黎. 如何认识印度“种姓社会”——概念、结构与历史过程[J].开放时代,2017,(5):199-213.

[4] 陈鹏. 印度的达里特人与种姓压迫[J].世界民族,2005,(6):60-64.

[5] 赵莹莹. 种姓制度对印度现代化进程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0:11-12.

[6] 金荣洲. 《摩奴法论》、《唐律疏议》所见古代印度与唐代妇女的社会地位[J].江汉论坛,2011,(2):72-78.

[7] 秦文.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印度性暴力问题解析[J].南亚研究,2014,(4):112-125.

[8] 高明华.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表现、成因和应对[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2-153.

[9] 颜刚威.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学生教育中的应用[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8,(1):1-3.

颜刚威.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溯源[J].知与行,2019,(3):140-144.

[收稿日期] 2019-03-20

[作者简介] 颜刚威(1991-),男,中国澳门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健康心理和应用心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C912.6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8284( 2019) 03-0140-05

〔责任编辑:崔家善〕

标签:;  ;  ;  ;  ;  ;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溯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